僅給23人,要組建一個新的師,陳毅問:太少了吧?粟裕卻這麼說

為迅速建成新四軍新的領導機關,原蘇北指揮部即作為新四軍軍部的部分基礎,留給一師師部的人員,

連同粟裕在內,全部官兵只有24人。1月17日,粟裕從鹽城出發到東臺,著手組建新四軍第一師。

臨別時,陳毅問粟裕:"怎麼樣,人太少了吧?"

粟裕此次單獨赴蘇中,深感肩上擔子的分量很重,但是有決心和信心完成任務。他爽朗地回答:"好男不吃分家飯嘛!請軍長放心,哪裡有群眾,哪裡有敵人,哪裡就有我們的發展。"

陳毅聽了很高興,連說:"好!好!"


僅給23人,要組建一個新的師,陳毅問:太少了吧?粟裕卻這麼說

蘇中位於長江以北、京杭大運河以東,北起鬥龍港,東臨黃海,面積約2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800多萬。它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經濟狀況、戰略地位,成為日本侵略軍、國民黨頑軍和中共領導的新四軍三方必爭之地。

粟裕認為,蘇中是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中戰略區東南部的一個前哨陣地,又是將來向江南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在抗日戰爭以至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中共中央曾指示,蘇魯戰區是華中的一個基本根據地,應把這個地方看作是向西、向南,出鄂豫陝邊和向閩浙贛邊發展的策源地,"好像漢高祖的關中"。


僅給23人,要組建一個新的師,陳毅問:太少了吧?粟裕卻這麼說

粟裕在認真研究中央關於蘇中戰略任務的一系列指示和抗日戰爭戰略方針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領導發展蘇中抗日鬥爭全過程的指導思想:蘇中的抗日鬥爭,不僅應求得軍事鬥爭的勝利,而且應把蘇中建成基本根據地,而不是遊擊根據地或游擊區。軍事鬥爭應成為根據地建設的支柱,並且應為下一步奪取整個民主革命的勝利做好必要的準備。

面對極其複雜的蘇中形勢和艱鉅的戰略任務,粟裕認為,首先要以積極的作戰行動打擊、頓挫敵偽的進攻,從而堅定幹部、群眾的抗日信心,爾後不失時機地將工作重心由城鎮轉向農村,作戰對象由頑軍轉向日軍,作戰方法由運動戰轉向游擊戰,並以游擊戰為中心,實行組織形式、領導方法、工作作風等各方面的轉變。

僅給23人,要組建一個新的師,陳毅問:太少了吧?粟裕卻這麼說

根據鬥爭形勢的變化,粟裕帶動部隊由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把部隊錘鍊成正規兵團。新四軍一師主力在1940年進行的黃橋戰役和1945年春進行的第三次天目山(孝豐)戰役,算是兩次大兵團作戰的雛形。

蘇北地處長江下游及寧、滬側面,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交通發達。黃橋鎮位於江蘇南通以西、泰興以東的長江北岸,是向北、向東發展蘇北抗日根據地的軍事要地。蘇北戰場的成敗與華中抗戰前途關係極大,面對國民黨韓德勤等部對華中新四軍步步進逼的嚴重形勢,中共中央中原局決定集中兵力首先解決蘇北地區的問題。

僅給23人,要組建一個新的師,陳毅問:太少了吧?粟裕卻這麼說

黃橋地區東臨串場河,北瀕運鹽河,南靠長江,西南有一條從泰州到口岸的通江運河。要進攻黃橋,只有東面偏北是一帶旱路。黃"橋"黃"橋",這個地區河多、橋多、路窄;對於頑軍的重武器如各種山炮、野炮之類,實是天然障礙,竄犯固然不易,逃跑更為困難。而且,黃橋周圍起伏的旱地,蜿蜒的乾溝,又時值高粱半割半留、玉米旺盛茂密的季節,既便於我伏兵隱蔽、藏匿,又利於我奇兵迂迴、突擊,真乃英雄用武之地。

為了搶奪黃橋地區和消滅新四軍,國民黨韓德勤以其主力第89軍(下轄第33師,第117師)和獨立第6旅等11個團15000餘人為中央縱隊,以李明揚、陳泰運等為右翼縱隊,地方保安隊為左翼縱隊,總兵力約3萬人,9月30日由淮安、寶應地區南下,向黃橋大舉進犯。

僅給23人,要組建一個新的師,陳毅問:太少了吧?粟裕卻這麼說

粟裕以5000人的戰鬥部隊,精心運籌,巧妙應對,共殲敵11000餘人,其中生俘第33師師長孫啟人、99旅旅長苗端林等軍官600餘人,士兵3000餘人,繳槍3800餘支,機槍189挺,彈藥和軍需物品不計其數。韓德勤見大勢已去,帶上僅剩千餘人的殘部逃往興化。此後一蹶不振,從蘇北政治舞臺上消失了。

黃橋決戰,是新四軍在蘇北進行的一場前所未有的戰役決戰。戰役的勝利,使新四軍的發展出現了根本性的轉機,給國民黨集團以極大的震驚,對進一步打開華中敵後抗戰局面、打破國民黨的限制、從根本上改變華中敵我力量對比和堅持長期抗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