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沒有任何儲蓄嗎,70%的人連1000塊錢都拿不出來是真的嗎?

奇怪的我呀


這個說法流傳很廣,有一定真實性,也有一定誤導性。

什麼是儲蓄,什麼是錢,這個概念要先釐清。中國人傳統概念裡的錢是現金,儲蓄是存現金。更進一步,錢是黃金,儲蓄是金條裝在罐子裡埋地下。這個“錢”,對中國人是保障,孩子上學讀書,全家生老病死,全依賴這個“錢”了。為什麼是黃金?因為黃金遠比紙鈔穩定,在任何狀態下都能變現。

美國人,除了占人口比例1%的社會頂層,確實沒有儲蓄存現金的概念。他們是寅吃卯糧的,以信用消費為主,貸款買房,刷信用卡吃飯,而且消費比例非常大,旅遊養寵物。他們的社會保障主要是買各種保險包括失業保險。

美國人能拿出1千塊錢來,不僅僅是信用支付。我目睹過美國人私了小額賠償車禍,這個合法,他用現金支付,這個現金,是向貸款公司現借的……

不同的社會形態,有不同的理念。強勁的消費,拉動了全社會的經濟,當然美國這麼嚴重的外貿逆差,也與吃光用盡的民族習慣有關。我曾在微博上講過,有個國家,立國兩百年,多數商品自己生產不了,全世界買貨,還JJ歪歪的,就是嘲諷特朗普。他想縮減赤字,僅靠發脾氣沒用。

當然中國人存錢的理念也在變,比如我身邊就有很多人貸款投資房產,他們的銀行帳戶也是負數的。

(全文完)


李牧


是真的,我們搬家的時候,兒子的同學家長說能不能把我們新買的洗衣機買給她,我們想著反正好少搬一件就答應了,買來500刀,賣給她300刀,結果她竟然開始分期付款,每個禮拜給個40,50,就這麼300刀足足還了兩個多月。本來以為她們是故意的,後來才知道,她們不是月光族,而是周光族。老外是這麼形容的 living from paycheck to paycheck。

還有,我的同事,一樣是程序員,年薪14萬,結果結婚的時候1萬拿不出要和我借,雖然下個月發工資的時候他很痛快地還了,但是這也太可怕。

華人就算再不濟,在餐館後面洗盤子的,臨時救濟拿個幾千出來也不是問題,但老外,只要超過50,100的就呵呵了。


溫水裡de小青蛙


和中國人相比,美國人幾乎沒有什麼理財觀。在大部分美國人眼中,如何花錢是主要的,存錢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可是,美國人就算兜兒裡一分錢沒有,也能活的很滋潤。

通過和美國人打交道,外加審計和稅務的工作經驗,我很支持美國人的消費觀及理財觀。就此,將做一個系列介紹,幫助大家瞭解美國人的理財觀和消費觀。

此係列分為四個部分:社會機制、社會福利、人文背景、生存環境,本文側重於介紹社會機制。

美國社保好,老來相對有保證

Jim是個消防工作人員,21歲開始在市消防部門工作,家裡有7個孩子,太太從來沒有工作過。按說他的生活應該非常拮据,事實上他的家庭過的非常滋潤,家裡有別墅和三部車子。等到了7個孩子都離家了,他們夫妻就平時參加一些教會義工活動,定期開車去全國各地旅遊,一年去一次國外度假。

他家是單職工家庭,家裡沒有任何積蓄。不過,他從掙第一筆錢就開始繳納社保(中國的社保,就是效仿美國的,有起繳基數,僱主匹配)。美國的社保和美國的消費是成一定比例的。一般家庭,只要有一個人工作,基本老了家庭社保收入都會在一個月3000-4500美金左右。

美國有一個政策,就是不工作的配偶可以領取工作配偶養老金的一半,所以一個人工作,養老收入是1.5人。加上老時住房已經還清貸款了,孩子們也都長大離家了,沒有多少家庭負擔,社保收入足夠養老了。

Tom是個操作工,在寶潔的一個工廠工作。一次事故中,他失去了左臂,從此失去了工作能力。

這個在美國屬於工傷範圍,除去正常賠償外,他每個月可以拿到1600美金(他在中西部生活,如果在加州等沿海城市還可以高一些)的生活費,這些收入是免個人所得稅的。

他是墨西哥移民,有了每月固定收入,他把太太從墨西哥接來,後來生了個孩子,一家人過著平靜的生活。

張xx是大陸移民,從事IT工作,後來入籍成了美國公民。不過,他的心理素質不是特別強,面對強大的工作壓力得了精神分裂症,太太也離婚了。他父母怕他自己無法照顧日常生活,就帶他回了內蒙古老家。

在老家,他每月可以領取1200多元美金的傷殘福利,一直到他可以領取養老金為止。據說他在內蒙老家得到了很好的休養和治療,後來又重新組建了家庭。

美國的社保保證一個人壯年時期傷殘了不能繼續工作(包括精神病),可以領取每月1500-2000美金的傷殘福利,讓傷殘者可以維持正常生計。

如果是單職工家庭,掙錢的配偶去世了,另一方可以享受大約1500-2200美金的撫卹,足夠養活家小,而且老了以後還可以享受去世配偶的全額退休金。

美國工資發放和稅務制度有保證

Mary是個秘書,喜歡穿著打扮,花錢大手大腳的。她有住房貸款、車貸款,還給孩子買了教育基金。但是我從來沒有看到她在存錢,每個月的收入都花個精光。等到發工資那天,口袋裡面就是“0”分錢。有一次系統出了問題,工資到了下午才發放成功,她一直餓到了下午發了工資才出去吃午飯。

美國人在工資發放的時候,各種必須繳納的錢都被事先扣除了,這些包含了個人預估所得稅、養老金、醫療保險金、個人退休賬戶金、人壽保險金(如果有)。

很多人都有房貸、車貸、教育貸、各種貸款的按揭要付,有些人還有離婚後對子女的撫養金等花費,這些在入職的時候都已經填寫好,到了發工資的時候財務會自動扣除,直接轉賬到繳款賬戶上。

有些員工還把信用卡還款金額、醫療備用金、水電費、有線電視費等花費,甚至每月想存多少錢,都在工資發放前扣除。這樣,員工到手的錢就是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的錢,即使全部花光,也不用擔心明天沒有辦法生活。

美國實行多消費、少繳稅原則

Frank是一個工程師,他堅持不讓太太工作,還生了兩個孩子。除此之外,他貸款買了房子、車子、養老保險、額外醫療保險,還給孩子們買了教育基金。

因為個人愛好,他還和幾個人聯合投資了一個小型牧場,一到週末就帶著家人去牧場摘新鮮瓜果和騎馬。

每個月一發工資,他幾乎用個乾淨,一分錢存款也沒有。但是他每月工資都是以最高額的個人所得稅扣除預交款。

美國的個人所得稅法,完全支持消費而非積蓄,各種抵稅條款,都是鼓勵大眾消費,比如房貸、教育貸、離婚子女撫養金等都是可以用來抵稅的。如果選擇什麼錢都不花,那就意味著你要支付高額稅金給政府,這不是美國人的選擇。

另外,很多美國人會選擇比較高額的個人所得稅預交款,從工資裡面直接扣除,這樣年底的時候會有一大筆的退稅,這筆退稅,基本就是美國人的一年存款,大都用於出去旅遊了。

美國就業市場相對有保障

Charles在GM工作搞研發,正好碰上了經濟不景氣,公司大裁員,他的部門也被裁掉了。不像在中國,Charles第一想到的不是去馬上找工作,而是拿著二個月的離職補償先休息一下。他很想去健身房健身,以前上班總沒有時間,現在總算可以每天去泡健身房了。

等到離職補償用完了以後,他就一邊找工作,一邊靠救濟金過日子,一邊參加政府為失業人員組織的技能培訓,找了不到3個月,他就去新公司上班了。

相對亞洲,美國的就業市場要樂觀多了,只要你肯吃苦努力,肯定會有一份工作。即使失業了,政府有9個月的失業救濟金,可以幫你度過難關。失業救濟金每月最低金額也會有1200美金左右,白領會更高,支持日常生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一般說來,美國人失業2-4個月左右都可以找到新工作,當然,不保證是高薪職位。但是在美國即使只在麥當勞打工,衣食住行都不成問題,稅務上還有優惠,養子女會有返還,而且醫療保險有保障。

以上所談到的社保、稅務等優惠,只要在美國合法工作都可以享受,包括綠卡擁有者和入籍公民。具體在執行的時候會有些區別,H1等合法打工者可以享受部分福利。我們將在之後的系列裡面具體討論,針對新移民會有哪些福利,如何應用和申請,政府政策對移民福利的影響等等,都會做一一解析。

總之,美國的社會機制很先進也很完善,相比中國更人性化。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美國富有的經濟和較少的人口基礎上的。有了這些優秀的社會機制,美國人可以不用花很多心思在理財上,消費和享受當下才是社會大眾的追求。


移民幫


改革開放40年

改革開放四十年,

神州處處譜新篇!

三橫四縱通南北,

從此再無蜀道難。

天路直上雲天外,

神仙聞聽也膽寒。

青山白頭只為雪,

綠水皺面是笑的歡。

載人航天進宇宙,

超大飛機上蘭天。

百里長橋連三地,

三地天塹一線牽。

惶恐灘頭不惶恐,

伶仃洋裡競千帆。

巡洋艦,護衛艦,

海政,漁政,驅逐艦,萬艦齊發奔南海,

保衛祖國的海防線。

南極洲上紅旗飄,

考查,探索,加科研。

俄羅斯當年曾遇險,

救援全靠中國的破冰船!

深潛發現可燃冰,

打撈千年古沉船,

金銀珠寶不勝數,

精美的瓷器幾萬件。

西氣東輸為發展,

南水北調慮周全。

衛星導航定位準,

看清宇宙有天眼。

說千條,舉萬件,

碩果累累講不完。

四十年輝煌昭日月,九百萬江山萬萬年。


楓葉4805210213661


我們先說一個故事,一箇中國老太太和一個美國老太太買房的故事。中國老太太攢了一輩子錢,最後終於攢夠了錢,在死前入住新房。美國老太太貸款買房,住了一輩子死前將貸款還完。其實這是美國和中國消費差異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有些年頭了,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國人的消費觀念也很大的改觀。

說美國人沒有任何儲蓄,70%的人1000塊錢都拿不出來是不是真的呢?其實這就是2015年美國的一個問卷調查,對5000名美國人進行了調查,做了一個數據統計而已。2014年美國的人口統計數量是3.1886億人,5000人的數據是不是很準確就可想而知了。

再說一組數據,2017年4月美國人的年儲蓄率5.3%,而我們國家年儲蓄率在50%以上,只能說中國人比美國人喜歡存錢,美國人喜歡消費,而且中國人一直以勤儉為美德。其實兩國國情不一樣,還有對收入的預期,考慮生活的保障,未來保障等諸多因素,直接影響到對消費和儲蓄的選擇。所以,單看這些流傳的說法也是沒什麼意義的。

(晴溪)


孫建波


首先美國人沒有太多的現金儲蓄這確實是真的,具體的我就不展開了很多答案都有說的。但是這代表美國有沒有任何儲蓄嗎?這就和大家平常的認識存在較大的不同,美國人有很多儲蓄,但是這種出去不是我們平常所熟悉的存款。

我們先不說美國的存款有多高,我們先看一下公認最愛存錢的中國人的銀行存款是有多少180萬億不到。這個數看起來很大,對吧?但是如果我說美國人有一項資本項目底下的餘額比這個188萬億還要多呢?不相信對吧,有的朋友可能還會調侃說,這是貸款餘額對吧。存在看笑話的朋友,美國的養老體系瞭解一下?

根據招商證券2015年的研究報告數據,以401 K計劃和IRA計劃為主的美國養老基金規模超過28萬億美元,而且這規模還在快速的擴大當中。按照人民幣即將破7的匯率折算,中國居民的存款總額還比不上江湖傳聞不愛存錢的美國人。

所以大家以後不要說美國人沒有任何儲蓄這種笑話了,屬於人家可支配的資產可是多著呢,只不過是由於制度的不同,沒有體現在銀行存款上面而已。


巴蘭理財


“儲蓄”二字,更多的應該出現在我國,大家都想儲著錢養老,或者有突發事件時能拿出錢來等等。而美國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把‘及時行樂’四個字付諸於行動,不會想著以後怎麼辦。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美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先不說和政府有關係的東西,先說他們的家庭關係。在美國,父母贍養子女的義務到子女成年便結束,子女成年後就會搬出去住,沒什麼重大的事情都不會和家裡聯絡。這種在我們傳統觀念看來較為淡薄的家庭觀念,其實在很多國家都是如此。有一位日本友人也曾表示,自己在讀書時父母就不會給生活費,完全靠自己做兼職獲得金錢。成年後也是搬出去住,之後,如果不是什麼大事,都不會打電話回家,和家裡聯繫。

但是在中國卻不是,自古便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中國父母有了孩子後,世界就開始剩下孩子了,一切都圍繞著孩子,從讀書到工作到結婚,哪一步不是給予百分百的心血呢?

而美國人自己都只需要顧好自己,自己能活下去就全家都活了。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貫徹及時行樂四字了。

第二,美國的機制十分完善。

美國人既然要及時行樂,花的錢大多數也是未來錢,每個月花得有多開心,還得就有多痛苦。美國人很少會攜帶現金,更多都是用信用卡進行支付。其實不需要真正和他們生活,看美國電影便能知道了。很多電影角色都會說:“我要躲開銀行的賬單才行!”

雖然他們有還不完的賬單,可是能這麼不在意,也是因背後有其他機制在支撐著自己。如救濟、醫療、養老,每位美國公民都可享受這些機制。自然就不需要考慮那堆積如山的賬單啦!

你覺得有道理嗎?

我是職場達人“萍行職場”,感謝你的關注,升職加薪有套路!

萍行職場


這個儲蓄我想應該是指的現金吧,在美國除了極少部分的富人階級能夠有存款,就算是在美國的中產,每個月除去房貸、車貸、孩子的教育支出、超市購物、外出旅遊之外,基本上剩不下錢來,這個在美國很正常,美國的GDP支撐就是主要依靠消費來拉動的。

和中國不同,美國基本上都是信用卡消費,哪怕是大額的家電,也是分期付款,這樣也從側面刺激了消費。

特朗普在上臺之前,和希拉里競爭演講中說過這樣的話:現在美國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是月光族,美國需要更多的崗位來提供給年輕人,減少美國日益增加的貧富差距。

美國的中產雖然沒有儲蓄,但是他們會購買保險以及孩子的教育基金,這樣會讓他們對於未來沒有太多的後顧之憂。

我們中國不同,中國人更喜歡存錢,基本上就算每天的生活過的很不錯,孩子的教育支出也足夠,但是沒有一定的存款,中國人也過的不夠踏實,在美國,除了富人能有存款之外,最多的應該就是華裔了。

我是椰子熟了,以上是我的回答,謝謝!


椰子熟了


美國人沒有任何儲蓄嗎,70%的人連1000塊錢都拿不出來,這個新聞是假的。跟這個新聞一樣的假新聞是:美國人,長到18歲之後,就必須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父母,不再他們提供任何幫助,因為,你已經成年了,要為自己負責。

美國的城市率,已經極高,而且,大部分美國民眾,過著這個星球上,最舒適,當然,也是高耗能高排放的生活,因此,他們擁有著超前消費的概念,恨不得昨天就花明天的錢。

但事實上,大部分美國人,都還是有儲蓄和投資的理念,他們賺到的錢,至少10%會拿來儲蓄和投資。因此,中年及以上的美國人,除非是太窮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人,普通是有還算可觀的儲蓄,幾萬美金到十幾萬美金,是常態,絕對沒有問主所說的70%的美國人,連1000元美金也拿不出來的現狀。

因為,美國的學費高昂、醫療費用高昂、養老費用高昂,而美國孩子,尤其是上大學的高昂學費,還是普通得父母來買單。沒有基本儲蓄的美國家庭,是不可想象的。


董江波


這個說法流傳了太久。我也問了身邊的幾個美國朋友。這1000塊如果是指美元的現金,的確很多人錢包裡就只有兩三百塊美元,並且有這兩三百塊美元的還是老年人,年輕人錢包裡通常只有幾十塊美金,因為大家都是刷信用卡。

美國人家裡也不會放現金的,錢在銀行裡分為儲蓄賬戶和信用賬戶,各種賬單往來走的都是信用賬戶,所以儲蓄賬戶只有幾百美金的也很常見。我有個朋友,夫妻兩人都在大學當教授,家庭年收入約二十萬美金,這在美國屬於中產階級了。但是他們的稅後收入就只有十三萬左右(稅率高達30%),每個月房貸要交4000多美金,車貸要交1000多美金,兩個孩子都在私立學校讀書,每個月單單是學費和膳食費兩個孩子又要用掉3000多沒勁,這樣七扣八扣,他們每個月賺的都不夠花的。有一次孩子非要買一個一百多美金的軟件,媽媽就告訴孩子說:“沒錢。”孩子不信,媽媽打開銀行賬戶給他看,果然,上面就只有60多塊美金了。結果呢,這孩子還真的很懂事,他把自己的儲蓄罐拿出來給媽媽,說:“我有錢,這些錢都給你。”

這個故事不是道聽途說,而是發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現實。聽到她算起家裡的這筆經濟賬,我忍不住問她,全家每年還是要出遊4-5次,有時全家國際飛行,住星級酒店,去米其林餐廳,錢從何來?她說,都是欠銀行的。也就是說,她靠刷信用卡一個月一個月往下滾。說實話靠欠卡數生活的人,我也見過不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隱形貧困人口”,但是那些人基本都是單身,偶爾花錢太多了,把卡刷爆,那麼接下來吃土幾個月,再把卡數換上,日子還可以繼續往下過。但是像我朋友這樣,夫妻都有穩定的收入,又有兩個孩子,看起來非常體面穩重的中產家庭,居然也靠欠銀行卡數而生活,這真是出乎我意料。

但是朋友說,像她這樣的儘管不多,她的心理安全感還是有的。她和先生都有非常棒的醫療保險,惠及兩個孩子,不管健康狀況如何,都不會看不起病住不起院。雖然欠銀行卡數,但是她和先生升職有望,不出一兩年兩個人的收入都會有10%-20%的提升,這些卡數那時都可以還清,所以不必為了眼前小小的入不敷出就放棄享受生活,維持一個幸福的局面才是更重要的,畢竟時光一旦失去就不可再追。錢總是會有的,但是全家一起出遊、聚餐,這種時刻和這種雀躍的心情未來未必再有。她和先生本來也可以送兩個孩子去公立學校,每個月就能省下3000多美金,算到孩子上大學,這筆錢真是超級客觀,坐豪華郵輪周遊世界都可以遊幾圈了。但是她覺得孩子的教育更重要。錢未來總是會有的,孩子的教育不能錯過,萬一有一個孩子成了比爾蓋茨,這筆投入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資了。

把孩子培養成比爾蓋茨固然是一句玩笑話,但是我朋友的這種心態卻是很多美國人沒有儲蓄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有安全感,他們有醫療保險、養老金、失業保險等託底,不怕稍微透支一下去享受當下的時光。換句話說,他們如果量入為出,或者學習中國人的防患於未然、有一萬塊儲蓄兩三千的精神,他們的錢包也會比現在鼓。正因為他們更加註重當下的生活質量,以及對未來抱有持續的信心,所以他們的儲蓄就非常少了。這不是窮,這是提前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