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社會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會在無意識中順從別人

動物學家M·W·福克斯做過一個有趣實驗:

火雞和臭鼬是一組天敵,只要臭鼬出現,哪怕是充氣玩具,立刻會遭到火雞的猛烈攻擊。實驗人員在臭鼬的充氣玩具裡放置了錄音機,並播放火雞寶寶發出的唧唧聲,雌火雞馬上變得溫順起來,並對臭鼬玩具進行愛撫和照顧,而中途一旦關掉錄音機的唧唧聲,臭鼬充氣玩具立刻又遭到猛烈的攻擊。

在這個實驗中,雌火雞的母愛行為幾乎是靠一種東西觸發的——小火雞的唧唧聲。雌火雞在這種環境下的行為看似很荒謬,實際上卻是一種生物盲目而機械性的規律性行為模式。

事實上,人類具有與動物相似的自動反應模式。

《紐約時報》曾報道過一起震驚世界各地的兇殺案,一名女子在深夜下班回家的大街上,遭到罪犯的殺害。在整整35分鐘內,兇手攻擊了女子3次,她大喊救命,發出很大的聲響,附近公寓中有38名鄰居眼睜睜看著女子被殺害,卻沒有一個人打電話報警。

《影響力》:社會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會在無意識中順從別人

有媒體評論人性冷漠所致,可經過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現場有大量旁觀者在場時,他們對緊急情況伸出救援之手的可能性最低。

從社會認同的多元無知效應來說,人們總喜歡在公眾面前表現得優雅又成熟,在陌生的人群裡,每個人可能得出的結論:既然沒有人在乎,那應該沒什麼大的問題,從而讓緊急的事件得不到相應的反饋。

這是影響力(社會認同)的具體表現。

在現實中,曾有媒體報道過一起國內某寺廟旅遊亂象的事件,堪稱“影響力”經典案例:

一旅遊團前往寺廟參觀和進香,隨行的和尚一直耐心地向他們傳授人生智慧,他們都相信和尚是熱心人。直到後來,和尚說,你們當中的一些要是與佛有緣的話,我會單獨留你們下來,要是特別有緣,我們的方丈會接見你。

在隨後的單獨接見時,和尚給了一道金符並說,佛祖不求回報,只要心願達成後,回來燒三炷香就可以。再打消了眾人的疑慮之後,和尚說希望他們給寺廟捐些錢。要是不捐的話,就把符留下……

《影響力》:社會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會在無意識中順從別人

事實上,寺廟的和尚就利用了影響力原則,在不知不覺中誘導了別人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送金符後要求捐錢(互惠原則),起初相信和尚是好人(保持承諾和一致原則),金符能夠帶來好運(社會認同原則),失去比得到衝擊更大(喜好原則),佛祖代表權威(權威原則),與佛的有緣人只有少數(稀缺原則)

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人利用人際的弱點謀利,一旦觸發了某種條件,人們往往會不假思索做出某種反應,在無意識之中就順從了別人,而這就是影響力的具體表現。

那麼,影響力是什麼呢?如果你想影響別人,那麼你首先要明白的是人為什麼會被影響?影響力的原理是怎樣,以及效果是怎麼發揮的。對於以上問題,相信你會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影響力》:社會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會在無意識中順從別人

《影響力》自出版以來風靡全球三十多年,被翻譯成近30種文字,在全球銷量超過300萬冊,更是被《財富》雜誌入選為必讀的75 本商業書之一。對於這本書,股神巴菲特的黃金合作搭檔查理·芒格給出了高度評價——在影響力這一主題上,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對我看法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其他科學家。

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北卡羅來納大學博士,並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後學位,擔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全球最知名的說服術與影響力研究權威,在專業方面值得信賴。

這本書圍繞影響力的六大原則(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展開,並分析每一項原則的社會功能,以及其中的影響力發揮的具體效果,全書列舉了大量社會的真實案例,閱讀體驗很棒。


一、互惠

互惠原則,就是當人們給了我們什麼好處,我們會傾向於也給對方提供幫助或積極回饋。

《影響力》:社會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會在無意識中順從別人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裡說到,在我們社會里,朋友之間吃飯搶著買單的行為,意思是要對方欠自己一筆人情,像是投一筆資。欠了別人的人情,就得找一個機會加重一些回個禮,加重一些就在使對方反欠了自己一筆人情。來來往往,維持著人和人之間的互助合作。親密社群中既無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帳”。“算帳”和“清算”等於絕交之謂,因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無需往來了。

由此看來,人際之間的買單和送禮行為,正是“互惠原則”的具體表現。另外,比如美食店提供“試吃”方式,也正基於此原理,免費提供了試吃,那麼你是不是要買點回饋一下?

二、承諾和一致

承諾和一致原則,就是人們都有一種保持言行一致的願望。

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一旦我們做出了選擇,即使面臨內部和外部的壓力,我們往往傾向於保持原始的行為模式,把事情做到底,即使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出錯,也會一錯到底。

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裡,提出了25種人類誤判心理學,其中的“避免不一致”就是“承諾和一致”原則。書裡舉了一個例子,富蘭克林在費城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為了接近城裡一位大人物,就請大人物幫自己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忙,比如借書,慢慢地就和大人物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實際上,大人物的這種幫忙的行為暗含好感,為了保持內心和行為的一致性,大人物傾向於給予更多的幫助和獎賞,而這實際上是一種被操縱的行為。

再比如,前面案例中的和尚進香捐錢事件,和尚一開始在人們心中建立了熱心腸的好人形象。為了保持內心的一致性,即使錯了,人們也願意堅信當初的相信的形象。

三、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則,也即當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正確時,往往會通過根據別人意見形式採取行動。

《影響力》:社會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會在無意識中順從別人

正如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裡說到,一個有鮮明個性的人,一旦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比如流浪歌手或是乞討者,通常都會在自己前面的箱子裡放上一些零錢,其實放零錢的真正原理,正是基於群體的社會認同——別人都實施了,你不也實施一些嗎?

四、喜好

喜好的原則,就是人們大多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以及喜歡的人的請求。

喜好原則具有6種表現形式:外表魅力、相似性、恭維、接觸與合作、條件反射和關聯。

《影響力》:社會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會在無意識中順從別人

比如在追求女生的階段,對於“喜好”原則可以如此應用:

外表魅力:顏值高加分,其次要注意穿著打扮,簡潔大方得體。

相似性:尋找和女生相似的興趣愛好、共同的話題。

恭維:渴望被讚賞是人的天性,所以要多讚美。

接觸與合作: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正是如此,追求階段講究多接觸,而婚姻更是一場合作。

條件反射:講究的是要關注女生的心思,從她的話中領悟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關聯:就是和某事物聯繫在一起,這就要求要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五、權威

人的內心中都迷信權威,幾乎成了自動反應的模式。比如,只要是官方宣佈的結果,大多人都會選擇無條件相信,而不加以懷疑。

《影響力》:社會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會在無意識中順從別人

比如,社會上很多普通人一旦加上“專家”、“專業人士”、“權威機構”、“教授”、“心理學家”等標籤,瞬間氣場就提升了幾個檔次,說的話也具備了權威性,即使他們的言論是錯誤的。

比如多年前,社會上的“張悟本事件”就是利用權威原則,把自己裝扮成醫學專家進行牟利。

六、稀缺

稀缺原則,也即物以稀為貴。人們普遍認為,越是稀缺的東西,價值越高。

比如商家以限量版的方式,正是製造稀缺,誘導消費者搶購的行為。

《影響力》:社會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會在無意識中順從別人

再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他們之所以會採取自殺殉情,正是基於父母干涉帶來的逆反行為。這種逆反行為也跟稀缺性相關,只要選擇的自由受到限制和束縛,保護自由的需求願望就會更加強烈。

羅伯特·西奧迪尼在《影響力》這本書裡,通過大量現實生活的真實案例,詮釋了影響力的六大原則(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

可以說,如果真正掌握了人容易被影響的因素,並加以運用,就可以在恰當的場合選擇性地觸發了某種條件,引導別人在無意識之中順從自己,也可以識別別人的誘導行為,而這就是影響力的真正內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