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義釋黃忠廣為人知,如果這個故事並非真的,大家又會有何反應

關雲長義釋黃忠的故事,出現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在這個故事裡,關羽與黃忠二人雖然分屬不同陣營,但是彼此之間惺惺相惜,相互欣賞對方的勇武和氣度。這兩人在交鋒之中的細節描寫也非常生動、有趣。小說中這段描述所產生的附加值是無窮的。時至今日,在長沙及周邊地區還有大量關羽戰黃忠故事的遺蹟,可見這個故事的流傳範圍之廣。不過,如果告訴諸位這些遺蹟都是假的,那大家又會做何反應呢?歷史上還真的沒發生過關羽戰黃忠的故事。

關羽義釋黃忠廣為人知,如果這個故事並非真的,大家又會有何反應

關羽戰黃忠劇照

首先要說明的是,歷史記載中劉備搶佔荊州四郡的故事是非常簡單的。這裡不妨直接從《三國志·先主傳》中引用,原文也就40多個字,非常簡潔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在這段記載中,長沙太守韓玄是主動投降的,並未與劉備的軍隊發生過戰事。

另外,從《三國志·黃忠傳》中也可以找到更為直接的證據

黃忠字漢升,南陽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中郎將,與表從子磐共守長沙攸縣。及曹公克荊州,假行裨將軍,仍就故任統屬長沙太守韓玄。先主南定諸郡,忠遂委質,隨從入蜀。

這段記載也非常簡單易懂,可能唯一需要稍加說明的是“委質”兩字的意思。這裡的“質”通“贄”,指的是禮物,“委質”的原意是呈獻禮物,表示忠誠信實,後來被用來表示歸順的意思。也就是說黃忠隨著韓玄的投降一起歸順了劉備。其間也沒有爆發所謂的長沙之戰。綜合《三國志》中的這兩段記載,長沙問題應該是和平解決,並不是武力解決的。因此不用說有沒有戰黃忠,就連關羽是否到過長沙都是一個大問號了。

關羽義釋黃忠廣為人知,如果這個故事並非真的,大家又會有何反應

關羽長沙之戰劇照

既然小說中關羽戰黃忠的故事在歷史上是不曾發生的,那麼這個故事又是怎麼出現的呢?從目前的資料看,這個故事的雛形已經非常久遠了三國故事自宋代開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筆者認為或許在此時就已經出現了故事的雛形。到了宋末元初時期,這個故事開始逐漸得到發展、演變。在元代雜劇、平話中,關羽戰黃忠的故事就已經基本定型了。

關羽義釋黃忠廣為人知,如果這個故事並非真的,大家又會有何反應

百步穿楊的“老”黃忠

元雜劇《走鳳雛龐掠四郡》中,關羽戰黃忠的故事雖然比較離奇,但是故事情節已經比較曲折,故事性較強。該劇的情節是這樣的:

龐統投奔劉備之後不受重視,被圖謀造反的四郡太守請去做了軍師對抗劉備。龐統一怒之下派兵反擊劉備的陣營,並率軍殺向荊州。諸葛亮得知消息之後,只得派遣關羽、張飛、趙雲、劉封等人迎戰。劉封被派去對付武陵太守金全(《三國志》裡的“金旋”),不料遇上了老將黃忠。幾個回合下來,劉封便被黃忠用鐵鞭打傷,大敗而歸。諸葛亮無奈,又派出張飛、趙雲迎戰。首戰張飛不分勝負,在龐統的指點下,再戰張飛之時,黃忠詐敗,引誘張飛追趕。

關羽義釋黃忠廣為人知,如果這個故事並非真的,大家又會有何反應

黃忠長沙之戰劇照

張飛不知是計謀誤入龐統擺下的陣勢之中被困。趙雲和劉封苦苦哀求龐統放過張飛,張飛這才僥倖逃出陣中。等到諸葛亮與關羽出現在陣前時,黃忠又與關羽展開大戰,黃忠不敵關羽,敗下陣來。此戰之後,黃忠認為“劉玄德納諫如流,敬賢禮土。我也有必要投降他”,而這時龐統才說出自己的真實意圖:“想這江夏四郡軍兵未定,以此貧道將這四路軍馬,都教歸玄德公。這乃是龐掠四郡,先取荊州為本,後取西川為利。”

除了雜劇之外,《三國志平話》中對關羽戰黃忠也有比較詳細的故事情節。不過黃忠變成了金族(《三國志》裡的“金旋”)的部將,並先後與魏延、張飛交戰。之後又同時與魏、張、關三人交鋒。在諸葛亮的勸說之下,黃忠後來投降了諸葛亮,成為劉備集團的一員虎將。

關羽義釋黃忠廣為人知,如果這個故事並非真的,大家又會有何反應

五虎上將黃忠

從史書記載再到雜劇、平話,關羽戰黃忠的故事就這樣經過多次的改造、加工,最後變成了《三國演義》中的關雲長義釋黃忠。這個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說明了什麼呢?筆者認為歷史記載中對於劉備奪取荊州四郡的介紹過於簡略,過程語焉不詳,這給後世民間藝人和劇作家們以廣闊的想象空間。他們認為這對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的塑造留下了太多的空白,所以就利用這些空白之處進行創造,從而形成了《走鳳雛龐掠四郡》和《三國志平話》中的關公戰黃忠的故事。這些故事,不但填補了歷史的空白,也為之後的《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一種思路。

不過,早期這些改編和創造比較粗糙,而且情節的設計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因此,出現在《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戰黃忠故事,便成為了對雜劇、平話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關羽義釋黃忠廣為人知,如果這個故事並非真的,大家又會有何反應

《三國演義》中黃忠劇照

《三國演義》中出現的關羽戰黃忠的故事,可謂合情合理,熱鬧非凡。黃忠回到了他應該回到的地方—長沙,關羽也做了他最應該做的事情——

義釋黃忠。英雄相見,惺惺相惜,旗鼓相當。一個不斬,一個不射,實在令人羨慕;既突出了關羽,又照顧了黃忠,實在是相得益彰,兩全其美。

這個故事也與雜劇、平話一起,成為了一個經典,被後人所銘記,根據這些故事改編的其他藝術作品也屢見不鮮,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出現了相應的很多遺蹟、景點。這些都是《三國演義》這部偉大作品所衍生出的附加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