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經典的梁山好漢鉅著《水滸傳》,為何卻從高俅無賴說起?

吳昆明123------


這還真是一個相當靠譜的問題,很有思想。

小說《水滸傳》寫了一群好漢梁山聚義“替天行道”的故事,實質上就是一幫好漢造反的故事。但是這個造反也是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

亂起朝廷,方顯好漢們聚義水泊梁山的“正義性”,方能說明“官逼民反”是《水滸傳》這部小說的基本立意。只是在“改朝換代”還是“替天行道”的選擇上,作者替好漢們選擇了“替天行道”,好漢們為朝廷盡了忠,出了力,實踐了“替天行道”,但朝廷依然是那個奸臣當道的朝廷,好漢們的結局就必然是悲劇。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小說的原型事件,也就是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被朝廷剿滅了,而宋江等人也投降了朝廷,作者感到與其如此,不如干脆讓他們“替天行道”豈不是更好,儘管這個朝廷已經不太值得好漢們“替天行道”了。

這就是這部小說能夠成為經典,成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根本原因。如果僅從“俠義江湖”的角度比較,比《水滸傳》更加精彩的小說真的有不少。

但儘管如此,小說的作者還是用了比較長的段落寫了“高俅的發跡史”,他是想通過這個市井無賴和幫閒潑皮的不可思議的“沒有天理”的發跡,給讀者展現了一個“荒淫荒誕”的宋徽宗,和他的朝廷。

我們看看這個高俅是怎樣的“市井無賴”和“幫閒潑皮”。

小說中的高俅,其實並不是一個粗俗的無賴,這個人應該是詩詞歌賦 ,琴棋書畫都懂一些的,尤其是寫的一手好小楷,但是卻是一個“道德缺失,沒有廉恥”的混蛋,這正應了一句話“就怕流氓有文化”,高俅就是一個有文化的流氓。

問題是這個在市井階層,甚至是士紳階層都不受待見,嚴重鄙視的流氓,卻在王公貴族那裡找到了知音,受到了賞識,如魚得水。

高俅是個破落戶子弟,家也敗了,自己也不求上進,把學來的一點本事用在了為人所不齒和厭惡的“幫閒”上,教唆那些不諳世事的富家子弟花天酒地,無論是在市井還是在士紳的眼裡,他都是一個十足的“缺德之人”。

蘇小學士為了擺脫這個噁心人的傢伙,把他介紹給來駙馬王詵,然後高俅的好運就來了,這隻能說明,王公貴族們的道德水平和高俅是一丘之貉。

王八看綠豆,對上眼了。而對上眼的不是人品,能力和學識,僅僅是這個高俅“踢得一腳好球”。可氣的是高俅的這個對上眼的主子,居然就糊里糊塗的成了皇帝,也就是宋徽宗。

當然,高俅除了會踢球還有就是會巴結和奉承。於是,這個潑皮破落戶,就成了“殿帥府太尉”,這樣的朝廷,這樣的皇帝,還能有什麼指望嗎?

所以,在皇帝昏庸,朝廷官員荒淫無道的“亂自上來”的前提下,被逼無奈的造反是必然的。

當然,小說的作者還沒那個膽子把水泊梁山的好漢們寫成“揭竿而起”的英雄,那樣的話,大概小說沒寫完,作者的腦袋也就保不住了。

儘管如此,《水滸傳》依然曾經被列為“禁書”,其實就是因為這本書所表達的“亂自上而始”的觀點。而最終的“招安”算是救了小說一命。


步武堂


題主此問問得好!作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為何要從無賴高俅說起?

作者施耐庵如此安排正是他的高明之處,有著他的深意,我認為他這麼安排的深意有以下四點。

第一點:開篇即講述無賴高俅的發跡史,意思是“亂自上作”,而非底層平民無端犯上作亂。

高俅原本是東京一個破落戶子弟,整日不務正業、混吃幫閒,被人告了,脊杖四十後被趕出東京,自此開始了高俅底層飄蕩的生涯。偏偏高俅所遇到的都堪稱他的貴人,一個個都對他頗有恩義和關照,而且一個比一個地位高、權勢大。高俅仗著頗有些才藝,又深諳逢迎之術,居然讓他短短數年之間,由一個破落戶子弟逆襲成為殿帥府的太尉。一旦得勢,高俅就開始猖狂起來,從報復王進開始,恣意橫行、為禍四方。作者這麼寫,用意很明顯,意思說皇上和朝廷無可厚非,罪魁禍首實在是高毬之流橫行為禍,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包括梁山聚義,也是官逼民反所致,所以,“亂自上作”,而非底層平民無端犯上作亂。這反映了作者的忠君思想。

第二點:開篇即講述無賴高俅的發跡史,通過一個無賴發跡一躍成為殿帥府太尉,反映出宋徽宗治下的朝廷何等昏庸腐敗,揭示出梁山108名好漢聚義的合理性。

高俅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到了端王趙佶(日後的北宋皇帝宋徽宗)的府上,恰逢端王與眾人踢球取樂,高俅一時技癢,在眾人面前露了一手,一下子就把端王等人給鎮住了,端王見到有如此人才,豈肯罷手?從此,高俅得以日夜侍奉端王,寸步不離。隨著端王時來運轉登基為帝,是為宋徽宗,高俅也跟著雞犬升天,不久就做到了殿帥府的太尉一職,完美實現“屌絲逆襲”。高俅的發跡史就是對宋徽宗治下的朝廷的極大諷刺,不需要考取功名,不需要為政業績或博取軍功,高俅單憑踢球絕技和逢迎之術,就可以改變命運,實現由一個破落戶子弟到殿帥府太尉的華麗轉身。足見朝廷何等昏庸腐敗,這樣的朝廷治下的草根平民豈能有好日子?所以,大好江山日漸被糟蹋得千瘡百孔,處處平民被逼造反,梁山聚義也正是被逼無奈所致。

第三點:開篇即講述無賴高俅的發跡史,為後面重點描寫高俅如何迫害林沖埋下伏筆。

通過林沖這種老實本分的人尚且被高俅逼得走投無路,更何況其他人,讓讀者深切感受高俅等人為禍之烈。倘若開篇不把無賴高俅的發跡史敘說明白,後面林沖的故事就沒法寫得圓滿,否則,突然冒出個太尉高俅如何如何迫害林沖,讀者會覺得十分突兀,因為不瞭解高俅其人其事。再者,開篇讓讀者瞭解高俅的發跡史,後面以林沖的經歷為詳細個案,像解剖麻雀一樣,讓讀者具體看清楚高俅是怎麼無中生有、陷害無辜的,以林沖的個案詳細展現高俅等人的手段之毒、心腸之狠、為禍之烈,不如此,也不至於五湖四海的眾多豪傑被逼落草為寇,與官府作對。

第四點:開篇即講述無賴高俅的發跡史,因為高俅是貫穿全書的核心人物,揭示出梁山好漢雖來自五湖四海,卻皆因高俅所迫害而聚到了一起,整個梁山聚義的故事,全因高俅一人給串聯了起來。

說白了,高俅就是《水滸傳》的“線”和“眼”。開篇講述無賴高俅的發跡史,用高俅這條主線貫穿起來自五湖四海的眾多好漢,他們大多是被高俅之流逼得走投無路;上了梁山之後,一方面是兄弟聚義、大快人心,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愜意生活,另一方面卻是要不斷打破高俅之流的圍剿;接著又是高俅代表朝廷來落實對宋江等梁山好漢的招安之事,最終梁山好漢們幾乎都死於高俅之手。也就是說,高俅和梁山的命運捆綁在一起:“逼”、“鬥”、“滅”,高俅和梁山的三部曲,構成了一部跌宕起伏、蕩氣迴腸的《水滸傳》。


喬鞅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它的形成並非由作者施耐庵獨自構思,它的素材是源於民間的說書人,然後施耐庵再將內容整理,修改,潤色,才有了這部文學價值非常高的鉅著。

一、任何小說的構造,都需要有個大背景。

《水滸傳》的書寫,需要大背景,它陳述的是一百零八好漢由對抗朝廷到歸順朝廷的起起落落。因此,它的大背景設置,先來個大矛盾,然後,再把大矛盾一一細化在各種細節當中。高俅屬於位高權重的反面人物,他的一開始出現,就等於交待了整部小說的大矛盾。

定了這個大框架之後,小說後面的情節、線索就容易展開了,它這種文學敘事方法比較直觀,也是明清小說常用的手法。它不像西方的懸疑小說,大的矛盾,在小說後面才會出現。明清小說的特點,就是一開始就打開天窗說亮話了。

二、高俅是個大反派人物,由他開始寫,容易吸引人。

回到初始說的,《水滸傳》的形成,它的很多素材是來自於民間說書人。民間說書人在市井為人們說書時,為了吸引更多人來聽而多賺錢,就先讓大反派人物出場,因為這樣能吸引聽眾,吸引聽眾等待著說書人如何去說這個大反派的下場。

這種說書方式,施耐庵也就吸收了過來,形成了這部小說就由高俅說起。其實,這也是合理的,有緣由的,因為老百姓喜歡這種方式,而且這種方式經過時間、實踐沉澱下來的,是受歡迎的,經得起考驗的。

三、高俅代表著當時的朝廷。

如果沒有當時朝廷的腐敗,奸臣當道,人心渙散,國不泰民不安,也就沒有著一百零八好漢被逼上梁山的故事。高俅的出現,就代表著整個朝廷的烏煙瘴氣,相當於給小說設置了切入點,而且這個切入點還非常大。

其實,這部小說的真正開始,是以有些神話色彩的天罡地煞開始的。這個也是明清小說的特色,就如《紅樓夢》,也是從神話色彩的石頭開始。當然了,最終故事真正開始的,還是得講人,高俅的出現,才算是這部小說文學意義上的開始了。


我就是竹韻


我們都知道整部書描寫的就是一部官逼民反的故事,而我們要知道這些梁山好漢反抗的前提是官府要逼迫,而朝廷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上層建築,朝廷一旦亂了,下面的一切也就無法正常運營,那麼朝廷或者說這個上層建築是誰呢?毫無疑問就是身居皇位的宋徽宗與那些整日伴其左右的朝中重臣,而高俅就是其中的一個,而且是身居太尉一職。在水滸傳中高俅是以一種極其方便的方式一步登天,他憑藉自己的一身球技加上順風順水的被人推到端王的身邊,最後待到徽宗上了皇位以後就直接成為了太尉,要知道太尉可是掌管著一國的軍事。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就是高俅這樣的破皮無賴都能夠擔任那麼高的職位,又何談國家不亂,這一件事情直接說明了朝廷內部的混亂,這樣一個龐大的上層建築已經開始鬆動了,那麼下面的這些百姓可不就遭殃了,於是就引出了眾位英雄好漢不忍官府壓迫而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聽到這裡大家是不是也對作者的一番良苦用心感到不可思議呢。施耐庵的做法其實正是給我們在書的開頭就奠定了一種對朝廷不滿的感情基調,而我們在閱讀後面的故事時也就自然而然的對眾位好漢的行為產生讚賞。


歷史的explorer


這是寫長篇小說的常用路子,長篇小說因為所描述的背景廣闊,內容豐富,所以,就要尋找一個苗頭,一個突破點,而這個點,往往是跟主題有一定距離的,所謂傍敲側擊是也,而且,這麼做也有拋磚引玉的意思,如果開門見山,就會有讓人一眼看到底的感覺,不若這麼雲山霧罩一番,更有意味。類似情況不光《水滸》如此,《紅樓夢》也是這樣,開頭先寫了個賈雨村,又拉出個甄士隱,不過癮,又牽出了一個冷子興,所有這些,目的都是鋪墊,起為正文奔走呼號的作用。

當然,寫開頭不是摸獎票,可以閉著眼瞎抓,開頭選擇,一定是要有深意的,《水滸》開頭選擇了高俅,是很有意思的,因為這個高俅是《水滸》中唯一一個從開頭出現到結尾的人物,他不僅是把引出王進的鑰匙,更是一根繩子,串連出了林沖魯智深,串連出了楊志關勝呼延灼,他還是宋江投降主義的指路明燈,而梁山好漢們最後的凋零,也大都是他搞的勾當。

所以說,作者用高俅來做出場,是極高明的。


籠中水


我感覺可能就是為了體現出宋徽宗的昏庸無道,玩物喪志,亂用奸佞,導致江山社稷不穩,黎民百姓不安,四大賊寇揭竿而起。


長風散人


亂自上作。先寫高俅,旨在點明“亂是從統治階層”開始的,有統治階層的“亂”在先,才有民間的落草反抗在後。去聽聽鮑鵬山教授的百家講壇就知道了。


白酒泡飯我的最愛


為什麼從高俅小兒無賴說起……自古以來?小人得志……哪朝哪代都有這樣的小人……我們熟悉的清官才幾人!??包清天!海銳!……你說小人多還是好人多!!!亮劍我們都看過!主角李雲龍!趙剛!丁偉……結局如何???比李雲龍大半級的王副軍長!!!李雲龍最後倒黴他的身上……好人?正直的人!……小人


後追夢


《水滸傳》是一部反映官逼民反的小說,雖然梁山義軍最後接受招安,並且去打和自己一樣的強盜,但是反應了“義軍”一般性結局,也就是受招安或者被鎮壓。

全書從“無賴”高俅開始,接著“魔鬼”出世。說的就是出強盜的原因就是官家腐敗,無賴當權,民不聊生,正人君子和義士的抱負不能實現。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中國足球的奠基人,要是北宋的的C羅在世別說日本,韓國讓它們一看見中國隊,就哆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