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繼位以後,皇太后的親生兒子後來是什麼結局呢?

嗯嗯嗯嗯80649260


我來答。道光帝是嘉慶帝的嫡長子,生母為道光帝原配孝淑睿皇后,但由於孝淑睿皇后在嘉慶帝登基兩年後就崩逝,所以嘉慶就又立當時為貴妃的孝和睿皇后為繼後,撫育道光帝。在道光帝繼位後,尊孝和睿皇后為皇太后。而孝和睿皇后的兩個親生兒子,道光帝心裡還是有所忌憚,並未重用,一個兒子死的早,一個兒子反覆升降,未得重用。



道光帝

嘉慶帝一共有5個兒子,其中皇長子早殤,二兒子就是道光帝,皇五子綿愉是恭順皇貴妃所生(就是《金枝欲孽》中如妃的人物原型);而皇三子綿愷、皇四子綿忻都是孝和睿皇后所生。

皇三子愛新覺羅·綿愷,生於乾隆六十年,嘉慶二十四年,因嘉慶帝六十大壽被冊封為惇郡王。嘉慶帝駕崩後,因孝和睿皇后擁護道光帝等級,於嘉慶二十五年七月進封惇親王。而從封親王到其去世,不知是道光帝忌憚還是綿愷平庸,在此期間反覆被降郡王又復親王,還經常被罰俸。於道光十八年十二月薨,年四十四歲,諡曰恪。綿愷只有一個兒子奕纘還早夭,後來道光帝命自己的第五子奕誴入嗣為惇親王之後。


皇四子愛新覺羅·綿忻,生於嘉慶十年二月初九,是嘉慶帝登基後的第一個兒子,當時嘉慶帝頗為喜愛。嘉慶二十四年,封瑞親王(他的哥哥當時只封郡王),可見嘉慶帝的喜愛。道光三年,命內廷行走,道光八年七月因病薨,僅23歲,諡曰懷。其子奕約襲郡王。

孝和睿皇后雖有兩個親兒子,但是礙於當時的時局背景,兩個兒子都不能名正言順繼承皇位,所以她支持了道光帝,因此也獲得了後半生地榮華富貴。兩個兒子雖然沒有得到重用,但也享受尊貴的親王待遇。


小姚的記錄


嘉慶猝然崩逝,皇后力推非己出皇子繼位

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61歲的嘉慶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崩逝。由於事發突然,在此之前並未來得及按照雍正帝當年所定的“密立皇儲”制度對外公開皇儲的身份。並且,當時那種突發狀況之下也來不及回京從正大光明匾額後取下密匣,嘉慶隨身也未發現另外一份傳位諭旨。

嘉慶帝畫像

在這種尷尬局面之下,皇后站了出來,力主嘉慶的次子綿寧(皇二子,因長子早夭,故當時實為長子且為嫡長子)先即皇帝位以安定大局。在後人的眼中,看似皇后讓嫡子繼位合乎情理。但實際上,這位皇后與綿寧並非是親生母子關係,綿寧的嫡出並未來自於她的脈系。

原來,嫡子綿寧是嘉慶帝的髮妻孝淑皇后喜塔臘氏的兒子,早在嘉慶帝尚為皇子之時,喜塔臘氏便由乾隆做主,被賜婚於嘉慶,為潛邸嫡福晉,婚後二人感情非常好,喜塔臘氏也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誕下嘉慶的第二子綿寧。1796年(嘉慶元年)正月初一,清朝史上唯一一次禪位授受大典之上,當86歲的乾隆向37歲的十五子永琰傳授“皇帝之寶”時,便同時確立了喜塔臘氏的正宮皇后之位。

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朝服像

只可惜,本可母儀天下享萬人朝賀的喜塔臘氏在成為皇后的第二年(1797,嘉慶二年)的二月初七便因病去世了,年僅38歲,而此時的綿寧還是個不足15歲的孩子。髮妻去世後,太上皇乾隆以嘉慶的名義,以“皇帝中宮不可久曠”為由,在1797年五月封貴妃鈕祜祿氏為皇貴妃。為何僅僅是皇貴妃而非皇后,實際上是因為清朝的喪禮所決定。按照規定,皇后去世後,任何妃嬪的晉升和繼後的確認都需要等到27個月喪期屆滿之後,所以於嘉慶繼位當天被封貴妃的鈕祜祿氏雖然已內定為繼後人選,仍舊不能逾制。但僅僅在皇后去世三個月就被封為皇貴妃,也算是乾隆對鈕祜祿氏的格外看重了。

教導道光五十餘載,視其如己出

按照計劃,鈕祜祿氏應當在1799年(嘉慶四年)五月便正式行皇后冊封禮,沒曾想,乾隆帝在1799年(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去世,導致這位早已內定後位之人又得多等兩年,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在1801年(嘉慶六年)的四月十五,鈕祜祿氏才迎來正式的冊後禮。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朝服像

早在1797年(嘉慶二年)孝淑皇后喜塔臘氏去世後,時任貴妃的鈕祜祿氏便主動承擔起撫養綿寧的重任。雖然先後於1795年(乾隆六十年)和1805年(嘉慶十年)誕育了皇三子綿愷(六月二十二)和皇四子綿忻(二月初九),但這絲毫並未影響鈕祜祿氏對綿寧的態度,她始終如同親子一般照料著綿寧,而綿寧對於這位實為養母勝過生母之人也非常尊敬。

而1820年嘉慶帝的猝然崩逝,鈕祜祿氏力倡綿寧繼位,表面不合常理的背後實際上是有她多重思慮存在於其中的。

首先,從諸皇子的受重視程度來看,綿寧具有絕對性優勢。之所以如此說,因為他深得祖父與父親的重視,尤其是乾隆帝。作為皇祖,親自為皇孫舉辦聲勢浩大的婚禮(1796年十一月二十二,綿寧與布彥達賚之女鈕祜祿氏成親),這也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次由兩位皇帝共同參與的皇子大婚(乾隆雖然已為太上皇,但仍以“朕”自居),足以看出他對這位嫡孫的格外看重,如此明顯的徵兆鈕祜祿氏又豈會看不出;

道光帝畫像

其次,綿寧本人的出身亦佔絕對優勢。一方面,他是嘉慶帝與髮妻僅有的嫡子,在乾隆和嘉慶的心中,箇中情愫旁人無法超越;另一方面,鈕祜祿氏自己作為皇后(實際上為繼後),所生之子雖然按理說也屬嫡子,但與綿寧一比定然暗淡不少。

所以,在詳加思慮之後,鈕祜祿氏做出力倡綿寧先繼位的決定。待回京後賽衝阿、託津、戴均元等人開啟密匣驗證,果然如眾所料,皇儲確係綿寧無疑,而且這個決定早在1799年(嘉慶四年)四月初十之時,便已成定論。由此可以充分看出鈕祜祿氏的賢明豁達以及思慮周全,而繼位為帝的旻寧(道光繼位後改“綿寧”為“旻寧”),對這位養母更是感激莫名,不僅在嘉慶帝去世後第三天就晉尊其為皇太后,而且自己也敬稱其為“皇母”,每日不論多忙必然會抽空去壽康宮問候。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劇照

兩位親子的生平概覽,體現宣宗對養母之情

雖然比道光帝僅僅大6歲,但鈕祜祿氏卻教導陪伴了道光帝長達53年(1797—1850),對道光一生影響深遠,遠比其生母孝淑皇后喜塔臘氏的15年要長的多。從1822年(道光二年)到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道光帝前後共分五次為養母敬上徽號,最終徽號為:康豫安成莊惠壽禧崇祺皇太后。道光不僅對養母敬愛有加,而且愛屋及烏,對養母的兩位親生子也是格外優待。雖然在兩人當中,道光帝一視同仁,但很顯然二人的一生依舊差別明顯。

嘉慶帝一生共有五子,繼位前有三子(長子穆郡王【1780年生,追封】、次子道光帝【1782年生】、三子綿愷【1795年生】),繼位後有兩子(四子綿忻【1805年生】、五子綿愉【1814年生】),整體來說子嗣單薄且年齡相差較為懸殊,而鈕祜祿氏的兩位兒子正好處於嘉慶帝因接連的國喪繁忙而無暇分身後宮的階段。

道光帝劇照

三子綿愷,出生之後沒多久即迎來父親被皇祖公開皇儲身份的吉兆,嘉慶帝一度也對這個孩子有所重視。不過,綿愷真正得到父親褒獎並且名留史冊的一次是發生在1813年(嘉慶十八年)的林清之變,他與二哥(道光)一起英勇護駕,“捕賊於蒼震門”,因此得到嘉慶的褒獎,6年後(嘉慶二十四年),正逢嘉慶帝60大壽,諸皇子皆有封賞,綿愷也因此受封惇郡王,時年25歲。1820年七月嘉慶帝駕崩後,繼位的道光晉封綿愷為惇親王,足以看出二人還是有兄弟情存於其中的。

只可惜,綿愷並未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恩寵。1823年(道光三年),嫡福晉鈕祜祿氏因違反定製乘轎直接進神武門,綿愷被罰俸五年;1827年(道光七年),因與太監張明德私相往來,且藏匿宦者苑長青,綿愷被直接降為郡王,最終還是道光念及十四年前與之一同蒼震門護駕,故於次年十月復其王爵;本該對此多加註意的綿愷,1833年(道光十三年)五月又因議及孝慎皇后佟佳氏的喪儀用語不當(如喪考妣),又被罰扣十年王俸;五年後,又收到綿愷私自囚禁民夫穆其賢的狀告,經查屬實再度被降回郡王銜,一生波折的綿愷最終於同年十二月去世,享壽44歲。

而四子綿忻,因是嘉慶帝繼位後長達十年未有子嗣前提下的第一個孩子,亦得到嘉慶的格外看好,同樣同其兄綿愷一般,在父親60大壽時(1819年)被晉封了爵位,但綿忻的爵位卻直達親王(瑞親王),當時的他只有15歲,既無兄長護駕蒼震門之功也無青史留名之績,只能說充分體現嘉慶對這個孩子的格外重視。以至於到現在還流傳著嘉慶欲更易皇儲之說,但因史學界尚未有明確定論,故我們不做深究。

綿忻劇照

綿忻與他的兄長不同,標準的乖寶寶形象,所以在道光繼位後,對這個弟弟也是非常愛護的,甚至破例在1823年(道光三年),綿忻沒有任何成績的前提下命其“內廷行走”,呵護之意溢於言表,只可惜,這位乖孩子在五年後(1828)的七月去世,年僅24歲。

小結:

以上便是關於道光帝對孝和皇后鈕祜祿氏及其兩位親子態度看法的細緻總結。鈕祜祿氏陪伴道光長達53年,雖然在年齡上僅僅比宣宗虛長6歲,但因為她的悉心教導和大力扶持,道光才能順利地成長和如願承繼大統,所以,在道光心中,這位養母甚至比生母還要重要。

正因如此,出於對養母的感恩,道光對於養母的兒子們也是非常看重。綿愷雖然錯誤重重,但道光依舊屢次給予寬恕,而最終的鬱鬱而終,只能說是綿愷本身不能勤加約束而致,道光每次對其處罰,雖然有些重,但也不難看出其“恨鐵不成鋼”之意。而綿忻,一生無甚功績,卻可得到父親兄長(道光)兩代皇帝的關愛,實乃萬幸。所以,綜合來看,道光帝對孝和皇后一家,真正做到了“孝母護弟”。

我是“史海甄客百曉生”,一個資深的歷史迷,如果認可我的回答,歡迎各位多多關注與支持,謝謝大家。


史海甄客百曉生


在清朝,有兩種皇太后的存在,聖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聖母便是皇上的親孃,而母后則是先皇的正妻,自古嫡庶有別,嫡尊庶卑。道光是嫡子,可是他的母親在嘉慶還沒有正式掌權時就已經過世了。他的母親,孝淑睿皇后(1760年10月02日-1797年3月5日),喜塔臘氏,嘉慶帝的結髮妻子,道光帝生母,滿洲正白旗人,總管內務府大臣、副都統、承恩公和爾敬額之女。清代唯一一位喜塔臘氏皇后。

道光的繼母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1850年1月23日)去世,終年七十四歲,乾隆六十年六月二十二日,生皇三子綿愷。愛新覺羅·綿愷(1795年-1838年),惇恪親王,清仁宗第三子,乾隆六十年乙卯六月二十二日寅時生,道光十八年戊戌十二月初四丑時薨,年四十四歲,諡曰恪。母孝和睿皇后。同母弟綿忻,同母姐一,早夭。

嘉慶二十四年正月甲午,以上六旬萬壽封皇三子綿愷為惇郡王。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進封惇親王,道光十八年卒,諡曰恪。

而道光的后妃中皇后(四位)

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1781—1808年)[42]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1792—1833年)[43]

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1808—1840年)[44],咸豐帝生母。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1812—1855年)[45]

皇貴妃(一位)





小讚的阿雯


說到皇太后的親生兒子,那麼就不得不說為什麼當年是道光皇帝登基做了皇帝呢,而不是當時身為皇太后的親兒子呢?


這個說起來其實是有些話長了。首先就要去提一下道光皇帝的生母。為什麼這麼說,也正是因為他生母的地位,對於道光皇帝的繼位有著莫大的幫助。而他的生母是何許人也,為什麼在這樣的重要時刻反而沒有她的身影了呢?反而是孝和睿皇太后在主持這一類的事情。

這個也是道光皇帝的不幸了。因為他的生母在他出生以後不久就去世了。而這個時候呢?她其實早早的就成為了嘉慶皇帝的皇后。不過也就只有兩年的時光。但是即使這樣,也不得不說道光確實好運氣,成為了大清國皇后之子。而孝和睿呢?很不幸她要更加的晚一些才成為皇后的。



但是大清國在雍正皇帝之後,立儲是不一樣的。這一點相信許多人都是十分清楚的。也就是所謂的秘密儲君。但是在嘉慶皇帝去世的時候,大臣們竟然找不到嘉慶皇帝留下的遺詔,這個就十分的尷尬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孝和睿她也只好自己去做出判斷,去立一個新的皇帝。而她選擇的就是道光。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嘉慶選擇道光繼位是可能性最大的。至於自己的兒子,捲入這一次的爭儲風波,無論是對於她自己還是對於他的孩子都不是什麼好事情。但是無論如何,這樣的大度都是可以讓人刮目相看的。

後來,立儲遺詔找到了,果不其然就是道光。這個時候,道光皇帝也是很感謝這一位母后的。日後也是謹遵孝道,至於她的兒子,可以說也是很多的照顧,雖然官場沉浮,但是其實還是照顧了不少了。


眾森淼


道光皇帝雖然是嘉慶皇帝的嫡長子,但是他的母親孝淑皇后早死,所以當時的皇后孝和皇后本身有兩個兒子,所以道光能否繼承皇位還不好說。在嘉慶皇帝死後,也沒有找到遺詔的情況下,孝和皇后一錘定音力挺道光皇帝登位。

嘉慶二十五年夏,嘉慶帶領文武百官前往避暑山莊。然而,年事已高的嘉慶,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去世,留下一個權力“真空期”。 嘉慶 清朝從雍正開始,為了避免殘酷的奪嫡之爭,採用秘密立儲的辦法,即皇帝在世時親筆書寫傳位遺詔,然後藏於匣內,放“正大光明”匾後。等到皇帝去世,將遺詔公佈天下。同時,還再寫一個副本,隨身攜帶。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防止遺詔內容被篡改,二是皇帝萬一死在外地,可以隨時公佈內容,新君能及時繼位。


嘉慶生前也是採用秘密建儲制,按理說,他在外地,會隨身攜帶“遺詔副本”,但隨行的王公大臣在嘉慶的寢宮翻箱倒櫃,也未曾找到遺詔。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臣趕緊派人回京,一來是告知皇后,嘉慶去世的消息,二來是尋找遺詔,但還是沒有找到。 避暑山莊這邊,就在大家焦急萬分的時刻,嘉慶的近侍從貼身處找到藏有遺詔的密匣。王公大臣取出遺詔,所立的繼位人正式皇二子綿寧。於是,大臣們擁戴綿寧克承大統,是為道光帝。

避暑山莊的情況,孝和皇后是無法得知的,當她聽聞嘉慶去世的消息後,便馬上以皇太后的名義發佈懿旨: “泣思大行皇帝御極以來,兢兢業業,無日不以天下國家為念。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託付……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這道懿旨,對於繼位出現“波瀾”的道光而言,如同及時雨。所以,當道光接到太后的懿旨後,萬分感動,伏地痛哭。太后的親生子並不是道光,而是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為何她會立非親生的道光呢?難道不想自己的兒子繼位嗎?




孝和皇后選擇道光作為繼承人可以說是明智的選擇,他清楚的知道道光稱為繼承人的事是板上釘釘了,所以在危機之下選擇道光,如果與傳位詔書一致,那自己這個選擇就是錦上添花,如果不一樣,那繼承人大概也是自己兩個兒子其中之一,對自己影響不大。道光以後也會對自己感恩戴德的。這正是孝和皇后能力的體現。

在道光繼位皇帝后道光三年元月,皇帝召集了朝中大臣及皇室貴胄,在宮中舉辦了極為盛大的宴席,席間孝和皇后的兩子綿愷與綿忻都得到了可在內廷行走的特權,然而就在得到這個殊榮沒多久,道光帝就收到了一條令他極為震怒的消息。說綿忻與另一郡王的福晉坐著轎子走了神武門的中門。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門的存在不就是拿來讓人走的嗎,但古代宮廷有規矩,中門只有皇帝才可以自由進出的,道光帝本要嚴懲綿忻,卻發現犯了錯的人其實並不是他,而是綿愷。

道光帝把他叫了過來,綿愷害怕受罰,居然還拒不承認。犯了錯還不思悔改,欺君罔上,這讓道光帝更加生氣了,他當即就下令要罰他俸祿五年。一邊是親兒子,一邊是視如己出的養子,皇太后看見兄弟倆鬧了這麼大的矛盾,心裡自然是著急的,在中間左右為難,不斷為他們調解,道光帝看在太后的面子上還是心軟了,就改為了罰綿愷三年俸祿。可能是仗著有皇太后撐腰,之後綿愷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幹了許多件令皇室丟盡顏面的事情。他在道光七年與一太監關係親密,後來又中意上了另外一個,並不惜把那小太監藏匿到自己的府邸中。道光帝無奈降了他的爵位,貶為郡王,之後官復原職,又在道光十八年復貶為郡王。同年綿愷抑鬱而終。


綿忻從小就是乖孩子,讀書用功,很受嘉慶疼愛,14歲時就被封為瑞親王,與綿寧同一級別。 道光繼位後,依舊比較善待綿忻,並讓他管理武英殿御書處事務,賞戴紅絨結頂。道光三年,道光有意讓綿忻參與朝政,命他為內廷行走。 對於綿忻的終生大事,作為哥哥的道光也沒忘記,為其牽了一根紅線,讓他娶了一等候勒保的女兒。 從道光三年起,綿愷搬出皇宮,開府居住。 道光五年,綿忻負責的武英殿所藏書籍多次被工作人員竊取,但管庫人員卻毫不知情。案發後,綿忻作為領導,受到議處,被解除武英殿御書處事務。 道光八年,綿忻因病去世,年僅24歲。


大老二爺


道光皇帝的親生母親是嘉慶帝是孝淑睿皇后,她在道光繼位前就已經去世了。而道光他爹嘉慶後來又立鈕祜祿氏為孝和睿皇后,所以在道光繼位稱帝的時候,皇太后不是道光的親生母親。而這位皇太后為嘉慶帝生了兩位皇子,分別是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也是道光帝同父異母的弟弟。總的來說,道光對皇太后的兩個兒子,也就是他自己的弟弟還不錯。

因為道光帝在十五歲的時候,他的親生母親孝淑睿皇后已經去世,所以道光被他爹交由孝和睿皇后照顧。孝和睿皇后將道光視如己出,對他倍加愛護和關照。道光做皇子時與同父異母的兩個弟弟關係也很好,與繼母孝和睿皇后的感情也十分親近。而且道光能夠即位,孝和睿皇后也有推舉之功,所以道光視她如同生母一般,更稱其為皇母。

所以道光在繼位以後,就尊孝和睿皇后為皇太后。而她的兩個兒子在嘉慶時期就都被封為親王了,所以道光上臺以後都命他這兩個弟弟為內廷行走,體現出道光對他們的信任和親近。

可惜的是當時已經是睿親王的綿忻英年早逝。而惇親王綿愷後來“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道光最多也就是把他降爵罰俸,等風頭一過,就又給他官復原職。可見對道光對他們的愛護和關照。

道光三年正月,命綿愷內廷行走。旋以福晉乘轎徑入神武門,坐罷,罰王俸五年。上奉太后幸綿愷第,減罰王俸三年。 道光七年,坐太監張明得私相往來,復匿太監苑長青,降郡王。 道光八年十月,追?蒼震門捕賊,急難禦侮,復親王,諭加意檢束。 道光十三年五月,綿愷以議皇后喪禮引書"百姓如喪考妣,罰王俸十年。 道光十八年五月,民婦穆氏訴其夫穆齊賢為綿愷所囚,復降郡王,罷一切職任。十二月,薨,復親王。上親臨奠,諡曰恪。
道光三年,命(綿忻)在內廷行走。八年七月,薨,諡曰懷。

所以說,道光繼位以後對皇太后的親生兒子其實還不錯,不像康熙年間“九子奪嫡“那樣“兄弟鬩於牆”,還是比較和諧的,這裡面皇太后可是居功至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有更多觀點的小夥伴,歡迎留言評論。認同千戶君觀點的小夥伴也可以關注轉發哦,Thanks♪(・ω・)ノ!


蕭千戶


鑑於道光與皇太后的關係很好,所以皇太后親生兒子一直得到道光的照顧,結局很不錯,並沒有遭到什麼報復之類的。具體的這段歷史,我將繼續為你詳細解說如下。


一、道光與皇太后的關係

道光的生母是喜塔臘氏皇后,可惜嘉慶在1796年登基,她剛成為皇后一年就在1797年去世,留下當時不足15歲的道光讓嘉慶照顧。

道光生母去世後,嘉慶於1797年五月封鈕祜祿氏(後來的皇太后)為皇貴妃,意思也就是等待成為皇后,不過要按照當時的風俗習慣以及守孝的原則來進行,必須守孝滿27個月,才能冊封皇后。

但是鈕祜祿氏運氣不好,隨後又遇到嘉慶的父親乾隆去世(1799年),還要再次守孝,直到1801年守孝期滿,鈕祜祿氏才成為皇后。

因為道光的母親去世,自己年齡尚小,又是嫡長子,所以後來就交給新的皇后鈕祜祿氏照顧撫養,這個皇后對道光照顧有加,從來沒有對其進行傷害或者什麼。

也就是這段少年時光,讓道光對這個繼母感覺良好,心存感激,再加上後來1820年嘉慶去世之時,在密匣不到,繼位人選不知的危急情況下,皇后力挺道光繼位,讓道光對這個繼母更是刮目相看,所以後來道光登基之後就把他封為皇太后,並且大事小事都要與之商量,對其孝順恰似親生母親一般。


二、鈕祜祿氏為何選擇道光繼承大業而不是自己親生兒子

鈕祜祿氏有兩個親生兒子,按照道理來說也都是嫡子,可是為何她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會選擇讓道光繼承大統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就是因為道光要成為繼承人這件事情,早在乾隆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定的預兆,乾隆特別喜歡這個孫子,經常賞賜他東西。此外,嘉慶也格外偏袒道光,從小對他的教育等方面都特別關心。


鈕祜祿氏作為嘉慶的皇后,自然明白嘉慶內心的真實想法,何況當時嘉慶已經留下繼位詔書,並且有很多備份,即使原件丟失,備份件也還在,根本沒人可以改變嘉慶的意願。

鈕祜祿氏選擇道光,可以說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也是她智慧的集中體現,她知道道光成為繼承人的概率是最大的,所以在危機之下選擇道光,如果與傳位昭書一致,那自己這個選擇就是錦上添花,如果不一致,繼承人也大概是自己的兩個兒子其中之一,對自己影響不大,道光以後也會對自己感恩戴德。

一舉兩得的做法,也是萬全之策,鈕祜祿氏當然只能選擇道光,不過後來詔書確實也是讓道光繼位,從而鈕祜祿氏的好運也接踵而至。


三、皇太后的親生兒子結局如何

得益於皇太后的蒙蔭,兩個兒子結局自然不會差。雖然兩個兒子綿愷與綿忻一生沒有什麼功績建樹,但是道光繼位之後,就把兩個弟弟都升爵位,其中綿愷從原來的惇郡王升為惇親王,年僅15歲的綿忻也被封為瑞親王。


升高爵位不算,道光對他這個調皮的三弟可是仁至義盡。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綿愷縱容自己福晉乘轎進入神武門,犯了大忌,被道光懲罰罰王俸五年,後來皇太后求情又改成三年。

道光十八年(1838年),又有一個民婦告綿愷私自囚禁自己老公穆齊賢,道光知道後先是對其處罰降爵為郡王爵位,結果這次處罰後不久綿愷就生病去世,在他去世後道光再次恢復親王爵位,並且賜諡號“恪”。

因為其沒有子嗣,所以後來道光還把自己的第五個兒子過繼給已經去世多年的綿愷做兒子,讓他後繼有人,這也算足夠對得起他這個弟弟。

皇太后的另一個兒子綿忻英年早逝,也沒有犯錯,道光沒有處罰過他,他去世時才24歲,道光賜諡號“懷”來懷念這個弟弟,也算是一種不錯的結局。


結語

總體而言,在母親皇太后的蒙蔭庇護下,兩個兒子結局都還是不錯,而這一切的得來全部功勞還是皇太后那些年對道光的養育之恩以及最關鍵時刻的鼎力支持,,要是當時皇太后選擇錯誤,也許後來的結局就會很是悲慘。

所以說,每一個選擇都透露著智慧,關鍵看你如何選擇,對的選擇會伴隨很不錯的結局,錯誤的選擇可能讓自己一無所有,人生恰似如此!



嗔痴歷史觀


清嘉慶二十五年,清仁宗嘉慶帝暴斃於避暑山莊,死因不明。據後世學者考證,嘉慶帝很可能是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突發。對於嘉慶帝的死因,我們在這裡就不去糾結了,重點說另外一件事。因為嘉慶帝是暴斃,事起倉促,身邊的人一時間竟沒能找到他隨身攜帶的秘密立儲詔書。

這下麻煩了!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可嘉慶帝隨身攜帶的秘密立儲詔書又找不到了,由誰來當這個皇帝?又拿什麼作為法理依據?情急之下,隨扈避暑山莊的宗室、朝臣們想到了嘉慶帝的繼後——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在嘉慶帝去世、清宣宗道光帝尚未即位之前,孝和睿皇后是清王朝地位最高的人,只有她的話能夠作為新皇帝即位的法理依據!

最終,在孝和睿皇后的一錘定音下,時為智親王的嘉慶帝嫡長子綿寧成為了清王朝的新皇帝,即後來的道光帝。而道光帝之所以能夠合法繼承皇位的法理依據正是來自於孝和睿皇后!至於秘密立儲詔書的具體內容,那些都是後話了……彼時的道光帝早已坐在了龍椅之上。

孝和睿皇后為何不選親生兒子

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既然是讓孝和睿皇后定奪,而且彼時她還有兩個兒子在世,為什麼她不選擇自己的親生兒子而言選擇道光帝呢?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就四個字——迫不得已。

彼時嘉慶帝隨身攜帶的秘密立儲詔書雖然遍尋不著,但這個東西依然是有備份存在的,僅僅是因為遠在北京、取來需要時間,而國不可一日無君,隨扈避暑山莊的宗室、群臣這才想到了找孝和睿皇后出面。換言之,其實這些人並不是要孝和睿皇后來做這個主,僅僅是借她的口給道光帝在沒有“傳位詔書”的情況下即位製造法理依據而已!這一點孝和睿皇后也心知肚明。

自嘉慶四年,時為皇子的道光帝被密立為皇太子之後,嘉慶帝對兒子的態度便出現了明顯的偏向。尤其是冊封潛邸時期的道光帝為智親王之後,這份秘密立儲詔書對於朝野而言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儲位已定,群臣站隊幾乎是必然的。換言之,嘉慶二十五年時,道光帝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勢力,而且這股勢力的力量遠在孝和睿皇后和她兩個兒子之上!加之還有北京的備份存在,孝和睿皇后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她立不立道光帝都改變不了道光帝即位的事實,她的任務只是走個過場、製造一個法理依據而已!如果不選擇道光帝,孝和睿皇后和她的兩個兒子很可能就會“血濺當場”!並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

正是因為孝和睿皇后的“顧全大局”,讓她獲得了道光帝極高的讚譽!道光帝即位之後,不僅依照祖制將她尊為了皇太后,對這位只比自己年長几歲的繼母,道光帝一直像對待親生母親一般對待,起碼錶面上是這樣的!

就在道光帝即位尚未改元的當年,道光帝便違反清王朝爵位晉封年限的制度,將孝和睿皇后前一年剛剛受封惇郡王的兒子綿愷晉封為了惇親王!同時還將她沒有任何封爵的小兒子綿忻封為了瑞親王,也算是對孝和睿皇后“識時務”的投桃報李了。

綿愷與綿忻的結局如何

因為對道光帝不存在什麼實質性的威脅,加之道光帝對孝和睿皇后當初“識時務”的舉動多少還是有些感恩的,對於她的這兩個兒子,道光帝基本上也是給予了足夠的寬容與善待。當然,實權肯定是不會給的。

雖然因為一些小事,綿愷曾經受到過道光帝罰俸、降爵的處罰,但基本上還是象徵性的,雷聲大、雨點小,綿愷並沒有受到什麼實質性地打擊或者迫害,總體上還算是順風順水。道光十八年,綿愷去世,終年四十四歲。死後被道光帝追復了早先降為郡王的惇親王爵位,諡“恪”。從“恪”這個諡號來看,道光帝對這位弟弟的表現還是基本滿意的。

綿忻的情況與其胞兄綿愷基本類似,一直過著“富貴閒人”的生活,而且連綿愷那樣的處分似乎也沒有受過。可見,道光帝對這位弟弟或許還更加“喜歡”一些。只可惜,綿忻是個無福之人,道光八年便去世了,年僅二十三歲。從道光帝給他的諡號“懷”也能看得出,道光帝對這位弟弟的英年早逝還是頗為惋惜的。

綿愷和綿忻的結局基本就是這樣一個情況,一輩子波瀾不驚、當了一輩子“富貴閒人”,雖然沒有什麼實際權力,但生活應當說還是比較愜意的。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在沒有了利益衝突的大前提下,帝王家多少還是有那麼點兒溫情的……


農民工歪說歷史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嘉慶朝第二任皇后,道光朝被尊為皇太后。不過道光帝並非鈕祜祿氏所生,而是嘉慶的結髮妻子孝淑睿皇后所生,因此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當然道光帝能夠那麼順利的繼位,這之中是少不了鈕祜祿氏的幫助,如果鈕祜祿氏是慈禧那樣有權利慾的,恐怕道光就不能那麼順利的繼位了,或許連皇位都興許保不住。



不過也就是因鈕祜祿氏這無私的幫助,道光登基後,對她可是由衷的敬佩和孝順,因而這對非母子的二人,在相處時卻是勝似母子。與此同時,因道光對鈕鈷祿氏非常敬重,所以她在道光朝擁有著非凡的影響力,《翁同龢日記》曾記載著這樣的一件事:“醇邸言,宣宗晚年,每披軍報,必不怡良久。一日問孝和睿皇后安,適英夷佔定海,上強為慰藉。太后厲聲日:“祖宗創業,尺土一民皆艱難締造,何今輕棄之耶?”上長跪引咎”,道光晚年,一日道光去跟孝和睿皇后請安,在此時突然有人來報,說英軍已經佔領定海,這時道光突然很慌亂,不知何去何從,此時孝和睿皇后厲聲說道“大清朝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先辛辛苦苦,用生命換來的,今日如果輕易放棄,怎麼對得起死去的列祖列宗”,如此當時道光聽到她說的這些話,是長跪不起,自責不已。



同時從另外一件事也可以看出道光對鈕祜祿氏的赤誠之心。道光二十九年,孝和睿皇后因病去世,此時道光一直在她的喪處“席地寢苫”,一直恪守著孝子居喪期間應該遵守的禮節,是“哀慟號呼,擗踴無數”,且每次臨喪時,道光都是“凡值供奠行禮,哭必盡哀”,此後孝和睿皇后的靈柩移置綺春園迎暉殿後,道光仍是仍居慎德堂的“苫次”。

從以上的事情可以看出,道光對鈕祜祿氏的確是很敬重的,對她的話也是能做到言聽計從的。當然鈕祜祿氏也的確算得上是一位顧大局,識大體的好太后,她沒有慈禧太后的野心,但卻有孝莊太后的為國之心。



如此,一位對鈕祜祿氏言聽計從的,敬佩有加的皇帝,他對她的兒子們當然也是不會差的。

鈕祜祿氏一共育有二子,分別是皇三子愛新覺羅·綿愷、皇四子愛新覺羅·綿忻。

愛新覺羅·綿愷

嘉慶第三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六月二十二日寅時出生。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嘉慶60大壽,綿愷被冊封為惇郡王。次年七月進封惇親王。綿愷一生沒太多的亮眼功績,唯一一次還是亮眼就是嘉慶十八年,林清事變,他與日後的道光在蒼震門捉拿亂黨,並悉數將其全奸,因此得嘉慶下旨褒獎。



以上恐怕就是綿愷一生中唯一的亮點吧,此後綿愷非但沒啥成就,反而是接連犯事,若不是有他母親的庇護,恐怕綿愷早就不知道被降爵到哪裡了。先是道光三年正月,綿愷縱容福晉乘轎徑入神武門,因此被罰王俸五年,後因鈕祜祿氏的求情,道光決定減罰王俸三年。再是道光七年,綿愷擅自於太監私下往來,並藏匿犯事太監苑長青,因此被降爵為郡王,後來還是在鈕祜祿氏的求情,他又於次年復親王爵。

當然綿愷的降爵之路並沒有結束,在道光十八年五月,綿愷又被民婦穆氏告其囚禁其夫穆齊賢,道光得知後再次將其降為郡王爵,並罷免其一切職務。而就在他被降爵的第7個月,綿愷就突發重疾,不久就病亡,而後道光就再次復爵為親王,並賜諡號“恪”。



愛新覺羅·綿忻

嘉慶第四子,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初九出生。綿忻相對於他的哥哥綿愷而言,他真的算是很一位很安分的王爺。不過與他哥哥44歲才去世,綿忻卻是個短命王爺,他只活到24歲就因病去世,死後賜諡號“懷”,稱端懷親王。

總的來說,鈕祜祿氏的兩個兒子的結局都不差,尤其是綿愷,他雖然屢屢犯事,但每次都因鈕祜祿氏的存在,而得以倖免,幾次被降爵,但之後不久都能復爵,可謂是幸運無比。


澳古說歷史


道光皇帝雖然是嘉慶皇帝的嫡長子,但是他的母親孝淑皇后早死,所以當時的皇后孝和皇后本身有兩個兒子,所以道光能否繼承皇位還不好說。在嘉慶皇帝死後,也沒有找到遺詔的情況下,孝和皇后一錘定音力挺道光皇帝登位。

要知道清朝的皇位繼承一般都是靠皇帝的遺詔,並沒有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況且孝和皇后的兩個兒子也是嫡子,假如孝和皇后要力挺她的兒子登位的話,道光皇帝恐怕就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所以道光皇帝對孝和皇后非常的感激,一登位就晉封其為皇太后,並且終其一生都是將孝和皇后當作親生母親來侍奉。

孝和皇后有兩個兒子,分別是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雖然道光皇帝對孝和皇后相當的不錯,但是對他的這兩個弟弟也就比較一般了,他只是將三弟綿愷由郡王晉升為親王,但是並沒有怎麼重用他,畢竟當年兩兄弟可謂還是皇位的競爭者。而且綿愷在道光皇帝的時代,還有幾次犯了錯誤被道光皇帝降為郡王。

綿愷在道光十八年的時候病逝,當時年僅44歲。綿愷之前只有一個兒子,並且已經早夭,所以絕了嗣,道光皇帝讓自己的兒子奕誴繼承綿愷的王位。皇四子綿忻比較受嘉慶皇帝的喜歡,在嘉慶皇帝身前就已經封為親王。不過綿忻的命並不是很好,在嘉慶8年的時候就病逝,當時只有23歲,他死後他的兒子奕約繼承他的王位,不過按規定降為郡王。

道光登基之後,對皇太后非常好,但是對皇太后的兩個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兩個弟弟也就一般,不過好歹也是享受親王的待遇。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