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陽奉陰違的景區票價該抓現行了

光明網評論員

今年,在景區門票提倡降價的大趨勢下,“逢節必漲”的票價親民了不少。據統計,全國合計有314個景區的門票有不同降幅。這本該是一項有利於遊客的舉措,然而,不少景區卻明降暗漲,改將以前包含在門票內的項目移到門票外單獨收費。

今年6月28日,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並提出在今年“十一”黃金週旅遊高峰之前,切實降低一批重點國有景區偏高的門票價格。新政一出,點贊如雲。不過,景區在票價落實上,卻是“漲價如山倒、降價如抽絲”。

事實勝於雄辯,數據最善說理。節前,據新華社調查,在已降價或擬降價的314個景區中,降價幅度3%以上的為29個,部分景區降幅不到5%;有的僅降3元,個別景區通過各種手段明降實不降,算下來只降1元。節中,據遊客反映,位於江蘇無錫的5A級景區——黿頭渚風景區將門票價格由原來的105元/人次降為90元/人次後,原本包含在105元門票中的景區車票和船票改為單獨收費。國家5A級景區——湖南崀山風景區的門票價格由170元/人降到136元/人後,原先免費乘坐的觀光車改為收費40元,相當於總價反漲了6元。另一些“響應號召”的國有景區,則在降價前陽奉陰違地先提價。北京兩處國家4A級景區紅螺寺和青龍峽被列入國家發改委統計的降價景點名單,稱今年8月1日起門票價格由70元降至54元,降價幅度達23%;而實際情況為,這兩個景區從未執行過70元門票。

假戲假作,掩人耳目。話分兩頭,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種“花式降價大法”,基本無須求證就能辨別真假,頂多也就矇騙幾個信息不對稱的外地遊客罷了;倒是如此大張旗鼓降價、甚至還可能列入“降價成績表”裡濫竽充數,主要哄騙或者“對付”的,恐怕還是價格監管部門。

有要求、有政策,但是落實起來,比割肉還難。這也不難理解:景區票價,躺著數錢,尤其是一些自然景區。景區門票降價如此之難,恐怕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直接收入降低,等於活生生“跳樓甩賣”,牴觸抗拒之心全可參見運營商在提速降費上的嬌嗔;二是要維持原來收入水平就必須創新營銷,真正走上全域旅遊的產業之路,但這個過程要燒腦、要費心,懶慣了的少數國有景區,在改革創新上是很有痛感的。

國家發改委明確要求“各地區不得避重就輕、流於形式、敷衍搪塞;不得明降暗升,變相增加遊客負擔”。白紙黑字的要求,還是遭遇部分景區“逗你玩”般陽奉陰違。說到底,恐怕還是兩個歷史性癥結使然:第一,國有景區門票價格構成,向來是筆糊塗賬。成本多少利潤幾何都算不清楚,談何降價?第二,剛性降價要求就要有剛性罰則兜底。此前,國家旅遊主管部門掀起的“摘牌降級風”,有效整肅了旅遊市場,恰在於其清晰可見的“肌肉”和“牙齒”。景區降價要落到實處,不抓幾個現行殺雞儆猴顯然太仁慈、太綿柔。

明降暗升、李代桃僵,打包拆零、暮四朝三……可是別忘了:國有景區大多是吃的公共資源飯,公益性當如同公立醫院般成為價值皈依中的不二之選。世界旅遊組織對國際旅遊者消費結構的分析表明,門票支出僅佔人們旅遊消費總支出的7%左右;然而有調查稱,國內遊客門票開支在旅遊消費中所佔比例高達21.92%,排在交通、購物、餐飲、住宿和文化娛樂開支的前面。於公於私、於情於理,畸高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恐怕都已成為橫亙在民生屬性與旅遊內需之上的“怪物”。

有些頑疾,講道理是不夠的,甚至久拖不決,或在於抽象道理講得太多。陽奉陰違的景區票價該抓現行了,這既能彰顯降價政策的嚴肅性,又能讓那些真降價的景區不至於吃了老實的虧。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增益公眾對國有景區深化改革的信任與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