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3·15|謹防汽車線上營銷誇大折扣、捆綁銷售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各汽車品牌的原本銷售計劃,卻也催生了直播賣車,線上營銷逐漸成為汽車行業各品牌的新戰場。新京報記者瞭解到,在懂車帝平臺上,截至3月6日,共有近6萬場關於汽車銷售的直播。此外,淘寶、抖音和快手短視頻等也都成為汽車經銷商“雲直播”賣車的主戰場。


不過,作為大宗商品,汽車商品線上銷售存有一定難度和問題。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前夕,北京消協提供六類消費中常遇見的陷阱就包括汽車銷售陷阱,提示消費者要警惕莫輕信汽車銷售口頭承諾和二手車消費問題。包括蘭州市市場監管局等多省市相關部門發佈的消費警示中也都包括汽車消費警示。疫情特殊時期,線上營銷比比皆是,但汽車銷售仍最終以實體經銷商交易為主為準,消費者需要謹慎對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如何避免汽車消費中的陷阱,消費者要注意四點,明明白白看廣告,認認真真籤合同,淡定從容選汽車,依法理性去維權。”


汽車3·15|謹防汽車線上營銷誇大折扣、捆綁銷售


陷阱一:誇張折扣噱頭


直播買車與買其他快消品不同,存在誇張折扣噱頭、價格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特殊時期線上營銷,經銷商往往會通過促銷、較高幅度折扣、在線發放紅包補貼等宣傳手段來吸引消費者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下單,交付意向預定金。


專家提醒:要科學消費、理性消費


汽車屬於大宗商品,即便是通過線上營銷方式確定購買意向,已交付意向預定金,但最終仍需去4S店交付尾款,進行提車。而在這個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定金與訂金不同,在線上交付預定金的時候要警惕銷售顧問發給你的電子合同上是定金還是訂金。


同時,提車時要警惕4S店銷售顧問交付的車是店內展車還是庫存時間很長的庫存車;此外,還需確認4S店提供的優惠金額是不是真實現金優惠,在過往汽車銷售過程中,4S店提供的大額優惠金額並非全部是現金優惠,可能包含精品禮包、保養打折券、保險優惠券等;或需要消費者符合一定要求,才能享受優惠條件。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一定要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地上卻會有陷阱”;特別是遇到聲稱優惠特別大的宣傳,需要理性對待,要科學消費理性消費,消費者要學會自我保護。

如果消費者已經受到誇張宣傳等欺詐,劉俊海建議消費者可以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要求商家退款,要求一加三倍的懲罰性賠償。通過此提升失信商家的違法成本,降低它的實際收益,讓其失信成本高於事業收益;同時確保消費者維權收益高於維權成本。


陷阱二:捆綁銷售


北京消協在提供的汽車行業的銷售陷阱中表示,部分經營者還存在捆綁銷售車險、捆綁銷售車飾精品、誘導消費者貸款等情況。如消費者購買優惠車輛過程中,部分經營者要求必須在4S店購買車輛保險和辦理貸款,在指定的保險公司投保,有時還要消費者交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的保險押金。


汽車3·15|謹防汽車線上營銷誇大折扣、捆綁銷售


雖然消費者通過線上營銷的方式購車,但仍需要去4S店進行最終交易,這個過程中極容易陷入防不勝防的銷售陷阱,強制接受捆綁銷售。


此前新京報記者從4S店暗訪時曾遇到,當確定購車意向並詢問最終成交價時,銷售顧問會詢問全款購車還是貸款購車,並表示二者折扣力度不同。值得注意的是,4S店的銷售顧問會有一定的誘導性讓消費者貸款購車,但在報價表中發現4S店會收取一定額度的金融手續費或服務費以及上牌費。


此外,在購車過程中,4S店存有捆綁銷售車險、捆綁銷售車飾精品的現象。在最終交錢提車的時候,4S店會提出要求必須在4S店購買保險。


專家提醒:消費者有權利拒絕


業內人士在此提醒,注意詢問金融手續費或服務費是按幾個點收取,是否合理避免多付錢;此外上牌費屬於上牌代辦費,消費者可自行辦理,如今車管所的上牌手續也逐漸簡化,消費者可省去這筆費用。


而貸款購車在銷售顧問為消費者計算的購車預算表中就自動包括了保險費用。有時,4S店會提供在4S店內上保險再給予一定額度優惠的方案;此時消費者應該警惕,可衡量自行去保險公司辦理保險和4S店內上保險的金額,切勿因優惠而盲目消費。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若4S店強制消費者在其指定保險公司進行保險,或接受其他強制性消費服務,消費者可以拒絕。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角度來看,消費者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消費者可以只購買該4S店的汽車,不購買4S店的其他服務,消費者可在任何一個保險公司為車輛進行保險。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王琳琳

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小夥伴們,如果你們有關於汽車維權難或是維權中遭遇不合理的事情,可以私信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