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龙:落纸云烟意纵横

改革开放四十年,徐霞客笔下的“极边第一城”,兼容并蓄,文潮涌动,一大批作家躬耕“陇亩”,俯首疾书,书写了腾冲的璀璨光华。刘正龙,正是这支队伍里的领军人物。

“有凤来兮,钟灵毓秀,风云翕张。人文蔚起,开辉煌之盛况;笔塔摩天,谱惊世之华章。锦绣腾越,天之造、地之设,国之光、郡之昌……”一篇《来凤山赋》,道尽了刘正龙的恣意汪洋和洒脱不羁。正因这样的胸襟和气魄,四十年来,刘正龙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云南省文联系统先进个人,曾作为云南唯一的县级代表出席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电影文学剧本《腾越殇魂》获中国数字电影“百合奖”……

走笔泉涌话腾冲

雨后初晴,腾冲满邑社区的垡子田边,我们拜访了原腾冲文联主席刘正龙老师。“对月斋”是刘正龙的书房,在这间书屋里,刘正龙写出了诗赋、散文、小说、影视剧本、注疏等二百万字以上的作品。

生于1949年的刘正龙,腾冲上营人。1968年在腾一中学业届满,大学停考,回乡务农。回到村中,识文断字的他被推荐为生产队队长,种过田,烧过荒。1971年社会招工,先后在芒棒坪田小学、上营中学教了18年的书。1989年因文笔出众,供职于腾冲文联至2009年退休。

与刘正龙有30余年交往的腾冲作协理事杨世富说:“我1982年从腾冲文化上认识老师,1987年才见面。亦师亦友。他是多面手,小说、散文、诗歌、赋、剧本、书法等集于一身;政治体制、人情世故,都是行家。”

刘正龙锋芒初露源于1973年发表在《云南日报》上的第一篇报告文学《山林的坚强卫士》;1985年《保山日报》为刘正龙开辟了杂文专栏“永昌漫笔”,针砭时弊,犀利痛快;1993年6月,刘正龙取材本土,从1000余首现代诗中精选出70余首,汇集成《横断山情缘》出版;2006年,散文集《极边拾翠》出版;2013年,《对月斋诗联赋》出版;2016年,“徐霞客与腾冲系列作品”问世,刘正龙著《极边胜游》,与刘硕勋、韦成树为《徐霞客腾冲游记注疏》做注疏。

“这是目前全力以赴的工作,1001页,页页过目,篇篇修改,调整、增删、校正,至于今日,这是第三次校对。”刘正龙指着书房案头上厚厚的三大本《腾冲文化志》修改稿说。

奋笔疾书爱国篇

1992年,刘正龙时任腾冲文联主席。农民作家段培东在腾冲县文化局、县文联等部门的扶持下,出版了第一部反映二战时期腾冲从沦陷到收复的长篇纪实小说《剑扫风烟》。该书的出版,在大陆及港、台、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香港评论家陈默先生说:“由一个农民来书写战史,由共产党的出版社来出版有关国统区军民抗战的史书,这在十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而今面对着写实的《剑扫风烟》,不能不感到历史的进步。”

在腾冲文联与云南人民出版社文艺部主任杨仲禄先生的组织下,《剑扫风烟》座谈会在腾冲召开,会议邀请到《光明日报》《文艺报》《春城晚报》等报刊的作家、评论家、编辑缪俊杰、郦国义、潘凯雄、黄尧、汤世杰、范稳、潘灵等参加,其影响极为深远。三十年斗转星移,昔日的历史“雷区”早已成为了宣扬爱国主义的高地。

1996年,参加全国文代会回来的刘正龙和文联的杨必传等人,背着锣锅,带足大米,再上高黎贡,翻越斋公房,采访抗战老兵,凭吊桥头、马鹿坡等古战场。整整七天,刘正龙一行辗转跋涉在林家铺、三元宫、马面关、斋公房等地,一步一叩,一个强有力的抗日县政府,一位大义凛然的抗日县长,深深感动了一行人。

此后,刘正龙四次翻越高黎贡,遍访老县长的抗日足迹,采访老县长的秘书熊文定先生,参考张问德的《偏安腾北抗战集》《秋生草堂诗文录》,以及李根源的《曲石诗录》等资料。2003年,创作剧本《抗日县长张问德》;2008年,《腾越殇魂》在央视电影频道播映;2015年,人物传记《张问德》出版,全面记录了张问德在腾冲抗战期间的活动轨迹。

“张问德”系列作品的整理、出版、播映,滇西抗战文学的研究和创作,在他的呼号和奔走下刺破冰冷的长河,迈向阳光下的春天。思想观念的解放,方兴未艾的创作,打开了腾冲抗战文化的另一种新格局,谱写着中华民族的又一曲爱国史诗。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老师在腾冲国殇墓园参观时,曾在《答田岛书》前久久伫立,走时泼墨题词送刘正龙“落纸云烟”。

俯首甘为他人梯

水唤醒茶、包容茶,茶与水的邂逅,滋润了生命,激荡了人生。刘正龙这一壶滚烫的“水”,泡得腾冲文坛这碗“盖碗茶”润泽醇香。作为文联前辈,他扶持晚辈,修改来稿,推出腾冲作者的作品,刊发于《边疆文学》等知名刊物。多次举办文学创作笔会和采风活动,先后邀请《边疆文学》编辑及知名作家李钧龙、何真、汤世杰、张庆国等到腾冲为业余作者现场改稿,举办文学讲座。

1989年,刘正龙调到县文联。年初,第一次拜访段培东,眼前破旧的老屋,长满青苔的土洞,昏黄的油灯让他心酸。那年八月十五前夕,刘正龙托人给段培东带去了80元钱,说文联无钱,就作为预支的稿费吧。1991年,《剑扫风烟》创作最艰苦的阶段,刘正龙向当时的副县长李宛华争取扶持,由县财政拨给段培东400元的生活补助,这在腾冲文化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并由文联出面向县委写报告,争取到每月给段培东定期补助200元,直至终老。

《松山大战》创作中,需要现场观察、采访,段培东苦于没有路费,一直难以动笔。是刘正龙陪同段培东前往龙陵采访,并由文联承担全部费用。该书脱稿后,刘正龙派人赴昆,向省文联争取到三万元的出版费,本人担任该书的特约编辑。

腾冲农民作家聂正科,自幼残疾,左手写作。早年在江苴村开杂货店。刘正龙得知后,为他送去稿纸,向税务局申请减免税收。后来在县城,为他的孩子联系学校就读,为他的爱人找工作,聘请他担任《腾冲文化》特约编辑……

诸如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面对登门求教的人,刘正龙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知无不言。像敲钟,“大扣之则大鸣,小扣之则小鸣。”界头镇东华村的王有强说:“老主席,给记得,您以前帮我改过稿子的?”刘正龙挠挠头,“嘿嘿”一笑,只见其稿未见其人,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刘正龙先后主编报告文学集《口岸之光》、散文集《油灯夜话》、文史资料集《辛亥腾越起义诗文录》、编审《腾冲县志》等十余部地方丛书;先后创作《腾冲行》《故乡是腾冲》等多部电视剧专题片脚本;为腾冲城市建设雕塑“徐霞客——极边第一城”、北门马帮雕塑“启程”等雕塑群出谋划策;主持腾冲文联工作,担任《腾冲文化》主编,推荐过无数的文学新人,培植壮大了腾冲文坛队伍。“甘为人梯,年轻人向他请教,毫不保守的严词指教,是一位难得的师者。”腾冲农民作家董兴让这样评价刘正龙。

刘正龙以一颗饱满的诗心和纵横的才情,以满腹的华美和满眼的旖旎,山水泼墨,文涌腾冲。任文联主席二十年,在他的扶持下一大批基层作者脱颖而出,一系列作品如雨后春笋,开创了腾冲文学百花齐放的盛况。

以文示人,精益求精;以德立身,清高自守。他有思想,有尊严,不为浮名绊此生,他说:“我所做的工作,只是履行职责。成绩和荣誉,是腾冲文艺界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见证了腾冲大发展的起步与飞跃,他和时代一同成长。“感谢腾冲这块沃土养育了我,人生的春季已经逝去,但笔花不会凋零。”刘正龙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