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和公公性格不合,啥事都爭個輸贏,互不相讓,作為婆婆該怎麼辦?

老李有事說


這事倒稀奇。一般都是婆媳不和。如果公媳不和,遇事爭輸贏,那做婆婆的真不好辦。為了不擴大事端,兒子媳婦搬出去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婆婆若能當家,就去罵這個不著道的公公,為老不尊。罵服了他,讓他像個公爹樣,更像個家長樣。


唱一曲大江東去


我不是婆婆,我兒子還小。如果以後兒子結婚,我老公和兒媳婦性格不合,我會勸老公儘量讓著兒媳。

1.我們不會和兒子兒媳住一起。

因為我曾經和公婆住一起過,深深地體會到,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住一起,大家都不愉快。

所以,將來兒子結婚後,我不會和他們住一起。我現在就已經在開始做準備。

既然我不會和兒子兒媳住一起,那我們就不會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和兒媳相處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

孩子們也不是天天回來,如果我老公和兒媳性格不合,那也沒關係,我們年齡大,也爭不過她,自己孩子,讓她三分又如何?不吃虧!

2.我就一個兒子,將來兒子結婚,我們就等於有了兩個孩子。

雖然說兒媳不是親閨女,但也是我們家的一員,是親人。

我婆婆沒把我當親人,我一定會把兒媳當親人。

只要我力所能及的事,我會盡力幫她們。

我相信將心比心,我拿真心對她,就算我不是她親媽,她也應該知道我的心。

性格不合又算的了什麼呢?父母和子女的性格也不一定和,一家人不照樣相處的挺好嗎?


心向陽a花自開


我也是有公公婆婆的,我們也一起共事,我的個性比較強,我婆婆的個性也很強,時不時也會爭輸贏,這個時候,一般是我老公在中間做工作的,氣氛就容易緩和。

如果兒媳跟公公性格不合,啥事都爭個輸贏,那作為婆婆因該怎麼辦呢?

我認為,婆婆跟媳婦做思想工作更合情合理,因為,婆婆是長輩,媳婦是晚輩。婆婆跟公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整體,讓婆婆你去做思想工作,其實就是公公跟媳婦坐一起談,意義是一樣的,婆婆媳婦都是女人,有話題說點,更容易親近,融入,改變!

換過來,婆婆去跟公公做工作,擺明是行不通的,明顯是媳婦跟他在較勁,只會事情越處理越棘手。公公也是一家之主,我們作為媳婦的,也要包容長輩,是全家和睦,幸福。


四十歲不到的女人


凡事爭高低,爭論不休,吵鬧不止,大概是:久住令人厭,頻來親也疏。

公公為何不滿,大概是老思想,三綱五常,管的太寬,奈何兜裡沒有銀子,還總想當一家之主。為什麼員工一般不會和老闆爭吵,因為老闆發了薪水,為什麼古代臣子不和皇帝爭吵,因為臣子能拿到好處,當然御史可以和皇帝爭論,這是他的職責所在。媳婦憑什麼要聽公公的呢,他給了多少錢,還是他有多麼優秀,能給家庭帶來一些榮譽和福祉?

媳婦為什麼敢於和公公爭高低,就是對老公不滿,家務活幹的太少,錢掙的也不多,公公還說三道四,這顯然讓人生氣,難以平衡。

作為婆婆何去何從?

一、分居是最好的方案

孩子長大了,就要分家了,住在一起是非多,畢竟大家的成長經歷不同,教育程度也不一樣,世界觀、價值觀、或許大相徑庭,聚在一起,必然心存芥蒂,要麼針鋒相對,要麼引而不發,總之,難以和睦相處。

既然如此,就分開居住,眼不見心不煩,相安無事,安居樂業。但是分開談何容易,分開就意味著要買房,有錢嗎?也許沒有,如果兜裡有錢也不至於經常爭吵。還是想辦法買房吧,老兩口買個一室一廳也是自己的家,在家看看電視,逛一逛公園,也是其樂融融。

二、晚年就業是個趨勢

公公兒媳爭吵不休,表面問題是修養問題,本事是貧窮造成的。

其實老年人也是能就業的,有了工作就有了收入,也打發了時間,逢年過節給兒媳一萬兩萬的意思一下,給孫子孫女多買幾件衣服,這兒媳是不是很開心,還會爭吵嗎?多大個事兒,兩萬元就解決了。

這不是我信口開河,而是遇到過諸多類似家庭,後來按照這個方案,和睦相處,幸福美滿。何必一家人擠在一起,互相挑毛病。

老一輩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老觀念,三綱五常,君君臣臣,沒有幾個錢,還喜歡揮舞著道德大棒,要麼就是南宋程朱理學那一套,對女性要求苛刻。

老一輩的儒家文化,羞於談錢,骨子裡又超級喜歡。嘴上不說,心裡計較。其實經濟社會談錢是一種禮貌,張口就談錢是一種修養,是一種最大的關懷。錢到位,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一日荷花開TT


媳婦跟公公性格不合,遇事就爭個輸贏。一家人隔代相爭,而且是男女相爭,這個問題公公需說是長輩,是男人,應該有男人的氣質,看問題比較全面,遇到問題和媳婦爭論不休,我想也沒有必要去爭個輸贏,俗話說;好男不跟女鬥麻。

再說兒媳婦是晚輩,對待公公要以禮相待,不能過多計較,一家人爭贏了傷了和氣,爭輸了傷了人氣,什麼事做兒媳婦的多讓著公公,遇事忍一忍,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至於做婆婆怎樣去處理媳婦和公公相爭一事,首先選擇跟兒媳婦進行溝通,因為,倆人都屬於女性,況且還是婆媳關係,我想兒媳婦應該是理智的,應該是聽從婆婆的好言相勸,再說婆婆也可跟老伴提些建議,建議雙方都是一家人,有話坐下來好好面談,不能為了一點小事就爭個輸贏,大家應該和睦相處,家和萬事興。




相識是緣78665661


你好,我來說說這個問題,兒媳婦是家庭的新成員,她跟丈夫志趣相投,相知相愛才來到這個家中,和公婆住在一起難免會有摩擦,如果說和公公性格不合,遇事都爭個輸贏婆婆夾在中間肯定很難受。

那麼先說公公作為一家之主,要有長輩的氣度,和兒媳婦互不相讓爭短長並不能顯得你有多威風。現在不像過去實行一言堂,啥事都是老人做主,有事可以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誰說的有道理聽誰的。兒媳婦雖然年輕氣盛,如果把她當成自己的閨女,多一點包容和耐心,我想大多數年輕人還是尊重老人的。

我也有兒子,將來也會做婆婆。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多勸說丈夫不能跟兒媳婦爭長道短,要像疼自己的閨女那樣對待兒媳婦。

還有就是儘量不在一起生活,減少不必要的摩擦,該關心就關心,有條件的話給予一定的幫助,兒媳婦也會心存感激的。總之就圖個和和美美,家和才能萬事興!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


瑞嫂愛生活


凡事都要爭個輸贏,爭強好勝的性格是不可取的。總想以自我為中心,聽不得不同意見,以壓倒性優勢自我顯擺。在工作中討人嫌,在相處中不招人待見,家庭中討人煩。

中國是禮儀之邦,忠孝仁義貫穿生活各個方面,家庭中父慈子孝是正統,子尊父,父愛幼子,作出表率。新社會雖有變化,總離不了根本。題主的問題,公公與兒媳婦爭強好勝,有點不倫不類,舊社會公公不進子房,不能正面頂嘴衝突, 公公與兒子的媳婦爭來吵去,如同平輩一樣口無遮攔,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求得虛榮心的目的就心態不正,為老不尊。

作為兒媳,應該尊重老人,即便老人口快心直也不能與他理論,豎起草棒有高低,目無尊長,言語輕浮,非為人子之道。

作為婆婆看到這樣的情況很是無語,老的沒有老的型,小的沒有小的樣。說誰誰都不會聽。因為他們的個性擺在那裡。最好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身份,什麼該說,什麼不能說,上樑要正,下樑才能不歪。讓他們知難而退。

也可以粗口怒懟公公變態心理,也可以委婉嘗試躲避翁媳避嫌之爭。


花生常態


作為婆婆多勸勸自己的老伴。咱想想,兒媳是咱兒子娶別人家的閨女,是和咱兒子過日子的,又不是娶到咱家和公公爭輸贏的。再說咱又沒生養人家,憑啥這樣呢?

試想假如是自己的閨女,做父親的和閨女不管在啥事上也爭個輸贏,是不是咱這個做父親的太不懂事了,因為閨女小,經事少,難免和父親意見不和,咱大人的見解怎麼能和閨女一般見識呢?再說公公如果把兒媳當閨女看,是不是象心疼閨女一樣心疼兒媳,怎麼捨得惹她生氣呢?

即使兒媳不懂事,也是好鬥嘴的那一類型,咱做父母的也不要和她一般見識,爭個高低,睜隻眼閉隻眼,以和為貴,做個表帥。“尊老愛幼”這四個字,只有長輩愛小的,小的才會尊敬老的,不愛小的,小的自然而然不會尊敬老的。做婆婆的多勸勸自己的老伴,心胸大度些,再大度些,在言行上做個讓自己的兒媳佩服的老公公,而不是在嘴巴上爭輸贏。


張娟娟


一家人沒必要爭來鬥去,爭個高低有怎樣。家人就是家人,都得互相包容互相關心,當然有錯可以說,但說過了都不能計較了。這樣家才象個家,才和諧才幸福





楓葉68762781


看事情,也要要照顧雙方情緒,有時候要堅守底線,誰對誰錯要分明,但是也不要傷了一家人的和氣,因為雙方的出發點肯定都是好的,為了讓家人更和睦,生活更美好,有時候這樣也是生活的調節劑,因為生活就是很多的細枝末節組合而成,這樣也可以使生活更加的有味道,不至於那樣的沒有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