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你這個人真不靠譜,做事太離譜?”你知道兩個詞來歷和典故不?原意是指演奏樂器者,不依靠樂譜,即興創作發揮而演奏樂曲。現比喻不切實際的言論、意見等,但實際上古代指沒有家譜的人。

晉大夫籍談參加周王室葬禮。宴席間周景王問他為什麼沒有寶物進貢,籍談說:晉王從來沒有受王室賞賜,哪來寶物進獻王上?周景王於是列舉王室給晉王的一次次賞賜,然後責問籍談:“身為晉國司典後代的你,能歷數典故侃侃而談,怎麼把自己祖先職守給忘了?”

這是成語“數典忘祖”的來源,指某些人對祖先歷史的無知,後延伸為忘掉自己面目或事物的本源。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典忘祖的例子並不少見。

“譜乃家之史,史乃國之譜也。譜不立,則昭穆混淵源慒。人不知祖,何異禽獸,”司馬遷論雲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家譜是炎黃子孫的根系所在,是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家園

家譜、又稱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她記錄著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括了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族規、家訓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古訓言:“三世不修譜為不孝”。祖宗之不可忘也!因此,續修、新修家譜既是一個家族的頭等大事,也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創城和發揚。“前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今人不修譜,子孫尋根苦”,這是在當今尋根問祖的修譜人中流轉最廣、感受最深的一句話。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在中國大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家譜與國史、方誌併成為三大歷史文獻。家譜中保留著的名人軼事、地理名稱、民風民俗等,與地方誌的檔案材料相結合可以作為考古研究的重要史料。同時,家譜對於歷史學、人口學、民俗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譜作為家族史料,對於研究家族發展史,乃至整個社會史,都是寶貴的原始資料。是中華文化遺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家譜,億萬炎黃子孫的根系所在;家譜,所有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沒有了家譜,尋根問祖,無非是緣木求魚;沒有了家譜,追根溯源,簡直是無本之木。

我們的根在哪裡?萬里江水,源起何處?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源都不瞭解,豈不負了先人?我們的根,紀錄在家譜中,我們的根,凝聚在中華文化裡。尋根問祖,是人類的天然意識;追根溯源,是人類的自願索求。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清代學者章學誠曾說“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 。家譜有3000年的歷史,與縣誌、國史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家譜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特有現象,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也是支撐我們文化自信的最深厚的根源。

家譜告訴你根在哪裡,你從哪裡走來

說實話《史記》中的”世家”就是帝王的家譜,“列傳”就是士大夫的家乘。一部中國古代史就是一部帝王的家譜,它是一部以帝王將相為中心的關乎民族、國家命運的歷史。中國方誌的編寫目標在於追溯、尋找與記錄某個地方(省、市、縣)的歷史淵源、發展軌跡、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等等。除有特別貢獻與影響,尋常家族與個人多半無緣進入史書方誌,無法查找“你從哪裡走來”“根在什麼地方”。家譜不然,它立足底層,其視線落在民間,是黎民百姓自己的歷史。在這兒你可以尋找普通人的身世籍貫,可以聽取普通人的心聲願望。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成長史,也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歷史的縮影。她和正史、方誌一起稱為中華文化的三大支柱。

中國家譜的修編起源於商周時期,到宋代,官方修編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之風日盛,家譜作用也由政治生活轉到尋根溯源、尊祖敬宗與敦親睦族上。明清時期私修家譜更是成為一項全民性的文化活動。

“凡國必有史,有家必有譜”,家譜是一個家族得以延續的唯一文書證明。自唐代以來,歷代統治者都對撰修、研究家譜大力提倡和支持。但乾隆年間對民間譜牒的內容、格式大肆干預,而導致此事發生的導火索,主要包括我們熟知的文字獄,以及滿漢黨爭等問題。近年來,在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尋親訪祖之風推動下,一度冷落的家譜再次走進人們精神生活。

家譜中的世系表,有序列有層次地展示我們鼻祖及以下的歷代先祖名諱、生卒、配偶、後人等,讓人對祖宗情況一目瞭然。因此閱讀家譜,我們至少可以憑藉其循蹤探源,明己所自。可以說,讓後世子孫知道自己“根在哪兒”“,你從哪裡走來?和誰血緣最親?修譜可謂千秋偉業,作出重大貢獻。

家譜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中國的家譜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家譜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中華文明在以下三個方面是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這也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奇蹟:

一是象形文字。令人驚歎的不是來自圖形的象形文字。全球幾乎所有的古文字都是來源於圖形,令人驚歎的是中國將象形文字一直延用到今天。而其他民族逐漸都改用了字母和拼音文字。

二是祖先崇拜。世界上沒有一種文明能夠像中國這樣崇拜祖先。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中國人最大的信仰就是信仰祖先、崇拜祖先,中國人的祭祀文化和拜祖傳統是根深蒂固的。

從遠古、到古代、直到現代的伏羲祭祀、黃帝祭祖,到老百姓的清明節祭祖,這從來都是人生的最大心願。

中國傳統文化中三大孝道:續家譜、修祖墳、建祠堂,這也是人生追求的三大目標,這也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先祖的祭祀和崇拜。

三是中國保存了浩瀚的古代文獻和家譜資料。這些歷史文獻詳盡記錄了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和家族變遷史。

尤其是官方和民間保存的大量的家譜資料,詳盡記載了家族的起源、遷徙、繁榮和發展的家族歷史演變過程,形成了中華文化的基礎。

可以這樣說,中國的歷史是由各級地方的志書提煉而來,而地方的志書則是由各姓氏的家譜提煉而來。

家譜與國史、地方誌一起構成了中華文化大廈的三大支柱。家譜是最原始的歷史素材。國史是中央政府修的,地方誌是各級政府修的,而家譜則是各姓氏家族民間自修的。

四是家譜文化的根基在農村,家譜保存於農村。

家譜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內容極其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歸宿。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首先,辨血緣,明世系。我們的祖先在生活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近親通婚導致後代人口素質明顯下降,記載家譜 “辨血緣,明世系”,避免近親結婚。美國、英國和日本,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以各種手段大量收集中華家譜,現在仍保存於他們的博物館。

其次,家譜既是一個家族歷史的縮影,同時也是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家譜將生命科學、遺傳學與社會科學融為一體。對歷史的記錄,國史是很粗略的,而家譜則是很細緻的。家譜是中華歷史文化的根基。古代司馬遷、班固、陳壽等史學家在其史學著作《史記》、《漢書》、《三國志》中分別使用譜牒內容,使史書更正確與完備。

其三,增知育人。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幾十年來由於對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觀念的教育,導致現在有很多後人缺乏家族觀念和宗族意識,不關心也不過問本家族的發展歷史。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具體體現為每個家族的優良家風。沒有優良的家風,就沒有優良的國風,就沒有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哪裡來,是由一家一戶優良的家風匯聚而成。

五是家譜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一個“文化結”。從世界文化發展衰落的情況看,唯有中華文化的發展延綿不斷,這是什麼原因呢?其根本因素取決於中華主流文化精神特質的科學與優秀,這些不同性質、不同系統的優秀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形成了許許多多的“文化結”。

這些“文化結”是堅固的文化精神壁壘,在一般情況下,不僅有抵禦外部不良文化的侵襲,而且對外來優秀文化有極大的親和力與融合力。

最大的“文化結”是儒家文化,其次是道家文化,再次是佛家文化。家譜與家族文化也是一個很大的“文化結”,對於團結族人,協助政府管理社會事務具有重要作用。

國家的統一依賴於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依賴於各個家族的團結,各家族的團結依賴於各家族成員內部的凝集團結。

所以,家族的團結是國家統一團結的基礎的,民族的團結建立在家族團結的基礎之上。在中國歷史上,國亡而民族不亡而後獲得生機的實例非只一二。

六民族不亡的根基在於家族不亡。所以,編修家譜,對於保護中華傳統文明,維繫中華民族的生命傳承具有深刻的意義。

非常遺憾的是,在建國後的特殊時期中成千上萬的家譜被毀,不計其數的文物毀於一旦。中華民族遭遇了一場人為的“大出血”,文化遭受重創。中華民族文化在五千多年中,歷經磨難,內戰、外侮,改朝換代,都沒有被摧毀。

而在建國後的特殊時期中,中華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特別是中國家譜文化,更是經受了一場“紅色革命”,“傳家寶”當成“下腳料”,許多家譜、祖宗畫像、祠堂等文物被燒燬,砸壞,有的地方蕩然無存,不少百姓已經尋根無門。

在當時還好有不少的知識分子和孝子賢孫,冒著被關、被殺的危險,將許多家譜和文物秘密保存下來。使得中華家譜文化,能夠“不絕如縷”,一脈相承。

建國後的特殊時期對家譜、文物毀滅可以說滅絕性的是,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的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發展,家譜作為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沒有理由在這麼好的歷史條件下不能得到好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這些家譜人不斷的付出努力,讓家譜在今天更加發揚光大。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譜海》、家譜數據庫、譜牒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


中國高校開發家譜族譜數據庫助推中華傳統文化研究

目前,服務全球華人的“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正式上線開放。專家表示,此數據庫的開發利用將助推中華“根祖文化”研究,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歷時3年建設而成,與中國家譜族譜館實現庫館合一,目前已收錄家譜族譜達17723冊、120893卷,電子化資料達8.44TB,成為全球電子化家譜存量最多的數據庫;其中港澳臺地區家譜數量達3742冊、4464卷。

中國農村研究院郭瑞敏博士介紹,此數據庫包含家譜類型多樣,包括家譜、族譜、房譜、通譜、聯譜等多種形式;時間跨度長,最早的家譜可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跨越400多年;涵蓋姓氏比較齊全,共有547個,並可查到一些姓氏族規家訓家風;涉及地區廣闊,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33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廣東等省數量最多,均達到1000冊以上。

中國農村研究院是國內長期從事農村與農民問題研究的智庫型科研機構。院長鄧大才教授表示,建設和開放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一方面是為相關學術研究提供服務,為海內外學者提供資料查詢、下載和統計服務,並藉此為學者提供獨特的研究思路和資料支撐;另一方面是為社會各界人士提供公益服務,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追溯姓氏起源和家族歷史痕跡提供簡單便捷的公益服務。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鄧大才說,家譜和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記述一個家族的起源、郡望、繁衍、名人以及發展的歷史,不僅涵蓋姓氏源流、族規家訓、禮俗儀式等內容,還涉及一些重要事件及重要人物,蘊涵著大量歷史學、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等方面的信息,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歷史文獻,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立足公益定位,以服務學界、服務社會為目標,為方便公眾使用,數據庫提供了在線搜索、在線瀏覽等相關服務。訪問者可通過標籤化處理,直接在搜索框輸入相關信息,一鍵獲取相關家譜資料,實現對資料的精確查詢;也可通過設定具體地區、年份、姓氏等不同篩選條件的限制,找出自己所需要的系列家譜,並且得出相應的數量統計。

記者點擊中國家譜族譜數據庫網址查詢武昌地區家譜52冊645卷,查詢尹氏家譜有62冊469卷,分佈20個省份;而陳氏家譜最多,達7113卷,李姓、汪姓在4000卷以上。

據瞭解,中國農村數據庫自2006年起開始建設,目前已開發完成包括調查庫、文獻庫、多媒體庫等在內的7大子庫,35個板塊,數據總量達到了22TB,以後將逐步開放。

“譜海大數據工程”啟動

2015年,譜海股份公司是國家工商局批准的全國性公司,註冊資金一億元,主要由青島恆星集團與蔡允中先生共同投資。

譜海股份公司的主要任務是與各姓氏共同建立“譜海大數據工程”核心任務是與各姓氏共同編纂一部《譜海》跨世紀的鉅著。

《譜海》計劃在2023年完成一百億字的編纂工作,收錄一億條世系紀錄,將由國家課題立項。

《譜海》編纂完成後,製作成品書一部,成品書高4.0米、寬2.6米、共計200卷、40萬頁、預計用紙200噸。

《譜海》編纂並製作成功後,將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

《譜海》主要內容由各個的姓氏家譜編纂機構編纂的家譜、姓氏通譜組成,譜海股份公司主要為各個姓氏的家譜編纂機構提供支持,幫助各個姓氏建立姓氏文化數據庫,建立家譜、通譜數據庫,共同編纂《譜海》。

各姓氏的家譜、通譜編纂機構編撰、出版本姓氏家譜、通譜的版權、著作權均屬作者所有,並授權譜海股份公司合作出版《譜海》的共享權限。

各姓氏通譜的主編是《譜海》的副主編及編委成員,共同參與史前至各姓氏得姓始祖的資料研究和編纂工作。

通過“譜海大數據工程”的專家團隊研究各個姓氏形成的社會因素和事件,研究各姓氏起源,探索姓氏形成的歷史和原因,展現中華民族各姓氏源遠流長的淵源和共同的血源關係,強調中華民族同宗共祖的血源關係,增強各民族、各姓氏同為華夏子孫的榮譽感和向心力。

通過“譜海大數據工程”填補了當下的“空白”,是留給後人的一部巨型參考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