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人真有反骨嗎?長得啥樣?

秉燭讀春秋


這個是羅貫中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杜撰的情節。人沒有反骨。反骨什麼樣也無從說起。


大白白野


分享一下啊

你們說的這個反骨可是枕骨?我後腦勺後面就有一個啊,我不知道怎麼來的,有這個是什麼意思,代表啥啊,為什麼叫反骨不叫枕骨呢,我家人告訴我是我小時候睡覺不老實現在造成了這個玩意,雖然對生活沒太大的影響但是我摸的時候總是感覺不太爽,多出來一塊嘛,不舒服,這個反骨到底是個什麼玩意,求大神解答一下[捂臉][捂臉]我來回答問題的反倒問起來了不好意思就是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摸摸後腦勺[捂臉]

大神解釋一下這是個什麼玩意

謝謝


MY旺仔影視


反骨不清楚只知道虎骨怎麼看。當年張作霖挑選當兵的摸後腦勺,後腦勺鼓的不要據說是心眼太多滑頭滑腦的怕死。專挑後腦勺平的因為心眼不多虎了吧唧不怕死的。根據我多年的觀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東北虎好像就是這麼來的。只侷限於東北哈。


人類最大的智慧是


很多人認為反骨就是枕骨,也可叫後山骨。上面突出處,稱為"腦杓"。下面耳後突起的那塊地方,叫"完骨"。其實毫無根據。

因為“頭上長有反骨”,魏延差點死在諸葛亮的刀下,在《三國演義》中:因為黃忠沒有射殺關羽,太守韓玄準備將黃忠推下問斬。但卻被魏延救下!

當時魏延投靠劉備,諸葛亮當即命手下將魏延推出斬首。但幸得劉備求情,諸葛亮採訪了魏延一馬。其實《三國演義》這樣描述就是為了證明諸葛亮神鬼莫測的本領。

後腦杓大根據很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睡覺不老實,沒有平躺,感覺自己怎麼舒服就怎麼睡,這跟反骨沒有任何關係。也有一部分人完骨突出,但這和個人的性格執拗有關,只不過是脾氣暴躁而已。但這樣的人,一般不入群!

那麼反骨是不是腦後多長出一塊什麼東西呢?當然不是,人的頭骨形狀和骨塊的數量那都是一模一樣的,這個也可以完全放心,多長一塊出來的,那叫犄角!

所以“腦後長反骨”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並不是腦後長著反骨,而是從腦後可以看到反骨,再準確地說就是“腦後見腮”。

“腦後見腮”意思是腮骨相對擴張橫出所以骨角非常明顯。從人的腦後來看也能看到腮骨的輪廓。

說專業一點就是,腮骨突出的人一般是陽氣非常旺盛,也可稱為金氣太盛。這類人一般都是膽子非常大,心氣兒非常高,行動能力非常強,但這部分人也非常不安本分。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才有餘而德不足。”,根據歷史記載:腮骨不起、庸庸碌碌;腮骨大起、豪強之輩。

所以,這樣的人一般創業期到可以同甘共苦,但是當事有所成的時候,這部分人很容易見利忘義,而這群人腦後的反骨就會隱隱振動,可能會做點什麼大不韙的事了。

根據以上描述,在《三國》裡這樣的人只有呂布一人了,那麼呂布的腮骨到底邪惡到什麼程度呢?

其實現在搞人力資源研究的人應該更能瞭解,很多公司招聘都會看人的品質,而當時諸葛亮也是這麼幹的……

當初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的時候,搖著鵝毛扇圍著他轉了一圈,上下打量了一番,忽然他看到了魏延的腮骨,於是就動了殺魏延的動機……


公元前


“反骨”最早由古代算命先生髮明出來的詞彙,那麼反骨主要位於哪?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指位於人後腦的枕骨,由於此處系中樞神經必經之地,故生有“反骨”思維敏捷,控制慾強。比如歷史上的李世民、李自成都號稱是生有“反骨”之人。

而第二種說法:位於人頭骨的腮骨上,所謂“勾鼻龐腮不可交”,“龐腮”就是反骨。

這自然是迷信的說法,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在粵語中至今都保留一個特定的詞彙“反骨仔”,意指沒有原則,不值得信賴的朋友或親人。

至於諸葛亮說魏延魏延腦後有反骨,完全是羅貫中自己瞎編的。與正史沒有一點關係!

那魏延的死是否跟諸葛亮有關?

諸葛亮不僅跟魏延死無關,相反他還很器重魏延。

每次北伐都帶著魏延,諸葛亮都會讓魏延統領萬軍。有次魏延出奇謀,希望諸葛丞相讓他帶精兵五千奇襲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潼關。但孔明認為其計過於冒險,沒有采納。為此魏延憤憤不平,嘆息自己懷才不遇。

魏延自持武力勇猛過人,性情高傲,軍中沒人不避著他,唯獨有個人不給面子。

此人叫楊儀,也是個心比天高的主,一直幻想著若諸葛丞相退位後,他就是接班人。

諸葛亮並沒有將楊儀列為候選人名單,因此人心胸狹隘,但看重楊儀作為後勤部長的才能。每次北伐,楊都能從容“籌度糧谷”。魏延的勇猛,楊儀的調度,諸葛亮都很欣賞。奈何這倆人不合,這讓諸葛亮苦惱不已。

後諸葛亮病逝,魏延沒有感到死期將至,而是覺得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當率諸軍擊賊”,不願受楊儀調遣,作殿後將軍。

但是大軍不願聽魏延的號令,紛紛隨楊儀部退回關中。魏延不肯罷休,寫信去劉禪那告狀說楊儀要造反,楊儀以同樣的方法,說魏延是反賊。

到底誰是反賊,劉禪也沒有主意。想聽聽董允、費禕的意見,結果這倆人一致站在楊儀這邊,認為魏延是反賊。於是魏延哪怕不是反賊,也已反賊的名義被處死。

歸結到底:魏延的死只怪自己,太自傲,太自以為是。沒有處理好人際關係,上沒有獲得董允、費禕的友誼,下沒獲得普通士兵的信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死後數千年,還要揹負反賊的名義受世人唾棄。


本草百曉生


三國魏延就是生有反骨

歷史上的反骨例子:《資治通鑑》在魏延被殺後,就明確指出:魏延"實無反意也",是給諸葛亮逼反。《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寫關羽取長沙時,因黃忠沒有用百步穿楊之箭射殺他,被太守韓玄推下問斬。正在這當緊時刻,帳外閃進一將,手起刀落斬殺韓玄救了老將黃忠。這人是軍閥割據時蜀漢名將魏延。然而,當關羽引魏歸來時,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孔明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故而斬之。直至諸葛亮死後,魏延竟然真的造反,被諸葛亮安排好的馬岱斬殺。

骨相決定性格

這就顯示了骨相的重要作用,骨相決定人的命理格局,劉恆:骨相定一生格局高低,五官定命運變化。史書對於帝王的描述,總是不離"龍行虎步"、"隆準日角"、"隆準龍顏";這些都是文學描述,不具有真實的命理作用。百度百科所描述的枕骨凸起,這是聰明智慧的腦骨,凡事能夠有所作為的人都是腦殼凸出的,哪裡見過沒有後腦勺的人成功了呢;而額頭飽滿這是智力高的特徵,發明家與文學家多是額頭飽滿的人。

什麼是真正的反骨

真正的面相學反骨指的是腮骨向兩旁凸起,或叫做腦後見腮、炸腮、龐腮、翻腮等。指的是臉上下巴兩側的腮骨相對擴張、橫出、甚至骨角明顯。就是從背後看、也能明顯看得見腮骨的銳角、這就是腦後見腮。貶義的說法就是腦後見反骨,腦後反骨、腦後見腮的臉形不少。

反骨人的性格特點

劉恆:鉤鼻龐腮不可交。意思是鷹鉤鼻的人精於算計人,在背後使壞,陰險暗算人,所以要遠離此類人;而具有龐腮之稱的反骨,則具有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特性,此類人的特點是你讓他一時不快,他會讓你終身難過,鷹鉤鼻是暗算人,而反骨則是直接付諸行動報復人,這是他們的性格特點。

反骨實例

曾經一個反骨的人,在地產公司工作,老闆非常器重他,委以重任,因為他辦事能力強。但是因為一點瑣事而不小心讓此人不快,他就索性把公司員工三分之二都介紹到其他公司,直接導致老闆的公司垮掉了。如果你僱傭了一個反骨的員工,他一定會在離職之前,把你單位的員工都鼓動解散,或者把你的客戶全部通知不要和你的店再有業務往來,爆料你所有的不足和隱私,遠離反骨的人,遠離小人!


讀書是福


魏延其實是蜀漢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魏延腦後長沒長反骨,誰又能知道?難道是諸葛亮摸過魏延的腦袋?非也,單就古人不理髮的習慣,頭髮鬍鬚密密麻麻一大把,你諸葛亮可透過頭髮看到骨頭去,這火眼金睛的功夫也高明瞭太多。

再說了,光憑一塊骨頭就判斷一個人有謀反之心,也太兒戲了,古時謀反可是死罪呀,如此誣衊一個大將,是要拿出證據來的,這可不能憑長相推測,可見這反骨之說純屬無稽之談。

那魏延在蜀漢前期因戰功卓著,被劉備提升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十年,功勞甚大。蜀漢後期,劉禪時期,已是青壯派武將中的佼佼者。魏延在230年,曹魏大軍三路進攻漢中,其它兩路因大雨退去,而魏延帶兵西進,遇曹魏大軍郭淮、費瑤。魏延帶兵一舉破之,被諸葛亮封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授予假節 進爾封為南鄭候。諸葛亮待魏延可謂不薄,劉備都沒給過他這麼高的榮耀。

諸葛亮北伐戰爭中,魏延數次追隨,


並屢立戰功。並獻計於諸葛亮:”臣願領精兵五千,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曹魏可破也。”

但諸葛亮未予採納,因此為險招,如僥倖成功奪取長安,區區五千人又怎抵得住曹魏鐵騎的不斷救援進攻,所以結果必敗。

魏延為將,考慮的是一時成敗,而諸葛亮為帥,考慮的是大局成敗。所以不採納也合乎情理。而魏延因軍功甚大,脾氣也變得驕矜,對諸葛亮不採納此計頗有怨言,對諸葛亮已有了怨恨之心。

諸葛亮臨死時授權於楊儀暫代自己,行丞相令,令魏延斷後,阻擋魏軍追擊。那魏延一向驕橫目中無人,臣相在時尚能管來,丞相一死,一人獨大,口出狂言:“豈能因一人之死而壞國家大事。“

又因一向與楊儀不睦,看不起文人,又怎能聽楊儀擺佈而斷後呢。一時率軍趕到前面去,燒絕了閣道。這也罷了,還率軍攻擊楊儀。

楊儀和魏延二人並一起上表劉禪,互告對方謀反。魏延因平常脾氣不好,得罪幕僚甚多,所以大臣們都一邊倒,偏向楊儀。誣魏延造反,於是劉禪下旨斬殺魏延,誅三族。

魏延之死和諸葛亮沒有多大關係。


他的死全是由自己造成的。人怕出名豬怕壯。魏延自恃軍功,驕傲自大,才是造成其死之根本,又與他人何干,壞就壞在你那個臭脾氣上。

陳壽《≡國志》裡評價魏延: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結語:

滅魏延者自己也,非他人爾。若魏延珍愛自己,不狂妄自大,驕傲自滿,也許諸葛亮死後,魏延或可領導蜀軍,縱橫磕捭,建立不世之功,名垂青史。


火煮瑣事666


反骨一說甚是荒唐,而且任何史料也沒有確切記載過,諸葛亮曾如此判定魏延!這個說法是個來自於小說《三國演義》,只是作者羅貫中編出來假說而已。那麼真實的魏延究竟是否如《三國演義》所說的腦後有反骨呢?讓我們一起重溫歷史找尋真相。

魏延,字文長,生年不詳,公元234年,因與主政的楊儀不和,逃亡漢中,被楊儀命馬岱追殺。並且扣上了謀反的罪名!魏延是今河南信陽人,早年以部曲身份跟隨劉備進入巴蜀,可以說是從基層士兵出身幹起,因為勇猛善戰屢立軍功,一步一步升到高級將領的。可見魏延並不是如《三國演義》所說,是長沙降將。當時劉璋為抵抗漢中張魯,才不顧反對邀請劉備入川的,後來劉備鴆佔雀巢反攻劉璋才奪得巴蜀,三分天下。在這歷次的戰鬥中,《三國志》明確記載:延數戰有功,遷牙門將軍!劉備自立漢中王后,決定定都成都。而漢中要留下大將鎮守,這責任可不輕,須勇猛更要韜略。當時劉備手下文武官員都認為,這鎮守漢中的大將非張飛莫屬!就連張飛也如此認為。然而,劉備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任命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而且劉備深知魏延出身低微,怕眾將不服,故意在大宴群臣之際,大聲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

現在我讓你擔當重任,說說你打算怎麼幹吧?魏延高聲回答: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魏延有大將之才嗎?有!而且不是狂妄自大亂吹牛,曹操舉天下而來,他只說為劉備拒之!至於其他的偏將帶十萬兵力來攻,對不起,我魏延可以為大王吞之!也就是說,我魏延只承認不是曹操對手,但是可以為大王拒敵於漢中,曹操其他的手下,我是可以打敗他們的。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諸葛亮在平定南方雍凱孟獲的叛亂之後,曾先後六次北伐,但都是無功而返。在這六次北伐戰役中,魏延每次都參與了,而且曾經在第四次北伐戰役中,打敗了曹魏名將郭淮的軍隊,立下大功,這也是此次北伐唯一的大勝仗,魏延也得以再次高升為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可以說在當時蜀漢的軍隊中,魏延是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將領人物。

從此之後,魏延和諸葛亮之間的矛盾開始顯露,眾所周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向其建議過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謀。但是被謹慎的諸葛亮拒絕了,而且從此之後再也不用魏延作先鋒,只讓他負責後勤保障的偏將,直到此次擊敗郭淮,才再次得到任用。而魏延呢,在軍隊中的地位再次提前升之後,因為關門張飛趙雲等老一代戰將相繼離去,魏延在蜀漢軍中,實際上是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而諸葛亮的長處是理政治國,軍事方面卻是其短板,魏延卻完全相反,生性粗魯的武將性格,遇事不冷靜,易衝動,但軍事上卻才能突出,所以才得到劉備的賞識和重用。諸葛亮生性謹慎,所以才拒絕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在諸葛亮看來,北伐之戰,只是用來凝聚蜀漢政權存在的政治之戰,寧可十次無功而返,也不允許一次失敗!所以絕不可冒險。而在軍事才能突出的魏延看來,這就是膽小畏戰。並且魏延另外一個愛發牢騷的缺陷也暴露了出來,經常在軍中揚言丞相若用我之言,曹魏早敗矣!常嘆恨自己才能得不到重用。這些都間接匯聚成其日後慘死的原因。

話說諸葛亮第六次北伐,在五丈原病危。病危之際,召集當時軍隊中的高級領導將領前來開會,被召集前來的有主管楊儀,費禕,董允,還有當時資歷不高的姜維,但是偏偏沒有召軍中第二號人物魏延。而且會上,諸葛亮宣佈了決定:自己離世後,蜀漢大軍即撤退,以楊儀為軍事主管,負責撤退事宜!讓魏延斷後,其次後是姜維,且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樣的會議決定,還是事後讓費禕前去告訴魏延的。魏延得知消息後,第一反應是不同意撤退,大軍至此不易,豈能無功而返?丞相雖去,吾猶在也!這樣的反應也是情理之中,當時軍中都認為,諸葛亮離世後,接手蜀漢軍隊事務的,肯定是魏延!因為其能力,軍功,資歷都無人可比!然而諸葛亮卻把後事託付給了不通戰爭的後勤主管楊儀,並且楊儀和魏延素來不和,形同水火。在得知楊儀負責領導軍事之後,魏延暴怒了!不甘為楊儀斷後,帶領了軍隊提前撤離。楊儀得知後,上表告魏延謀反,魏延因一步之錯,一錯再錯,見楊儀得勢,便帶著兒子逃往漢中,被領楊儀之命而來的馬岱斬殺。

縱觀全局,我懷疑,諸葛亮是故意設計害死魏延的!因為以諸葛亮之聰明,也早就明知楊儀與魏延不和,且更加知道楊儀心胸狹隘,最後卻偏偏讓楊儀主管軍隊事務,還隱瞞了魏延!以魏延武將的性格,肯定不會聽從這一安排的,所以才有了抗命不從的行為。可能是諸葛亮深知魏延軍事能力之強,在自己離世後,蜀漢再無人能領導魏延,故此設計除去這個隱患。

對於魏延腦後有反骨一說,讓我想起了一個網上的段子:

一對學醫的男女戀愛,

男問:人身體有多少塊骨頭?

女答:206塊

男說:我有207塊。

女問:在哪裡?

男答:我硬了!

女:滾!……

可見這腦後有反骨的說法,甚至沒有男人的第207塊骨頭真實,根本就是個荒誕不經的說法而已。





JSDD


不過,從現代人體骨骼學上來看,古人所說的反骨,其實在學名上叫“枕外隆突”。枕外隆突是枕骨外面後中部的一個顯著隆起,有些人特別明顯,而有些人則十分不明顯。這也是古人說有反骨、無反骨的區別。

(網絡圖片,侵刪)

從圖上看,枕外隆突就是C點這個位置,大家可以摸一下自己,看看這裡是不是有一個大疙瘩。如果有,恭喜了,你腦後有反骨。

其實,枕外隆突的發育是因人而異的,從人類的進化來看,相對於我們現代人更早階段的尼安德特人枕外隆突的很少發育的,我們現代人中枕外隆突的發育則相對較高。

當然,隨著現代社會手機黨的不斷增多,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者的一項研究表明,長時間低頭看手機,導致現代人中後腦枕外隆突的發育更加普遍,特別是在19-23歲的年輕人中已經達到了25%的比例,也即是說4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有反骨”。

諸葛亮要生活在這個時代,估計會發現一大堆魏延吧。


北大爐爐


關於眾網友談論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之說,各有各的理由,我來談談這個問題,諸葛亮說魏延腦後生反骨,久後必反,這些是書中描術的,我們無從考證,關於反骨之說確實存在,有兩個明顯特徵,枕骨起半元圈,口朝頂,另一個是耳反邊薄,其人必是反覆無常之輩,親身經歷過這種人,陰險狡詐,說話辦事不考慮後果。我總常想,人是感性動物,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可是錯了,人性惡起來,比任何動物都狠,反骨也好,反耳也好,生有這些的人,共事要當心。面相,骨相在相學中尤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