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医师节 感谢医路有你!

青海新闻网讯

今天,中国的医师,迎来了自己的节日。

2017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

将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意味深长。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这一天为标志设立“中国医师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而人们之所以尊重医生,是因为医生是生命的护卫。设立医师节,旨在增强全社会对医生的尊重。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永远有忙不完的工作。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冲锋在前的是医务人员,迎接每一次与疾病的“短兵相接”,用医生“危”换来病人的“安”。

曾经有一位医生说:选择了医学,就意味着走上了一条艰难坎坷的荆棘路。但当你走上这条道路,也会见到别人永远无法见到的精彩风景。对于走上荆棘路的医生,全社会都应对他们多一份呵护,多一点尊重。

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通过了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设立中国医师节”的申请,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为“中国医师节”。

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卫生与健康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医师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1100多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在首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省政府召开庆祝大会,省委书记王建军向大会致贺信,饱含深情地向全省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表达慰问;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刘宁发表讲话,对我省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卫生行业队伍励志情怀。百名“高原好医师”受表彰,“医师宣言”宣誓催人奋进。省卫生计生委主办庆祝演出,讴歌医师职业精神、彰显行业精神风貌。卫生行业开展系列庆祝活动,省垣16所医疗卫生机构举办大型义诊,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送健康知识,密集的学术活动深入推进我省医学科技持续进步与学术繁荣。专业学术机构组织医学专家走基层,重点面向15个深度贫困县,促进城市优势资源下沉。“尊医重卫,共享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医者仁心,医师职业崇高而至善。改革开放40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卫生事业成就瞩目。卫生行业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积极投身医改实践,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充分昭示了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优良医学传统,为高原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新时代,卫生行业队伍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听党的话,坚定地跟党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振奋“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汇聚更多力量,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青海的具体体现,深入推进落实“一优两高”战略规划,把卫生事业办成人民群众共同的阳光事业,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持续创新建功。

祝全省各族群众幸福安康!

2018年8月19日

承载大医之德 敬佑群众健康

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医师队伍不断壮大。全省现有执业医师15400人,较2012年增长28.67%,其中副高级医师以上占7.2%、中级医师占32.8%,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师占33.5%,每千人口职业医师2.6人。近年来,在全省医师的共同努力下,医疗水平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为维护高原各族群众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发挥医师主力军作用,深化医改取得新突破。围绕我省深化医改30项重点任务,全省医师积极投身医改,组建省级区域医联体,成立医联体内专业116个,开展新技术466项。采取组团式对口帮扶,精准医疗扶贫,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优秀专家“双下沉”,基层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双提升”,取得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的良好效果。

二是发挥医师技术优势,疾病防控取得新成效。我省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引发了高原病、地方病等特殊疾病,发病高、病源大、防治难,严重威胁着各族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我省高原医师始终不畏艰苦,辛勤奉献,去年,全省诊治门急诊病人2495.2万人次,出院患者人数97.1万人次。特别是包虫病的防治取得实效,去年筛查207万人,确诊患者2054人,均给予免费药物或手术治疗,平均患病率由2012年的0.63%下降至0.30%,流行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三是发挥医师创新能力,科研攻坚取得新成果。我省医师潜心钻研,努力攻克医学难题,首次在世界上制定出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即青海标准,受到世界高原医学界的瞩目。“十二五”以来,全省医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共372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5项,高原医学创新性研究成果显著。

四是发挥医师人才效应,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坚持“人才兴医”战略,以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平台,以“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为契机,引进和培养高精尖医师人才近百名;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现有国家级住培基地7家,培养住院医师1224名;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 2017年成功举办各类学术活动746场次;完成省级继教项目557项,全面提高了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广开渠道聚人才 引育并举助力“健康青海”

近年来,省卫生计生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依托人才工程,创新完善人才政策,注重搭建交流平台,大力引进医学高层次人才,为推进“健康青海”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重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省卫生计生委党组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人才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了党组领导、处室分工、单位自主的良好人才工作格局。积极加强与人社等部门的协作联动,顺利开展了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基层卫生人员职称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工作。加强与援青省市的联络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智力帮扶。

重培育,健全培养体系

强化医教协同,为医学人才“开源”。积极会同教育部门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和中藏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加强社会急需和紧缺的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从源头上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强化规范化培养,为医学人才“固本”。深入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规范化培养医学人才,医学人才培养治本之策作用显现。2017年,我省第一批235名规培学员顺利毕业。强化继续医学教育,为医学人才“蓄能”。启动实施卫生计生人才培养培训三年滚动规划,大力实施卫生计生人才培养培训“万人计划”,更新卫生计生人才知识技能,提升卫生人才职业化水平。

重高端,构筑人才“小高地”

制定出台《青海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办法》《青海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办法》,进一步拓展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渠道。依托“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昆仑英才”“西部之光”等项目平台,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2017年,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选37名、团队1个。充分发挥“博士服务团”、“京青专家服务团”作用,积极开展专家服务活动,“博士服务团”医学博士累计开展联合技术攻关50余项,完成各类手术1000余台,组建新型学科7个,填补省级医疗技术空白41项。同时,积极推广“组团式”引才引智工作。推进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帮扶玉树州人民医院、上海华山医院与果洛州建设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积极推进“清华-青大”组团式帮扶模式,上海中医药大学选派4名专家“组团式”帮扶省中医院。

重基础,夯实基层队伍

省卫生计生委始终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健康青海”、深化医改有机融合,增加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备总量,协调相关部门为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500名医务人员。认真实施农牧区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项目,每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本科医学生200名、专科医学生100名,每年招收在岗村医400名左右。安排省内24所三级医院对口帮扶57所县级医院,辽宁省和原沈阳军区60所三级医院帮扶60所县级医院,协调六省市21所三级医院帮扶21所县级医院,安排省内各级公立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实现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对口帮扶全覆盖。深化医改措施发力,分级诊疗成效显著,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89个,医联体内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上级医院指导成员单位成立专业科室116个,开展新技术新业务466项,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重创新,激发人才活力

注重激发用人主体活力,下放公立医院自主招聘权,鼓励用人单位在人员公开招聘、岗位竞聘等方面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结合各自实际创新和搞活用人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和岗位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制度。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持续改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制度,优绩优酬,多劳多得。注重发挥典型引领,运用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和平台,选树人才典型,激励人才成长。2017年,先后涌现出了多名“国字号”人才,全国白求恩奖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4名,荣获“国医大师”称号1名,获得“全国名中医”称号3名,入选国家卫生计生委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2名。2018年,为5名杰出医学专家建立了工作室。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

乡村医生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的“网底”。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省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底”,我省通过提高村医学历层次和后备人才培养、执业资格、健全多渠道补偿政策、建立乡村医生养老制度、加强能力建设。

2016年,我省下发《关于认真做好老年乡村医生生活补贴相关工作的通知》,规定:老年乡村医生根据实际服务年限,按每满一年每月给予20元的生活补贴。2017年在原有补助的基础上,对村医补助再增加5000元,达到人均15000元。此外,通过政府购买村医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鼓励村医自种自采自制中藏药及应用中藏医适宜技术等渠道增加收入。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40%划拨给村医,全省村医年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1.6万元以上提高到2017年的2.3万元以上,至少提高了0.7万元,人口密集地区村医年均收入达4万元以上。采取政府补助方式,鼓励村医参加新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省95.1%的村医参加了100元至2000元不同水平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安排村医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

从2016年起,依托省内中高等医学(卫生)院校(含中藏医药院校),我省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方向,实施“村来村去”,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中专、高职免费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毕业后发放相应委托培养院校的学历证书。我省按照“填平补齐”原则,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配齐必需医疗设备,大力增强卫生服务能力。累计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430个,建设规模40.2万平方米,总投资8.66亿元,改扩建县级医院132所、乡镇卫生院25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所、标准化村卫生室1021个。

我省还加快基层信息化建设步伐。依托国家支持我省基层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计划实现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0%村卫生室全业务流程信息化管理。同时,投入2800万元,主要为405个乡镇卫生院、4169个村卫生室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

我省还加强中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在深化医改中充分发挥中藏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藏医药内涵建设,开展特色诊疗项目和方法,加大对中藏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和特色疗法的挖掘整理和运用。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各种中医民族医诊疗设备2万余件,价值1.2亿元,培训中藏医类别全科医师200多人,初步形成了以中藏医医院为主体,乡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多层次中藏医医疗服务体系。

如今,全省403所乡镇卫生院、30所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人员、业务全部归口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归口管理率100%,4243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由乡镇卫生院在行政、人员、业务、药械、绩效考核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同时我省积极探索开展了乡村医生聘任制、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乡镇卫生院服务团队走基层为主要内容的紧密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试点,进展顺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将以“中国医师节”为新起点,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好医改攻坚战,实施健康青海战略,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好医改主力军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为推进“一优两高”、实现“一个同步、四个更加”奋斗目标不断夯实健康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