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魯網泰安8月18日訊 記者從泰安市人民政府網獲悉,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全市新增市場主體22.71萬戶,超過改革前的總量,年均增長23.22%;2017年9月“五十證合一”以來,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4.8萬戶,同比增長33.93%;2018年以來,新登記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市場主體同比增長51.20%……

一組組鮮活的數據,映射出的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加速度”。

商事制度改革作為‘放管服’改革的先手棋和當頭炮,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充分顯示出變革的力量,釋放了巨大的紅利,優化了營商環境,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動力。

去年從南京來泰安創業的黃永強,今年想和技術團隊共同註冊一家新材料科技企業。令他沒想到的是,從提交相關材料到領取營業執照,僅用了一天的時間。“這次註冊非常快捷、方便,這邊的效率讓我非常驚奇,好的政策讓我們把企業辦好的信心越來越強。”企業少跑腿、獲得感滿滿的背後,是市工商局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擔當。

便民利企,打破市場準入藩籬。消除准入冗繁環節,真正為創業創新降成本、增便利、拓空間。市工商局登記職權能放盡放,將私營有限公司登記權全部下放到縣市區局,幫助2個縣級局獲得國家外商投資企業登記管理授權。泰安作為全省企業名稱自主申報試點單位,900餘家企業辦理了名稱自主申報,實現了名稱即查即得、即申即知。自我加壓,持續發力,深化“多證合一”改革,在去年“五十證合一”基礎上,今年又將9部門的12個事項納入“多證合一”改革範圍,實行了“六十二證合一”,整合涉企證照事項數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全省首推“照後辦證承諾制”,將21項行政審批事項納入“照後辦證承諾制”,企業只要承諾在規定時間內達到審批條件並提交法定材料,即可先行辦理行政審批證件。牽頭推進高新區“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對103項行政許可事項,清理取消一批、改為備案一批、告知承諾一批,有效破解了“辦證難”“准入不準營”等問題。

精準服務,增強發展新動能。企業需求在哪裡,工商部門的服務就跟到哪裡,彎下腰、蹲下身,以“店小二”的姿態和實際行動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市工商局著力打通服務的“堵點”,率先開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實行全程電子化登記,變“群眾跑”為“數據跑”。對全市重點項目,建立預約登記、上門指導、容缺受理等個性化服務制度,急事急辦、特事特辦,辦照時間平均壓縮到1.5個工作日。積極化解轉型的“難點”,制訂《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經濟轉型升級發展十項舉措》,釋放政策紅利。聯合泰山學院舉辦“深化產學融合、助推民企發展”項目洽談會,簽約項目96個。運用動產抵押、股權和商標權質押,幫助企業融資800多億元。泰安成為全國第一批註冊商標專用權質押登記申請受理點,是山東省唯一定點城市。大力培育升級的“亮點”,實施小微企業治理結構和產業結構“雙升”戰略,去年以來“個轉企”530戶;深化“放心消費在泰安”創建活動,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帶動了消費升級;深入實施商標戰略,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8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43件,推動了泰安產品向泰安品牌的轉變。

科學監管,維護公平有序環境。只有有效地管,才能更好地放,經濟發展才會既有活力又有秩序。市工商局強化信用監管,研發數據分析平臺,全面歸集涉企信用信息,加大年報和行政處罰信息公示力度,建立“黑名單”制度,2017年度6500多家市場主體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標記為經營異常。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制定10大類35小項的隨機抽查事項清單,隨機抽取市場主體和執法人員,實施抽查任務5次,抽查市場主體1.9萬戶,避免了重複檢查,提高了執法透明度。建立政企聯手維權機制,開展“淨市場 惠民生”“淨網絡 促公平”等專項活動,強化對假冒偽劣、商標侵權、虛假廣告等違法行為的靶向打擊力度,有力地維護了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市工商局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對標先進,圍繞“雙招雙引”,提高行政效能,做實優化營商環境的文章,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