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諜」潘漢年和楊帆初逢竟是在新四軍獄中,審查組長與被審者

在中國紅色特工史上,有兩個人的名字是緊緊相連的,他們就是一代江南諜王潘漢年和華東諜雄潘漢年,他們之間的專有名詞便是建國之初著名的“潘楊案”。多年以後,這起案件作為中共情報保衛系統裡第一號冤案被平反了,只是,潘漢年沒有看見自己昭雪的那一天,而楊帆卻是在雙目失明、精神出現疾病的情況等來了自己平反的時刻。

追今撫昔,不免有些唏噓。

「說諜」潘漢年和楊帆初逢竟是在新四軍獄中,審查組長與被審者

楊老是1999年去見自己的老上級潘漢年,也不知曉,在那邊,兩位諜界豪雄的相遇是否會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但我想,楊老無論如何是會感激潘漢年的,因為,如果沒有他,倒推他去世之前的半個多世紀之時,他很可能就喊冤而去了。

楊帆,原名石蘊華,於1912年生於江蘇常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教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抗戰爆發後,他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成為南京“救國會”的成員,並加入了中共。不久又到上海從事文化界的救亡協會工作。1939年率領上海人民慰問團到皖南慰問新四軍。隨後留在皖南,擔任項英的秘書。此後,他的工作雖有調動,但一直在根據地做保衛、聯絡和調查工作。上海解放後,擔任過公安局的副局長和局長。1954年被捕,直到1980年4月才得以平反。

「說諜」潘漢年和楊帆初逢竟是在新四軍獄中,審查組長與被審者

楊帆老年

1943年,27歲,還是叫做凌頌強的27歲熱血青年從南京國立戲劇學院投奔到延安(以後的歲月裡,他改名叫做凌子風,成為著名的新中國電影一代大導演)。不巧的是,當時正在大範圍地搞“搶救失足者運動”。當時,每個從“國統區”來延安的青年人,都要寫份材料介紹自己是怎樣受到中共影響,懷著怎樣動機來延安的。凌頌強在“材料”中他如實地寫道:在南京戲校讀書時,老師石蘊華介紹他加入南京救國會,開始受到共產黨的思想影響,傾向革命,才投奔延安來的。

「說諜」潘漢年和楊帆初逢竟是在新四軍獄中,審查組長與被審者

凌子風

這份材料落到了“搶救運動”的負責人康生手裡,卻由此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推理”:南京戲校的校長是國民黨頑固派張道藩,他是國民黨CC派特務的主將,是中統的創始人之一;而石蘊華是這個學校的十分活躍的教師,一定與張道藩關係密切,是CC派特務。石蘊華正是現在在新四軍擔任情報保衛要職的楊帆。這種毫無根據的“推理”,致使厄運降臨到楊帆的頭上。康生當即給新四軍政委、華中局書記饒漱石發密電,將楊帆逮捕。

「說諜」潘漢年和楊帆初逢竟是在新四軍獄中,審查組長與被審者

張道藩

楊帆被捕後,拒不承認自己與張道藩的關係,也不承認自己是國民黨的CC派特務。反覆審問沒有結果。饒漱石親自調回熟悉江南隱蔽戰線情況的時任華中局情報部部長的潘漢年來審問楊帆。潘漢年長期在江蘇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他深知南京救國會其實是中共領導下的一個外圍地下抗日組織,將救國會與CC派等同起來是沒有根據的。

如此,歷史戲劇性的將這二人第一次放在了一起,兩位在建國以後無聲戰線上多次完美配合的上下級,搭檔,卻是在如此環境下,第一次相逢了。

「說諜」潘漢年和楊帆初逢竟是在新四軍獄中,審查組長與被審者

新四軍時期的楊帆

審問之初,潘漢年聽了楊帆的“交代”,覺得他說的合情合理,但需要調查取證才能向上級彙報,解除對楊帆的嫌疑。潘漢年雖然擔任了楊帆問題的審查組組長一職,但在對其的結論上,並無決定權。

此時的楊帆,除了寫“交代”材料外,還寫詩詞表達自己的蒙冤心境和對新四軍首長(此時陳毅奉命返回延安)及友人的懷念。

在潘漢年接手之前,為了“偵查”楊帆,專門制定了“獄偵”手段,特意在楊帆牢房裡安置了一個假叛徒真監視的內線。他將楊帆寫的詩詞以喜歡為名抄下來,偷偷地交給潘漢年。潘漢年從楊帆悼念項英,同情被貶抑的陳毅的詩詞中,更感觸到楊帆的冤情。於是他寫了兩首詩,派人暗自送給楊帆。其中一首《懷炎(楊帆字炎)》寫道:

細雨寒風憶楚囚,
相煎何必數恩仇。
無權拆獄空嘆息,
咫尺天涯幾許愁。

詩中暗示出對楊帆冤案的同情和自己暫時無能為力的心境。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取證工作,包括在延安,也展開了對“搶救運動”中的失誤之處的反省。歷經十個月由於,楊帆特務嫌疑得以解除,獲得釋放。從此,潘、楊成為知己。

抗戰勝利後,潘漢年出席“七大”後留在延安中央社會部工作,楊帆則成為潘漢年的繼任者,擔任華中局聯絡部部長(原情報部改制)。但在戰爭年代,二位雖有在工作上的交集,但再也沒有見面。

「說諜」潘漢年和楊帆初逢竟是在新四軍獄中,審查組長與被審者

解放初的潘漢年

1949年,上海解放,潘漢年成為首任第一副市長,楊帆則是潘漢年直接領導下的市公安局副局長。這次,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轟轟烈烈的反特運動中,兩人更是珠聯璧合,可以說,上海乃至華東在建國之初的穩定,此二位前輩是付諸了最大心血,也建立了奇功的。

只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命運的坎坷也正是此二位的職業屬性所致。

1954年的“高饒事件”,因為“逆用敵特”事件,將楊帆再度捲了進去。1954年12月31日夜晚,楊帆接到一個電話,要他馬上到北京開會,有專機等待。從此,楊帆一去不復返,音信杳無。

1955年3月,潘漢年則以特務的罪名被捕。
1978年年底,在妻子李瓊的反覆申訴下,楊帆獲准保外就醫。此時的楊帆雙目失明,神經錯亂,三個下鄉的女兒回到上海照顧父親,他都不知道是自己的孩子。直到意識清晰後,才知道這三個照顧他的“護士”,是他的親生女兒。

1980年,楊帆得以徹底平反昭雪,但他還是關心他的老上級潘漢年的遭遇。

「說諜」潘漢年和楊帆初逢竟是在新四軍獄中,審查組長與被審者

1982年,潘漢年徹底平反。

1999年,楊帆向老上級潘漢年去報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