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索姆河戰役中,一些德國機槍手向英國士兵大喊:撤退!不要來送命!這是真的嗎?

我喺村姑


我認為德國機槍手嘴上並不會這麼喊,但是心中會發出這樣的吶喊!同時也並不是憐惜敵人的性命,而憐惜的是自己!

索姆河戰役

想要知道德國機槍手到底會不會喊出“:撤退!不要來送命!”,要先了解這件事情的背景。

索姆河戰役是世界第一次大戰中最為慘烈的一次戰役,也是決定一戰勝利的天平的戰役,由此可見決戰的雙方對其重視程度。


可以用三點概論這場戰役:

一、索姆河戰役類型是一場陣地戰,英法聯軍利用飛機大炮向德軍地盤推進(核心武器飛機大炮),德軍利用易守難攻的地形挖好陣地嚴防死守(核心武器馬克沁重機槍)。

二、索姆河戰役雙方死傷兵力近130萬,英法聯軍61萬,德軍65萬。注意這些可都是實打實的軍人,沒有平民百姓充數的。


三、全部動用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武器,“飛機大炮全部上,火力轟炸不停歇”,這裡不得不提一個特殊的武器馬克沁重機槍,其看起來雖然沒有飛機大炮勇猛,卻成為了這場戰役中的生命收割機,在其組建的密集火力網下,一排排的生命被收割。

雙方士兵的心裡狀態

索姆河戰役打了100天,雙方共傷亡了130萬人,是一場真正的絞肉機戰役。

我認為戰役打到了這種程度,已經少了些許仇恨,更多的是麻木,而支撐他們戰鬥下去的信念則更多的是出於要生存下去的本能。

戰爭是殘酷的,是你死我活的,倘若不是殺死敵人便是敵人殺死自己,因此要想生存下去,便要殺死敵人。


而戰爭打到這個程度,雙方還都會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想早點結束這種狀況。雙方已經厭倦了戰爭,厭倦了死亡。

英法聯軍的每一次衝鋒對於德軍意味著又有生命在自己的手中終結,也要又有自己的夥伴的生命在敵軍手中終結。

所以,德國士兵勢必會心想,別在衝鋒了,讓我們結束這場戰爭吧。

因此心中發出吶喊:

“撤退,不要來送命!”


德國士兵心中會發出這聲吶喊,但是嘴上卻不會說出來,原因很簡單說出來也不會有用,因為在這種大規模戰役中,一兩個人即便是幾百個的吶喊是沒有用的,在槍林炮雨的掩蓋下是不會被任何人所聽到的,除非德軍組織口號,幾萬人一起喊:“撤退,不要來送命!”,你覺得可能嗎?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一戰的事兒咱不瞭解,不過解放戰爭時國共雙方的機槍手【很多時候】都射擊對方官兵的腿部。

我插隊的生產隊的隊長當年就是四野十縱的老兵,從東北打到湖南後因傷復員。他就是重機槍手,他說只要不是形勢太緊急,雙方一般都打對方衝鋒士兵的腿部,打躺下就行了。

問:為什麼?

答:都是農民孩子,幹嘛非得打死?


老貓1954




(索姆河戰線上的德軍機槍陣地)



(索姆河戰役中的英軍傷員)

查了一下資料,感覺還是謠言,唯一查到的一句來自德國機槍手關於此役的回憶是“我們只要開槍,裝彈,再開槍,再裝彈。他們成百上千地倒下,我們不需要瞄準,只要朝著密集衝來敵軍掃射就是”

索姆河戰役的作戰方案,原本提出於1915年底,主力是英國新組建的第四集團軍,作為助攻的是人員大大不足,由埃米爾.法約爾指揮的法國第六集團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亨利.羅林森彷彿就是協約國陸軍中的法金漢,他稱自己的戰略為“咬住不放”(bite and hold),同樣主張設定進攻目標應當有限,但關鍵在於大量殺傷對方的有生力量。皇家蘇塞克斯步兵團的H.比德少校在日記中說,部隊中瀰漫著一股快樂,期待的情緒,黑格手中擁有1500門大炮,比凡爾登攻勢開始時的法金漢還多300門,他告訴手下的士兵:“你們只要把步槍拿在手裡當做柺杖就行了,當你們抵達賽普偉村(首日攻擊目標)時,你們會發現德國人都完蛋了,連一隻老鼠都沒有。

而在協約國軍對面,是已經嚴重減員的帝國第二集團軍,指揮官是頑固的比洛將軍。德軍的依靠主要是複雜巨大的防禦工事,縱深達到7公里,由3道戰壕組成,地下工事深達9米,包括藏兵洞,彈藥庫,擁有發電廠,自來水,通風設備,1916年7月1日,工時發動,首先是震天動地的炮擊,150萬炮彈傾瀉到了德軍陣地上,炮火準備完成後,英軍步兵揹負著人均30公斤的沉重裝備緩緩開始前進,隊形整齊,像“排列密集有序的保齡球瓶”,當他們按照演習中的指示,尋找帶刺鐵絲網工事上被炮火轟開的缺口。羅林森將軍認為,在德軍防禦火力已經被炮擊基本消滅的情況下,這樣的密集隊形也可以接受,因為新兵之間距離足夠近,會給彼此勇氣和信心。

然而,德軍主力在地下工事內沒有收到大的損害,炮擊一過,他們立刻進入陣地,多達200多挺的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被迅速佈置完畢,處於密林和後方炮兵陣地中的德國大炮也就位,由於索姆河戰場視野開闊,地形平坦,只有少數起伏的丘陵,德軍的火力對密集前進的行軍呈現出“收割”的狀態,機關槍密集的射擊聲壓到了大炮的轟鳴,混雜了受傷者的呻吟和嘆息,以及瀕死前的尖叫,英軍的攻勢如同海浪撞上了岸邊的岩石。到了天黑時分,英軍有6萬人受傷,2.2萬人戰死,攻勢變成了屠殺,在博蒙.哈默爾,一個英軍步兵營在發動衝鋒後,半個小時之內,90%的兵力非死即傷。在入夜後,少數德軍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停止了射擊,允許英軍傷員們在戰友和軍醫的協助下離開這片屠場,而剩餘的少部分殘兵則龜縮在彈坑裡,精神崩潰,再次證明,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沒有任何指揮官有良策,能夠在面對對方修整完備的野戰工事時,能夠順利突破四英里還能讓部隊的傷亡率和士氣保持在一個可以繼續作戰的水平。

出乎意料的是,索姆河攻勢中,原本作為配角的法軍卻取得了一些進展,原因是法軍採用了福煦元帥的戰術,所有步兵輕裝前進,以排級規模機動前進,利用炮彈坑作為掩護,交替前進,法軍以損失2000人的代價,推進了幾英里,佔領了幾個村莊。

儘管索姆河戰役斷斷續續地打到了11月,但攻勢第一天就為整個戰役定了基調,英軍損失了50萬人,法軍損失了20萬,德軍損失23.7萬,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A.J.P泰勒的話說,1916年是絕望,僵持的一年,戰場上只有兩種人人,勇敢而無可奈何的士兵,頑固的將軍,他們的努力只落得一個下場,徒勞無功。


用戶69792950182


索姆河戰役爆發於1916年六月二十四日,是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也是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持續了五個月之久,雙方一共損失134萬人,其中,德軍傷亡53.8萬人,法軍傷亡34萬人,英軍則損失45萬餘人。

因為傷亡人數太多,此戰役被雙方稱之為“索姆河地獄”。

1916年6月,為了策應凡爾登方面的戰鬥,英軍決定從西線索姆河向德軍發動攻擊。

因為索姆河處於丘陵地帶,屬於易守難攻之地,德軍一共構建了三道防禦線:第一道陣地是塹壕,第二道則是坑道,第三道則是前沿陣地鋪設的多道鐵絲網。

英軍也知道德軍準備充分,因此在進攻的前七天對德軍的陣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轟炸,雖然轟炸完全摧毀了德軍第一道陣地,但對於德軍的整個防禦體系而言,並沒有造成太大影響。

況且德軍還秘密運來了大批馬克沁MG08重機槍。當英軍以為德軍陣地被炮火摧毀的差不多,陸軍向德軍陣營發起進攻的時候,馬克沁機槍終於展露了它恐怖的獠牙。

在德軍陣地上平均每五十米就有一挺馬克沁機槍,面對英軍波浪式的衝鋒,交叉的火力網變成了死神的收割機,鮮有英軍可以穿過這火力密集的封鎖區。這場戰役曾一天之內讓六萬名英軍失去了性命。

網上有傳言說索姆河戰役在激戰正酣的間隙,曾經有一些良知未泯的德國機槍手絕望地對著英國士兵大喊:撤退!你們不要來送命啦!

這個反映人性光輝的傳言是真的嗎?

估計夠嗆。即便是有,也是個別人的個別行為。

畢竟英軍對著德軍的陣地連續轟擊了七天,進攻前又對著德軍陣地傾瀉了25噸炸藥。德軍捱了這麼多天揍,每天都要面對數不盡的炮火轟鳴和死去的戰友,心裡能好受嗎?

所以面對英軍的衝鋒,你覺得德軍會手下留情?對方轟炸的時候咋不對自己手下留情呢!所謂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德軍小夥子也不會傻到這種程度。

德軍射出的每一顆子彈都在宣洩著他們強烈的怒火,無論英軍士兵選擇從哪個角度進攻都會留下一地屍體,由於英軍對馬克沁機槍戰法的認識不足,無法對德軍進行火力壓制。

因此當時的場面完全是一場一邊倒的屠殺,在這場戰役中,德軍消耗了數千列火車的彈藥,戰場上屍橫遍野,隨處可以拾到廢棄的彈藥。

殺到最後,德軍逐漸變得麻木。就算有德軍於心不忍,喊叫著讓英軍不要過來送死,那也是枉然徒勞的。

在這場廝殺中,到處都是槍炮的轟鳴,德軍的大喊大叫,在英軍看來,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嘲笑。

還有一個技術性的問題,那就是兩軍之間最少都隔著上百米,想讓英軍清楚的聽見德軍“仁慈”的喊話,最起碼都得上百上千人一同吶喊,但是在戰場上,這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嗎?

個別人可能會這樣意氣用事的喊叫一嗓子,指望一群人有組織的這樣喊話,機率幾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更多人還是在拼命向對方多傾瀉一些彈藥,爭取更多殺死對方,早日從屍海中爬上岸,逃離這場戰爭。


歷來現實


凡爾登戰役被稱為是一戰中的絞肉機,德法兩國不要命的火拼,雙方投入兵力239萬,軍隊死亡人數高達25萬,50多萬人受傷。

為了減輕德軍在凡爾登給法國造成的壓力,英國和法國協同作戰,準備度過索姆河,將德軍擊退到法德邊境。

在這次戰役中,德軍投入67個師,約145萬人,英國54個師約125萬人,法國32個師約50萬人。

德軍在索姆河前設立了三道防禦陣地以及一些中小型陣地,剛開始開戰時,英法聯軍調用了2189門火炮、1160門迫擊炮以及300架飛機進行了7天的狂轟亂炸,以為這能摧毀德軍的防禦陣地,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

當轟炸結束後,英法聯軍發起衝鋒,本以為到達陣地上之後是一片大收割,然而等待他們的真的是“大收割”。

德軍的重機槍武器根本沒有被摧毀,在轟炸前就早已轉入了安全地帶,當英法聯軍一窩蜂的衝上來時,德軍重機槍突突突,英法聯軍成片成片的倒下,第一天就傷亡6萬人。

德軍用到的重機槍是馬克沁機槍,在其他重武器沒發明之前,馬克沁機槍在武器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理論射速600發/分,射速還可根據需要調節為100發/分,是殺人利器。

英法聯軍採取的是人海戰術,然而在馬克沁機槍面前,不過是一具又一具的屍體,德軍的馬克沁機槍打的炸膛,槍管發紅炸裂。

這次戰爭持續5個月之久,英法聯軍總的推進了5—12公里,其中18輛坦克起到了作用,帶領步兵推進了4—5公里,這裡指的不是直線距離,因為戰線的拉長,每個突破點都不一樣。

最後到這場戰爭結束時,英國傷亡42萬人,法國傷亡20萬人,德軍傷亡63萬人,傷亡率達到了43%,失蹤德軍士兵達到了13.5萬,這場戰役比凡爾登戰鬥還要慘烈,是一戰中最大的絞肉機,又被叫做“索姆河地獄”。

很多德軍士兵忍受不了其血腥的場面,看著自己的戰友一個一個倒在自己面前,幾乎每兩個人裡面就會有一個人戰死,想著家裡還有老有小,大約有30萬德軍士兵選擇逃跑。

即便是雙方付出瞭如此慘痛的代價,英法聯軍依舊失敗了。


逸聞軼事


索姆河戰役:

索姆河戰役在1916年7月1日爆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參戰雙方傷亡約134萬人,其中英軍58萬餘人,法軍34萬餘人,德軍約33.8萬人。英、法軍未達到突破德軍防線的目的,但鉗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進一步削弱了德軍實力。

名稱\t索姆河戰役

地點\t索姆河

時間\t1916年6月至11月

交戰各方\t德軍

英法聯軍

背景

1916年初,根據協約國確定的戰略方針,英法聯軍計劃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爾河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徹底擊潰法國北部德軍。

索姆河地區屬丘陵地帶,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莊星羅棋佈。

德軍在該地區構築有三道陣地,主陣地為階梯式塹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陣地敷設多道鐵絲網。守軍是F.von貝洛將軍指揮的德第2集團軍13個師 (後增至67個師),防禦縱深 7~8公里。英法聯軍投入39個師(後增至86個師,其中英軍54個師,由F.福煦將軍指揮)、3500門火炮和300多架飛機。

7月1日晨,經7天炮火準備後,英第4集團軍(由H.S.羅林森將軍指揮)從馬裡庫爾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英第3集團軍第7軍在其左翼採取保障行動;法第6集團軍(由M.法約勒將軍指揮)從羅西耶爾以北索姆河兩岸向佩羅訥方向實施輔助突擊。當日,法軍和英軍右翼突破德軍第一道陣地,但英軍左翼為德軍坑道工事所阻。英軍採用密集隊形衝擊,遭敵槍炮火力殺傷,損失近6萬人。

2~3日,英軍右翼和法軍攻佔德軍第二道陣地,法軍一度佔領巴爾勒、比阿什等德軍防禦要地。因聯軍為離心方向進攻,且組織協同不力,進展遲緩,使德軍得以迅速調集援兵,並於7月19日將第2集團軍分編為比洛指揮的第1集團軍和M.加爾維茨指揮的第2集團軍,加強索姆河上游地區的防禦。

至7月中旬,聯軍僅向前推進數公里,未達成戰役突破。此後,雙方不斷增加兵力兵器,作戰行動變成了一場消耗戰。

9月3日,英法聯軍以56個師的兵力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深入德軍防禦縱深2~4公里。9月15日,英軍使用49輛坦克(實際參戰僅18輛)配合步兵進攻,佔領德軍第三道陣地的若干重要支撐點。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

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聯軍步坦協同發動兩次進攻,均未取得決定性突破。

此役, 聯軍以損失79萬人(英軍約45萬人、法軍 約34萬人)的巨大代價,奪佔德軍240平方公里的陣地,牽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德軍損失33.8萬人,被迫收縮防線,在西線暫時轉入戰略防禦。此役表明,進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佔優勢,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難以達到突破對方縱深防禦的戰役目的。

[1]

史實

•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血腥的戰役之一。在五個月時間內英法聯軍與德軍在15英里寬的前線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消耗戰。

• 索姆河戰役的目的是減輕法軍在凡爾登的壓力並削弱德軍。

• 戰役共造成各方超過100萬人傷亡,其中包括52萬英國人,大約20萬法國人和大約36.5萬德國人。

• 戰役第一天,英軍以57470人傷亡的代價推進了僅僅3英里,這是英國陸軍史上最為血腥的一天。不過法軍戰果更為豐碩,讓德軍蒙受了很大損失。

• 戰役持續了141天,隨著冬天的到來,英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決定在次年2月再次發起進攻。

• 在戰役末尾英軍僅僅推進了7英里,他們也沒有突破德軍的防線。

• 然而,德軍在1917年3月向興登堡進行戰略撤退,他們最終沒有讓索姆河戰役再度打響。

以上資料由互聯網獲取,若有不對請糾正。


喜果W1


在美國網飛公司拍攝的美劇《王冠》中,放棄皇位的愛德華八世在二戰後回到倫敦,面對著皇家的大管家說:“你們難道就不能忘記過去的事嗎?!”。皇家大管家回應:

“不能,先生,就像每一個英國,都不可能忘記索姆河戰役。”

索姆河戰役和凡爾登戰役,在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人心中留下的陰影,是幾代人都揮之不去的。

在一戰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場戰爭,能夠用工業化的方式來收割人命。短短一百多天裡,八十萬英法聯軍和五十萬德軍付出了性命,這在過去的戰爭中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不要忘了,歐洲人口並不多,有行動能力的年輕人幾乎全部上了戰場。索姆河大戰結束後,英國國內幾乎處處是哭聲。

索姆河戰役之所以能夠造成如此巨大的傷亡,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的軍事戰術沒有跟上技術的變化。

在索姆河戰役中,造成最大傷亡的是什麼?

馬克沁重機槍。

雖然重機槍早在1884年就發明出來了,而且很早以前就已經列裝部隊,但歐洲各國主要將他投入到殖民地戰爭中去,在列強間的戰爭中,並沒有因為重機槍而改變戰法。

一戰初期,各國軍隊有一部分居然還在使用拿破崙時期的衝鋒方式!

拿破崙時期是什麼樣的?

軍官穿著藍褲子白手套走在前面,士兵穿著白褲子走在後面,拍成密集的隊形向前進,後面跟著軍樂隊。

真的有軍樂隊,早知道,“進行曲”的形式本來就是為了給戰場上的士兵衝鋒用的。

這種隊形,這種戰術,面對重機槍的火力,無異於集體自殺。

馬克沁機槍雖然跟後來的機槍比射速不算快,但是也超過了每分鐘六百發子彈。重機槍組成的複雜火力網面前,一戰的英法聯軍完全沒有遮蔽,死亡幾乎是他們唯一的命運。

由於沒有合適的防禦武器和機動能力,索姆河戰役打成了添油戰術——英法聯軍整建制的被消滅,德國人只需要用機槍收割敵人的生命。

這對於德國士兵來說,並不是什麼好的體驗。





除了極個別變態以外,沒有哪個人類是享受殺人的感覺的。有統計,在二戰中只有15%的士兵會在近距離射殺敵人,因為對一個同類開槍會讓人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

而英法聯軍在投入進攻的第一天裡,僅英國就傷亡了六萬人!這個記錄一直保持到現在。如果統計德國機槍手的戰績的話,那一天每個機槍手都消滅了幾十個甚至幾百個的敵人。

無論是英法聯軍還是德軍,都是從本國臨時徵召過來的普通人,本身也不過是平民百姓,這種可怕的殺戮,也摧毀了德軍的心理,所以有記載,在英軍進攻失敗撤退時,德國士兵並沒有用機槍追殺。

整個一戰,上千萬的士兵為了帝國主義的利益而無辜失去了生命,歐洲失去了整整一代年輕人。所以後來人們說,應該一開始就讓德國皇帝和英國首相決鬥,何必搭上百姓的性命?


小約翰


說起索姆河戰役,那是一戰中的著名的絞肉機。也在這一場戰役中,成就了馬克沁機槍。製造馬克沁機槍的工程師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挺馬克沁機槍,再一次軍火博覽會上,工程師馬克沁在幾分鐘之內將幾百發子彈打完,令當時在坐的人大為驚訝,而當時我們李忠堂,李鴻章大人也在場,當時他就說了一句話"太快,太快"。當時的大多數國家也是這種觀點,認為太浪費彈藥,只有英國、德意志等少數國家購買。

馬克沁機槍第一次顯神威的是英國在南非的戰場上,幾百人的英國殖民者面對幾千祖魯人的進攻,用幾挺馬克沁機槍打退了祖魯人的進攻,為英國殖民南非立下了汗馬功勞。

尤其是在第一世界大戰中,德國使用了大量的馬克沁機槍,給英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這裡首先要說的是索姆河戰役,作為一戰史上的三大絞肉機戰役之一,索姆河戰役消耗了大量德國和英國的軍隊,這場戰役也消耗了德國大量的實力,從裡以後德國開始變得力不從心。

在這場戰役中大方光彩當然要數馬克沁機槍,作為殺人的武器,馬克沁機槍當然是一把好手,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中,馬克沁機槍也是血債累累。


用文章記錄歷史的縮影


歷史上發生過很多的戰役,但論最血腥且傷亡最多的一次戰役一戰中的索姆河戰役絕對得排的上號。這場戰役造成了參戰雙方134萬人死亡,其中英軍死亡58萬多人,法軍死亡34萬餘人,而德方死亡人數最少也有33.8萬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血腥的一場戰爭。



最終結局是德國方面慘勝,而在這其中德軍能夠最終取勝,主要是因為英法兩國太過輕敵。當然這也不是唯一原因,某些方面的硬實力也是原因之一,比如在軍事層面,德國的某些武器還是較英法先進的,尤其是德國的“馬克沁”輕機槍,一袋子彈多達333發,它在這場戰役中創下了一個殺傷奇蹟,而又加上德國軍隊當時居高臨下佔有了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他們在這場戰爭中佔了不小的優勢。

而在這次大戰之後,坊間則流傳出了一個說法,那就是在戰役中德國機槍手曾經向英國士兵大喊“撤退,不要來送命”。當時傳出這句話之時,人們的第一個印象往往是難道德國的機槍手這麼博愛嗎?



但我們只要動動腦就知道,這肯定是不現實的,這次戰役的現場被稱為“地獄”,就是一活生生的絞肉機,地獄裡惡魔之間的較量,哪方又會仁慈而言呢?想都不用想,這肯定就是謠言。

我們再來大致看看當時戰爭場景有多可怕,就可以知道這種事不可能存在的了。

當時光是在德爾維爾的小樹林裡,喪生的官兵人數就已經達到了2萬人,在戰爭的中期英法德三國都已經筋疲力盡,但是誰都不肯後退,因此戰爭又持續了兩年多,在戰爭結束時,留下的彈殼已經堆滿了山谷,而死亡的人更是漫山遍野。



當時的英法顯然也是沒有意識到自己與德國的差距,盲目讓士兵進攻,由於地形和武器的緣故,他們成為了德軍的活靶子。這場戰爭中有炮火的爆炸聲,有士兵的哭喊聲,千里焦土,一片煉獄,讓人充滿恐懼。

而前面我們也提到了這場戰役誰都沒後退,一直是在消耗,是持久戰,這樣長時期冷血的消耗戰怎麼可能會有溫情出現呢?


雙方是對手,戰友死在對方槍下的不計其數,他們都恨不得致對方於死地,士兵都已經殺紅了眼,每天都將近有數萬人死去,怎麼可能會在戰火紛飛的時候對對方說出這種話呢?所以這事大概率是謠言了。


夏目歷史君


二戰是一段慘痛的歷史,世人無不以史為鑑。

索姆河戰役是一場生命和生命的博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傷亡人數最多的陣地戰。是在1916年期間發生在法國北部索姆河的一場戰役。

這場戰役運用了很多的新式武器,造成了很多次以往更加大的損失,所以也被稱為“索姆河地獄”,這場戰役最終以德國的成功守衛告終,那德國機槍手的和英國士兵的喊話是否存在呢,筆者在下文將會帶大家詳細探索。

提到德國我們可能最先冒出來的就是軍國主義和納粹,但這些強暴的背後也有著很多很多的智慧,德國人對馬克沁機槍的重視便是智慧的體現。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世界上出現了很多技術流,當然不只是工業,軍事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對於馬克沁機槍來說,它自然比鐵盾鐵矛更加有威力,但當時只有德國重視了這個冷冰冰的機器的重要性。

索姆河戰役基本過程

德國人在索姆河附近架起了一百多架馬克沁機槍,這些機槍沒日沒夜的對著衝上來的英法士兵進行掃蕩,英法士兵像肉牆一樣一波一波的往前衝,根據統計,僅僅一日,喪生在德國馬克沁機槍下的英法士兵就有六萬餘人,這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數字。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面對德國這又密集殺傷力又大的武器,英法聯軍想要靠前都不可能,人類的智慧是偉大的,坦克就這樣應運而生。坦克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給英法聯軍提供了有利的地位,但也延長了作戰的時間,造成了更大的人員傷亡,根據統計雙方共損失了大約130多萬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傷亡最大的戰爭。

德軍喊話的真實性

關於在這場戰役中德國士兵有沒有向英法聯軍喊話,筆者認為是沒有的,但具體情況如何誰都不得而知,只能暫且分析一下自己淺薄的觀點。

戰爭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每一個人都帶著民族情緒,戰場上的士兵更是如此。他們帶著自己的全部衝上了戰場,他們面對的是威脅自己國家安泰的敵人,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存在他們也許生活在一片祥和和美好之中,他們無疑是最恨對面這群人的,他們渴望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把對面這些人打敗,在仇恨面前同情心的力量就變得岌岌可危。如果喊話了,也許喊的更多的是挑釁的話,他們會沉浸在那起起伏伏的摔倒之中,他們更加享受那種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勝利的快感。

換一個角度,也許千萬士兵中也有天下大同的人,他們不忍心英法聯軍全部葬身在這火海當中,會給他們一些“善意”的警告。但英國和德國之間語言是不通的,雖然有相似之處,但聽懂的概率還是比較小的。再有,在戰場上,到處都是吼叫和槍炮聲音,即使真的喊話了敵軍也是聽不到的。

德軍有沒有喊話對索姆河戰役的結局沒有絲毫的影響,我們更應該記住這場歷史的教訓,珍惜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