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阿城糖廠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解放大街,始建於1905年。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早期的阿城糖廠

2019年4月12日,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名單中。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如今阿城糖廠遺址一部分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阿城糖廠是中國第一家機制糖廠,中國甜菜製糖的開端,從建廠至20世紀90年代一直是中國最大的甜菜製糖廠;架空輸送索道是中國製糖行業唯一的架空輸送系統;建國後為國內外糖廠輸送( 培養) 專業幹部317人;是我國第一家破產的大型國企,其破產事件是當時涉及債務最大的一起國企破產案。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曾經輝煌的阿城糖廠

阿城塘廠廠址位於縣城東部的阿什河西岸,佔地130多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雖然多數廠房和辦公房屋已經破敗不堪,但是,鐵路專用線、原料場和部分車間設備還在。作為中國甜菜製糖業的鼻祖,阿什河糖廠以近百年的歷史成為中國糖業史上的傳奇。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阿城糖廠的大門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了。一名叫格拉吐斯的波蘭士兵負傷了,留在阿什河附近養傷期間,他發現這個地方的氣候、土壤很適合種植甜菜,作為一名製糖商人的兒子,他知道商機來了。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他從波蘭取來種子進行試種。當時的中國農民對此也很好奇,給這種酷似蘿蔔的植物取了一個東北味十足的名字——甜菜疙瘩。不出格拉吐斯所料,試種果然很成功,於是格拉吐斯向父親——俄屬波蘭留布林製糖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建議:在阿什河畔建個糖廠吧。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磚混結構,基本屬於折中主義風格,但又融入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風格

父親接納了這個建議,投資60萬,交由一個叫柴瓦德夫的波蘭商人辦廠,請來自波蘭的工程師拉辛斯基擔任總辦。他們把廠址選在了中東鐵路附近的阿什河西岸,距離阿城火車站南500多米的地方。

3年後,廠區落成,總佔地147700平方米,建成兩層樓房4座,磚瓦房2處,共計62間。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阿城糖廠辦公樓舊影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如今的遺址

1908年11月,柴瓦德夫註冊100萬盧布,公司採用股份制模式,由俄國沙皇赦令批准成立“阿什河精製糖股份公司”,公司的其他職員多半是波蘭人,從事化學技師、農業技師、機械技師的工作,工人是中國人,忙時達400人,檢修期間僱傭50名-80名中國工人。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根據清朝宣統二年出版的《賓州府政書》的記載,公司在試運行時,中國工人拿的是定薪,而外國員工則沒有固定的薪水,一年後賺了錢,才開始根據每個人工作的難度大小定了薪水多少。這份證書還記載了當時糖廠的生產經營情況:從附近農民那收來甜菜,成本是一布袋300文。製作流程是把甜菜放入鍋中熬約12個小時,在鍋內放上冷度表,熬到六七十度糖便做好了。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公司從波蘭、德國、俄國購入一整套製糖設備,每天可處理甜菜近200噸。工廠只在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1月、2月作業,生產的角砂糖主要銷往西伯利亞,精白糖銷往哈爾濱和中東鐵路沿線,比其他貨物運費減半,公司每月納營業稅100盧布。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主體廠房

1920年10月份起,世界糖價急劇下跌,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戰後不久,以德國甜菜糖為主的歐洲糖業逐漸恢復並發展起來,滿足歐洲各國糖品需要;印度、爪哇、古巴等地的糖業規模也進一步擴大,世界糖品供應日漸充沛。二是世界糖品需求疲軟,戰後各國均出現了通貨貶值現象,國民購買力下降。糖價驟落,糖商破產,引起了世界糖業界的恐慌。阿什河糖廠的產量也有了明顯下降:從1919年的1261噸,下降到1920年的557噸。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1923年,由於生產和經營情況不佳,留布林公司將糖廠賣給法國人經營的松花江制粉廠,柴瓦德夫僅管糖廠生產。3年後柴瓦德夫也回波蘭了,糖廠全部轉由松花江制粉廠的法籍猶太人喀幹支配。

1928年,由於債權問題,糖廠轉移給美國花旗銀行。1931年花旗銀行以每年1萬元的租賃費租給原糖廠總工程師——美籍猶太人捷科曼,租期3年。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從1916年-1925年,大約使用15萬噸甜菜,每年平均生產出砂糖1700噸。

1931年9·18事變時,糖廠停產,一年後美國人崔克滿以80萬日金從花旗銀行將該廠贖出,改名“崔克滿糖莊”,恢復了生產。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可是隨著日本侵略的加劇,不斷排擠其他國家的在華資本。1933年開始,崔克滿被迫賣出股份與日本糖商高津久左衛門合營,又過了一年,日本人買下了糖廠,改名“北滿製糖株式會社”,資金200萬元,社長正是高津久左衛門。日本人接手後,增加了生產時間,並憑藉日偽在東北的統治力量,組織分散的農民簽訂甜菜生產合同。甜菜種植面積佔到了阿城可耕地的4%。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廠裡有猶太人、日本人和中國人。100多名中國人都是臨時工,生產時就進廠,停產時就清出廠。那時在糖廠幹活的人很艱苦,一個月的工資也買不上一件衣服,人們在車間幹活時不穿衣服,光著屁股,腰間扎著個麻袋片。外國人對中國人管的很嚴,怕中國人偷東西定了很嚴的制度。一位老工人的兒子在酒精車間幹活,日本人賴他偷酒精,把他打入水牢,白天放出來背鐵,背不動就打,最後死在水牢。

1945年8月,阿城解放了。蘇聯紅軍進駐阿城,趕走了日本人,留下了猶太人,接管了糖廠並臨時託給秋林公司代管。可是日本人並不死心。一天晚上,幾個日本人打算對紅軍行刺,結果當場就被紅軍槍斃了。

11月,蘇聯紅軍將日本人的股份摺合成偽幣170萬日金,賣給波蘭在哈爾濱的私人資本企業老巴奪經營,一位蘇聯工程師擔任了廠長。

1946年10月,松江省人民政府接管了糖廠。1947年3月,省政府對糖廠追加投資,改名為“松江製糖廠”,成立董事會,董事長是省政府主席馮仲雲。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1950年,省政府以300億退換老巴奪股份,糖廠改製為國營企業,改名為“松江省地方國營阿城糖廠”,隸屬黑龍江省製糖工業公司。

上世紀50年代,國家在18米的高空建立了一組850米的架空輸送索道,橫跨廠區東部和阿什河到達渣子場,是我國製糖行業惟一應用於生產的架空索道。解決了過去用手推車經過天橋到渣子場所帶來的勞動強度大、費用高、不安全的問題。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從二十世紀初建廠到1990年,阿城糖廠在8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穩居全國“糖老大”的交椅。“計劃經濟”年代,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對糖廠進行改造,到80年代中期,年生產能力達白糖3.4萬噸、酒精3000噸。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阿城糖廠有製糖、制酒兩個生產車間和維修、動力、儀表3個輔助車間及12個職能科室。另外,設有甜菜原料場和原種站,還有派出於安達、五常、雙城、阿城的4個甜菜管理站。除了主要生產機械外,還設有850米架空輸送索道、3.8公里長的鐵路專用線。全廠職工2300多人。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家屬樓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家屬樓木質樓梯

1950年以來,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26401萬元。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糖廠的生產經營遇到了困難,“甜蜜的事業”難以繼續下去了。“農民不願意種甜菜了,不掙錢。再加上國企在市場經濟初期的不適應,糖廠的維繫越來越困難。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80年代開始的國企改革,儘管還沒有觸動產權制度,但利改稅、撥改貸等措施,畢竟一定程度地帶來了市場競爭的因素,使企業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當時,農民有了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製糖原料甜菜供不應求,價格上漲,而阿城糖廠卻在盲目擴產。

1990年,投入3000多萬元用於基建和技改並新招了1千多名工人,使全廠職工實際數量比1981年增加了一倍以上,達5100多人。同時,突擊提拔幹部,一年之內使中層幹部從40人增加到188人,增加了3.7倍;下設科室達26個,僅各種公章就達398枚。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1990年,企業虧損1000多萬元。但在市場已經飽和的情況下,企業仍通過技改,把3000噸的日加工能力提高到3500噸。盲目擴產、管理混亂導致虧損額劇增。1993年,糖廠虧損總額達到兩億多元;1994年,銀行停止貸款,企業基本處於停產狀態。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阿城糖廠這個中國第一家甜菜製糖廠,開創了另一項全國第一,只是這個第一有點令人憂傷:中國第一家破產的大型國企。

1998年8月,哈爾濱市中級法院受理阿城糖廠的破產申請。

1998年11月12日,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宣佈,黑龍江阿城糖廠正式破產。經清算,企業負債總額為85429萬元,資產負債率達到280%。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阿城糖廠曾經的“糖老大”給百姓生產過白糖,給國家交過稅,還養了幾千人,不能說沒有貢獻。

曾經的阿城糖廠的歷史

值得慶幸的是,這麼大一塊地皮,應該是價值不菲的財產。特別是那7棟歐式建築,雖不見得特別珍貴,但也算是一筆文化遺產。當然,這可能要歸功於百年以前的建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