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會影響孩子成長嗎?說說你的看法?

話題bot


【薏米觀點】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其影響與孩子本人的自我成長體驗、來自外界的引導也有著很大的關係,並不是成就或者毀滅一個孩子的不可動搖的因素。

原生家庭的概念來自現代家庭治療理論,是指一個人還沒有成婚前,與自己的父母組成的家庭;而相對地,成婚後,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便是新生家庭。而一旦新生家庭有了孩子,那麼這個新生家庭,便會成為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


一、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人生會產生什麼影響?

曾有個同事小伊,女兒一歲時,請我幫忙租房,說是要從丈夫的家裡搬出來,準備離婚。原來,小伊的丈夫自小父親去世,由婆婆一手帶大,母子關係十分親密,丈夫不但任何事情都聽婆婆的,連午睡,都是要經常和婆婆一個房間。因為小伊經常加班,母子倆常年不給小伊留飯,她總是需要自己在單位解決完晚飯才能回家。後來,家裡鎖壞了,母子倆也沒有給小伊新鑰匙,婆婆說是家裡總是有人,她要把鑰匙做什麼?

而朋友大霖原生家庭堪稱支離破碎,6歲喪母,8歲父親再娶,繼母對他不是打就是打罵,16歲不堪其苦逃家,後來輾轉參軍,退伍後自主創業。成家立業後,他發誓不再讓自己的孩子重複自己的人生,致力於讓妻兒一世無憂,竟成長為一名暖男,目前家庭幸福、事業有成。

這是我身邊深受原生家庭影響最典型的兩個例子。可見,原生家庭的氛圍、親人間的關係、處理問題的方法等,都會對孩子的成長、性格、三觀形成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既可以是一種繼承,也可以是一種反抗和提升。


二、 如何為孩子經營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

作為父母,有責任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向上、安全的成長環境,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問題時,我們應該和孩子站在一起,去打敗問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為孩子經營一個溫暖的原生家庭呢?

1. 平和、安全的家庭氛圍

很難想象雞飛狗跳的生活能給予一個孩子安全感。在一個原生家庭中,和諧的婆媳關係、夫妻關係等,都會令人放鬆、愉快,產生信賴、美好和安全感。生長在關係和睦的家庭中的孩子,養成陽光、向上、自信的性格,概率還是要大於家庭關係差的原生家庭的。

所以,我們應該營造一個自然、寬鬆、愉快的家庭氛圍,不管夫妻雙方有什麼矛盾或問題,都應該讓孩子感受到這個家庭對孩子的愛,哪怕離婚,這種愛也不會消失。讓孩子在家庭的互愛氛圍中,既可以修正家庭的缺陷,更可以給予孩子一個充滿活力、充滿善意、充滿成長力的學習環境,這種學習,不只是知識的學習,也包括對世界的認知、處理問題的能力、感恩的心等等,這樣的原生家庭中,孩子就能更大概率的健康成長,也會產生更多的創造力和對這個世界愛的能力。

2. 努力讓自己成為會正面管教的父母

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原生家庭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據統計,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年,父母會對他們吼叫的比率高達88%,在孩子七八歲的時候,這個比率甚至高達98%。那麼,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吼叫又是什麼呢?有個孩子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並不是下雨天才打雷,我的家裡,就會天天打雷,爸爸就是打雷的雷公。面對父母的吼叫,有的孩子黯然神傷,有的孩子看上去若無其事,但是真正心無芥蒂的,恐怕少之又少吧?可見,大吼大叫必會傷害彼此的親子關係,也未必起到你所企及的教育結果,而且,父母的一些負面行為,可能對一個人的成長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正面管教作為一種家庭教育手段,既不提倡懲罰孩子(包括惡語相向),也要避免嬌縱孩子,應該陪伴孩子在一種和善、肯定、堅定的家庭教育氛圍中成長,父母與孩子彼此肯定、欣賞,共同面對困難和問題,彼此成全,能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律、責任心、合作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和孩子一起成長

最好的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完全沒有經驗,甚至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但是我想,每一個父母,都不會做出刻意去傷害子女的行為,只是他沒有意識到罷了,所以,做父母,是要學習的。

父母自身要認識到,也應該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的愛是絕不會動搖的,但是父母也願意並有能力陪著他持續成長,對孩子的影響會是正向的。董卿曾在2017年一期《面對面》節目中,回憶自己初為人母、每天被瑣事纏身時的無奈:“我的時間全部被孩子佔據,人也變得瑣碎平庸。”後來,她從這種沮喪中破繭而出:“你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確實,和孩子一起成長,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修養,是一個十分美好的過程。


三、 怎樣正確看待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看待原生家庭影響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相信: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某些過去,但是,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如果我們的原生家庭曾經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可以治癒一生的童年,那我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並珍愛,讓它成為我們人生中的一束光,照亮人生旅途上每一個困難,照散每一處陰翳。

如果我們的原生家庭為我們留下來一個需要用一生去治癒的童年,那我們也要學會接納和尊重,讓我們從那些負面影響中,提升出可以照亮自己的元素,譬如愛,譬如關懷,讓我們放下原生家庭的影響,與自己和解,並學會“懂其恩而不忘其本,享其愛而不昧其言”,感恩父母賦予自己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堅守初心和真誠的信念,活出精彩的自己。


原生家庭對孩子有著十分大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受每個人的認知習慣、學習能力、反思模式等影響的不同而各異。原生家庭的影響,既可以是一種繼承,也可以是一種提升。我們應該正確面對原生家庭的影響,畢竟,最需要對每一個人的人生負責任的,還是我們自己,對嗎?


一米育兒


原生態家庭對孩子是否有影響?在我看來,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正如名言所說,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癒,幸福的童年卻可以治癒一生。就以我自己的故事來說一說原生態家庭對我的影響。

我出生在一個小山寨裡,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記得小時候,家裡很窮很窮。從四五歲有記憶起,我們一家住在一個大家族的老房子裡,跟叔伯爺奶生活在一起,只有一個小房間屬於我們這個小家的,一頭大水牛就拴我們床的另一頭。直到上小學後,父母才自己打土磚,在村邊蓋了兩間土坯瓦房。

雖然有了新房子,可是生活並沒有改善多少。父母早出晚歸幹農活,根本沒有時間管我們。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帶著兩歲的弟弟,每天在村頭晃盪,餓了白粥充飢,渴了喝兩捧溪水。等到晚上月亮出來,爸爸媽媽幹活回來,我們早已趴在地上睡著了。

我們一年幾乎沒怎麼吃過肉,只有偶爾過節過年了才會殺只雞來解解饞。小小的孩子,每餐要吃滿滿的兩大碗白米飯或粥。

在童年裡,我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衣服都是又舊又破的,經常被人叫做“小叫花子”。這一直是我心裡的痛。

上小學了,除了課本,我根本不知道還有課外書這個東西。直到五年級的時候,老師送給我一本範例作文書,我才真正擁有自己的一本課外書,才第一次讀到課本以外的知識。沒有人告訴我,多讀課外書有好處,初中時明白了這個道理,卻沒有錢買書。有學上已經是慶幸,哪裡還奢求那麼多。

搞笑的是,在上大學前,我不知道還有繁華的大都市,以為所有的城市大慨就如我們的縣城這般。

我就是在這樣窮苦閉塞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雖然後來上了大學,畢了業,找了一個工作。但在骨子裡,我還是一個農民。我不會賺錢,不會穿衣打扮,不知道生活除了柴米油鹽和吃喝拉撒睡,還有什麼。

現在人到中年,生活感悟多了一些,但是骨子裡的自卑一直是我需要竭盡全力全力克服的噩魔。它就像一把利劍,深深插在心窩上,阻礙著我的工作和生活。

我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我的思維和格局還停留在農民階層,我的見識和遠見僅僅停留在家庭這方天地。

也許這輩子,我只能這麼平庸的過了。

所以,你問我,原生態家庭對孩子有沒有影響,當然有了,而且是影響一輩子的。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愛比較粗暴,那麼孩子長大後,對人表現出的愛也是粗暴的。孩子生長環境閉塞,那麼長大後的格局不會大到哪裡去,思維也很有限。小時候見識有限,長大後努力開闊視野,也只能達到人家的起點。這就是我的看法了。


陌姐育兒學堂


絕對是有影響的。

我老公脾氣不好,說話的時候總是感覺像吵架。那是因為我公公婆婆的溝通方式就是這樣的。尤其我公公,我婆婆說他說個好話都讓人感覺不舒服。我問婆婆,爺爺奶奶有沒有人是這樣的說話方式,她說爺爺也是這樣說話的。

我自己家,哥哥和我都不喜歡交際應酬,也不懂的維護人際關係,是因為我爸媽就是這樣的人。我爸媽信奉的是吃虧是福,自己做好該來的就會來的人生信條,所以我們生活中不由自主的就是這樣的處事方式。

你去詳細看孩子身上總會有家庭的烙印,所以老人講門當戶對,其實更多的是處事的方式,三觀是否一致。

不過現在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大家都開始有意識了,也開始主動去學習在成年後去調整改變,把這種影響變成積極的正面的。


我為包包狂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可見孩子七歲之前形成的性格,習慣,將影響他的一生,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現代心理學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十個階段,0-1歲乳兒,2-3歲嬰兒,4-5歲幼兒,6-11歲學齡初期,12-15歲少年期,16-17歲青年期初,18-25歲青年中期,26-35歲青年晚期,36-60歲中年期,61歲以上老年期。

不難看出七歲之前佔了四個階段,這就說明孩子七歲之前生長之快,變化之快,可塑性最強,而且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最多,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

愛吵架的父母影響的孩子是自卑的,不自信,缺乏愛的表現,做事容易衝動,情緒容易極端化。

夫妻恩愛的家庭影響的孩子是積極樂觀的,心理是光明的,有一顆寬容理解的心,遇見困難不退縮,嚮往美好事物。

所以說,原生家庭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不可忽視。


棟棟么棟棟兩


感謝提問,我是踐行終身學習、關注自我成長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原生家庭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嗎?

首先確定一點,有影響是一箇中性詞。

其次來看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情況來理解:

一方面,自己的原生家庭,它肯定對我們有影響,我們能成長為現在的自己、接受到了足夠的原始家庭的滋養、也肯定會有一些限制和成長的小傷小疤;我們現在的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已經有足夠的能量和方法去勇敢面對努力突破原生家庭的影響。

另一個方面,我們要突破固有原生家庭、實現自我成長,因為我們成長的高度會成為我們自己的孩子的原生家庭的厚度,當我們成長的足夠強大,就可以給到孩子足夠有養分的原生家庭,讓他們有更多滋養。


每日半小時實驗


孩子的成長過程和家庭本就密不可分,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什麼樣的孩子性格。

父母和睦,幸福有愛的家庭,孩子的性格就會很開朗,交際能力就很強,也會很善良。

一個家庭整天爭吵、暴力,可想而知…會給孩子的童年造成多嚴重的心理傷害,甚至會抑鬱,自閉,更可怕的是長大後造成反社會心理。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願所有孩子都是色彩斑斕,而不是灰白色



胖宣阿姨


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在沒有愛得家庭里長大的孩子連說話都要小心翼翼去打腹稿,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哪裡說錯話招來父母的苛責跟不屑,一直小心翼翼生活著,而在充滿愛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他們身上的那種強大的自信和安全感,是一輩子都模仿和羨慕不來的。


m漫漫


影響非常大,我們所謂的潛意識,也就是意識不到的部分,是由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所給到我們的,所以說我們記不住的東西對我們影響最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明明討厭父母某個行為,卻發現自己很像他們,例如我們婚後的很容易引起衝突的生活習慣問題,就是因為來自不同的家庭,當我們意識到,才會成長,會改變,會接納,甚至於會讓這種輪迴中止,就好比一個齒輪組,其中的一個改變方向,後面的方向就都變了。我們要做到的是帶著一份覺察,去看到原生家庭,尤其是不能將我們所受到的傷害,再在孩子身上輪迴。


愛智aizhi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說父母是最需要經過培訓再上崗的人。

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又不是無法改變的,經過後期的努力,人可以自願改變為自己想要的狀態。

不過克服原聲的負面影響需要付出很多,所以願父母們都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成長環境吧。


薩妮兒


會受影響,比如你的擇偶觀,男孩另一半的為人處事或性格特徵總有部分像自己的母親,同理,女孩的另一半便會像自己的父親。這就是有的女孩有個酗酒老爸,明明很討厭酗酒者,卻又為什麼老會找酗酒的另一半。比如有的女孩從小和父親不親近,以後有很大的幾率會在生活和工作中和男性無法很好相處,戀愛也會受影響。有的男孩子的戀母情結也與原生家庭缺乏母愛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