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文末有思维导图,建议收藏!

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接受父母对你选择什么学校指手画脚,对你的工作品头论足,对他们不喜欢的你的恋情横加干涉。

接受在爱人面前无法做真实的自己,总是为了讨好对方无底线地妥协。陪他玩自己根本就不爱玩的游戏,为他留他喜欢的及腰长发。但他从来没有问过你,这是你喜欢的吗?

在朋友面前,即使你喜欢独处,也总是为了合群常常参加聚会,浪费一个又一个明明可以好好休息的午后和假日,生怕大家孤立自己。

相信你在这样的亲情、友情还有爱情当中,一定也感到相当疲惫。但却往往不知该如何是好。

担心如果不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会让他们感到失望。

这正是没有守住自我边界的表现。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所谓自我边界,指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不随便介入别人的生活,也不接受被侵犯。在任何关系中,都懂得适可而止。

当你的自我边界被他人打破,对方往往就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控制欲不断得寸进尺,不再顾及你的感受,只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与欲望而行动。

而被打破边界的人,往往有两个共性,对自我边界不够清晰,或者即使了解自我边界也为了让对方满意不敢反抗。

殊不知这样做不仅无法换来对方的尊重,反而会让亲密关系扭曲失衡,无法长期健康地发展下去。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守住自我边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际关系中的三大界限分别是什么。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1 什么是人际关系中的三大界限

面对他人不断侵犯我们的边界,为了自己的幸福和人际关系的健康,我们可以通过设立以下三道界限来守护自己的边界。

(1)第一道界限:我愿意聆听并考虑你的意见,但最后我可能不会接受它。

这种方式比较温柔。虽然说最终的选择权在我们,但向你提供反馈或建议的人可能并不这么认为。

比如,你就婚房的装修风格向你未来的婆婆咨询建议,结果你选择了另外一种装修风格,她可能会发牢骚,觉得你既然不愿意听她的建议又何必来征求她的意见。又或者认为你拒绝了她的建议就是在拒绝她本人,即使你并不是这个意思。

针对这种情况,若你在征求对方意见时就知道自己有可能会不采纳,那么就需要注意自己询问的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比如,不要说“房子应该装修成哪种风格?”而是说“我们考虑了这几种装修风格,你有没有什么要推荐的?”

需要注意的是要能够区分建议和命令之间的边界,特别是当建议或反馈来自你领导的时候。比如,交给你的任务,你总是拖到最后才完成上交,领导让你以后提前一天完成给他。这个时候你就要弄清楚这一提议是可选择的还是强制的,而且即使可以不采纳也要小心仔细的解释原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2)第二道界限:我不想要关于这件事的反馈,至少现在不想

对于一件讨论过多次的事情,当我们不想再讨论它时,可以直接告诉对方:“我不想讨论这件事,至少现在不想(又或许,永远也不想讨论)。”

比如,多年来,我妈总是叨咕着,嫌我太宅,想要我多出去与人交往,成为能说会道的人。我知道与人交流很重要,也努力过。曾有意识的多去参加一些社群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后来发现还是自己看书学习,认真琢磨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而自己也并不喜欢一味的去迎合别人。所以虽然知道我妈的初衷是好的,但关于这一话题,该说的能做的,我都尝试了,已经没有心思谈论它了。

可以说,对于一件事,我们不光可以树立第一道界限,有权决定是否采纳对方的建议,我们也可以彻底的拒绝讨论它。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3)第三道界限:要么接受,要么结束这段关系

这一道界限最为刻板生硬,即如果你不能保留你的评判,或是接受不了我现在的样子,那么,我们最好不要再待在一起,或是干脆结束关系。

比如,你男/女朋友总是讽刺打击你长得丑,还说你性格不好,你怎么努力也无法让对方满足,那么既然对方无法从内心接受你认可你,也无法停止评判,那么结束两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好的选择。

否则,留在这样的关系中,需要不断的与对方的评判作斗争,长期以往会伤害我们的自我认知,减弱我们对自己的接受程度,让我们变得不自信,甚至失去自我。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2 守住自己界限的重要性

虽然说面对他人的反馈我们要尽可能的全面认识并理解它,而不是直接拒绝,但在某些时候“就是不想听到反馈”,这样是否可以呢?

答案是不但可以,还很必要。能够在面对反馈时设立界限对个人幸福和人际关系的健康状态很重要。

坦言拒绝不仅与妥善接受反馈同等重要,还是后者的核心。若是无法说“不”,那么你的“是”就并非是发自你的内心。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决定不光会影响到他人,同时也会作用于我们自己,只不过是选择权在我们这里而已。

每个人都会犯错,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自我反省和学习。这种时候,就需要屏蔽外界的一切批评,才能给自己留出空间来发现我们自己是谁,以及该如何成长。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勇是认清现实以后还能热爱现实。”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人际关系,当我们以内心的信念而不是他人的态度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时,才能积极主动的、更好的提升与发展自己。

然而,有时候拒绝别人的反馈很简单,你只需要说“不,谢谢”或是直接走开即可。在另一些时候,情况则较为复杂,你拒绝了,但你不想要的建议仍然扑面而来,让人厌烦和崩溃。

这时能够发现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并能够设立界限保护自己就变的很重要了。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3 如何发现以及设立自己的界限?

面对他人的反馈,特别是负面的反馈,我们可能会有不好的感受或想法:我太受打击了;怎么努力都不行;我真是一个失败者;我总是做错事;我太差劲了。

接着,我们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对方究竟是真心的想要帮助我,还是在试图控制我?我是不是应该在这划清自己的界限?

很多时候对方的本意是真心的想要帮助,并非伤害或试图控制我们,而只是受困于对事情的了解不够。但这并不影响有些反馈会对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减弱我们对自己的接受程度。

因此,能够判断出对方的反馈是否合理,并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设立自己的界限就变得非常的重要。

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道格拉斯·斯通在《高难度谈话II:感恩反馈》中给出了方案。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01 如何判断对方的要求是否越界?

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能够帮助我们区分对方的改变要求是否合理。不过借助以下6个问题,我们能够理清自己的思绪,判断出在某些特定的情景和关系中是否需要设立界限。

(1)对方是否不仅攻击你的行为,还攻击你这个人?

没有人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永远不出错。此外,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如果对方不是以自身感受或事情本身为出发点,而是指责或否定你这个人。

比如,他们说的不是“我觉得那令人伤心”或“对于这件事,我有个可能有帮助的想法”;而是说“你的问题就在这里”,甚至是“你毫无价值,你就是一个失败者”。

总之,不管明说还是暗示,对方传递出的信息都是因为你自身的原因,像没有吸引力,不上进,或是压根就不够好,所以你不值得拥有爱和尊重。这种情景则表明对方已经越界,你需要就此设立自己的界限了。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2)对方的建议是否不但无效还没完没了?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莫过于只是动动嘴皮子,说一些正确的废话,事后诸葛亮,又或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一遍又一遍的指责别人。

比如,作为一名大龄未婚青年,过年回到家里,邻居阿姨总要“关心”你一下,告诉你老大不小的了,赶紧找个对象吧。你告诉她你一直在努力只是还没遇见合适的,对方又会接着说别挑了,年龄越大越不好找,看把你妈愁的,别这么不孝顺。

这种毫无帮助且无休止的建议不但一无是处,还会摧毁一切。当你已经让对方走开、闭嘴,但指导和建议还是如潮水般涌来。这意味着该是设立界限的时候了。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3)当你改变后,是否还有更多的要求在等着你?

在和对方的关系中,你会发现总是自己做的不够,一直处在不够好的状态中,而且判断的标准掌握在他们手里。

比如,你男/女朋友总是能发现你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先是说你不够上进,你发奋图强、努力工作后又指责你不够关心和理解他,你对他付出时间和耐心后又会嫌弃你的穿着没有品位,等等。

总之,需要你手忙脚乱的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而最终的判断标准和决定权在他们手里。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感觉自己怎么努力都不够的时候,就需要停下来,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树立界限。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4)若你不接受建议,对方是否会以双方关系相威胁?

有时候,建议提出者还会以你拥有是否接受建议的决定权为幌子,将小事拴在大事上,想要获得在每件小事上的通行权。

比如,你的准婆婆委婉的表达出:如果你不按照她的喜好装修新房,你就是那个破坏婆媳关系的人。你妈妈告诉你如果不和隔壁阿姨介绍的小伙子处对象,你就是不孝顺,不顾父母的死活。朋友跟你说,不陪她一起逛街就说明你没把她当做朋友。

总之,对方的逻辑就是你不听我的,你就是那个破坏关系的罪大恶极的人。这听起来很荒唐,因为它本身就是荒唐的。

虽然这种方式背后并不总是怀有不好的意图,对方的目的也并不是想要控制我们,而只是以这种方式来寻求关注,因为他们不具备其他表达焦虑、受伤等情感的技能。

对此,如果我们一味的因为同情而顺从,不但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人质,自己受委屈不说,还会进一步强化他们遇到问题就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而不是自己去成长进步。长此以往,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树立界限而不是一味的顺从忍让。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5)对方是在提出警告还是在制造威胁?

首先来看一下警告与威胁的区别:

警告的初衷是好意,意在解释可能出现的合理后果;而威胁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会引发恐惧的后果。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你跟他说“快点吃,不然等鸡腿凉了就不好吃了”,这就是警告,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合理的;若是说“快点吃,再不好好吃饭就别吃了,饿着吧”,这就是在威胁,制造出挨饿的后果来引发孩子的恐惧。

由此可以看出,警告与威胁的主要区别在于结果是否合理。警告是对方提供关于真正后果的信息,供我们做出知情选择。而威胁制造出的结果是不合理的,目的是要引发我们的恐惧或依赖,降低我们的自尊或信心,以便于对方操控。

正如这句话所描述的那样:“警告是有人告诉你,另一只鞋可能会掉;威胁是你被告知,掉下的鞋子一定会砸死你。”

因此,当对方在制造威胁时,我们要树立起自己的界限,以防被操控。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6)在关系中对方是否尊重你合理的观点和感受?又或是必须作出改变的那个人是否总是你?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标准。

在关系中,对方会聆听你说话,并努力理解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感受吗?当他们知道这些后,会在乎吗?最后,是否愿意以你的观点和感受为基础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呢?

不论是同事、夫妻还是朋友之间,如果出现矛盾需要解决问题时,那个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道歉、熬夜努力、抗下所有责任、不得不改变、不得不努力、不得不额外多走一步的人总是你,那么,你的角色也许已经固定,而这就是问题所在。

相互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受,遇到问题时,商讨,而后从被指责与提意见转向双方共同承担,彼此问责,这是一段关系得以维系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做到而对方做不到,那么就需要设立自己的边界了。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02 如何不失优雅与坦诚的拒绝他人,守住自己的界限

当清楚了在哪些情景中应该树立自己的界限后,我们可能还会因为害怕引起冲突或使得他人不开心而做不到拒绝,特别是当对方是我们的家人或朋友的时候。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流浪猫效应”。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个善良的女士,散步的时候看到一只流浪猫,‍‍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带回家喂养‍‍。过了几天,她去散步又遇到一只野猫,‍‍觉得它也很可怜,‍‍只好又带回了家。‍‍第3只、第4只......‍‍附近的野猫好像都被她遇到了‍‍。很快‍‍她家变成了猫窝。她一边在家‍‍养猫,‍‍一边怨气冲天,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这些猫给毁了。‍可要扔下这些野猫,又于心不忍。‍‍于是‍,‍她就成了猫奴。‍‍

这个故事的本意是在提醒我们,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帮助别人的时候,‍‍要警惕好心突破了边界,‍‍最终损害彼此的关系。‍

这个道理在拒绝他人,设立边界的时候也同样适用。拒绝他人超出我们边界的反馈就是在拒绝我们负担不了的第3只猫、第4只猫......。这也许会引起暂时的痛苦,但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限度。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心胸不够宽广,而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只有守住它,最终才会对双方关系都有利。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怎样树立界限。

(1)透明化:事实求是的告诉他们

在我们设立边界时,犯的最大的错误在于会想当然的认为其他人明白与我们之间发生的一切。他们当然知道我们的状态、内心的挣扎,且正是他们的建议让我们变得更糟。

然而实际情况是他们并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对他们说过,或者是说的很委婉且不明确,甚至于对方根本就没有听,更没有不辞辛苦的帮我们想办法。坦率的说,这是事实,因为别人永远不会像我们自己一样,兴致勃勃的想要弄清楚我们的界限在哪里。

比如,当邻居阿姨再次不厌其烦的提醒你要找对象的时候,她是不知道你内心里有多烦这个话题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大声的告诉她:“我知道了,等找到男朋友我会第一时间带回来跟大家见面的,只是现在我不想要讨论这个问题了。如果你能聊聊其他的事情,我会感觉更舒服。”

因此,当我们意识到他人的行为触犯了我们的边界,一定要明确的、实事求是的告知对方,而不是自认为他们能够自己知道。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2)坚持“坚定”与“感激”这两大原则

在拒绝他人建议的时候,能够清楚无误地阐明本意很重要。在这一点上,坚持“坚定”与“感激”这两大原则能够帮助我们做到更好。

比如,我演讲的时候容易紧张,以前在上台分享之前,我的指导老师都会安慰我说“没事,不用紧张!”结果之前好不容易平复下去的焦虑与恐惧立马又回来了。这时应用“坚定”与“感激”这两大原则,我会说:“焦虑真的是我的一大问题,当你跟我说‘不用紧张’的时候,我知道你是想要帮助我,然而这只会让我更紧张,因为它又让我想起了焦虑这个问题。如果你能跟我讲讲你是如何克服公开演讲的焦虑的,也许对我会有所帮助。不过,最好是在我不需要演讲的时候我们再聊。”

通过“坚定”与“感激”两大原则,既优雅的承认了自己的问题,表达了对指导老师的感谢,同时也坚定的阐述了自己不想在公开演讲之前得到指导的请求。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3)为无用的指导重新定位

有时候,我们为了树立自己的界限会过于严格的将一切评判或指导拒之门外。

虽然说他人的越界会对我们产生不好的影响,让我们心烦。但大部分时候对方都是出于好意,想要对我们有所帮助。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对方努力或感兴趣的方向,就能够将它们引向确实能对我们有所帮助的地方。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通过“坚定”与“感激”两大原则,将指导老师习惯于在我登台之前告诉我“不用紧张”这种不利于我的方式,引向了在其他时间跟我分享她自己克服紧张情绪的经验这种对我确实会有帮助的地方。

告诉对方你想要哪种帮助,同时告诉他们你不想要或不想听到哪些建议,不但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帮助,还可以为树立其他的你想要的界限奠定有益的基础。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4)用“而”代替“但是”

在设立界限时,我们既想清楚且坚定的拒绝反馈,同时,也想要巩固双方关系并表达出我们对其好意的感谢。

在这两个想法之间,我们习惯于用“但是”将其连接起来。然而,需要知道的是,“但是”是一个转折词,表达出的是两种想法之间的转折。第一部分是事实,第二部分就不一定了。

因此,若使用“但是”这个连接词,显然无法达到让这两个想法同时有效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使用“而”来代替“但是”。“而”是一个递进连接词,使用“而”来描述我们的情感更能体现出想法与情感之间的复杂性,这会让设立界限变得更容易。

聆听他人的意见并决定反其道而行之,这样的对话注定不会轻松。我们无法控制对方的反应,使用“而”能够帮助我们跳出这一两难境地,可以和对方分享“而”所指代的内容——相互抵触、令人困惑且同时存在的多重想法和情感。

比如,当你不想采用婆婆所建议的装修风格时,跟她说“您提议的欧式风格也很别致,而我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决定,简易风格更适合我们。”显然比说“您提议的欧式风格也很别致,但是我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决定,简易风格更适合我们。”更容易说出口,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既要拒绝反馈,还要巩固双方关系,这本身就会伴随着复杂的情感或困惑,使用“而”连接,可表达出自己将问题和对话变成“双行道”的意愿,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5)具体说明自己的请求

在设立界限时,我们的要求一定要具体明确。

原因有二,首先,模糊的请求,比如“别那么挑剔”或“给我一点空间”,为对方争辩留下空间。对方会就自己很挑剔是否是“事实”而展开争辩,又或是因为自己的付出不受赞赏而辩解。其次,请求太宽泛,表意太模糊,特别是当这些行为位于对方行为盲点,意识不到的时候,这些宽泛的要求会让他们没有头绪,不知道具体该如何行动。

因此,在设立界限时,必须在三件事情上表现得具体且明确:

  • 请求:告诉对方你究竟想要他们做什么,将一个特定的话题或某个行为列入禁止范畴,用具体的事例解释你想表达的内容。比如,通过回忆对方做过的事情以及该事情对你的影响来说明。
  • 时间框架:这个界限会持续多长时间?比如,是否需要时间来理顺所有的事情,调整自我形象,又或是先料理其他更紧要的事情。如果界限有时间期限就告诉他们;如果没有,你也可以让他们知道该如何检查他们自己的言行是否侵犯了你的界限。比如,告诉爸妈,在选择职业上,我需要自己做主,你们的建议我会认真思考,不过最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决定。
  • 他们的认同:不要相当然的认为对方会理解或认同我们。相反,我们要询问他们,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以及承诺才可以。因为做出承诺后,对方的认知和声誉都会敦促他们信守承诺。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6)阐述结果

在谈话的最后,我们要给对方一个清楚明确的警告。要让对方明白,如果不能或不愿注意到我们的界限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当然,对方有权决定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而我们也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跟对方的关系。

比如,当爸妈一再让你戒烟时,你可以这么跟他们说:“你们知道我一直在跟戒烟作斗争,也知道吸烟的危害。现在新工作的压力很大,当我想出去抽烟透口气的时候,我实在是受不了任何让我戒烟的建议。我知道你们是出于对我的关心,可我感觉不出来。如果你们现在不能暂时放下这件事,我可能会暂时搬出去,去外面住一段时间。”

需要知道的是,在我们设立界限后,对方任然可能会越界,因为要想让对方打破评判你的习惯着实不易,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醒。

不要对他们偶尔的错误揪着不放,当他们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当然,如果他们做不到遵守你的界限,那我们就只能自己来捍卫了。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4 小结

虽然正面接受他人的反馈,从中学习提升自己很重要。但当他人的建议超出我们的边界时,会影响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对我们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树立起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三道界限来保护自己:

(1)第一道界限:我愿意聆听并考虑你的意见,但最后我可能不会接受它。

(2)第二道界限:我不想要关于这件事的反馈,至少现在不想

(3)第三道界限:要么接受,要么结束这段关系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困住我们的是无法判断出哪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树立界限,以及该如何树立界限。以下6个问题与6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

判断对方的要求是否越界的6个问题:

(1)对方是否不仅攻击你的行为,还攻击你这个人?

(2)对方的建议是否不但无效还没完没了?

(3)当你改变后,是否还有更多的要求在等着你?

(4)若你不接受建议,对方是否会以双方关系相威胁?

(5)对方是在提出警告还是在制造威胁?

(6)在关系中对方是否尊重你合理的观点和感受?又或是必须作出改变的那个人是否总是你?

通过以下6步不失优雅与坦诚的拒绝他人,守住自己的界限:

(1)透明化:事实求是的告诉他们

(2)坚持“坚定”与“感激”这两大原则

(3)为无用的指导重新定位

(4)用“而”代替“但是”

(5)具体说明自己的请求

(6)阐述结果

坦言拒绝与妥善接受反馈同等重要。在该拒绝的时候能够说“不”,并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设立自己的界限,是保障个人幸福和健康人际关系的前提。

参考资料:道格拉斯·斯通《高难度谈话II:感恩反馈》,陈海贤《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受了委屈,还需要道歉的那个人总是你?当你真的受够时,划清界限

本文思维导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