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字明明很熟悉,但是一脫離了四川方言詞組就認不到了


| 方言十八扯016

現在我們說得四川話大約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在大家熟知的“湖廣填四川”後,原來的巴蜀方言與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方言逐漸演變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組合出了許多新奇的詞句。

好多四川人平時都有這樣一個感覺,有些四川方言詞語看到就能一下子讀出來,但是把詞句拆開,將單獨的一個個字拎出來,卻讀不出來了。

你不信?那我們就來告(筶)一下嘛。


這些字明明很熟悉,但是一脫離了四川方言詞組就認不到了

閒話少說,先來看下這五個字你會不會讀


這些字明明很熟悉,但是一脫離了四川方言詞組就認不到了

粑、疤、㞎、邑、芭、笆

是不是覺得有點晃眼睛、打腦殼了,我們把這些字帶到四川方言裡面再看下。

【隨便造的句子】

娃娃要吃苞谷粑粑,吃完了就拉㞎㞎。

大邑有個竹笆,竹笆後面走過一個人。那人身穿一件芭茅色有疤疤的衣服。

【隨心所欲的解釋】

粑粑是餅狀的一種食物。㞎㞎是糞便或者髒東西。竹笆可以理解為竹子扎的籬笆。

大邑是四川的一個地名,還有一個“邛”字也是單獨拎出來眼熟的字,它用在四川另外一個地名“邛崍”裡。

芭茅色就是米色,現在已經不太常用了。疤疤可以理解為傷疤,也引申為補丁的意思。

這些字明明很熟悉,但是一脫離了四川方言詞組就認不到了

吃完了上面這道開胃菜,我們再來吃點其他東西。


這些字明明很熟悉,但是一脫離了四川方言詞組就認不到了

筵、煸、疙、魁、剮、釅


是不是覺得字有點眼熟又碼不實在?我們再帶到四川方言的語境中看一下。

【隨便造的句子】

姑姑筵的滷肉鍋魁和乾煸鱔魚好吃,但是吃多了容易長火疙瘩,就需要喝點釅茶來剮油。

【隨心所欲的解釋】

“姑姑筵(yan,二聲)”是成都的一個方言,是舊時孩童的一種遊戲。這個姑姑筵它有真假兩種玩法。真辦就是幾個小孩子事先約好,誰帶鍋盤瓢盆,誰帶油鹽米麵,然後相約到郊外去撿柴架灶,點火煮飯,等飯菜煮好之後大家一塊兒享用“姑姑筵”。假辦則是幾個小孩子準備好廚房和餐館的用具,幾人分別扮主人、客人、廚師、僕人等等,然後模仿成人的樣子開宴席,表演吃“姑姑筵”。同時“姑姑筵”也是成都舊時一個高檔川菜館的名字。

乾煸就是炒菜時用鍋鏟壓幹水分,產出來的肉和蔬菜帶有幹香的味道。川菜裡經常有乾煸鱔魚,乾煸肥腸等菜。鍋魁也寫作鍋盔,是一種餅狀的麵食。四川這邊經常把白麵鍋魁從中間劃開,然後加入涼拌三絲、滷肉等。 火疙瘩可以理解為粉刺,或者四川方言口語中的“火籽籽”。釅茶就是濃茶的意思,在普通話中讀作yan(四聲),但是四川方言常讀作nian。剮油自然不必多說,這個天吃點白水煮得青菜頭最是剮油。

這些字明明很熟悉,但是一脫離了四川方言詞組就認不到了

你說上面那組太簡單了,每個字都認得到?那我們再來看一組晃眼睛、打腦殼的字。


這些字明明很熟悉,但是一脫離了四川方言詞組就認不到了

坨、砣、沱、駝

我們再帶到四川方言的語境中看一下。

【隨便造的句子】

看著張駝背兒一邊吃著坨坨肉,一邊喝著沱牌大麴,老闆砣子都捏緊了。

【隨心所欲的解釋】

首先普及一個知識點,上面四個字都讀作to,和普通話裡tuo的讀音略有差別。

駝背大家都知道是一種脊椎變形的模樣,但是在四川方言裡駝背以前還特指五元面值的人民幣,另外十元叫做槓子。砣子在四川方言裡是拳頭的意思。坨是四川方言裡特有的一個量詞,比如一坨人,一坨肉,一坨油漬,坨坨就是形成成團樣子的東西。沱牌大麴是四川射洪的一個知名酒品牌。

這些字明明很熟悉,但是一脫離了四川方言詞組就認不到了

如果上面三組字都沒有考到你,那麼你的四川方言確實紮實,我們再來看最後一組你認得全不?


這些字明明很熟悉,但是一脫離了四川方言詞組就認不到了

箕、倌、犟、嗇、簸

【隨便造的句子】

隔壁的哥老倌兒不曉得是犟拐拐還是嗇家子,一個破簸箕用了幾年還不丟,哪個說都不聽。

【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的解釋】

“倌”字在四川方言裡經常看到,哥老倌兒、皇帝老倌兒等等,而且口語中一定要加兒化音。

簸簸(讀作bo,三聲),用竹篾編成的器具,用來裝東西用。簸箕(讀作bo-ji),用藤條、柳條或竹篾編成的鏟狀器具。四川各地的叫法不一樣,還有撮子、灰撮、撮箕的說法。

犟拐拐用來形容脾氣很倔的人。嗇家子形容吝嗇的人。


怎麼樣,上面的字你認出來了好多個?歡迎評論區來交流下這些拆開單獨寫就不認識的字。

【往期專題精選】


這些字明明很熟悉,但是一脫離了四川方言詞組就認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