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奇癢無比竟是“腳氣” 不恰當的掏耳方式很傷耳

醫生提醒,不恰當的掏耳方式很傷耳 正常人不需要經常掏耳朵

掏耳朵這事情幾乎每個人都做過,甚至有人掏耳朵成癮,不少美容美髮及足浴店裡還專門推出掏耳朵的服務。近日,浙江醫院耳鼻喉科接診了一位耳道異物女性患者,耳道內的異物竟然是掏耳勺上的彩色毛毛!

該科主任許敏達主任醫師強調,正常人不需要經常掏耳朵,不恰當的掏耳朵行為可能會對耳朵帶來嚴重傷害。曾就有人因為掏耳朵,竟然導致耳朵內有了“腳氣”!

網購了彩色掏耳勺 結果耳朵裡全是彩色毛毛

小彭今年37歲,平時耳朵不痛不癢,一點異樣感都沒有。最近,她去理髮店掏耳朵,理髮店技師從她耳朵裡掏出一些彩色的毛毛來!這讓她有點心慌,急匆匆趕到浙江醫院三墩院區耳鼻咽喉科。

該科呂慧洋醫生為她實施了耳道異物取出術,因為耳道窄、毛毛細,一般門診使用的鑷子根本取不出來,最後使用了手術中的耳顯微器械,忙活了40多分鐘,才從她的耳朵裡掏出多根花花綠綠的毛,比頭髮絲還細。

小彭越看這些毛毛越眼熟,忽然就想起了自己的掏耳工具——“我平時就有掏耳朵的習慣,一般的棉籤、掏耳勺用著不過癮,所以就去網上買了一個,一頭帶挖耳勺,一頭帶彩色毛毛的。”這個採耳工具用起來確實舒服,但她根本沒想過,毛毛會掉在耳朵裡。

呂慧洋說,這種耳道異物如果不及時清理,時間久了,就會跟耳道粘連,到時候不僅增加清理難度,還有可能造成耳道發炎、耳鳴、聽力下降的嚴重後果。

耳道異物千奇百怪

就連“腳氣”都會跑進耳朵裡

說起掏耳工具,用得最多的還是掏耳勺和棉籤。儘管醫生強調無數次,沒事不要亂掏耳朵,不恰當的方式易傷耳,但總有人不聽。

呂慧洋就曾經碰到過這樣的患者,使用掏耳勺的時候被人不小心撞了一下,戳傷鼓膜,導致鼓膜穿孔、聽力下降。這種情況下,不僅影響聽力,而且一旦鼓膜穿孔不能自愈,必須通過手術進行修補。還有一次,她從患者的耳朵裡取出了變硬的棕褐色塊狀異物,一開始從外表看不出是什麼東西,仔細撥開一看:一個棉籤頭。

也有人自己不掏耳朵,喜歡去美容美髮或者足浴店掏耳朵,但這也不是安全的方式。

前不久,呂醫生就碰到了這樣一個病例:患者耳朵奇癢無比、忍不住對著耳道亂撓,仔細檢查之後才發現,原來是真菌感染了他的耳道。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腳氣”跑到他的耳朵裡去了。再一問生活習慣,患者說自己前不久去足浴店掏過耳朵。

耳朵真的很癢時,應該這樣清理

許敏達說,耵聹(耳屎)對耳道是有一定保護作用的,既可阻礙聲波對鼓膜的傷害,也能減少外界物質對耳道的刺激。一般情況下,耵聹會隨著張口,打哈欠等下顎關節的運動,自行脫落排出體外,因此不必刻意清理。

可是耳朵真的很癢,怎麼辦?許敏達提醒,清理耳朵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用棉籤。耵聹一般只會出現在耳道外部,用棉籤清理容易將耳垢推向耳道深處,造成阻塞。用棉籤清理耳道口周圍即可,不要插入耳道深部;

2.不能讓非專業人士清理。有些洗頭店、洗腳店等場所的採耳服務,往往使用的工具未經消毒,或者消毒不徹底,甚至可能帶有其他客人的病菌,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3.保持外耳道幹潔。可用生理鹽水、嬰兒油和專門的耳道清潔油來清潔耳道,必要時請醫生治療。注意,清潔液體可先通過塗抹在手腕上測試自身是否對其過敏;

4.清理耳道時要避免被人觸碰或受驚嚇。否則很容易損傷鼓膜而造成中耳炎或聽力受損;

5.不要挖得過深、過於用力。如果太用力,會損傷耳道皮膚,太深,有可能會損傷鼓膜。因此在掏耳朵時,如果有碰到東西的感覺就要停下來,那表示已到盡頭;

6.不要輕易給寶寶掏耳朵。寶寶的外耳道皮膚更是嬌嫩,皮下組織稀少,不正確的護理很容易導致寶寶耳朵受傷;

7.不要過於頻繁的清理耳道,相關數據顯示,臨床上外耳道感染的病患,85%以上都是由掏耳不當引起的。

(每日商報 記者 陳敏娜 通訊員 吳玲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