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板升城考

明朝嘉靖末年,蒙古土默特部的蒙漢人民建了一座名為大板升的城。該城建在哪裡?《內蒙古歷史綱要》《內蒙古發展概述》《中國歷史地圖集》、日本和田清博士均認為大板升即歸化城。

長期以來,雖然大板升就是歸化城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們的腦海,但一直未能有足夠翔實的史料來證實它。大板升城的位置迄今還是個謎。

我們認為大板升不是歸化城,而是在歸化城迤西,今包頭市土默特右旗薩拉齊附近。

有關大板升城的建設,瞿九思《萬曆武功錄》記之較詳:

“其﹝嘉靖﹞四十四年,﹝趙﹞全與李自馨、張彥文、劉天麟僭稱俺答為皇帝,驅我漢人修大板升城,創起長朝殿九重,期五月既往日上樑,焚楮贊呼萬歲如漢天子禮。會天怒,大風從西南起,樑(梁)折,擊主謀宋艮兒等八人。﹝俺﹞答弗敢居。”

其他書籍亦有建大板升的記載,如方逢時《雲中處將錄》載:

“全為俺答建九楹之殿於方城板升”;

馮時可《俺答後志》載:“全為俺答建九楹殿”。

其他如《荒徼通考·北虜篇》、《四夷廣記·北狄廣記》等,亦有類似記載。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建大板升城,而且是準備給俺答稱帝建築的,它應當在俺答領地的政治中心,可無疑義。

自嘉靖初(約1534年)起,俺答就常居豐州灘。隆慶四年(1570年)趙全被俘送邊塞,其供詞雲:

“俺答﹝兵﹞可二萬,躬提兵七千駐豐州灘,去老營堡、平虜、威遠、右衛可三百餘里。”

趙全被俘距大板升建成只有四年,大板升城建在豐州灘,這一條史料,亦提供了佐證。

當時所稱豐州灘,“自東山而西至黃河約三百餘里,自沙岑兒北至青山約二百里”,即今東起呼和浩特東山西至包頭黃河岸,南起蠻汗山北至大青山這一片地區。大板升究竟坐落在豐州灘的哪裡,前引諸籍皆不載。

蕭大亨《北虜風俗·世系》載:

“把漢那吉……在山西偏關邊外西北哈朗兀駐牧,離邊三百餘里。……子二:冷克木臺吉授指揮僉事;不速布臺吉。二酋具駐牧哈朗兀,即大板升迤西是也。”

上述記載,似乎是諸籍中關於大板升位置的最早的且唯一的記載。它給我們探討該城的確切位置,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及依據。即大板升在偏關邊外西北三百餘里哈朗兀迤東。能夠證實這條記載的還有王士琦《三雲籌俎考》。該書載:

“把漢那吉……在山西偏關邊外西北哈朗兀住牧,離邊三百餘里……﹝子﹞不速布臺吉、二酋﹝指同冷克木﹞具隨把漢比妓住牧在哈朗兀,即大板升迤西是也。”

蕭、王二書所稱之大板升,即大板升城。萬曆十一年(1583年),三娘子與扯力克爭大成比妓(即把漢比妓),兵圍大板升,亦指大板升城。二書既以大板升證哈朗兀,足見相距未遠。大板升城也應在偏關邊外。

二書關於大板升的記載,與《萬曆武功錄》所記趙全供詞校對,是完全準確的。

據《萬曆武功錄》俺答列傳下載,趙全供詞稱,俺答二萬兵中,有一萬三千五百人由打兒漢倘不浪、恰臺吉、出浪那吉等十八位首領率領,除打兒漢倘不浪,火屯倘不浪率四千,駐地“去老營邊可六百里”;脫脫兒墨率五百,“去偏頭邊可二百餘里”外,餘皆由恰臺吉等率領,駐平虜、右衛邊外,即今呼和浩特及涼城地區。俺答自帶七千,駐地距老營堡、平虜、威遠、右衛三百餘里,上述老營堡是山西鎮老家營駐地,在偏關迤東約六十里,趙全是由西及東陳述的。威遠在平虜、右衛間,稍偏南,西至平虜六十里,北至右衛五十里,去大邊也只四十餘里。諸酋領駐牧地當也在其正面。既然提到俺答,又將十八位首領駐牧地一一具陳,而且分佈在平虜、威遠、右衛邊外,足見趙全很明顯地將俺答住處與眾首領分開,俺答駐地不在上述邊外,而是在老營堡邊外三百餘里處。老營堡既與偏關僅隔六十里,所指邊外三百里處,相距亦未遠。大板升城既是俺答的政治中心,則俺答親帶的七千兵必駐紮在其附近。趙全所供的俺答駐處即大板升,大板升城在偏關邊外。在我們所見諸籍中,《萬曆武功錄》所記之趙全供詞的可靠性無可懷疑,趙全供詞不僅基本證實了蕭、王二書所述大板升在偏關邊外西北三百餘里,哈朗兀東的記載,而且使我們明白自大板升建成到隆慶四年這段時期內,俺答基本上駐大板升。

現在,我們只要考出哈朗兀在什麼地方,則大板升城位置便可基本確定了。

《北虜風俗》、《三雲籌俎考》均載:

“恰臺吉……在山西偏關邊外二百餘里妥妥城住牧”。妥妥城即脫脫城,今托克托縣城附近之小皇城乃其遺址。哈朗兀既在脫脫城西北百餘里外,則似應在今薩拉齊附近。我們有充分的史料證實這一點。

《萬曆武功錄》載:“俺答常遠處青山”;俺答“請工師五采,建寺大青山”。可見俺答駐地皆與青山、大青山相聯繫,該書又載:

“(萬曆二年)其九月十三日,俺答自青山營偕多羅土蠻、委兀兒慎赴水泉市。”

明《職方地圖》山西邊鎮圖載:

“青山營,扯力克西哨住牧,自東勝以北皆板升,今萌酋歸併於逆奴。”圖上將這些文字標在偏關與東勝衛(今托克托縣,俗稱大皇城即其遺址)之間,青山營在偏關邊外無疑。萬曆二年(1574年)歸化城還未建成,俺答既然從青山營出發,可見大板升在這一帶。青山,今人皆指東起官山西接烏拉山的一段陰山而言,更指今呼和浩特迤北山脈為大青山。明人所云青山、大青山,乃指主峰在今薩拉齊北的陰山而言。前引王崇古疏可證這一點。

《三雲籌俎考》、《北虜風俗》亦載:

“俺答哈……在大同邊外大青山、昭君墓、豐州灘住牧。”仍以俺答駐地與大青山相連。現存蒙文《俺答汗傳》載:

“水公猴年﹝壬申,即隆慶六年﹞,俺答與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建呼和浩特﹝即庫庫河屯﹞。”哈刺兀那即明人著作之青山,餘書之哈刺溫、哈朗兀等,均其諧音。哈朗兀正是哈刺兀那的諧音。據此,則蕭、王二書之哈朗兀即青山,與《萬曆武功錄》之大青山、青山營同,都是指偏關邊外西北三百餘里那個地方,非泛言之。大板升城既在其東不遠處,將其視作俺答駐地也是合理的。蕭大亨、王士琦筆下的哈朗兀,必出自蒙古人及邊外返回人眾之口,蕭、王必知道這詞的含義,但卻同時出現在他們關於大板升城的記載中。二書關於大板升位置及俺答駐地的記載是一致的。

《大清一統志》載:“喀朗烏谷在薩拉齊西四十里。”

喀朗烏,亦即哈朗兀(哈刺兀那)的諧音。薩拉齊即今薩拉齊,清乾隆二十九年修《一統志》時,此地設廳駐通判才僅數年,所記喀朗烏方位當不差。《北虜風俗》、《三雲籌俎考》所記之哈朗兀,其方位,里程均與喀朗烏相符。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大板升城在薩拉齊東。

大板升既在薩拉齊東,是否即歸化城呢?沒有這個可能。一則蕭大亨、王士琦不會以二百餘里外的城來證哈朗兀;二則《三雲籌俎考》、《萬曆武功錄》的記載說明,歸化城和大板升分別在東西兩處。

《三雲籌俎考》對俺答諸部駐地的記載,基本參照《北虜風俗》,但王士琦又對蕭書作了補充及修改,因而二書不同,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王書提到歸化城及東、西哨。是書載:

“猛克臺吉授指使僉事。其父早故,隨育於祖母把漢比妓即忠義夫人之幕。忠義與子素囊住于歸化城,地方分為東、西哨,猛克隨住於西哨之地。”

“哨”,指地區而言。如該書得勝堡市口互市酋長款下記,東哨有順義王及俺答幼子不他失禮、倚兒將遜等,還有多羅土蠻及畏兀兒慎的幾個小部;西哨有把漢那吉及妻、子,恰臺吉等。王士琦既談及大板升,又談及歸化城,可見它們並非一地。

三娘子自俺答逝後,駐歸化城。萬曆十一年,三娘子見大成比妓擁“板升”及俺答遺部甚雄,謀以已子不他失禮娶大成比妓為妻,進而控制她的部落;而扯力克亦欲媘娶大成比妓,意在擴大自己勢力,於是二人為爭大成比妓開始了一場混戰。大約五六月,扯力克與大成比妓合婚。九月,“三娘子亟使酋長扯布、土骨赤、計龍等引精兵二千人圍大板升。時恰臺吉亦助扯力克,遂與三娘子兵在大板升城外對陣,而大成娘子﹝即大成比妓﹞率眾授板升,不使東哨得滷略。”

從《萬曆武功錄》記載則知:

一、三娘子居歸化城,所率為東哨人馬,攻打西哨,足證歸化城在東哨。

二、把漢那吉牧地即在哈朗兀,其妻、子及孫均在此地,且屬西哨,距大板升又近。三娘子因爭奪大成比妓而圍大板升城,在大板升外與扯力克、恰臺吉刀兵相見,足證大板升在西哨。

大板升城不是歸化城,而是在歸化城迤西,在薩拉齊之東。

大板升城究在何地,限於史料,還不能完全肯定,但依據現有遺存及文物,可大致確定在今美岱召地方。

美岱召正在呼和浩特以西,西距薩拉齊四十里處。此處有城牆、角樓、城門及城門樓(前幾年拆掉了),是一處古城遺址。該處曾發現一塊石匾,刻有銘文曰:

唵啊吽!聖識一切鎖南堅錯!唵嘛呢叭咪吽!

元后敕封順義王俺答呵嫡孫欽升龍虎將軍大成臺吉妻七慶大義好五蘭妣吉誓願虔誠敬賴三寶選擇吉地寶豐山起蓋靈覺寺泰和門不滿一月功成圓備神力助造非人所為也

皇圖鞏固 帝道咸寧

萬民樂業 四海澄清

大明金國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時建木作溫伸石匠郭江

從銘文得知,這是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修建泰和門時所刻。《三雲籌俎考》雲黃臺吉五妻,其一曰五蘭比妓。《萬曆武功錄》亦載:

“其﹝萬曆﹞二年五月,黃臺吉妻五蘭比妓,松木兒臺吉赴新平市。”

銘文中之五蘭妣吉是黃臺吉妻。黃臺吉逝世後,五蘭妣吉當嫁扯力克為妻。五蘭妣吉修泰和門,且“一月功城圓備”,足見此處原有城。有《北虜風俗》、《三雲籌俎考》大板升城在哈朗兀東的力證,有遺址及文物證明美岱召是一處古城,所以我們認為大板升城在今美岱召地方。

大板升城的建成,同歸化城的建成一樣,是那個時代蒙古地區的一件大事。作為俺答及其部落由遷徒不定到逐漸在一個地區定居,到建立一座城池作為統治中心,是很值得研究的。同時對研究那個時代豐州灘蒙漢關係亦有裨益。本文僅就該城的位置作一探討,期待對大板升城的進一步研究及對本文的教正。

(有些學者認為美岱召古城是福化城遺址,因為這個問題牽涉較多,當另文敘述。)

註釋:

﹝1﹞和田清博士意見,見《東亞史研究》(蒙古篇)。昭和三十四年日本東洋文庫版,第758頁。

﹝2﹞餘元盦《內蒙古歷史概要》第77——78頁。陶克濤《內蒙古發展概述》(上冊第121——123頁)。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52——53頁)也認為大板升即歸化城。歸化城即今呼和浩特市舊城。

﹝3﹞《萬曆武功錄》卷七“俺答列傳中”。中華書局影印本,下同。又《三雲籌俎考》卷三險隘考雲石堡款下雲:“邊外虜酋宋銀兒板升部落住牧。”銀兒即艮兒,可見宋艮兒並未罹難。

﹝4﹞載《大隱樓集》卷十六。潛江甘氏校梓本。九楹殿即長朝殿。

﹝5﹞載《明經世文篇》卷四三四。中華書局影印本。

﹝6﹞《萬曆武功錄》載:庚午(隆慶四年)正月,俺答貪左衛美水草,欲阻漢人耕種,乃走板生城,號召把都兒,永卲卜及嵩奴垛落土蠻、阿兒都司、擺腰、兀慎、恰臺吉,攻雲中。(卷八黃臺吉列傳),可見此城已是俺答的政治中心。

﹝7﹞豐州灘,即今土默川,又稱呼和浩特平原。

﹝8﹞《萬曆武功錄》卷八“俺答列傳下”。

﹝9﹞王崇古《散逆黨說》,載《登壇必究》卷三十七,內蒙社科院圖書館藏明刻本。

﹝10﹞蕭大亨《北虜風俗·世系》,民國四年北平文殿閣書莊印文,下同。據王崇古酌議虜酋款塞疏及方逢時《雲中處降錄》,把漢那吉隆慶四年投塞前並無臺吉稱號,自然也無屬部封地。又據《萬曆武功錄》、《全邊略記》等,把漢那吉還歸後,俺答封其為大成臺吉,似即將哈朗兀與之為牧地。

﹝11﹞偏關,明九邊鎮之一山西鎮治所,即今山西省偏關縣城。

﹝12﹞《萬曆武功錄》卷二封貢考,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集,下同。

﹝13﹞具見《萬曆武功錄》“俺答列傳下”載之趙全供詞。

﹝14﹞據《三雲籌俎考》險隘考。

﹝15﹞《北虜風俗·世系》、《三雲籌俎考》卷二。

﹝16﹞見李逸友《托克托城名考辯》。又趙全供詞雲恰臺吉駐右衛邊外百餘里。恰臺吉的這一駐牧地,應當是在隆慶五年後移駐的。

﹝17﹞“俺答列傳中”。

﹝18﹞“俺答列傳下”。按此事在隆慶六年,這是俺答在豐州灘建寺的最早記載,當建在他的駐地附近。亦或後來邁達裡活佛坐床之邁達裡廟的前身即此寺。

﹝19﹞“俺答列傳下”。

﹝20﹞《三雲籌俎考》卷二,《北虜風俗·世系》。

﹝21﹞蒙文《俺答汗傳》十九頁上。內蒙古社科院圖書館藏抄本。按該書著者達顏恰,後經無名氏修補,約成於萬曆三十六至四十年間。

﹝22﹞《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二十四,歸化城六廳,光緒二十七年上海寶善齋印本。

﹝23﹞《北虜風俗》成於萬曆二十二年,時蕭大亨任宣大總督。《三雲籌俎考》大約成於萬曆四十二年前後。四十一年,王士琦以山東右布政使銜在大同佐宣大總督塗宗浚封卜失兔順義王,因功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二書所載當可靠,且順義王世系部分相同處較多,王士琦極可能參照了蕭書。

﹝24﹞《三雲籌俎考》卷二封貢考。猛克、冷可木子。

﹝25﹞《神宗實錄》、《萬曆武功錄》均載:十年春,明使至歸化城致俺答祭,三娘子等上謝表貢馬雲雲。足見三娘子居歸化城。

﹝26﹞皆見《萬曆武功錄》第八卷“扯力克列傳”,卷九“三娘子列傳”。

﹝27﹞皆引自《萬曆武功錄》“三娘子列傳”。

﹝28﹞拓片原藏內蒙古大學。又“俺答列傳下”,載隆慶四年方逢時“乃遣使全國,齎傳貼往”,與此“金國”合。

﹝29﹞《三雲籌俎考》卷二,新平堡市口互市酋長。

﹝30﹞《萬曆武功錄》卷八“黃臺吉列傳”。

﹝31﹞有人認為龍虎將軍即把漢那吉,天成臺吉是大成臺吉之誤,五蘭妣吉是大成比妓扯力克後改的名。非也。一、大成臺吉把漢那吉,萬曆四年封昭勇將軍,後二子均襲授該職。號大成者也非把漢那吉一人。二、扯力克先襲授龍虎將軍,十五年封順義王。固然把漢比妓後嫁扯力克,但此處不應將把漢那吉與扯力克相提並論。這“敕封順義王,俺答呵嫡孫、欽升龍虎將軍,天成臺吉”,皆指扯力克。田清波認為是五路把都兒臺吉,也不確定。因為五路臺吉是扯力克之次子,當時扯力克還在世,五蘭比(妣)吉不會再嫁與五路臺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