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解縉在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福垊


解縉是誰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是《永樂大典》這部書籍大家一定的都知道的。但這部中國歷史上最全面的百科全書就是解縉編纂出來的,他是元末明初的人,靠著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成為了明初公認的第一才子,但就是這樣才華橫溢的才子最後卻被朱棣給凍成了冰棍,到底是犯下了什麼錯,才會到這種地步呢?

解縉作為一代直臣處處進諫惹怒了朱棣。

我們從小就知道唐朝魏徵直言不諱的形象,他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言獻策,為唐朝的盛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解縉在明初就是這樣一個直臣形象。

  1. 朱棣雖然是後世所敬仰的明君,但是他也有崇拜的偶像,在他那個時代,因為他得位不正的原因使得他對唐太宗產生了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唐太宗是唐朝有名的聖君皇帝,在後世也是所有皇帝學習的對象,最主要的就是李世民和朱棣有一個地方很像,他們二個的帝位都是搶來的。


  2. 在當時解縉就是相當於魏徵的官職,作為御史,解縉有權對百官做出點評,有一次上朝的時候,朱棣讓解縉這位大才子點評各個文武大臣的優缺點,解縉也沒有見外,把這些大臣通通說了一遍,但是奇怪的是他只說缺點,不說優點。
  3. 這搞得朱棣下面的大臣好像都一無是處一樣。不僅從正面罵了這些大臣,更是從側面罵朱棣是一個不會用人的昏君,這件事情,朱棣表面上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在心裡面卻是把解縉恨透了。

皇帝的家事不是外人能夠參與的,可是解縉偏偏參與了立儲之爭。

在帝位面前,從來就沒有親情可言。在很多時候,皇帝都是從一片血海之中殺出來的。

  1. 朱棣也是這樣,他在朱元璋時代僅僅是一個外放王爺,主要職責就是抵抗北方的蒙古,防止他們南侵。後面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得朱棣造反成功成為了皇帝,所以朱棣對於下面臣子和皇子私交十分忌憚,他心中一直害怕著下面的人學他。
  2.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解縉不會做人了,他雖然才華卓著,寫的一手好文章。但是在為人處事方面卻是不值得稱道的,解縉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直人,他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看對了人就不放過,在當時他就是明確支持太子的大臣之一。


  3. 而那個時期的太子雖然是朱高熾,但是朱棣喜歡的卻是朱高煦。因為朱高熾實在是太過於文弱,不像自己,而朱高煦則不同,他長的高大無比,勇力也是十分驚人,在當時十分受到朱棣的喜愛,因為他覺得像自己。可是這個時候的解縉卻直接跳出來說要支持並擁護太子,這一點上面就觸及到了朱棣的逆鱗,使得解縉被處以極刑。

無根樹花正孤


在永樂十三年(1415年)2月22日,這是一個滴水成冰、大雪紛飛的一天。朱棣問錦衣衛頭子紀綱:“解縉還在(活著)嗎?”。指鹿為馬、善於揣測聖意的紀綱一聽,立刻把解縉從大牢裡提出來,用酒灌醉,把他埋入雪堆,就這樣連凍帶悶47歲的解縉被活活整死。解縉死後,家產也被抄了,老婆孩子及整個家族被株連流放到遼東。


“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明史解縉傳》

朱棣曾親口說過:

“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明史解縉傳》

朱棣這麼器重解縉為什麼還令人把他處死呢?



首先這是由解縉的性格決定的。解縉性格剛直,在明朝三大才子中他位於首位,難免孤高自傲,他曾先後侍奉過三代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他是朱元璋和朱棣時的重臣。兩朝重臣,都遭到兩個皇帝的厭惡,在官場上他就是一個白痴一樣的存在。在朝為官時不僅僅得罪同僚,他還膽大包天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皇帝。

簡單瞭解下解縉的性格和為官之路

  • 洪武年間的解縉

朱元璋很器重解縉,把他的官封到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

朱元璋曾親口對他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解縉聽了朱元璋的話完激動興奮,全當真了。他立刻給朱元璋上了一封萬言書《大庖西封事》,字裡行間大氣磅礴,他針砭時弊、國家未來方針的規劃,朱元璋的人生設計無不觸及。朱元璋惜才憐才,覺得這塊原石經過打磨雕刻,裡面定是一塊美玉。對解縉的這種鋒芒畢露,他雖然心裡不贊成,還是對他誇讚了一番。不料卻激起了解縉進一步指點江山的豪情。接著他又新鮮出爐了一部《太平十策》。他指出朱元璋分封諸王的弊端,犯了朱元璋的禁忌,朱元璋心裡疙疙瘩瘩,但念其年輕氣盛,忍了下來,直到胡惟庸一案的發生。對此案明智之人唯恐避之不及,但解縉卻生生貼了上去,他替人代筆寫了一封長篇大論,為已死的李善長辯白,再次犯了老朱的大忌。



解縉還彈劾朱元璋喜愛的大臣袁泰。袁泰為官直爽嚴謹,執法公平公正,深受百姓愛戴,他的性格耿直,愛堅持真理,是非曲直必糾。謝、袁二人的性格在共事中擦出了劇烈的火花,結下仇恨。解縉化筆為刀把袁泰抨擊的人神共憤,這種苛刻的程度令朱元璋驚詫。解縉是痛快了,但他的個人形象在朱元璋心裡也玩完了。朱元璋寬恕了袁泰,解縉遭了殃,他被朱元璋開除官職,打發回老家。朱元璋讓他回去反省10年,然後再回來做大官。朱元璋對解縉的老爹說:

“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明史》

解縉大才子在家呆了8年,朱元璋就駕崩了,朱允炆繼位。解縉回到京城借弔喪求官,結果被仇人彈劾不忠不孝、違背聖祖遺願。解縉官場上得罪人多了,厄運連連啊。他們調查到,解縉的母親才剛死,解縉孝期未滿,而解縉的父親90高齡正需要解縉贍養,解縉卻拋下做兒子的責任求官。另外他們抓住聖祖遺訓不放,朱元璋不是和解縉說好了嗎,10年後再為官,這才8年,解縉怎麼能揹著不忠不孝之名,違背聖祖遺言,恬不知恥的來要官呢?根據以上彈劾,建文帝一生氣將他貶到陝西臨洮的河州衛當個芝麻小吏。在建文一朝,解縉始終沒有混起來,他好像被人遺忘了。


  • 永樂年間的解縉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奪取了天下,好像被磨平稜角的解縉沒有走方孝儒的路子,他主動迎附新主,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很快被朱棣授予重任,成為朱棣近臣。他負責重修《太祖實錄》,編纂《永樂大典》,在朝廷上下有了一定的威望。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解縉的看似磨平稜角只是假象。解縉以往的種種朱棣是瞭然於心的。不久謝晉開始觸犯朱棣。

解縉插手了不該插手的事——立儲

朱棣喜愛英俊神武的二兒子朱高煦,而討厭唯唯諾諾的嫡長子大胖子朱高熾,有意要立朱高煦為太子,但朱高熾本是太祖親立的世子。朱棣想借權威大臣的口說出來他的心意,於是召見了解縉。解縉避開朱棣的意思直言道:“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聽到這個結果不開心,解縉拿出朱棣最愛的孫子朱瞻基來爭取自己的立場,一句“好聖孫”。朱棣笑了,解縉贏了,但他的末日也即將來臨,他由此得罪了朱棣的嫡二子朱高煦。



解縉觸犯朱棣龍顏,多次遭到朱高煦的誣告

解縉管朱棣的家務事,為太子向朱棣鳴不平,朱棣更厭惡解縉: 平常百姓家的老人,在兒女之間也很難一碗水端平。朱棣喜歡朱高煦,是打心眼裡的喜歡,加上失信沒有立朱高煦為太子,心中愧疚。作為補償,朱棣對朱高煦在禮秩等方面的規格竟超過了太子朱高熾。解縉看不下去,直接進言,勸阻朱棣:“啟爭也,不可。”面對愛管閒事的解縉朱棣龍顏大怒。定其為:“離間骨肉”,對解縉討厭至極。朱棣賜給大臣二品紗羅衣時,唯獨不給解縉,讓他難堪。




解縉上書勸朱棣放棄讓朱高熾親征安南,朱棣沒有聽,結果朱高熾討伐成功,並設置郡縣,解縉的從政能力在朱棣這大打折扣,而朱高煦也少不了參解縉一本。

朱高煦對解縉嫁禍、誣陷什麼手段都用,解縉被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

因解縉之前得罪了禮部郎中李至剛,再次遭誣陷,一貶再貶,最終發配到交趾(今越南)。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回京有事稟告朱棣。不巧朱棣討伐蒙古去了。他卻去見了太子朱高熾。這又給了朱高煦報復的機會,他向朱棣進言道:“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朱棣一聽,這不是明顯撇開我這個皇帝嗎,本來就懷疑太子謀反,這下他大發雷霆,以“無人臣禮”準備把解縉打入大牢。

解縉死到臨頭還越職

覲見過太子的解縉沒有直接回自己的所屬地,他和檢討王跑到了廣東,他倆看到贛江兩岸遭遇旱災,規劃好救災計劃給朱棣上書一封。朱棣一看更加生氣,於是就把解縉投入大牢,為此還株連了一大批官員。

而解縉5年的牢獄生活,竟然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可見解縉在官場上的為人太失敗,他最終落了個被凍死的結局。


小姐姐講史


準確的說,謝縉是三朝重臣!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都很看重他!可謝縉是怎麼回報的呢?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晚上,江蘇南京,三個有為青年在一起喝酒聊天。聊天的中心思想,是自己老闆被競爭對手打壓的毫無還手之力,作為領導層的他們下一步怎麼辦?三個青年都是江西吉安人,甲和乙是同一年科舉的第一名和第二名,丙雖然沒有那兩個厲害,但成績也是在全國能排得上名次的。因為有能力,所以三個人都是老闆的左膀右臂。可是現在眼看著老闆打輸已成定局,三個人不得不考慮一下自己還要不要忠心耿耿的跟著老闆。

丙青年說他從工作以來一直受老闆賞識和提拔,不能見利忘義,堅決跟著老闆;

甲青年也很激動,大聲說自己誓與公司共存亡;

乙青年什麼也沒說,只是在那裡流淚。

談話結束後,各自回了家。

丙青年在談話的當天夜裡跑到競爭對手公司,拜了碼頭;

甲青年是第二天去的;

乙青年則真正的做到了與公司共存亡。

這次談話發生在明朝建文四年,乙青年名字叫王艮,甲青年叫胡廣,他們兩個分別是建文二年的榜眼和狀元。其實狀元本來應該是王艮的,但是因為他長得難看,所以建文帝以貌取人,狀元和榜眼就調了個。大家要知道,狀元可是要刻在石碑上青史留名的,所以王艮有足夠的理由不對建文帝忠心,但他沒有。

參與談話的丙青年雖然沒那甲乙考試考得好,但是他的名氣是最大的,他的名字叫解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主編的《永樂大典》

在這次談話不久,靖難之變朱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成了永樂大帝。

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是,謝縉雖然很有才名,但他的人品的確不怎麼樣。基本上他犯了和三國時楊修一樣的錯,小聰明總是用的不是時候;讓他倆喪命的理由也是一樣,參與進了立儲之爭。古代立儲是國之根本,但身為人臣,隨便站隊的下場就和謝縉一樣!





小炁圓寶兒


封建社會的官場充滿了爾虞我詐和互相傾軋,為了一己之私爭權奪利,恨不得你吞了我,我吃了你。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對解縉這個沒有多少官場閱歷的書生來說是十分困難的。

且看解縉的入仕的過程,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七日,解縉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鑑湖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就有“神童”之稱。1388年19歲的解縉中進士,同年任翰林學士,朱元璋很器重他,命他常在身邊。

可以說解縉的人生起點是很高的,年紀輕輕就身居要津。但是古人說“少年得志人生大不幸”。解縉就屬於這種情況。

身居要津,但是沒有一天的基層工作經驗,對人情世故很不熟悉,對官場規則十分陌生,對人生缺乏規劃,對身邊的危險沒有警覺。解縉就像一個可愛的小羊羔走進了虎狼橫行的官場。

朱元璋對解縉說咱倆“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這只不過是朱元璋隨口一說,解縉就當成金科玉律了,先是在第二天呈上萬言書,議論朝政。後又上《太平十策》。這反映出解縉的頭腦過於簡單,把領導的講話沒有鑑別能力。

再看他的實際行動,剛當官解縉就對現實不滿,指責兵部翫忽職守得罪了兵部尚書,遭其誣告被貶江西。但是解縉並不明白其中道理,還繼續發揮自己的寫作專長,先是替李善長辯解,李善長的案子是朱元璋定的,這不是找倒黴嗎?

後又彈劾袁泰使其受罰。這些事情充分說明解縉是個書呆子,不懂人情世故,不會當官,只會空發議論,結果還引來無數的怨恨。

朱元璋已經開始對解縉不滿了,於是給解縉的父親說,帶他回去好好培養,十年之後回來重用。解縉只好回家讀書寫作。八年後朱元璋死,解縉前去弔喪,結果遭到袁泰的誣告被貶河州尉,地點在今蘭州附近,明朝那兒可是蠻荒之地了。

四年後禮部侍郎董倫為他在朱允炆面前美言幾句解縉才得以回到京師任內閣首輔。朱棣登基後,解縉頗受重用,主持編輯《永樂大典》。雖屢受打擊但是解縉本性不改,又一次犯下了致命錯誤,參與立儲。這是很忌諱的,解縉不但不忌諱還積極建言立長不立賢。沒有得到好處反而違反了朱棣的意思,又得罪了次子朱高煦。

此後解縉又屢遭陷害,其實這些陷害他的人的藉口都不是大事,只不過他平時為人剛愎自用,不懂得韜晦,不懂得收斂鋒芒,得罪了許多人自己都不知道,時機一旦成熟,這些人就會像餓狼一樣撲向他,把這隻小綿羊吞噬。

最後朱棣下令錦衣衛執行,先是下獄,後是埋入雪堆凍死。解縉的悲劇在於他一生沒有過多少實際歷練,就驟然佔據高位。對人情世故和官場規則缺乏認識而又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一意孤行,最後死在了剛愎自用和天真幼稚上。


小小嬴政


趣談答案:解縉成名是因為出書,而解縉之死,是因為捲入了一場戰爭,立儲戰爭。

老實人的小方法

猶豫了很久很久,一直想在老實人這三個字上打一個引號,後來想想覺得不合適,再後來想想還是應該打上。

但是至於這個小細節,咱們先不糾結了,來看一看解縉究竟是怎樣的人。

明朝歷史上解縉可以說是才高八斗,他的才高八斗足以讓整個世界為之癲狂。

這一點並不是我說的,而是根據當時的明史資料以及對應的史官對他的評價能夠看的出來,謝晉的文學才華,文學造詣,甚至能夠達到出口成章的狀態。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解縉其實是一個讀書人,一個非常優秀的讀書人。

但就是這麼一個讀書人,竟然惹上了殺身之禍。

當然在惹上殺身之禍之前先得給解縉一點吃甜頭。

在朱元璋時期解縉非常有才華,而且這個才華已經找到朱元璋的認可,但是朱元璋並沒有重用他,為什麼沒有重用他呢?因為解縉非常的驕狂。

而根據當時的歷史文獻記載就不難發現,朱元璋認為解縉的才華足以比肩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但是他缺乏涵養必須要熬,於是直接把他丟到老家。

在長達8年的修身養性之後,解縉終於再一次出山,只不過這一次出山又吃了個閉門羹。

謝晉的小甜頭

解縉苦思冥想,一直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呢,直到有一次他參與了政治投機。

而在那一次政治投機之後,解縉直接獲得了朱棣的認可,並且開始編撰永樂大典。

當時解縉直接被朱棣認定為了內閣首輔,並且可以直接參與機務,成為了明朝那個創始機構班子。

這個時候的解縉再次飄然,開始參與到一個絕大多數人都想跑出去的漩渦裡面。

大家也知道最近一部電視劇比較火,而那部電視劇裡面朱高煦和朱高熾爭奪皇位,這件事情幾乎鬧得水深火熱,甚至雙方勢不兩立。

解縉覺得自己有點才華,並且皇帝也比較信任自己,於是便進入了這個鬧得勢不兩立的小圈子裡面。毅然決然的參與了皇帝立儲的爭鬥。

而這一次鬥爭直接觸怒了朱棣,並且觸及了朱棣的主力線,自此開始解縉便不被朱棣重用,慢慢的解縉狐狸尾巴漏出來,最終被朱棣拋棄。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解縉,與徐渭、楊慎並稱為明朝三大才子,少便有“神童”之稱,更是曾擔綱《太祖實錄》總裁,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其著述《解學士集》等亦是流傳後世。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間開疆拓土、勵精圖治,亦是一位明君聖主。可就是這樣的一對君明臣才的組合,卻在解縉47歲時被打破。永樂十三年(1415年),當朱棣閱覽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的奏疏時,見其上有解縉名諱,一句"縉猶在耶?" 為這位已經因為身居牢獄數載的才子的性命劃上了句號。紀綱會意之下,解縉被用酒灌醉然後被埋入雪堆之中,被凍成“冰棍”而死。

那麼又是何種原因,會導致朱棣痛下殺手,以致一代大才有此結局?

事實上,縱覽史冊我們不難發現,但凡明君聖主大抵都喜歡才華卓絕之人。目的論下,他們可以襄助自己治理國家,穩定朝局,解縉便是這樣一個人才。少有才名,被稱為神童,十八歲時在才子之鄉江西的鄉試之中,名列榜首,次年高中進士。這一系列的成就無不讓人仰視。

在初入仕途之後,身為皇帝的朱元璋竟有“你我遂名為君臣,實際義同父子”這樣不顧綱紀的話語,可見朱元璋對他的寵愛。

事實上,年少成名的解縉也著實沒有辜負朱元璋的信任,不僅有萬言書,更有《太平十策》上陳,這些舉措並非沒有道理,但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之上為官又絕非至清至明,缺乏人情世故的解縉此舉一出很快便遭到了沈潛等人的誣告。

出於保護大才的目地,朱元璋命解縉歸鄉,並立下十年之約。十年後,你長大了再重用你。這對於朱元璋這樣一位殺伐果決的君王而言,縱覽洪武一朝,無論是胡惟庸、李善長均無此般待遇,唯有解縉一人爾。

在家鄉期間,解縉筆耕不輟,校改《元史》,補寫《宋書》,刪定《禮記》。可惜的是十年之約未至,明太祖朱元璋便駕鶴西遊,這也讓解縉悲傷至極,遂進京弔喪。

在歷經波折之後,在建文四年,解縉終於得以起用。但此時的大明王朝,燕王朱棣經過將近四年的靖難之役,竟兵指南京。

此時的解縉歷經十餘年人情練達,面臨抉擇。是成為建文帝的忠臣,隨侍而去;還是良禽擇木而棲,明珠暗投朱棣?

就在朱棣兵圍南京的當夜,一眾江西鄉黨為前途慷慨陳詞,作為首輔解縉自然不甘落後,要做忠臣!但是往往喊的最響亮的那位,就是跑得最快的那位,第二日時解縉已是朱棣帳下忠臣。

坦白講,朱棣對於解縉曾有語“大明不可一日無我,而我不可一日無解縉”。這是愛才、惜才,但這其中也有現實的因素,在攻破南京之後由於得位不正, 朱棣備受詬病。儘管朱棣先後誅殺了方孝孺、景清等人,實行了高壓政策;但為政,最難服的也便是人心。因此解縉很快便成為朱棣朝的內閣首輔,被委以編纂《太祖實錄》《永樂大典》。

但是解縉很快便讓朱棣對他有了戒心。在永樂三年,朱棣決意冊立太子,當時漢王朱高煦深得朱棣之心,而太子朱高熾由於體態、不尚武不為所喜,但其實他也有殺手鐧——兒子朱瞻基。作為朱棣的孫子,朱瞻基踩著朱棣受朱元璋大圭之夢降生,深受喜愛。

因此,朱棣左右為難,便問策群臣。當問道解縉時,解縉態度鮮明支持冊立朱高熾,並有語“好聖孫”。捲入立嗣,顯然不智。但解縉卻不以為然,這也得罪了朱高煦、朱高燧。恃才傲物的性格,更隨著朱棣朝局的穩定,解縉的存立已經不足為重。

永樂八年,在朱高煦的誣告之下,解縉以“無人臣禮”下獄。五年後,便有了解縉“凍死”之事。

解縉的悲劇在於,性格上的的恃才傲物、不知進退,以及觸及龍鱗的捲入立嗣、皇儲之爭,最終也成為了皇權下的齏粉。


花開無田


文人最大的悲哀是把自己太當回事。

文人最可惡的是把別人不當回事。

文人最自負的是以為自己是全能的。

解縉出身書香官宦之家,祖父與父親都是科舉出身,他六歲就可以作詩了,在神童的光環下一路成長,並收穫了大量粉絲,二十歲鄉試首榜,次年中進士,並受到朱元璋賞識喜愛,並稱之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可見對解縉的喜愛程度。



初出茅廬的解縉躊躇滿志,意氣飛揚,開始他的仕途,但是學問與做官是兩碼事,鋒芒畢露的解縉與同僚的關係不是融洽,大臣們紛紛上奏朱元璋,朱元璋也開始覺察到年輕有才華的解縉需要生活的磨鍊,把解縉的父親招來,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則後十年來,大器未晚也。由此可見,朱元璋看人是比較準的,同時也流露對解縉的喜愛與期望之情。

解縉由此暫退官場,後來朱元璋駕崩,解縉處於邊緣之人,後來朱棣發動叛亂,奪了侄子的皇位稱帝,在編制《永樂大典》時想起了才子解縉,於是招來,這個職業正是解縉的強項,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得到朱棣賞識,常與之商討國事。



仕途中太過順暢就會為以後的災難埋下伏筆,解縉沒能避免,他參與帝王家事,由此犯忌。

朱棣三個兒子,大兒子朱高熾身體肥胖無建樹,二兒子朱高煦頗有自己風範,能爭喜戰立下赫赫戰功,朱棣有意立二兒子朱高煦為太子,解縉由此反對,種下禍根,他既得罪了朱棣,也招到朱高煦的記恨。

危險悄然降臨,但解縉絲毫未覺察。三國楊修之死的故事他一定熟悉,只是他只把它當成故事來讀。

朱高煦開始找解縉的麻煩,聯合了朝中對解縉不滿的官員,收集他的"罪證",並上報朱棣,三人成虎,朱棣開始對解縉生出不滿。

朱棣在位時喜歡御駕親征,在一次出征後解縉竟然腦子進水私自拜訪太子朱高熾,這下犯了皇家大忌,按律任何大臣不得與太子私下接觸,目的是怕起禍亂,作為精通刑律的解縉太把自己當回事了,犯下低級的錯誤。

朱棣回京後,得到彙報,不由大怒,把解縉下獄,這樣解縉一下成為階下囚。

一關就是五年,某日朱棣在查看獄中罪人名單時,看到了解縉名字,隨口說了句"縉猶在耶",身邊的人聽後,把解縉從牢裡提出來。

那年正是寒冬,大雪紛飛,他們把解縉灌醉後,脫光衣服埋在雪地裡,可憐一代才子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了。


文人讀書,好多人只學到表面,這可能也是大多數所謂文人的悲劇吧。


可榮188


解縉作為明朝永樂年間著名的才子,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器重。並任命其為《永樂大典》的總編纂官,負責編寫當年的鴻篇鉅著《永樂大典》。而解縉也沒有辜負朱棣的信任,其負責編纂的《永樂大典》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大百科全書。要說解縉犯了什麼錯誤被朱棣“凍殺”在雪地中,其主要還是在朱棣立儲的事情上“說三道四”,介入皇家的立儲,這是作為臣子最忌諱的事情,所以他的下場也就能想得通了。


幸運老辣椒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兩朝重臣解縉為何被朱棣凍成“冰棍”而死?解縉在為官期間犯了什麼錯?”

我覺得,解縉之所以落得個這樣的下場,完全是因為他恃才傲物,不懂為官之道,而且口無遮攔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還要從他的這波折的一生經歷來說:

據傳,解縉從小就聰慧過人,有“神童”之稱,5歲時就能夠記住父親讀過的文章,7歲就會寫文章啦!,18歲鄉試榜首;19歲中進士第十名,同年官至翰林學士,深受朱元璋器重,常伴皇帝身邊。朱元璋曾對解縉說:“我與你雖是君臣,但情同父子,爾當知無不言”。從此解縉走上了直言不諱的道路,而且是一條路走到了黑!

解縉對朱元璋的進言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又是“萬言書”,又是“太平十策”,還職責兵部翫忽職守。因此遭人誣告,也因此被朱元璋說他“散自怒”。後來還上疏為韓國公李善長鳴冤;揭發袁泰陷害忠良、貪贓枉法,因此得罪袁泰。朱元璋認為解縉缺乏涵養且鋒芒畢露,出於愛才,讓其回家閉門思過、修身養性。

這一回家就是8年,直到朱元璋死去都未能回京。在朱允炆登基後,袁泰進誨言,解縉又遭貶。直到董倫將解縉推薦給朱允炆,解縉這才被召回京師官復原職。然而,重回朝中的解縉依然還是老作風,性格一點都沒有變,不懂圓滑,似乎依然不知道禍從口出的道理。

在朱棣登基後,解縉受到重用,官至翰林學士。解縉也因此對朱棣是感激涕零,為了感謝朱棣的知遇之恩,並拼力為朝廷獻策、大膽進言直諫。解縉因深受朱棣信任j就飄飄然了,又開始恃才傲物起來,並因此而得罪了不少朝臣,無意間又樹了很多政敵。

在朱棣正猶豫不決,到底是廢長立幼,還是繼續讓嫡長子做太子的時候,解縉是不知朱棣又多麼喜歡次子朱高煦,卻依然由著自己的性子支持皇長子,無形中又得罪了朱高煦。1410年,在朱棣北征,太子監國時解縉私見太子,未等皇帝朱棣回來就打道回府了,這可是觸怒了朱棣,懷疑他和太子有勾結,意欲圖謀不軌,一怒便將其關入大牢。

直到1415年的時候,朱棣看到牢中囚犯的名冊上又解縉的名字,於是問:“縉猶在耶?”錦衣衛統帥紀綱回到獄中後便請解縉喝了一場酒,並將其灌醉後拖入雪中埋了起來,結束瞭解縉波折的一生。


大史官


現如今故宮的雪景已經成為網紅,一到下雪天就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來賞雪,殊不知六百多年前也同樣一個雪天,也同樣是在皇宮(南京)裡,有個人卻被強行拖進雪堆凍死了,這個人就是解縉。

在明朝廠衛橫行的時代,他們為了爭權奪勢,不惜犧牲他人來獻媚皇帝,而解縉的慘死不得不說是他為大明做得最後一點貢獻。那他到底犯了什麼錯,被如此對待,毫無尊嚴的死去?

讀死書,死讀書,一味忠君為國不懂變通

因父受寵,初入朝堂

眾所周知,解縉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熟讀四書五經,曾經也是做過帝師的人。朱元璋未稱帝前曾經邀請解縉的父親解開出仕,但解開比較聰明,他知道老朱的官不好當,就給拒絕了。等解縉中進士之後,老朱一看黃榜,解縉這個名字很熟悉,這不是老朋友解開的兒子嗎?就額外照顧解縉封了箇中書省庶吉士,在宰相沒廢除之前中書省是非常重要的職能部門,說明老朱還真是非常惦記自己的老朋友解開。

不久,老朱對解開說:“你我雖然表面上是君臣,可實際上我們卻親如父子,你以後要對我知無不言”。聽到這話,一般人肯定會順杆爬,趕緊跪下磕頭叫乾爹了,可解縉有他的做人原則,所以他們沒有這麼做,不過老朱說的話他卻裝在了心裡。他認為皇帝如此器重自己,作為臣子應該做到忠心愛國,否則就是不忠不孝。

上《萬言書》獻《太平十策》,決心忠心君父

然後解縉就回家加班加點寫了一部《萬言書》指出了朱元璋執政的種種弊病,諸如:排除異己、大殺功臣、只罰不賞等等,甚至把朱元璋治下的大明比作暴秦,要求朱元璋廢除連坐以及杖刑,儘管解縉把自己的一肚子實話全告訴了老朱,雖然有點大逆不道,但老朱看完卻沒處罰他,反而讚揚解縉非常有才華,同時也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解縉受到表揚之後,見老朱遲遲不採取自己的建議,隨即又搞了一個更詳細的《太平十策》,可誰成想這奏疏遞上去之後又沒了下文。一生只讀聖賢書的解縉從來沒想到他已經招了老朱的忌諱。

未認清現實,禍從口出,被罷官

兩次建議都沒了下文,解縉並不死心在老朱清算李善長時又上書說了實話為李善長辯護,這一次老朱終於忍不住了,但是礙於老朋友解開的面子沒有處罰解縉,只是讓解開把解縉領了回去。

“大器晚成,若以子而歸,蓋令其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抗旨復出,生不逢時,再次受挫

八年後,老朱駕鶴西去,建文繼位,解縉聽聞後,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棄先帝的諭令之不顧,趕緊跑到京城打算在建文架下一展宏圖。而解縉這種舉動早被朝中御使大夫看在眼裡,很快就有人在建文面前告了一狀“違抗先帝聖旨”。眼瞅著付出無望,他開始上書御使辯解,最終打動建文混了個翰林待召。

既然是待召,那就等待皇帝召見吧,這一等不要緊,剛當了四年皇帝的建文居然被他叔叔朱棣從龍椅上擼了下去,在大火裡給活活燒死了。解縉的夢想又一次破滅了。

自以為是,恃才傲物,不思悔改,插手皇家家事

朱棣繼位,初受重用

朱棣繼位後,先是將一大批建文的舊臣誅殺殆盡,一時間一萬多人被繼續推上了斷頭臺。還別說,解縉多虧了翰林待召這個虛職,他居然不在被清算之列,反而因為是博學大儒被朱棣任命為侍讀學士,一下子成了皇子們的老師。

解縉琢磨著,這下總可以實現抱負了,果不其然,不久朱棣令他主編《明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等,並且多次受到朱棣的嘉獎。

恃才傲物,不思悔改,遭到朝野上下反感

按照常禮說,解縉經過了無數次血案,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又經過了多年的致士自省,他應該有所改變,不會像之前那樣直言不諱、率性耿直。可事實恰恰相反,他比之前更加的執著,仰仗自己的才幹屢次上書彈劾朝臣,逐漸遭到朝野上下的反感。他以為自己忠心侍君,敢於直諫一定會打動皇帝採用自己的建議。

朱棣曾經給他一份在朝官員名單讓他評判名單上的這些官員,解縉又一次直言不諱,將這些人的優劣悉數告知朱棣,朱棣看完他的分析之後轉給了太子朱高熾,朱棣的意思很明顯,這是為後世之君挑選賢臣良將。

妄議儲君,插手皇家家事終遭棄

朱棣繼位後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設立太子的,所以就有人偷偷建議朱棣立戰功赫赫的漢王朱高煦,恰恰此時漢王正受朱棣寵愛,礙於《皇明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朱棣拿捏不準就私下裡向解縉詢問建議。這種皇家事要是換做他人,肯定是借坡下驢建議朱棣立漢王為太子,這樣兩邊不得罪,可解縉偏偏實話實話,直接建議朱棣

“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立胖胖的朱高熾為太子,解縉見朱棣不發表意見,就趕忙跪下一邊磕頭一邊說“好聖孫”,對於孫子朱瞻基,朱棣還是非常喜歡的,所以就點頭同意瞭解縉的建議立朱高熾為太子,朱瞻基為皇太孫。

朱高熾父子這下是高興了,可漢王那可是怒火中天了,發誓要整死解縉。

而一向行事輕佻的朱高煦仗著父親的寵愛無法無天,行事越來越張狂,解縉這時候就看不下去了,主動向朱棣打小報告,朱棣龍顏大怒,斥責解縉離間他們父子關係,從此永不重用他。

得罪漢王,被誣陷

解縉兩次針對漢王朱高煦,朱高煦自然要報仇,屢次誣陷解縉,解縉先是被貶稱了廣西布政使,在赴任前又被禮部侍郎告了一狀,說他受處分不謝恩,而且口有怨言。朱棣聽後十分惱火,一氣之下就給解縉貶到交趾,成了化州督響官。

到了交趾之後,一心報國的解縉仍然兢兢業業,從不思索自己官場失意的原因,如果他稍微的有那麼一丁點的悔改,恐怕不至於那麼快就死掉。沒多久因為一次進京卻成了他為官的最後時刻,解縉進京本來是要向朱棣報告事情,結果恰逢朱棣北伐不在,解縉就徑直去拜見了太子,然後又回到任上為大明效力了。


而一直想置解縉於死地的漢王朱高煦終於又一次抓住了機會,向朱棣進了讒言,說解縉趁皇帝不在偷偷進京拜會太子,然後偷偷又走了,居然不等皇帝回來。這讓朱棣對解縉失去了最後的信任,下令將解縉抓捕來下了詔獄,這一關就是五年。

一人失勢萬人恨,廠衛橫行遭慘死

可憐解縉在詔獄的五年,沒有一個同僚去看過他,可見解縉確實不懂為官之道,平時耿直的個性得罪了整個朝堂。

六百年前的那個冬天,南京下了一場好大的雪,2月22號那天一大早,朱棣剛剛從朝堂下來,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匆匆呈上一份詔獄在押嫌犯名單,朱棣拿起名單瀏覽了一遍,無意中發現了一個熟悉了名字——解縉,朱棣隨口說“解縉怎麼還活著?”。可能朱棣當時說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要處死解縉,可作為臣子的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可不這樣想,他認為朱棣的意思是要處死解縉,於是趕緊回到詔獄,給解縉灌了一罈子酒,趁著解縉醉的不省人事,拖到雪堆裡給凍死了。

其實,我們細細想一想,真正殺死解縉的並不是他直言不諱的性格,而是大明王朝殘酷無情的國家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