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兩句唐詩一個“暗”、一個“散”用得好

公元734年,已過而立之年的李白遊覽洛陽。作為唐代的東都,洛陽在當時也集聚了天下的文人士子。一則是它的城市定位確實起點很高,二則這個城市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自然遺產,每一項都讓這些詩人們流連忘返。

李白在這裡遊覽了很長一段時間,開始思念起遠方的家鄉。在一個夜色溫柔春天的夜晚,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兩句唐詩一個“暗”、一個“散”用得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古詩是典型的李白詩歌色彩,當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沒有太多修飾的語言,但表達的情感卻非常真摯。這首詩歌當然寫的是思念故鄉,而且是在一個寂靜的夜晚,聽到遠處的笛聲悠揚而生出的故園之思。

這首古詩幾乎用不著翻譯,都能夠讀懂存在於其中的意思。這首詩的前兩句遣詞用字非常精妙,尤其是第一句當中的“暗”,還有第二句當中的“散”。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兩句唐詩一個“暗”、一個“散”用得好

​“誰家玉笛暗飛聲”一開始是一個問句,就似乎在突然之間聽到了不知誰家飄來的悠揚笛聲。一個“暗”字用得很貼切,吹笛人是在家裡吹,但聲音是關不住的,避免不了要傳出來。在這夜裡唯獨只有一種聲音悄然發出, 這表明了夜的寧靜, 又說明在這特殊氛圍裡這黯然發出的聲音格外牽動人的心。

”的運用,更是凸顯出笛聲的穿透力。

再看“散入春風滿洛城”,笛聲融入春風,藉助風勢響徹整個洛陽城。句中的一“散”字用得精妙,表達出了笛聲和春風的合二為一。哪裡有春風,哪裡就有笛聲。對比而言,“散”是散放,極言覆蓋面之廣,可以和春風並舉,與“滿洛城”形成呼應。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兩句唐詩一個“暗”、一個“散”用得好

​既然笛聲有如此穿透力,和春風一起覆蓋了整個城市,自然也引起了諸多外地來此的文人士子的注意。他們感受著春風的到來,也聽到了耳邊悠揚的笛聲,心中的思鄉情就被呼喚出來,正所謂“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