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違約潮是否來了?

luhuanxiang


大家好!我金融專業碩士畢業以後,一直在銀行工作,對銀行理財有一定研究。我的答案是:

銀行理財違約潮沒來,短期來看,也不會來。為什麼呢?原因有3點:

1、銀行理財產品主要底層資產的違約率較低。

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需要投資到底層資產,才能產生收益。底層資產違約率的高低,決定了銀行理財會不會發生違約潮。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和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報(2018)》,披露了非保本理財產品資產配置情況。

如上圖所示,在非保本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當中,風險較高的權益性資產佔比僅為9.92%,金融衍生品、另類資產和商品類資產等其他高風險資產的佔比更是可以忽略不計。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其它4類主要底層資產的違約率:

(1)現金及銀行存款的佔比為5.75%。大家都知道,這部分資產的違約率非常低。

(2)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的佔比為6.59%,這部分資產的交易對手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違約率也極低。

(3)債券的佔比最大,為53.35%。

其中,國債、地方政府債、央票、政府支持機構債券和政策性金融債的佔比為 8.29%,這些資產的背後都是國家信用或地方政府信用,違約概率同樣極低;

商業性金融債、同業存單、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和外國債券的佔比為 45.06%。商業性金融債和同業存單的發行主體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違約率也非常低。

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都屬於信用債。近兩年,雖然我國信用債市場出現了不少違約事件,但整體來看,違約率並不高。根據國信證券的統計,2018年國內非金融企業信用債違約率僅為0.66%。

目前,我國外國債券的餘額很小。根據中債登公佈的數據,截至2019年7月末,我國外國債券的託管量僅為40億元,還沒有違約記錄。

(4)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佔比為17.32%,這部分資產是類信貸資產,違約率可以參考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2018年末,我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為1.83%,不到2%。

此外,由於銀行理財的發行機構以工、農、中、建、交等大型銀行,以及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為主,這兩類銀行2018年末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41%和1.71%,比行業水平1.83%還要低一些。因此,我們可以判斷,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違約率應處於較低水平。

綜上所述,在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中,現金及銀行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債券和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這4類資產的合計佔比達到了83.01%,是銀行理財資產配置的主要方向。

通過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到,這4類資產的違約率都不高。正因為銀行理財產品底層資產的違約率較低,所以銀行理財違約潮沒有來。而且,短期來看,只要銀行理財的底層資產結構不發生大的變化,銀行理財違約潮也不會來。

2、 銀行理財產品以中低風險產品為主,沒有發生違約潮的基礎。

進一步來看,銀行理財產品以中低風險產品為主,這類產品基本上都不會投資於股票等高風險資產,底層資產更加安全,理財投資出現虧損,從而造成違約的概率更小。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報(2018)》披露的數據,2018 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 98.45 萬億元,佔比為 83.37%。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量為 0.28 萬億元,佔比僅為 0.17%。

雖然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可能會出現少量違約事件,

但佔比高達80%以上的中低風險產品一般都不會違約。所以說,銀行理財沒有發生違約潮的基礎。

3、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高,相應風險也不大,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違約潮。

風險與收益往往成正比,這是一條基本的金融常識。近兩年頻繁暴雷的P2P,收益率動輒就是10%甚至20%以上,風險自然很高。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年)》披露的數據,2015 至 2017 年,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實際年化收益率基本在 3.5%-5.0%之間。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報(2018)》顯示,2018 年,封閉式非保本產品按募集資金額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 4.97%。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銀行理財的收益率普遍不高,相應風險也不大,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違約潮。

最後總結一下,銀行理財違約潮沒來,短期來看,也不會來。首先,銀行理財底層資產的違約率較低,決定了銀行理財不會發生違約潮。其次,銀行理財產品以中低風險產品為主,沒有發生違約潮的基礎。第三,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高,相應風險也不大,也就不會出現所謂的違約潮。

如果您覺得我說的有道理,還請點個贊支持一下吧。歡迎關注《小錢說金融》,獲取更多金融常識。


小錢說金融


銀行理財曾發生過違約情況,而且坤鵬論親眼所見,某小鄉鎮的XX儲蓄推出一款理財產品,承諾三年到期,收益率達到5%,並且大力宣傳,儲蓄所的工作人員信誓旦旦保證這個合適,收益高,於是整個鄉鎮許多家庭都買了這款理財產品,後來到期了,連本都保不住,因為涉及的人太多,大家都去鬧,上面非常重視,後來妥善解決了。



有人會說,合同上肯定都寫著有風險,那麼賠錢了應該是儲戶的問題,而不應該是銀行的責任,話雖如此,但銀行工作人員當介紹理財產品的時候往往會帶有導向性,避重就輕。

許多老百姓都有一個特點,喜歡聽別人說,不喜歡去看和去分析合約的內容,費腦子,大家懂得。所以銀行工作人員的話語很重要,如果工作人員明確提示這款理財產品風險性有可能不保本,百姓就會慎重選擇這款理財產品。



但近幾年,銀行越來越規範,雖出現個別糾紛,至於發生銀行理財違約潮的可能性仍然微乎其微,也就是不可能出現大面積的違約糾紛,首先,百姓也不都是傻子,特別那些喜歡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老頭、老太太們,坑他們一次就會一傳十、十傳百。

其次銀行是比較賺錢的,查查各銀行年利潤就可以知道,堪稱是日進斗金,它們的利潤來源於百姓,失去百姓的信任,還如何去生存?


坤鵬論


  不要將銀行理財理解成P2P理財,銀行理財是不存在違約的,特別是2020年底之後,所有資管類理財都要更變為淨值型產品。因為資管類理財產品的資產並非發行主體資產,不納入發行主體資產負債表,即使發行主體破產倒閉(哪怕銀行存款發生違約),理財產品仍可存在,即不可能發生違約。

  P2P理財與銀行理財是不同的,P2P理財有點雷同於銀行存款,既擔著融資和資金中介,又具有擔保職能。然而,它的違約風險又很大,幾乎什麼人都提供貸款,不同於銀行的貸款用戶。當其信息不透明時,就可能存在龐氏騙局,用新錢還舊債,即該類違約是伴隨著P2P平臺倒閉或者跑路,不同於銀行理財。

  當然了,也許以前某些銀行理財有過違約,而這種違約只能出現在資管類保本保收產品中,比如到時不能兌付。但是在2020年底之後,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所有資管類理財產品都需淨值化。你見過公募基金髮生違約的嗎?虧損就是虧損,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而以前的保本保收資管類理財產品,本身存在一定的合規性問題。畢竟“資管”講究的是資產管理,即理財產品的發行主體為資產管理機構,從中收取一定的資產管理費用,又怎麼能提供保本保收呢?

  如提供保本保收,那麼該類理財就應當是發行主體的表內理財,比如銀行的智能存款和結構性存款,它是跟銀行的資產負債連在一起的,該類表內理財可提供剛性兌付,畢竟理財產品的違約就象徵著銀行破產倒閉。如銀行不破產倒閉,那麼該表內理財就不可能發生違約,因為該理財納入銀行資產負債表。

  如果銀行資管類理財產品不提供保本保收,那麼又何來的違約呢?即使該銀行倒閉,因是資管產品,資產就必須另設獨立賬戶,不在銀行的破產清算範圍內,那麼銀行倒閉與資管類理財產品是毫無關係的。如銀行破產倒閉,資管產品仍需繼續存在,那麼只需要通過持有人大會重新選定資產管理機構便可以了,像更換託管銀行一樣,並不會存在違約或者倒閉,因為它本身就不具備有獨立法人地位。


三人聚眾


2018年初,銀行理財產品陸續曝出違約事件,先是招商銀行的10億理財產品到期違約,其後又曝出交通銀行3億元理財產品存在違約風險。這一系列事件是否預示著銀行理財違約潮的到來?

今年發生的兩例違約事件看起來不相關,但實質上反映了銀行在理財投資標的風險把控有所放鬆。在當前理財收益率不斷上漲的背景下,銀行承受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銀行要支付較高的理財成本,這樣就迫使銀行尋找更高收益的投資理財品種,那麼在風險把控上就容易出現問題。

隨著資管新規即將實行,銀行的理財產品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無疑會受到投資人青睞,同時帶來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風險也在同步升高,銀行理財產品的違約事件將越來越多。作者簡介:財務專家、財經問題研究專家,本頭條號解讀大眾關心的樓市、財經話題,用專業眼光幫你分析問題背後的真相。如果你對本內容感興趣,請點擊關注吧!


財經微世界


您好,銀行理財產品,關係到千家萬戶。一旦違約,會影響到千千萬萬的投資者!經對相關數據進行認真的分析後,可以明確的講:並沒有明顯的銀行理財違約跡象!

首先,澄清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具體概念:銀行理財產品,是一個大的概念,具體來講包括:銀行自身開發管理的投資理財產品,代銷的投資理財產品,借用銀行場地銷售的理財產品三大類!

下面具體對這幾種產品的安全性,做個分析:

第一種,銀行自身開發,管理,運營的理財產品:銀行擁有專業的金融投資,管理經驗,嚴格明細的制度與監督審核機制,相對而言,這些產品在風險控制,盈利能力,安全性方面,非常優秀!因此出現違約潮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第二種,銀行代銷的產品。這一類的產品有:基金,證券,信託等專業的金融機構開發,並管理運營的理財產品!同時,銀行會對這些代產品,進行嚴格的審核和篩選!加上這些機構也有非常專業的經驗和嚴格的管理制度,因此,也有相當高的安全性!雖然有個別的違約現象,但總體而言相對安全!

第三種,是利用銀行場所自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例如商業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眾所周知,保險公司主要是從事財產與人身保險服務。在金融投資,領域的實力,無法與銀行相比。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看到有違約潮的出現!

另外呢,從銀行來講,有一些中小型銀行,儘量近幾年來,擴張速度過快,各項規章制度,執行不嚴格。因此也不排除有個別違約現象出現,但總體看,很難出現違約潮!

需要提醒朋友們注意的是,目前有一些,非正規的理財產品,打出高收益的幌子進行銷售!甚至與一些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相勾結!欺騙投資者!這些產品在管理運營和安全性,收益性等方面不透明,不嚴格,不合規,甚至不合法!一但購買,很可能給投資人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細的分別,並在正規的場所進行購買!

由上可知,雖然目前市場資金偏緊,資金成本上升,但就銀行理財產品來講,談違約潮,為時尚早!個別產品出現違約,瑕不掩玉!因此,理財銀行理財產品,仍然是我們普通人進行投資理財的首選!是相對安全的!

投資理財關係到千家萬戶,如果您對這方面有什麼觀點,看法建議,或有什麼疑問?歡迎留言和朋友們共同討論。歡迎關注和轉發此文,讓其他的朋友受益!


理財迦


嗯,來了,在聽風就是雨的那些人看來,肯定是來的啊。

資管新規來了,銀行理財違約潮就來了,否則為啥下新規?

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以後肯定都不保本了,要不為啥有這個文件?

存款保險制度頒發了,銀行肯定要破產了,要不怎麼下這個制度?

神邏輯啊,佩服,如果您也有同樣的看法,建議不要往下看了,因為我覺得我說服不了你。

如果我是小女生,我一定會說,你不愛我了,要不你怎麼不看我以前發的回答,看完為什麼不相信我,人家都是認證過的國際金融理財師,你都不信任我,你一定是不愛我了,不理你了。

或者我會說,銀銀辣麼可靠,你怎麼忍心不相信銀銀?

感性就行了,我怎麼認為的事情肯定就是怎麼樣的,要什麼理性,要什麼分析,費力搞清事實多累,想想就解決多好,是吧?

吸菸從什麼時候開始危害健康的?從規定包裝上要印“吸菸有害健康”開始的,要不然為啥要印。

做手術前為什麼要讓家屬簽字,肯定是醫生不好好做手術,要把責任推給家屬。

買房子要籤合同,一定是為了要坑我,要不然讓我簽字幹嘛,我交錢把房子鑰匙給我不就得了。

如果是我,在買貴重東西時一定會研究清楚我買的是啥,合同為啥這麼寫,出現情況責任劃分,以及如何解決,當然買個橘子倒不會讓商家寫個保證書給我萬一吃拉肚子他負責,不過要是我賣芒果要讓買芒果的人寫個保證書寫清楚已知對芒果不過敏,不會像電影裡那樣吃出過敏然後讓我負責。

列位看官,你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如果能的話,我想告訴你,市場沒變,只是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的政策變了,不會出現違約潮,這就像某家保險公司賠付標準變了,發生意外的概率不會增大一樣。


鑫財經


就目前金融體系整體運作的風險來看,並不至於發生較大規模的銀行理財違約,要說歷史上出現過這種違約潮的時候,是在2018年初,包括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在內的大型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悉數在列。那麼銀行理財為何會違約?咱們的錢應該怎麼辦呢?銀行理財是如何運作的?


與基金一樣,理財產品是一個間接投資工具,而且由於主要投資於貨幣和債券市場,安全性較高,比較受老百姓的青睞。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財資金投向存款、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的餘額佔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65.70%。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53.35%。


理財產品通過公開募集將閒散資金集中後,投資到貨幣、債券和股票等市場,以及較高風險的股權市場,從而獲取不同的收益。2018年資管新規,放開公募理財產品不能投資與股票相關公募基金的限制以後,允許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公募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各類公募基金間接進入股市,理財產品可投資的範圍廣了,風險自然也就大了。


以2018年初招行違約的10億理財產品為例,招行的理財產品涉及到了一種叫做夾層基金的東西,這種基金運作模式既可享受投資標的的股權收益,也兼顧次級債券的收益,性質介於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之間。但這個產品最終出問題的地方不在於產品的複雜性,而在於所投資的部分項目由於銀行抽貸,出現虧損,在延期一年後依舊無法退出,最終導致違約。銀行理財為何會違約?


銀行利用理財募集過來的資金,投向原本應發放信貸的項目(信貸轉理財),或者通過委託投資、資產證券化等各種形式,將表內資產往外挪,以騰出更多的規模發放信貸,這種形式叫做通道業務。不少銀行正是利用同業業務、通道業務等,使得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裡空轉,獲取可觀的中間業務收入,而沒有流向實體經濟。


且在空轉過程中,產品不斷層層嵌套,槓桿越來越高,一旦沒有新錢進來,原來的資金鍊很快就會斷裂。而銀行作為最大的資金中間商,一旦出問題,那基本就會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爆發。


那麼,銀行理財違約和這個有關係嗎?當然有。還是拿招行的例子,招行10億理財其中就投資到了實體經濟項目中,但是如果這些被理財所投資的項目或企業發生資金問題的話,理財就很容易違約。比如企業經營發生困難,銀行一看不對勁,立刻就會提前收回貸款,也就是抽貸。而一旦發生抽貸,沒有後續資金跟上,企業或項目就容易發生資金鍊斷裂,從而殃及理財。咱們的錢應該怎麼辦呢?

作為普通百姓,我們本來就很難分辨各種理財產品的類型,更談不上什麼夾層基金、通道業務了,但有幾點咱們可以做到:

1、選理財,儘量選大型銀行。雖然招行、交行這種大型銀行也中過招,但終究它們至今還是正常運作,理財產品基本如期兌付。而小銀行在受到違約衝擊後,影響較大,對於咱們的錢財來說已經不再安全。


2、勿相信保本保息承諾,選購理財時仔細查看產品說明書,要知道產品的風險在哪裡,運作方式是怎麼樣的。


3、最後那就是儘量分散投資,平攤風險。當然,就目前宏觀經濟狀況來看,銀行總體風險還是可控的,暴雷的大多都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如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未來到底是傳統銀行,還是互聯網金融最先迎來違約潮呢?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風險請自擔,文章發佈或有滯後策略不具備及時性】

筆者代玖陽系中國貴金屬協會高級分析師,證書編號MFP0010878,私人投資理財顧問,文章無所謂雞湯和一切陳詞濫調以及虛名,用簡明圖表,加邏輯分析,以達行之有效的資產累計方式。


指微金融


就目前金融體系整體運作的風險來看,並不至於發生較大規模的銀行理財違約,要說歷史上出現過這種違約潮的時候,是在2018年初,包括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在內的大型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悉數在列。那麼銀行理財為何會違約?咱們的錢應該怎麼辦呢?

銀行理財是如何運作的?

與基金一樣,理財產品是一個間接投資工具,而且由於主要投資於貨幣和債券市場,安全性較高,比較受老百姓的青睞。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財資金投向存款、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的餘額佔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65.70%。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53.35%。

理財產品通過公開募集將閒散資金集中後,投資到貨幣、債券和股票等市場,以及較高風險的股權市場,從而獲取不同的收益。2018年資管新規,放開公募理財產品不能投資與股票相關公募基金的限制以後,允許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公募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各類公募基金間接進入股市,理財產品可投資的範圍廣了,風險自然也就大了。以2018年初招行違約的10億理財產品為例,招行的理財產品涉及到了一種叫做夾層基金的東西,這種基金運作模式既可享受投資標的的股權收益,也兼顧次級債券的收益,性質介於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之間。但這個產品最終出問題的地方不在於產品的複雜性,而在於所投資的部分項目由於銀行抽貸,出現虧損,在延期一年後依舊無法退出,最終導致違約。

銀行理財為何會違約?

銀行利用理財募集過來的資金,投向原本應發放信貸的項目(信貸轉理財),或者通過委託投資、資產證券化等各種形式,將表內資產往外挪,以騰出更多的規模發放信貸,這種形式叫做通道業務。不少銀行正是利用同業業務、通道業務等,使得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裡空轉,獲取可觀的中間業務收入,而沒有流向實體經濟。而且在空轉過程中,產品不斷層層嵌套,槓桿越來越高,一旦沒有新錢進來,原來的資金鍊很快就會斷裂。而銀行作為最大的資金中間商,一旦出問題,那基本就會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爆發。

那麼,銀行理財違約和這個有關係嗎?當然有。還是拿招行的例子,招行10億理財其中就投資到了實體經濟項目中,但是如果這些被理財所投資的項目或企業發生資金問題的話,理財就很容易違約。比如企業經營發生困難,銀行一看不對勁,立刻就會提前收回貸款,也就是抽貸。而一旦發生抽貸,沒有後續資金跟上,企業或項目就容易發生資金鍊斷裂,從而殃及理財。咱們的錢應該怎麼辦呢?

作為普通百姓,我們本來就很難分辨各種理財產品的類型,更談不上什麼夾層基金、通道業務了,但有幾點咱們可以做到:

1、選理財,儘量選大型銀行。雖然招行、交行這種大型銀行也中過招,但終究它們至今還是正常運作,理財產品基本如期兌付。而小銀行在受到違約衝擊後,影響較大,對於咱們的錢財來說已經不再安全。

2、勿相信保本保息承諾,選購理財時仔細查看產品說明書,要知道產品的風險在哪裡,運作方式是怎麼樣的。3、最後那就是儘量分散投資,平攤風險。當然,就目前宏觀經濟狀況來看,銀行總體風險還是可控的,暴雷的大多都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如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未來到底是傳統銀行,還是互聯網金融最先迎來違約潮呢?


各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到這裡,如果你想學習更多的金融知識(股市、樓市、債市、匯市),可以關注小白老師的頭條號(小白讀財經),查看更多的原創文章和原創問答。


小白讀財經


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從2000年誕生以來至今,即使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都沒有發生過違約潮。從目前的形式來看,短時間內也沒有發生違約潮的可能。

什麼是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指的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自行承擔。對於銀行來說,理財產品屬於“受人之拖,代人理財”。

理論上而言,理財產品的違約對於商業銀行而言並不會發生損失,畢竟風險由客戶自擔,但是現實中,商業銀行往往都很重視理財投資團隊的培養,儘量的讓理財產品實現預期甚至超預期的收益率。而以往出現理財產品逾期的情況,銀行甚至會進行兜底。

銀行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銀行是經營貨幣(風險)的企業,客戶對於銀行的信任度,是銀行賴以生存的核心競爭力。如果說一家銀行頻繁發生理財違約的事件,雖然銀行本身無直接損失,但是銀行的公信力會迅速下降,即使存款可以按時兌付,也沒人會願意來存款,這是違約潮所帶來的連鎖反映,如果全國的銀行業都這樣,那麼整個金融體系都會崩潰,所以違約潮無論是銀行本身還是國家都會盡量避免。

此外,對於銀行而言,理財產品超預期實現,銀行是可以獲得額外收益的,目前各家銀行對於理財產品的超額收益規定,都是屬於銀行的(比如預期收益率是4%,原規定的管理費是0.3%,假設最終實現的收益率是5%,超額0.7%還是銀行的),所以銀行都會盡量的讓理財產品超額實現,這不僅有利於保證自己的信譽還可以提升自身的收益。

產品的投資方向

銀行按照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細分為五個等級,R1、R2、R3、R4及R5,層級越高的產品,收益越高,投資的產品風險也越大。其中前兩大產品R1及R2發生損失的概率極其低,其安全性與貨幣基金相差不大,而這兩個也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主力,佔比90%以上。R3-R5理財產品屬於具有一定風險的產品,不過目前各家銀行都嚴控這個三個層級理財產品的比例,你到各家銀行的官網或者手機銀行上查詢,就會發現這三個層級在售的產品都是屈指可數的。

嚴格控制的投資投資比例,也使得銀行理財產品發生違約潮的概率微乎其微。

總結

就當前的市場情況而言,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發生理財的違約潮的,長期來看,只要市場環境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也不會發生違約潮的可能,所以無需太過於杞人憂天。


鯉行者


對於銀行理財違約潮這個輿論風向的討論,我個人認為無須放大,因為本身就不存在違約潮的概念。這最近兩年確實也爆出過一些銀行理財的新聞,比如說“招行10億元理財違約“,”交行3億元理財退出存在問題“等等,把一些投資銀行理財的老百姓搞得人心惶惶。

但是最終這些傳聞和爆料在沒有真正被證實之前,或者說銀行理財的市場上出現1-2例違約事件都是正常的,這並不是意味著銀行的風控和資管出現了輿論口中的違約潮,我們還是理性的看待這些問題。

輿論背景

在中國出現銀行理財違約潮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就是這麼肯定一個回答。回顧歷史上的幾次金融危機,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2007年次貸危機,可以說一次比一次嚴重,但是我們國家的銀行資產都很堅挺的穩固住了後方,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老百姓這麼信任銀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受監管保護的銀行理財

銀保監在對銀行的理財產品方面的監管保護政策還是很嚴格的,銀行理財購買時必須要到線下做個人的風險測評,而且購買也是有一定的門檻,一般來講是5萬元起購,設置了一系列的限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讓投資者瞭解到銀行理財也是有一定的風險和投資要求,讓投資者能夠認識銀行理財的投資風險程度。

對於銀行來講,為了讓投資者購買自家的產品,銀行大多數會通過以下的手段來宣傳理財產品:

1. 銀行承諾保本保息,承諾預期收益率,用這種方式來吸引用戶的購買;

2. 銀行拿著錢去參與投資,賺錢就給客戶分紅。

但是銀行理財的好景也不長,監管發現了銀行的剛性兌付、保本保息政策的不穩妥之處,覺得這樣的交易方式存在集中擠兌的風險。

如果銀行採用的是剛性兌付,一旦遇到市場行情不好,投資的產品持續下跌,投資者集中擠兌就會出現銀行虧空沒錢兌付,我們應該知道,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最先破產的就是銀行,因此剛性兌付的風險是非常高的。

我們國家的監管層面就在2018年頒佈了《政策法規》,明確表示銀行不能剛性兌付,理財產品的盈虧要用戶自行承擔。

這也是為什麼銀行理財的違約情況越來越少的原因,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不再出現剛性兌付,那麼銀行理財如果出現了收益率降低或者虧損的情況,投資者就要承擔一定的投資風險。

其實說白了,這是一種風險轉移,原來風險是由銀行承擔,現在轉移到每一個投資者身上,不能單獨說這種政策對於投資者來講是一件壞事。

換位思考來看這個問題,對於國家經濟的穩定和銀行理財的健康發展角度來看,是有長遠幫助的。

尾聲

對於銀行的理財產品,我們真正要看的是其相應的標的。一般的銀行理財主要投資於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為主,相對的風險小。

如果真的有一些銀行理財投資了股票、私募等,這種理財的風險等級是最高的,在你購買的時候也會提醒到投資者,因此我們在購買銀行理財時,對於產品的風險等級要格外關注。

另外,對於銀行來講,可以通過通過有效的“資產“和“管理”這兩板斧控制風險,相對的風險會有所降低。真正出現虧損的只是個別情況。

最後還是那句話,投資不要被輿論的風向所牽著走,看問題要看本質。

以上就是我對該問題的分析和解釋,希望可以幫助到題主及更多的人。原創不易,感謝閱讀。


我是杜耶說理財,價值投資的佈道者。

點贊和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關注我,和我一起慢慢變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