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危機:不確定感、疑病、歧視和崩潰

想要了解更多專業、好玩、實用的心理學知識,歡迎關注
專注為您推送心理學精選內容哦!

疫情當前,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危機:不確定感、疑病、歧視和崩潰

疫情當前,很多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都積極投入工作,為受影響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心理危機干預。

以下轉自吳和鳴老師關於疫情心理危機干預的幾點建議,包括:不確定感、疑病、歧視和崩潰等。

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一點幫助。

疫情當前,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危機:不確定感、疑病、歧視和崩潰

01 不確定感

不確定自己或周圍人是否被傳染?是武漢肺炎還是一般流感?屬於輕症或重症?什麼時候結束封城?什麼時候疫情轉好……

心裡七上八下、沒著沒落,像被拋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里看不到岸……

為了獲得確定感,頻繁關注各類疫情信息,不斷地與相關人士(如在醫院工作的親友)聯繫,打探內部消息,為內心的各種問題尋求答案,結果心情是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快速來回變換,時而悲觀,時而樂觀,因為反覆經歷這些過程而體驗到強烈的挫敗感、無助感等。

疫情當前,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危機:不確定感、疑病、歧視和崩潰

  • 工作策略

不要幻想為當事人提供確定的信息可以帶來確定感。不要去扮演那個一直被期盼但不可能存在的拯救者。

試圖對不確定感進行描述,此刻的描述是確定的,描述本身就可以增強確定感。描述的內容:對……不確定,感受到……為了確定感,做了……其中體驗到……

瞭解曰常生活的安排、具體過程,讓當事人在自己建立的曰常生活秩序中,體驗到確定感。

對環境的描述。從遠方無法確認的疫情,從身體內部無法感知、掌控的生理或疾病過程,回到現實的生活環境中,讓當事人描述周圍環境中的人或事,回應對當事人所描述生活環境的獨特之處的發現與感受。

支持系統之確認。對當事人不確定的內容進行想象,比如,如果是重症,會發生什麼?可以一起想象當事人一個人不敢去想的最可怕的情境,他一直在迴避,希望找到信息擺脫這可怕的情境,這是不確定感的重要根源。在想象最可怕的處境時,當事人內在與外在的支持力量同時顯現出來,併為當事人感知到。

疫情當前,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危機:不確定感、疑病、歧視和崩潰

02 疑病

疑病,hypochondria,從詞源來看,是“始終放在心上”的意思,疫情之中,所有有關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軀體感受都會始終放在心上,這是再正常、自然不過的情況。也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下,疑病顯現出它的積極意義:關心身體,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人和社會負責。

疑病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於身體,整個人變成一個肺,整個家庭、整個城市、整個國家都變成了一個肺,因為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就產生了精神交互作用,對於身體的感受、反應非常敏感,容易捕捉、放大一些不適感,於是注意力更加聚焦於此,形成惡性循環。雖然理性上知道不必如此草木皆兵,但就是很難從中超脫出來。

不可能打消疑病念頭。誰也不能保證沒事,也不會輕易相信所謂的保證,疑病時沒有權威,權威的判斷只是一個創口貼,只有暫時的安慰效應。注意力很難真正轉移的,被努力分散的注意力會很快、很容易再次回到身體上。所以,不要去對抗疑病,進行徒勞的抗爭。

疫情當前,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危機:不確定感、疑病、歧視和崩潰

  • 工作策略

因病入道,疑病是被動的正念,部分的正念,可以轉化為主動的正念,完整的正念。

無論疑病背後的動力是凝聚一個完整的自體,或者是通過與身體的連接表達對親密關係的訴求,正念都是有幫助的。

耐心地與當事人一起去覺察當下身體的感受,去形容那些感受,尋找貼切的詞讓那些感受有了歸宿

03 歧視

一些打心理援助電話的大學生,報告說在隔離中感受到被岐視,在整個防感染、隔離過程中,個體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還不得不面對各種歧視的態度和行為。被歧視的不僅僅是來自湖北、武漢的人,還有疑似患者,甚至是醫護人員。

疫情當前,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危機:不確定感、疑病、歧視和崩潰

歧視來自於恐懼,這是其中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部分,歧視逆轉被動為主動,由此擺脫恐懼,然而,之所以是歧視,就不僅僅是恐懼,在那些異樣的眼光、躲閃的反應,以及拒絕、驅趕的行為中,還包含有其他複雜的成分,都會被接受到,讓人感受到被歧視。

美國一所學校寫給家長關於新冠狀病毒的信(來源未確認),信中最後兩段中提到:“每個人都會生病,不要因此而孤立中國人和任何與中國有聯繫的人,更不要歧視生病的人,因為這樣會讓生病的人為自己生病而羞恥,從而隱瞞病情,不保護他人。我們防的是病毒,而不是中國人。越是危難之時,也需要冷靜,理智,人性,團結。”

這封信寫的很好,指出了歧視的後果,它讓被歧視者產生羞恥的感覺,強化了躲藏、隱瞞的動機,增加了傳播病毒的風險,最後害人害己,這並不是歧視者希望的結果

  • 工作策略

歧視帶來心理創傷。除了羞恥之外,歧視者還扔給被歧視者憤怒、無助等感受,這些感受混合、交織在一起,需要一一分辨出來,並被清晰地表達,這樣才能有一定程度的了結,僅僅只是說“被歧視”,就仍然處於被歧視所傷害的狀態之中。

疫情當前,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危機:不確定感、疑病、歧視和崩潰

在歧視的感覺中,有一個成分是,似乎被歧視者該為發生的一切負責,你的處境是你自找的,你活該,等等,這樣才給予歧視正當性,這會衍生出羞愧、憤怒等感受。這不是這場災難中的親歷者該承擔的責任,但都被承擔著。

在歧視的重重壓力之下,當事人承擔了該承擔的責任,努力照顧好自己和家人。在經歷上面描述諸多感受的同時,當事人是如何勸慰自己的?又是如何在被歧視的惡劣狀況下,做出抉擇,釆取行動的?

04 崩潰

當我們說“快要崩潰了”時,我們在說什麼?快要崩潰了,不意味著真的崩潰要發生了。快要崩潰了,是說我己經處於極限狀態,這種狀態無以名狀,它的程度是“崩潰”,我一直繃著、撐著,沒有喘息的機會,沒有進來的,只有付出的,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了,己經被耗盡、榨乾了,無法再支持下去,難以為繼了,快散架了,快趴下了,那根弦快斷了,快要瘋掉了……

疫情當前,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危機:不確定感、疑病、歧視和崩潰

在第一線的醫務人員,超負荷運轉;漫長的隔離狀態中,強烈的惶恐不安;封閉在家裡,日復一日,大眼瞪小眼,重複著沉悶瑣碎、糾結複雜的關係與日常生活,無法迴避。這都會讓人體驗到崩潰的感覺。

  • 工作策略

“快要崩潰了”,是在呼喚。要努力聽到這個呼喚。

在呼喚,不要只是一味地付出,要有滋養進來,尤其是心理上的滋養:你看到我,聽我說,陪著我,做這些就很好了,至少讓我暫時離開我不得不一個人面對的情境,可以喘口氣。

在呼喚,我需要被托住,被支持、被支撐,你堅定的目光、聲音,簡潔明瞭的說法,顯示了力量,成為了我的後盾。

疫情當前,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危機:不確定感、疑病、歧視和崩潰

最關鍵的是,崩潰,是說我繃不住了,要發洩了,需要一個允許,可以哭、大聲喊叫。你可以接受、忍受這樣的發洩嗎?把這些天積壓的、憋住的哭出來、叫出來,在酣暢淋漓的宣洩之後,我一身輕鬆,重新披掛上陣。你我都知道,你代替不了我,該我面對的、承擔的,還是得我去面對和承擔。

作者:吳和鳴,曾任武漢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系統註冊督導師(D-06-076),中國地質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

想要了解更多專業、好玩、實用的心理學知識,歡迎關注專注為您推送心理學精選內容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