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後的逆行者――疾控人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幾乎與親人“絕緣”, 奔赴疫情防控一線,逆行定格最美畫面,或開展密切接觸者的排查和追蹤,或開展樣本的化驗檢測,或開展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居住地的內外環境等場所消毒處理......

他們平時都在你的身邊,是平凡的人,他們可能是你的朋友,也可能有過一面之緣。在疫情發生的時候,你可能更不知道他是誰,因為他們已經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帶上了護目鏡。但是我們都應該知道他們是為了誰!

他們奮戰在防疫一線,捨生忘死、負重前行,為了大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他們的職責不是搶救感染的病人,但是他們可以讓更多的人避免感染。

所有的他(她)有一個統一的稱呼:疾控人!

1月29日,記者在他(她)們忙碌之餘進行了採訪。

李謝蓉是湖北省天門市疾控中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應急處理機動隊檢驗組人員,今年27歲,在天門市疾控中心工作已達6年。

當疫情來臨,已是兩歲孩子母親的她主動請纓,於22日,與組內其他人員一道開展首個疫情樣本化驗檢測,核對樣品、開展體系配置、結果分析等十餘道工序,一一嚴格按規程檢測,心無旁騖,一絲不苟。

疫情發生後的逆行者――疾控人

次日,檢測結果送省疾控中心複核,省疾控中心回覆:“完全正確”――此舉一錘定音,得到了省疾控中心的認可、授權,為我市及時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病毒核酸檢測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因為樣本有可能是病毒含量極高的汙染源,必須在特定的實驗室,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進行化驗、觀察、等待結果,每份標本需要連續工作14個小時才能出結果。這期間,一刻也不能放鬆,因為既要保證結果的準確性,還要確保自己負重工作時不能虛脫。

李謝蓉與組內其他人員一道常常在實驗室呆至次日凌晨,早的約在2時,晚的約在4時,次日照常上班,奮戰一線。

疫情發生後的逆行者――疾控人

由於紀律規定,檢測人員在崗和休息期間都不能回家,李謝蓉及組內其他人員幾乎與親人“絕緣”。

李謝蓉說:“起初有點忐忑不安,但看到身邊同事都毫不猶豫上了防控疫情的一線,能為疫情防控做點什麼,也對得起疾控人這個稱呼,疾病防控是我們職責所在,不能退縮,也沒有退縮。”

檢驗組負責人介紹:天門每天的確診病例就是檢驗組人員檢測出來的,有一天,該組人員結束“戰鬥”在市疾控門前拍下合影時,安靜的街道上走過的一個路人,朝著他們握拳喊著:湖北加油,武漢加油,天門加油!給他們鼓勁,他們勁頭更足了。

肖瑤是流行病學調查組人員。28日本是他結婚的日子。疫情發生後,他更改了婚期,如往常一樣堅守崗位,當日忙碌之餘,歉疚地向他的“新娘”發了一個紅包。

他的新娘是楊林人,對他的工作也很理解。

肖瑤告訴記者,每位因發病而住院的疑似病例,疾控人必須在第一時間到現場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以下簡稱“流調”),身穿厚厚的、密不透風的防護服,膠鞋,戴著面罩、護目鏡,雙層手套,對近在眼前的病人進行詢問,詳細瞭解病人發病前、後的接觸史,曾經去過的場所、乘坐過的交通工具、發病時間、發病過程及就醫情況等。所有細節都不能錯過,確保萬無一失。在這種狀態下完成流調任務後,隊員往往會出一身汗,護目鏡也模糊不清。負重前行的流調隊員需要時刻保持清醒和理智,克服各種困難和不適,才能圓滿完成任務。 同時,要開展密切接觸者的排查和追蹤,即通過流調,疾控人掌握密切接觸者的線索和範圍,第一時間找到與病人有過近距離接觸的所有人員,包括家人、同事、朋友,共同就餐,同乘一個交通工具,一起旅遊等人員。雖然如大海撈針般艱難,但一個也不能漏掉。對密切接觸者及時隔離、觀察,防止疫情的擴大。

顏琦、尹家偉是天門市疾控中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應急處理機動隊消殺組成員。他倆均27歲,去年才加入疾控隊伍,但當疫情發生後,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和心理壓力,他們服從安排,沒有絲毫猶豫和退卻。

他倆與該組成員在消毒的整個過程中都必須嚴格按防護標準穿戴厚重的防護裝備,護目鏡易起霧,視野模糊,幾乎看不清,常常呼吸不暢。一次消毒任務經常是到凌晨2、3點才能結束。

“疫情來臨,我們責無旁貸,要讓更多的人避免感染。”簡單的一句話,輕描淡寫間只是為了守護市民享受歲月靜好的時光。

疫情發生後的逆行者――疾控人


疫情發生後的逆行者――疾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