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貨」們


古代歷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貨」們

吃貨到處有,中國格外多,我自己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吃貨。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吃”成了古往今來的中國乃至世界各國人民的頭等大事。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甚至連古之聖賢,全都難逃一個吃字,我感覺古來聖賢皆寂寞,寂寞的可能就是沒人與他一起分享美食。那麼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都有哪些最具代表性的「吃貨」呢?他們如果像如今一樣開啟了美食直播,會帶多少粉呢?他們在「吃飯」這件事上,給我們做了多少鋪墊,給我們後人留下了怎樣的寶貴財富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代那些FAMOUS吃貨們。


古代歷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貨」們

商朝的開國功臣伊尹幫助商湯滅了夏朝,在商朝為相五十餘載,是商朝的「五朝元老」。伊尹由廚入宰的經歷,從史料記述中可知,伊尹先是當過奴隸的,幼年的時候寄養於庖人之家,得以學習烹飪之術,長大以後成為精通烹飪的大師。但是伊尹並不滿足做一個非常優秀廚子,他由烹飪而通治國之道,說湯以至味,成為商湯心目中的智者賢者,被任用為相,影響較大。以伊尹來比喻技藝高超的廚師的詞語也不少。如今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地中國烹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為中國的“廚聖”、“烹調之聖”。

古代歷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貨」們

關於孔子與吃之間的關係,很多人可能只停留在食色性也這句話上。但當時孔子弟子向他交的學費不是MONEY,而是幾壺酒和一些乾肉,也就是我們現在的臘肉,我估計孔子那個時候就會做梅乾菜扣肉了。有人統計過,《論語》中出現「政」字共有41次,而「食」字也出現了41次。由此可見,在孔子心中,吃飯和施政是同樣重要的。雖然孔子被尊稱為聖人,但也難逃吃貨這個稱呼。孔子曾提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食物不嫌烹飪得細,魚和肉不嫌切得細”,也就是說食物越精細越好,魚和肉也要切得又細又薄,由此可知我們的孔老夫子吃的還比較精緻,不像我們現代人亂吃。

古代歷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貨」們

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得漢朝出使西域的張騫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帶貨能手,儘管張騫本人跟吃沾不上太大的關係,但如果沒有他,今天的「吃貨」們恐怕要少許多口福,不知道世上原來還有這些好吃的,所以張騫絕對是漢朝的薇婭、李佳琦。他從西域帶回了葡萄、核桃、石榴、黃瓜、大蒜、蠶豆、水芹等食物,為漢朝之後民眾餐桌的豐盛程度立下了不朽的功業。湖南、四川、江西、貴州中國四大辣椒天團,你們真的好好感謝張騫,因為辣椒於明代通過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新疆、甘肅、陝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然後慢慢的傳入到全中國各地,以至於現在到處都是你們最愛吃的火鍋、剁椒魚頭、小炒肉等。


古代歷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貨」們

如果要在古代「吃貨」中選出一個堪稱“食神”級別的,能與現代大胃王一較高下的,那一定非蘇軾蘇東坡莫屬了。他不僅愛吃,還給食物寫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更厲害的是他還能自己發明各種新鮮菜品,除了人盡皆知的東坡肉,已經成為美食代名詞的他對後世的餐飲業影響巨大,一碗東坡肉就能讓江浙滬為之瘋狂。據說現在全國各地有近一百種以東坡命名的菜餚,儘管有真有假,但論影響力的話,蘇軾一定是首屈一指的。

古代歷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貨」們

如果只給陸游加一個標籤的話,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會選擇「愛國詩人」。但是不吃飽了哪有力氣愛國呢?在陸游存世的九千多首詩詞中,與吃有關的大概佔一百多,內容包含食品種類、地方特產,甚至飲食習慣、調料和餐具等都無所不包。不過陸游走的是與蘇軾相反的「素食養生」路線,山藥、薺菜、韭黃、梅乾菜都是陸游的最愛。


古代歷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貨」們

被影視劇演繹成風流才子的紀曉嵐可謂深入貫徹了孔聖人「食色性也」的指導思想。「年逾八旬,日御數女」的八卦我們按下不表,而眾多對他食量的記載實在是讓我們不能不信。據說紀曉嵐每天要吃幾斤肉,常年不吃主食。此外,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零食不斷,對榛子、栗子之類的乾果「食不住口」,因此有人說他是「猴精轉世」。


古代歷史上那些“知名”的「吃貨」們

清代詩人袁枚不僅愛吃、會吃,還會做,更厲害的是他還開設了自己的「美食專欄」——《隨園食單》。這本菜譜堪稱清朝的家常菜大全,裡面詳細介紹了南北三百多種菜餚從選材到烹飪的方法。他自己說「做食物之須知,實乃做人做事之萬事須知也」,看來做什麼事情都「如烹小鮮」,最怕用心二字。

在中國幾千年烹飪技術發展長河中,曾經出現了許多的技藝高超的名人,如帝堯時代傳說中的彭鏗、周朝的太公呂望,春秋時代的易牙等。這些人都各有專長,而且在烹飪技術的發展中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才得以造就如今這麼豐富的美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