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與中國足球的關係:用10年將中超與國足從低谷拉回


前幾日,足協的一些領導在談到“恆大與國足”的關係時發出一個靈魂質問:你恆大拿再多冠軍,國足成績差,拿的冠軍有什麼用?這個問題聽起來很有道理,也很符合國足的現實情況:聯賽風生水起,國足差的一匹!但是這個邏輯是經不起深究的,今天邏輯君就來談談其中的一二三:


恆大與中國足球的關係:用10年將中超與國足從低谷拉回


恆大初入中超的年代,絕對是中國足球的至黑至暗時刻。在之前的近10年中,中超在假球的風波中越來越臭,以至於讓社會形成了:踢足球者上街,人人喊打的局面。邏輯君找到了一些關於中國足球人口和聯賽上座率的數據(包括甲A時代):


1995年,中國註冊的足球人口數高達65萬人,聯賽的上座率達到23700人,聯賽上座率方面,直到2018年中超的聯賽上座率才超過這個數據,位列世界各大聯賽的第五名。25年前的足球盛世我們沒能保持住,這是中國足球發展到今天最大的遺憾,一盤好棋活活被自己玩死。


恆大與中國足球的關係:用10年將中超與國足從低谷拉回


2000年,假球風波開始,當時的註冊球員數量下降到61萬人,聯賽上座率下降到19000人!雖然當時的世界足壇都或多或少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假球操縱,但是中國足球是玩的最囂張、最大膽的一家,以至於眾多的鐵桿粉絲粉轉黑,這也讓足球在中國的形象由正面轉向負面!再加上韓日世界盃公開的假球操作,讓那些對足球採取“吃瓜”態度的人也徹底放棄。


2005年,中國註冊的足球人口急速下降到18萬人,上座率下降到歷史最低的10300人,當時的足球環境已經到了不得不治的情況,再繼續下去,中國足球將直接走進歷史的塵埃中,這會讓高俅老爺子死不瞑目。


2009年,將假球清理完畢之後,中國註冊球員人數下降到只有可憐的8000人,這個數字只有1995年的1.23%!這是個什麼概念?相當於國足的選材面相較於1995年萎縮了98.77!縱使有獨生子女的因素影響了註冊球員的人數,但如果踢足球是一個好的出路,絕對不會下降的這麼明顯!


恆大與中國足球的關係:用10年將中超與國足從低谷拉回


當時,由於聯賽的清理工作基本結束,所以球迷的上座率小幅回升,來到了13543人,但大多數球迷的想法都是:看別人家的孩子踢球就行了,自己的孩子絕對不讓他走這條道路!而且在當時國足一次次在亞洲賽場上難以衝出,更是將這個職業釘在了恥辱柱上!那時,有人如果敢在球迷中間誇讚國足,那絕對會被噴的體無完膚。


說到2009年,這絕對是中國足球至黑至暗的時刻,8000人的註冊球員數量,也意味著之前幾年踢球的青少年數量少之又少,這也註定了國足在之後的10年間可能將無人可用!而且這個“人人喊打”的勢頭如果得不到逆轉,中國足球的衰敗可能將不止10年,這無關於主教練是裡皮還是高洪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主教練再牛球隊中沒有梅西你就別想衝出亞洲。


所以,在2009年的時候,中國足球的任務不是請哪位主教練的事,而是怎麼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咱們的足球環境,來證明踢足球是有前途的!作為影響力最大的中超聯賽,自然也就將提升關注度作為重中之重,來讓更多的人來看球,才會有更多的人來踢球!


不知道背後有沒有刻意的安排,恆大正是在2009年在中甲一騎絕塵,隨後在中超、亞冠、世俱杯上屢創佳績,這讓中超聯賽迅速籠絡了大量的粉絲團體。與此同時,恆大“買買買”的戰略也讓中超所有球員的收入屢創新高,以至於高到現在足協不得不出面干預。這些球員能不能匹配這樣的高收入咱們不說,但這麼的收入確實讓大量的人群考慮讓自己的孩子來走踢球這條道路。


恆大與中國足球的關係:用10年將中超與國足從低谷拉回


2015年,中國男子足球人口達到37490人,上座率上升到22200人;2016年,註冊足球人口再上升到42152人,聯賽上座率上升到23000人;2018年,中國男子足球註冊人口突破5萬人大關,上座率達到史上最高的24033人!你可以批評國足的成績依舊相當糟糕,但你絕對不能忽略恆大的出現,迅速扭轉了男足在人們心中的印象,起碼越來越多的小球員已經開始出現了。


恆大與中國足球的關係:用10年將中超與國足從低谷拉回


我們都知道,現代足球從5-6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進行刻意的培養了,我們假設2010年的時候有很多的小球員開始踢球,他們到如今也僅僅只有16歲,事實上這也是最理想的情況,現實中可能會更晚,因為我們的人口數量也只有1995年的7%,需要進步的空間還相當大!


所以,很多人問:為什麼國足從恆大幫到上港幫、從高洪波到裡皮、從“軍訓”到選拔隊各種嘗試下不好反而變壞了?答案就是我們還在為10年前的挖的坑進行買單,這個過程可能會長達15-25年之久。這也順便解釋了為什麼鄭智這個中場位置,一直找不到合格的替代者。


恆大與中國足球的關係:用10年將中超與國足從低谷拉回


至於國足該不該限薪,目前來看是可以限制的,但是又不能限制的太厲害,必須要讓一部分球員得到超出能力的價值,原因很簡單:這樣可以刺激更多的人繼續來踢球!所以,球迷口中的高薪低能情況還會繼續,而且短期內不會結束,只能沒有之前那麼誇張了。


至於很多人對已經拿到高薪的球員恨的咬牙切齒,邏輯君在此就多說兩句吧:他們畢竟是在中國足球最黑暗時刻堅持下來的人,如果沒有他們,可能國足真就消失了,即使他們踢的很爛,但他們防止了國足變得更爛。


到目前為止,恆大模式在中超的作用就變得越來越不需要,聯賽的元氣恢復的差不多了,然後就應該好好地重視青訓與基礎設施建設了,將5萬個踢球的人培養出1個梅西就夠了,這也是足協在宏觀政策上不得不做出的應對。至於歸化球員嗎,可以看作是刺激國足快速復甦的催化劑,他們的水平很高,5000個球員中能出一個就很錯了,這也是在目前註冊球員數量少的現實情況下,不得不進行的選擇。


恆大與中國足球的關係:用10年將中超與國足從低谷拉回


不知道那位足協的官員懟恆大的時候是否也是同樣的看法,之前的中超沒強大的你不行,現在你繼續強大會變糟糕(當然這其中還涉及到恆大模式逐漸產生的弊端有關係)。當然,我們不否認恆大模式造成地域性足球、青訓體系的崩潰,但是在過去的10年中,恆大模式迅速地讓中國足球的群中基礎迅速回歸,這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可惜的是恆大還想用之前的模式繼續在中超實行統治,這個思維一定要轉變了,因為現在的中超不需要一個霸主,而是需要群雄,即使少了頂級外援,但球迷基礎還是會在的,不信,你可以繼續觀察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