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縣漂亮的香包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環縣當地又俗稱“絀絀”、“耍活”, 是一種民間民俗物品,是勞動婦女寄託希望、祈禱幸福的產物。吉祥如意,祝願祈福,禳(rang)災避邪,祛病保平安是環縣香包祈祝這個大千世界的亙古主題。作為端午節的民間傳統飾物,環縣香包寄託著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訴求,滲透著"祈福避邪"的象徵意義,件件都被賦予展現生命、活力,表達思想、信仰,揭 示人性、慾望的民俗文化內涵,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純樸、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蘊含著華夏古老文明博大、雄奇、陽剛的民族魂魄。


環縣漂亮的香包

環縣香包是一種立體造型和平面刺繡兼容的純手工藝製品,構型簡單質樸,按製作技藝分有"絀絀"類、線盤類、立體刺繡類、平面刺繡類四大類型。"絀絀"又名藏針繡,其特點是把針線藏起來,以造型狀物、形神兼備而不見針線為佳境,其工藝流程包括創意、選料、剪裁、狀物等環節。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

環縣漂亮的香包


在環縣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製作香包的傳統。婦女是香包刺繡大軍的主體,她們將身邊常見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幾何圖形、人物故事等作為創作靈感的來源,通過平繡、鎖繡、補繡、挑花、剪絨、串珠、打結等一系列不同手法和工序縫製而成。其類型主要有頭戴型、肩臥型、胸掛型、揹負型和腳蹬型。環縣香包特點有四:一是原始生態文化味濃,很多香包中滲透著巫神文化和古代陰陽平衡的哲學觀念。二是表現手法奇異多樣,它不講透視,不求比例;不講形象,只求神似;誇張變形,突出頭身,各種動物香包,完全由刺繡藝人隨藝術思考刺就。三是比喻象徵,託物言志。比如借老虎獅子的勇猛威武,求祛除邪惡之氣,借魚兒鑽蓮喻男女愛情,借葫蘆、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棗、花生、桂圓、蓮子之名,取諧音,寓早(棗)生貴(桂)子之義。四是審美觀點獨特。它從意念出發,幻化姿態,多變視點,隨意創作,很多美術家認為無法理喻的東西,在環縣民間藝術家眼中是合情合理的。


環縣漂亮的香包


近幾年,香包製作已不再受時令季節的限制,開始變成商品,走向市場,並逐步形成了產業。現在,慶陽地區有3萬多戶、13萬多人從事香包的生產、銷售,產品有20多個大類、900多萬件,遠銷美國、日本、意大利、法國、俄羅斯、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環縣漂亮的香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