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90後跟00後喜歡讀金庸古龍類的武俠小說嗎?你的年代最喜歡讀什麼書?

電源老李


作為90後的我,貌似也沒有怎麼讀金庸古龍的小說。反而是金庸武俠電視劇鋪天蓋地,熱火朝天,因此對於他們武俠世界的認識大多來自電視劇。

90後確實算是金庸武俠的最後一批愛好者了吧,00以後喜歡的人應該也有,但是不算多,一方面因為時代進步的關係,科技發展很快,傳統武俠中的武功、暗器等,再也不是當初人們心中那麼神秘的東西了,現在的科技很多還是能夠實現的,比如槍取代了暗器,比小李飛刀更厲害,上天入地都是可以辦到的了,見多了就不覺得新鮮了。甚至在電影中見慣了科幻世界的高科技,更不會對傳統武俠有多大興趣了;另一方面,傳統的武俠更多地是通過武俠世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國民族大義,相對的,儘管故事精彩,卻不如現代修真玄幻穿越這類純粹以獵奇為主的快餐小說吸引人,再加上古典小說多以文言詩詞來寫,儘管在文學上是一種美,卻不如網絡小說的直白語言來的刺激,這也是00後們不怎麼讀這類小說的緣故吧。

至於個人,要說武俠小說的話,看的多的反而是新武俠,比如鳳歌、步非煙、小椴這些人的作品,也許是有珠玉在前吧,總有人說他們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金庸古龍的影子,這也沒辦法,但對於我來說,還是覺得挺不錯的。只是現代人,再難寫出類似的傳世之作了。

對於武俠,我覺得,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武俠終究是歷史發展中的一段文化,就像是古文詩詞一樣,足以留存後世,供後人們欣賞。即使沒人看了,也不應沒落下去。


讀書話生活


大家好,我是一個頭條創作者,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提問,在答題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98年生,除了《書》《連》《鴛》外都看過,三部曲看過兩遍。

至於00後們,就我接觸的來看,看金庸書的幾乎沒有,中學時地理老師和政治老師特別喜歡聊金庸,前者動輒引用書裡的情節,試圖使課本知識更具象化,後者則天天談他讀書時的往事,說自己住校時在被子裡用手電筒照著通宵讀。可惜我的同學們沒啥共鳴,確切的說,聽到這些東西興奮的人也就我一個,因為這都是我所親身經歷過得事,那些書中的細節也多是電視劇裡沒有的或拍不出來的。

八十年代後,金庸的電視劇一版接著一版,年年都有翻拍,喜歡武俠的男孩兒們都興沖沖的看電視劇去了,沒幾個肯靜下心來去讀書。尤其金老的書有一個很騷的特點,就是第一章主角都不會出現,吊人胃口,很多人都是剛開始就看不下去了,缺乏耐心。

再者讀金庸書也需要一定層次,少時讀也就讀個故事,再長點看到裡面的家國情懷,儒家風範,弱冠之年重讀又開始揣摩他的行文手法,哪裡用了什麼樣的技巧,為什麼這麼寫,高明之處在哪裡。很多人讀不懂,或者讀完覺得也就那樣,要麼是沒仔細讀,要麼就是自己缺乏相應的素養和閱歷而已。

最後想強調一下,其實看書也好,看劇也好,實無優劣之分,全憑個人喜愛而已,並不是說你看過金庸的書你就是多麼厲害的人或者多麼值得以此吹噓,要知道在上一代,可都是看他的書長大的。金庸的書當年在報紙上連載時也只是供小市民階層消遣的閒暇讀物而已。我始終相信,真正熱愛讀書的人,都應該拎得清讀書不是一件多麼功利和值得炫耀的事情,讀書的目的不是說為了你讀了幾本幾本你的人生能發生多大的變化你能成為怎樣優秀有內涵的人,僅僅是喜歡而已,是平淡生活的小小光亮。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南閣無塵


我讀初中比較喜歡 武俠小說 天天晚上都熬夜看武俠小說

雪中悍刀行這個江湖,有武夫自稱天下第二一甲子。有劍仙一劍破甲兩千六。有膽小的騎牛道士肩扛兩道。但一樣是這個江湖,可能是江湖兒郎江湖死,才初出茅廬,便淹死在江湖中。可能對一個未入江湖的稚童來說,抱住了一柄刀,便是抱住了整座江湖。而主角,一刀將江湖捅了個透!臨了,喊一聲:小二,上酒

在後來我又迷上了 玄幻小說像

1.修羅武神 論潛力,不算天才,可玄功武技,皆可無師自通。論實力,任憑你有萬千至寶,但定不敵我界靈大軍。我是誰?天下眾生視我為修羅,卻不知,我以修羅成武神。等級靈武,元武,玄武,天武,武君,武王,武帝,武祖

2.混沌劍神 劍塵,江湖中公認的第一高手,一手快劍法出神入化,無人能破,當他與消失百年的絕世高手獨孤求敗一戰之後,身死而亡。 死後,劍塵的靈魂轉世來到了一個陌生的世界,並且飛快的成長了起來,最後因仇家太多,被仇家打成重傷,在生死關頭靈魂發生異變,從此以後,他便踏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劍道修煉之路,最終成為一代劍神。 本書實力體系,由低至高——聖者,大聖者,聖師,大聖師,大地聖師,天空聖師,聖王,聖皇,聖帝

3.血龍戰神 上古世紀,天地初開,龍祭大陸乃神龍一族之天下,時至今日神龍滅絕殆盡,神秘浩劫再度降臨,天下蒼生岌岌可危!少年龍辰,揹負父輩榮耀使命,追逐神龍滅絕謎團。機緣巧合之下,成為億萬年來唯一的祖龍武者,問鼎龍族至尊,號令天下神龍。吾輩太古龍族,甘願血染青天,只為兄弟情義;揮手倒轉星河,只為美人如詩;吾等讓眾神隕落,天道崩裂,只為天下芸芸眾生!

4.鬥破蒼穹 5.牧神記 6.伏天氏這些系列的小說 說到這些小說簡直是滿滿的回憶啊 想那會看小說簡直是 星期五放假了就從晚上看到第二天早上啊 白天睡覺晚上看小說 太瘋狂了[捂臉][捂臉]


勵志土匪


90後00後估計不太喜歡武俠小說了吧,現在電子產品太豐富了,誰有那功夫沒事抱著本大厚書啃~哈哈,反正我弟弟不愛好,別問,問就是王者農藥。

我是80後,當時十分迷戀“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暑假除了在土地上踢球,就是窩在家裡看小說,一看就是一天,我一直覺得我眼睛近視跟金庸有關,嘻嘻。

那時候可真有勁頭,大清早就趴在床上看,除了吃飯上廁所,基本不下床。雖然父母知道在看小說,但比玩FC、看電視可有益多了,所以基本上看小說是全暑假綠燈的。

給我印象深刻的除了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記憶力最深刻的應該是一本叫《水煮三國》的書,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了,時間有點長,記憶不是很清晰了,這本書藉著三國的人物講一些道理和方法,一個一個的小故事讓我欲罷不能哈。

還有就是韓寒和郭敬明的作品,記得《幻城》讓我痴迷了好一陣子,其實當時看三重門、零下一度、愛與痛的邊緣、幻城純屬流行,當時班裡男生女生都看,感覺不看就很另類,說實話除了對幻城感覺不錯之外,其它的看不太懂覺得沒勁。

那些年課本沒看多少,就小說漫畫了,提起漫畫,首推是啥?《幽遊白書》,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吧,我都忘了被老師收走了多少幽遊白書,說是畢業還我,到現在也沒還給我~

好了,就說這麼多,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不同的回憶,唯一相同的就是那份屬於我們的快樂!


君哥閒在家


90後的我們還是喜歡讀金庸古龍小說的。

依稀記得我同學說,你一定要看鹿鼎記,寫得太棒了。

那時的我覺得,看電視得了,何必看書。

00後呢,就是我外甥那一輩,前幾天跟我要優酷會員,說想看tvb的劇,真的沒有想到。

他們也開始懷舊了。

我也曾經看衛斯理看得很痴迷,於是轉而瞭解作者倪匡這個人。

原來他文思泉湧,寫東西真的字數上比別人快很多。

當然最後看的是金庸古龍的,古龍的形容,寫的心境,你要笑,這個世界上沒人會願意傷害一個笑的人,起碼不會覺得他壞。

金庸,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巔峰幾本,讀得欲罷不能。

現在的社會,太過浮躁,短視頻,碎片文,有時候我也會看那些一句話概括的文章。

但是若想真得尋找什麼,還是要潛下心來,研究一些。

就像楊過,起初聰明,會得又多,後來被人點破,雜而不純,於是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武功。

我們的時代,也應該創造些什麼,畢竟我們站在這麼多巨人的肩上了。


領個用戶


我身邊的90後00後們是沒什麼人去讀金庸大俠,古龍大俠的。作為70後的我,以及我的小夥伴們,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讀金庸了,一愛就愛了30多年,應該說,愛一輩子。

那時的我們,白天把金庸藏在課本後面看,晚上躲在被窩裡舉著手電筒看,幻想著自己成為郭靖,喬峰那樣正氣凜然,俠肝義膽的大俠,幻想著小龍女翩然凌空,衣袂飄飄的絕世出塵,清俊美好。想像著策馬草原的狂野奔放,想像著劫富濟貧,懲奸除惡的快意坦蕩……


國雅書院


我讀過很多好書,其中最好的一本書就數《魯濱遜漂流記》了。魯濱遜好奇心很重,他想環遊全世界。十九歲那年,他未經過父親同意,在朋友的幫助下開始了自己的航海旅程。

他在航海的過程中,不幸流落在一個荒蕪人煙的島上,但他沒有害怕,憑著自己的勇氣、智慧和擁有的知識,在島上修建房屋、耕田種麥……魯濱遜花了很長時間,付出了很多艱辛,他憑著自己的毅力、實力和勇敢在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後,終於返回了故鄉。

我覺得魯濱遜非常自信,他的毅力讓我很佩服!以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鍛鍊獨立生活的能力;遇到困難應該保持樂觀、自信和勇敢的態度去面對!


你看看看看視頻


9o後讀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相對於80後7o後很少,90後幾乎沒有?

但並不是沒有,而是方式變了,但文化精神還在。

金庸古龍一輩們寫述的武俠趨於一個歷史時期發展的需要,那時人們獲得知識的載體是書刊報紙,沒有似今天能顯示閱讀的電子及其它載體。

那個時期由於落後,出版物少,能讀的都是古書歷史,其它方面的書很少,在文化大革命期,除讀紅書外,其它不宜,禁錮了文化形式。從改革開放後,港臺文化傳入,人們產生好奇而迅速愛上,新的形式讓國人如飢似渴,快速流行開來。

當時除流行歌曲外,港臺的愛情小說詩歌瓊瑤,徐志摩,岑凱倫,武俠金庸,古龍,梁栩生等為代表的作家文化風摩大陸,讀書寫信是人們生活交流的重要方式。

今天,電子讀物發達,書刊很少人閱讀,載體轉變,但並不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讀武俠,只不過不喜歡那種載體和方式,當下很多遊戲都是仿武俠,仿古龍金庸,加入時代元素,把莊重變成輕鬆。

可以說,沒有金庸他們一輩的武俠文化,就沒有今天許多手遊形式,但俠義精神始終體現在每一款遊戲中。

這就是大家表面上說,現在某某後不喜歡讀古書,這是不對的,他們只不過不喜歡那種文化方式,新形式表達,讓古變為今用。


金爺爺筆記


90後00後從市場來看,他們更喜歡看網文吧,網文裡武俠小說不多,而玄幻和偽科幻為主。

這種情況,在我看來,其實不是看的人變了,而是寫的人變了。

每一個創作者總想突破前人,突破自己看過的書,所以金庸他們從舊武俠到了新武俠,而現在那些看著金庸武俠長大的創作者,從新武俠到了玄幻和偽科幻。

現在的網文,也很精彩。

人不喜歡一成不變,所以流行總在變,其實變的人是創作者,閱讀者基本上是被動的。

我是看金庸類武俠長大的人。



R老師說


要說這個問題,我覺得現在的90後跟00後肯定不會喜歡金庸和古龍類的武俠小說,甚至說他們對所有的武俠小說都不會感興趣的。這跟當下的社會環境、科學發展、甚至經濟建設都離不開。

武俠小說大約是民國時期(20世紀三十年代前後)開始發展,如《鷹爪王》、《風塵三俠》、《蜀山劍俠傳》等,興盛時間大約是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作者主要是港臺的武俠名家: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黃易、諸葛青雲、倪匡、臥龍生等等。他們掀起了武俠小說的高潮,也可以說是代表了這種小說的最高成就。特別是金庸的小說都拍了電視電影,甚至翻過來複過去的拍,幾乎年年拍,可以說非常“不厭其煩”。這些小說都是幾乎所以80後的喜愛,在那個經濟缺乏的年代,雖然物質食糧有所缺乏,但是精神食糧(武俠小說)是那個年代不可缺少的“文化”,每個人都希望是“大俠”,把生活中的一些見解,一些壓力,甚至奮鬥目標或者經歷壓力等化到武俠的世界中去,貪婪的尋找著自己的寄託與夢想!

現在的社會正在飛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作為祖國下一代的年輕人,對生活的體驗都是缺乏的,一出生就不用受苦,好玩的好看的新奇的東西,即使一件一件去體驗都閒麻煩,誰還會去看那些他們覺得無聊浪費的“武俠”呢?有這個時間還不如玩手機(連現在的小學生都玩呀),玩電腦遊戲,要麼就是看一些幻想類的,奇葩類的。

總之現在的90後跟00後,因為社會環境科技的影響,說句不好聽的,玩機器人都比看武俠小說有意思的多。

我也是一個80後,非常愛看武俠小說,但是我覺得,以後的社會是年輕人的,“武俠世界”最終會落寞的,它只是一代人的一個符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