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15世紀地理大發現是人類社會由分散走向整體的一個開端,在此之前,人類的文明分散在各大洲,特別是美洲、大洋洲與歐亞大陸形成相互隔離的狀態,在地理大發現之前沒有與其文明進行直接的交流。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正是由於地理大發現所帶來一系列社會影響,歷史越來越呈現出全世界的歷史,之前各民族都在“平行世界”中各自發展著,現在形成了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那麼在這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交流中,最初是由何種力量推動人類走向整體呢?是工業革命嗎?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其實經濟的整合一直到19世紀才發生,才有大批的工業品在全球範圍內流動。

在此之前,農作物,尤其糧食作物已經實現了“哥倫布大交換”,使人類的文明除了經濟之外,呈現出了多元、立體化。物種的大交換在一定程度上,讓歐亞大陸突破馬爾薩斯人口框架的侷限。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美洲農作物對舊大陸的影響

美洲糧食作物大規模在歐洲、亞洲、非洲等地傳播,極大改善了世界的糧食格局,促進了17世界人口的爆炸式的增長。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把印第安人栽種的玉米、馬鈴薯、以及各種豆類植物傳播到舊大陸。

美洲農作物傳播到歐亞大陸和非洲,所造成的影響卻是不同的,傳播最成功的糧食作物是玉米和馬鈴薯。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玉米和馬鈴薯開始在歐亞非大陸傳播,到了16世紀的時候,玉米在歐洲已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糧食作物。到了17世紀,玉米已經傳遍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因此徹底改變了這片區域的飲食習慣。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17世紀開始,玉米開始在中東歐地區逐步擴大種植規模,直到今天,巴爾幹半島,多瑙河谷的國家仍然是玉米的主要種植區。馬鈴薯的傳播要晚於玉米,對歐洲農業帶來的影響也非常大。因為馬鈴薯產量高,而且營養豐富,並且馬鈴薯極其容易存活,對土壤要求也非常低,在歐洲的一些邊遠地區,迅速被貧窮人所接受。比如在愛爾蘭地區,馬鈴薯被廣泛種植,成為人們躲避戰火渡過災荒的主要食物。到了18世紀的時候,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農民唯一的食物。在中東地區,由於18世紀數次大饑荒的發生,普魯士、匈牙利以及俄羅斯等開始大規模種植馬鈴薯。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16世紀後期,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開始傳播到中國、印度等地區。甘薯又稱作番薯,在福建廣東等地區,作為躲避荒年的重要農作物。在徐光啟《農政全書》當中,詳細介紹了番薯,而且因為其在救荒當中的作用,還被認為是“無患不熟,閩廣人賴以救飢”的農作物。

甘薯憑藉其產量高、適應性強等特點,迅速成為貧苦百姓的重要糧食作物。在民國《臨沂縣誌》中記載 ,“甘薯即地瓜,種者極多,貧民以為糧”。而玉米作為高產耐旱的糧食作物,很容易在中國偏遠的山區推廣,比如陝北,還有與四川交界的秦嶺,大巴山區等,在明朝還是未開發的山區,但是到了清朝則各處都種植上了玉米。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在印度等地區,玉米和番薯等美洲作物的種植,也極大影響了印度的農業生產和人口的增長。有學者認為印度自17世紀以來的人口爆炸式增長,就與這次美洲作物的引進有非常大的關係。

在非洲,木薯和玉米等美洲作物也得到了大面積的種植。木薯本是熱帶農作物,很適合非洲赤道地區的天氣氣候。18世紀前後,木薯已經成為尼日利亞地區重要的糧食作物。同一時期木薯已經從非洲沿岸地區傳播到非洲內陸,直到今天,木薯在非洲依然被稱為“窮人的食物”,現在非洲的高原地區仍然以木薯和玉米為主要食物。除了玉米和木薯,白薯、胡椒、菠蘿、還有菸草等等都被葡萄牙人引進非洲,並得到各部落大面積種植。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美洲農作物在亞非等地區的廣泛傳播,深刻影響到當地農業生產結構。到了16世紀中葉英國開始出現農業革命,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重大變革,並最終由農業社會邁入工業社會。在這次變革當中,新的農作物的引進,以及來自中國先進耕作技術的推廣,不僅讓很多原來很多不適宜耕種的土地得到利用,而且現有土地的利用率也得到大幅的提升。(詳見 )

到了18世紀,歐亞大陸人口相較於15世紀,增長了近一倍,歐洲人口是之前的3倍。非洲人口增幅最小,也達到50%,但是考慮到大量的奴隸被送往美洲,其增長趨勢也是非常大的。而此時亞洲人口則由2億3千萬,增長到6億2千萬,增長幅度也是1倍以上。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舊大陸農作物對美洲的影響

在美洲大陸的農作物傳入歐亞大陸的同時,歐亞大陸的小麥、水稻、大麥、高粱等農作物也紛紛被引入美洲,極大豐富了美洲地區的糧食種類。在這些傳入美洲的糧食作物中,又以小麥和水稻的傳播最為深遠。

小麥是美洲地區傳播影響最廣的舊大陸的農作物,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開始種植,用來解決殖民地人民糧食問題。出於飲食習慣,還有宗教方面的原因,歐洲人在美洲大陸初期仍習慣於使用小麥的食物,比如麵包等。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初期的殖民者需要往來於歐美之間運輸大量的小麥,由於運輸量有限,而且成本過高,後來就需要在北美找到合適的種植地。在15世紀末期,西班牙殖民者首先在西印度群島種植小麥,到了1618年,現在的美國境內,也開始出現了小麥的種植。

之後小麥的種植被大面積的傳播,由於小麥十分適宜北美的自然氣候和土壤條件,小麥在美洲地區的產量也逐年上升。到了17世紀80年代,智利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小麥,美洲地區已經形成了小麥的生產基地,不但不需要進口,甚至還能出口。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15世紀末,當哥倫布第二次來到美洲的時候,還將水稻等農作物帶到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區。16世紀後期,在隨後的1個多世紀,水稻被擴展到美洲大部分地區。相對於小麥,水稻的傳播深度與廣度都要差一些,但是對於美洲農業的發展,意義卻是非凡的,特別是北美地區,為廣大黑奴提供了基本的食物。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小麥、水稻等舊大陸的糧食作物傳入美洲,雖然沒有美洲農作物傳入舊大陸一樣,產生明顯的社會效應,但是對整個社會影響還是非常大的。首先小麥、水稻的大量引種,提高了殖民地人口的生存質量,鼓勵種植小麥成為當地殖民者官方的政策。而水稻的種植則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非洲黑人奴隸的生存需求。而且在南美的古巴,人們非常喜歡吃稻米。

除了自己食用,在墨西哥巴希奧盆地區種植的水稻,還遠銷歐美等地區。到了18世紀中後期,北美的水稻種植迎來了黃金期,稻米成為純經濟的農作物。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新舊大陸的勞動力再分配

在歐洲地區,以馬鈴薯為代表的高產作物的大面積種植,讓歐洲地區人口數量得到快速增長,跨區域人員流動還有社會結構的升級成為可能。比如愛爾蘭地區,在引進馬鈴薯之後不到100年的時間裡,人口從320萬迅速攀升到820萬,人口增長到1倍多。人口的大量增加,迫使大量的愛爾蘭人遷往美國。

在歐洲殖民者佔領美洲大陸之後,原有的印第安人,因為戰爭還有疾病等原因,原住民人口數量銳減,比如墨西哥人在征服前有1600萬人口,可是100年後,人口數量下降到不及之前的1/10。美洲原住民人口數量的銳減,讓大批歐洲居民前往美洲,補充歐洲勞動力的短缺,正是因為人員的大規模流動,才開始了全球性資源的再分配。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隨著歐洲殖民者大批進入美洲大陸,各地的種植園經濟開始快速發展,迫使美洲所需的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歐洲殖民者開始大規模從非洲販運黑人奴隸。在奴隸貿易過程中,農業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到了17世紀,玉米已經在非洲的西海岸大面積種植,此時玉米也成為海上航行主要的口糧。到達美洲之後,從舊大陸帶過來的水稻等農作物,成為黑人奴隸在新大陸的主要食物來源。從玉米到大米,黑人在奴隸貿易過程當中完成一次新舊大陸物種大鏈接。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從17世紀開始,西班牙正式允許奴隸作為勞動力之後,西班牙殖民地的黑人奴隸數量激增,從1595年至1640年,每年平均增長2800多人,到了19世紀初,年平均黑人增長數量達到6600人。在持續數個世紀的奴隸貿易當中,有超過1000萬人的黑人奴隸,被送往美洲種植園。正是因為黑人奴隸的大量湧入,才使得美洲的種植園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

不可否認,黑奴的貿易本質是殘忍黑暗的,但是大量人力湧入美洲,從客觀上促進了勞動力資源的跨洲際轉移,促使美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推動世界經濟再一次發展的引擎。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種植園經濟的發展極大促進了世界工業革命的發展,在17世紀呢絨製造業仍然是英國最主要的工業品,可是到了18世紀末,美國開始持續向歐洲供應棉花,以保證英國等地棉紡織業的發展。到了1860年,歐洲人採購了美國75%以上的棉花。美洲已經成為歐洲重要的工業原料產地,菸草、蔗糖、花生還有畜牧業,都是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大宗商品。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結束語

全球化並非始於20世紀,也不僅限於工業生產的經濟因素,其實早在16世紀,地理大發現使得人類文明開始全球意義上的交流與互動。美洲、大洋洲地區相繼加入到歐亞非大陸所主導的世界經濟貿易體系當中,給世界經濟帶來新一波增長。

在這場全球化交流當中,農業起到至關重要的先導作用,正是因為玉米、甘薯、馬鈴薯等作物在歐亞非大陸的大面積種植,極大緩解了世界人口增長所帶來的糧食壓力。同樣歐亞非地區對於美洲和大洋洲的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的引入,也極大改善了美洲人的餐桌。


沒有玉米和番薯,世界還是今天的樣子嗎?


之後人力資源的大轉移,大量的愛爾蘭人、非洲人湧入美洲大陸,促使種植園經濟快速發展。美洲的小麥、菸草、甘蔗等農作物開始大量銷往歐亞大陸,推動了全球貿易的繁榮與發展。

在工業革命沒有爆發之前,實際上以農產品為主導的世界經濟已經形成,新舊大陸農業對世界貿易的貢獻,至少在19世紀之前,要遠大於工業品對世界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