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鄰家便利店168家全部關閉,零售業為何難以生存?


北京鄰家便利店168家全部關閉,直接原因是資金鍊斷裂所致。但是,與零售業商鋪昂貴和租金過高有必然聯繫。實體便利店的裝修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很高,又不是暴利行業;即使資金鍊沒有出現問題,亦面臨較大的壓力。



在商品日益規範的背景下,如果商品流轉速度不夠,出現貨物積壓和商品保質期等問題,零售業生存真的非常艱難;如果資金再出現問題,很可能馬上就會關門。 互聯網發展以後,京東等網上超市佔領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商品不但價格便宜,而且快速送貨上門,退換貨也很方便。而“拼多多”等新電商異軍突起,更是搶走了大量中低端客源,何況“拼多多”連運費都免去了。

電子商務的產品,不僅性價比高,而且還節約了消費者不少時間成本。 電子商務網站提供的商品其品種更加全面,可選性極大,這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零售實體小店沒有能力全面囤貨,所以無法同電商競爭。

即便規模巨大的蘇寧國美實體店,也是門店生意慘淡,但他們背後其他盈利的業務,比如房地產和雲計算業務來支撐,蘇寧易購的門店只是作為宣傳和推廣用,銷售和盈利已經不是門店的主要任務。

電商的發展改變了零售行業,未來需要新零售模式,以往的舊模式不適應時代發展,被淘汰也是必然。新零售,就是實體企業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方式,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實行線上電子商務,與線下門店優勢的完美結合,並且和物流捆綁在一起。

北京鄰家便利店168家關閉,表面上是因為資金鍊斷裂所致,實際上恐怕與試水“新零售”有關。然而,“新零售”屬於系統性工程,需要全新的技術支持,還要大量“燒錢”,否則很難實現。

歡迎批評指正,敬請點贊關注,順祝週末快樂!


陸燕青


我家附近就有個鄰家店,8月1日之前5天,由於北京天氣太燥熱了,我幾乎每天都會去買兩瓶冰鎮的水喝,而且是一般超市買不到的水。

7月31日還帶孩子去吃了幾串雞肉串,一點看不出來第二天就要關張的樣子,當新聞出來,北京鄰家統一關門的時候,我還是很震驚,且有點不敢相信。

這家店運營一年多以來,生意一直不錯,24小時開業,後來還擺放了三張桌子和幾把凳子,更加方便了,更願意去那做停留了。

我還以為其他關張的店是運營不好,我每天路過的北京大興這家店應該不會關閉吧。下班了,走到它的跟前,真的大門緊閉,好可惜呀。

個人認為,168家店全部關閉,不能說零售業難以生存,這次鄰家事件是跟金融扯上關係了,跟倒閉的P2P投資機構扯上關係了,擴張又大,前期投入太多,即便每天都有正向營收,看兩三年或收不回投入,不倒閉不行呀。

這讓我想到了區塊鏈項目,有些團隊很不錯,技術很頂級,就是被割韭菜了,一時回不過勁來,也因為它有著天然的金融屬性。

金融這東西,好的時候,槓桿一撬動,可以做大事;行情不好了,哪怕是些許的困難,也是槓桿因素,直接就往死裡整了。

如今銀根緊縮,那些灰色的,原先紊亂的地方,不少被一刀切了,倒閉的消息會越來越多。有錢的蘇寧2018年上半年開店1900家,京東、小米等都紛紛要大力擴張它們的線下渠道了,所以說,不是零售業難以生存。

是當下,跟金融緊密相關的行業,而沒有大集團做保護,沒有強大後盾的,都將活得慘兮兮了。


財經作家邱恆明


我今天去一家做的很大的便利店公司面試。當我看到他們的公司實力,聽到他們對於便利店的介紹,以及看到他們加盟費政策和支持,就知道了這裡邊是有多麼大的坑等著那些想要投資做小生意的人往裡面跳。

1.進駐門檻低,專業性不強。便利店沒有什麼專業性要求,只需要一個店,一個人,就可以運作起來了。所以好多人就覺得很好操作,都想要來錢不盡快,還要不出力。導致大批的投資者蜂擁而至,狼多肉少啊!

2.眼見不為實。好多的加盟商都回去進行考察,然後都是看見生意不錯以後才決定投資的。但是,你看到的不是實際情況,那些店面在專業術語裡面叫做品牌形象店!用來做樣子的。你只是看到了顧客多,但是你不瞭解的是那裡的房租高的離譜,把所有的成本算起來,品牌形象店都不掙錢!

3.公司的後期服務都是噱頭!公司一直強調的就是後期的完善的服務體系,可以給協助營銷,但是營銷真的可以解決一切嗎?所以不要輕易相信這些。

4.開店最主要的因素。地理位置是最主要的,並不是人流量發的地方就是好位置,而是有消費群體的才是好位置,有好多都是開在小區內部公寓樓下面的,這個就是很好的選擇,有固定的群體。最主要的是房租便宜!



體育先鋒員


專欄|鄰家便利倒閉的警示

零售老闆內參
本文約2400字,閱讀全文需要約3分鐘
鄰家的倒閉可能只是開始。
《零售老闆內參》專欄作者:鮑躍忠

近日爆出鄰家便利倒閉。給出的原因是大股東出現問題,沒有錢供給了。

大股東出現問題可能是導致鄰家倒閉的直接原因。但是創業三年多,168間門店,目前還在持續虧損,並且虧損的數額還比較大,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

目前看,在這一兩年零售行業特別是一些創新業態、小業態持續“高溫”環境的影響下,一些嚴重違背了零售發展基本規律的創新,太過“急躁”的狂奔,可能都將面臨調整。鄰家的倒閉可能只是開始。

目前也確實到了需要有關行業人士、有關企業回過頭來複盤的時間了。這幾年在巨頭及資本的推動下,整個行業的創新發展存在一些嚴重走形的跡象。動輒10000家店,10萬家店,100萬家店。用知名零售人士萬明治的話講:現在的零售創業,動不動就開萬店,一不小心就要衝萬億,如今這個世界,說話不帶個“萬”,彷彿就被人看輕了似的!

這幾年很多人士對零售行業的判斷有很多嚴重錯誤。彷彿零售業是有錢就可以幹好、幹快的行業,彷彿一講便利店就是對標711,彷彿有了一個出自711的團隊就會所向無敵。

便利店到底應該快還是需要慢?

對於一些創新企業、新創立企業,非常佩服能在一年的時間開出100家以上的門店。

以我自己多年做便利店企業的經驗,作為一個創新企業能在短時間之內迅速發展起來,做到100家店以上的規模難度是非常大的。

一是團隊。團隊的磨合是一個非常大的難度。就拿100家便利店的規模,恐怕整個團隊的規模會從0迅速膨脹到近千人的團隊。

團隊不會是有人就有效率的簡單問題。團隊的磨合必然需要一個週期。快速的團隊膨脹,如果再沒有核心力量做支撐的話,團隊管理的問題會非常多,風險會非常大的。

團隊當中,核心是團隊文化的建立。文化的建立不是搞個團建就能解決好的問題,文化的建設必須要通過一個過程。

並且零售行業,特別是便利店行業是特別需要一支好的團隊才能做好的一個行業。因為零售是需要通過人與人的交流才能達成的交易。人的能動性對達成零售業績是至關重要的。

很多出現問題的一些創新企業恐怕非常主要的原因是發生在團隊上。由於沒有這個建立好團隊的過程,單靠KPI,靠激勵措施必將出現問題。任何的考核機制必然有漏洞,新企業的考核漏洞會更大。沒有良好企業文化支撐的考核會更快發生問題,甚至可能會發生非常嚴重的問題。

單講培養出100個店長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培養出好的店長必然需要一個週期。

二是模式。企業的業務模式、各種流程必然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並且企業的業務流程、業務模式將會隨著企業規模的變化在不斷變化。10家店與100家店、300家店、1000家店的的管理模式、業務流程必將發生很大的調整。

如果沒有這個磨合過程,必將導致企業運行、管理的混亂。後果會非常可怕。

並且更可怕的是一上來就對標大企業,捨棄了創業企業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一上來就高大上,更是非常可怕。創業企業、創新企業必須要遵循基本的規則。如果一上來就想萬店、萬億的目標,發生問題的概率可能會比較大。

所以,便利店創業初期很難快起來。第一年開出幾家店、十幾家店,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打磨團隊、打磨模式是必須要經過的一個過程。

如果講美宜佳現在每年可以開出1000家店基本不用懷疑,因為他有基礎體量了。

創業初期的慢是必須的,快發生問題的幾率會非常大。

便利店是不是就是對標711一個標準?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當前的零售創新環境也在表明所有的零售業態需要做出新的創新。

711進入中國已經多年,但是在中國市場,711一直在摸索前行過程中。711本身都在中國市場摸索前進,為什麼還非要對標711?

拿日本市場的成功硬套到當前的中國市場肯定會有問題。日本的市場特點與中國的市場特點有很大的區別。

再是,這些年在行業當中有一種固化的思維,一講便利店就是日系模式,一講大賣場也是一種固定的格式。這種對業態的僵化理解可能是有問題的。

消費者對零售從來就沒有一種格式化的定位。他就是找一種購買東西的場所。並且消費者一直對新模式會有特別的接受度。幾十年的大賣場形式基本快被一些消費者所放棄,難道幾十年的便利店模式還不需要變革嗎?

零售的活力關鍵在於創新。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所有的零售業態都需要做出深度的變革創新。大賣場、百貨店需要創新,便利店、小業態同樣需要創新。創新需要打破以往做店的一些“條條框框”。從盒馬等一些新零售創新形式看,創新需要從理念、模式、手段、形式等各個方面做出深度創新。

對標711絕不是當前便利店發展的主要方向。做得再好頂多就是一個712也成不了711。

業態創新一定不能教條的去生搬硬套。看業態創新需要放大到更大的市場環境去做具體的分析。便利店的鮮食未來還是不是核心優勢恐怕要針對不同的具體市場做具體的分析。目前的快餐、到家平臺、餐飲市場、奶茶店、咖啡店等業態發展非常快,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是不是便利店非要還是通過鮮食去找優勢?到底能不能創造這種優勢?

創業的初心是什麼?

目前,很多的創業企業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是隻講企業價值,嚴重忽視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基本價值觀。導致整個社會對許多創新、創業的企業、項目理解發生嚴重偏離。

譬如共享單車本來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源共享項目。但是由於企業嚴重背離社會價值的創造,發生很嚴重的不該發生的問題。拼多多本來是為消費者創造實惠價值的一種模式,但是目前備受社會的指責。

任何的企業,任何的創新企業,任何的創新模式,都必須要把創造社會價值放在首位。只有具備高度社會價值擔當的企業才會受到社會的尊重,才會受到大眾的理解。

企業必須要把創造社會價值的事情放在首位,首先做好。不講社會企業價值,只講企業價值,只講流量,只講企業利益會極大地受到社會的誤解,大眾的誤讀。

總之,當前是一個創新的社會。創新為很多企業帶來重要的發展機遇。但是創新一定要把握行業的本質,一定要看清當前的新環境形勢,創新一定要首先把企業的社會價值、社會擔當放在首位。

(更多有關新零售、商超、餐飲、服裝等乾貨信息,歡迎關注《零售老闆內參》微信公眾號:lslb168;或下載app:零售老闆內參)


零售老闆內參


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合便利店的大規模發展。中國這麼大,有便利店發展的空間,也有適合便利店發展的城市,但絕對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合。而且,便利店的前景,在其他商業業態在不斷創新迭代的環境下,市場前景正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我們仍然堅持此前(2017年)的觀點:便利店絕對不會像共享單車和打車軟件一樣,是一個僅憑資本推動就能瞬間可以燎原的領域(有趣的是,共享經濟已經一地雞毛了),這一點資本很可能最後要失望了。這一點,想借資本在這個領域裡有一番作為的那些企業們,最終可能也要失望了。

另外,P2P正在以前所未來的速度“爆雷”。如果有涉及到這類投資的零售企業,一定要萬分小心,船已在沉沒中,如果想繼續活下去,請想盡千方百計上岸。


超市幫


電商時代,國家未能夠合理規範電商發展,造成電商無序發展氾濫成災,是新時代的強盜,它奪去了原有多數傳統產業的生存鏈,使得二級市場近乎癱瘓,市場加速向少數寡頭靠攏,正所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大量的家庭式從商結構全都破產,阿里巴巴等電商壯大的同時是千千萬萬的個體破產流離失所時,實體店在這種狀況下只好關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