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門檻效應”10大經典育兒例子(建議收藏)


“登門檻效應”10大經典育兒例子(建議收藏)


很久以前,有位農民專門以幫財主收割、打理莊稼為生,有一年好不容易辛苦收割完,財主以莊稼收成不好為由,沒發一點兒酬勞就直接趕走了農民。農民到了冬天餓得厲害,一天晚上忍不住敲開了財主家廚房的門。農民懇求僕人讓他靠近灶頭暖暖身子,僕人答應了;過了一會,農民從懷裡掏出幾塊石頭,懇求僕人把灶爐借給他,讓他做一頓“石頭湯”,僕人很好奇並覺得沒什麼損失便答應了;“石頭湯”熬得差不多,農民向僕人借點鹽,僕人二話不說給他拿來了鹽,順道看到灶臺的幾片菜葉、砧板上一些肉末,都一股腦放到了“石頭湯”裡,農民便吃到了入冬以來最豐盛的一頓湯了。

心理學家們把這一現象稱之為“登門檻效應”,心理學家證明:人只要一開始接受了一個小小的要求,接下來便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方面的概率存在76%的可能性,即每100個人一開始答應了你的一個沒有任何理由拒絕的小小要求,接下來76個人可能會接受你大一點的要求,並且不需要任何說服手段。當然這種“登門檻效應”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也包括在孩子們身上。

這十個經典例子,未來或許能幫大忙:

故事1:不學溜冰

爸:閨女,學溜冰怎麼樣?

女:不學,太難。

爸爸認為沒有什麼事情因為太難而不學的道理,便沒理會,一天帶回一雙長輪子的“怪鞋子”。

女:這是啥鞋子?

爸:想不想試試?

孩子在巨大的好奇心驅使下,興奮地穿起“怪鞋子”。

爸:“怪鞋子”有怪走法,一開始要像鴨子走路(外八字走)……

孩子按捺不住無論如何要學鴨子走路。

孩子在爸爸“登門檻效應”的引導下,從需要爸爸攙扶著“鴨子走路”,到自己小心翼翼地“鴨子走路”,最終到像天鵝一樣滑翔。

“登門檻效應”10大經典育兒例子(建議收藏)


故事2:成績難提高

爸爸:你已經連續兩學期全班倒數第一……這個學期能提前到全班倒數第二嗎?

小男孩:這個容易!保證讓你滿意。

學期結束,成績提前到全班倒數第10。

爸爸:爸爸覺得你的潛力很大,這個學期有信心提前到全班倒數第20嗎?

學期結束,孩子成績位居全班第10。

爸爸:你看,認真面對就是不一樣了!爸爸對你有信心,下次能提前到全班第5嗎?

學期結束,孩子最終得了全班第一。

在爸爸“登門檻效應”的引導下,孩子因為較小的心理壓力和父母的較小期望下,以放鬆的心態反而能考取更好的成績。

故事3:不想學英語

兒:媽媽,我今天不想學英語。

媽:為啥?寶貝兒?

兒:因為大腦睡著了……

媽:哦?那我們聽一首歌,看能不能把大腦叫醒?

放完一首英文歌。兒子搖頭,意思是大腦還睡著。

媽:我有辦法!

媽媽激情澎湃地朗讀了一首兒子不久前剛學過的英語詩詞,故意讀錯了一句。

兒子立即糾正:不對,你錯了,應該是……

媽:大腦終於醒了?

孩子點頭。

媽:耶!讓我們把剛才的英語詩詞大聲讀一遍,慶祝大腦醒了吧!

孩子在媽媽“登門檻效應”的引導下,漸漸進入學習的狀態。

“登門檻效應”10大經典育兒例子(建議收藏)


故事4:不收拾玩具

女:收拾玩具太煩了,如果只玩玩具不收拾就太好了。

媽:這情況只能發生在遊樂場。這樣,如果你收拾一個玩具,第二天就能玩2個玩具,如果你一個也不收拾,第二天只能玩一個玩具。

女:太好了,我一個也不要收拾。

第二天,孩子只能玩一個玩具,一開始還好,過了沒多久覺得有些乏味。

到了晚上,媽:試試收拾一個玩具?

孩子點頭,左手拎了一個,右手覺得空空的,便又拎多了一個,後來覺得還可以抱多幾個,結果沒一會工夫,便把全部玩具都收拾好了。

孩子在媽媽“登門檻效應”的引導下,沒有任何壓力便收拾好了所有玩具。

故事5:不想睡覺

蘭蘭是個到了睡覺時間總不想睡的孩子。

媽媽:小月亮到時間刷牙了,蘭蘭刷牙了沒?

蘭蘭:蘭蘭刷牙了。

媽媽:小月亮將拖鞋放在了床邊,蘭蘭放了嗎?

蘭蘭:放好了。

媽媽:小月亮把身子藏進了雲朵被子裡,蘭蘭的身體有沒有藏進被子哦?

蘭蘭(笑):馬上來。

媽媽:小月亮閉上眼睛聽星星說悄悄話哦,蘭蘭也一起吧?

蘭蘭點點頭,沒多久便進入夢鄉。

孩子在媽媽“登門檻效應”的引導下,乖乖地一步步上床睡著了。

“登門檻效應”10大經典育兒例子(建議收藏)


故事6:不總是出席

小男孩不喜歡上鋼琴課,他經常以各種理由不出席鋼琴課,比如肚子疼或貓咪生病。

老師:真不錯,你今天上課很投入,老師希望這個週五還能見到你,好嗎?(故意等待孩子回答。)

小男孩:好的,老師。

到小男孩週五如期出席,老師有對小男孩進行稱讚,並說:“老師還希望每個週三都能見到你,好嗎?”

小男孩猶豫了一會,最終回答“好的。”

孩子在老師“登門檻效應”的引導下,慢慢地再也沒缺課。

故事7:不願起床

小胖經常會因為早上遲遲不願起床而遲到被老師批評。

爸爸:咱們明天早上早5分鐘起床怎麼樣?

小胖點頭,因為他覺得早5分鐘不會太早。

第二天孩子果真比平時早了5分鐘。

過了幾天,爸爸提議繼續再接再厲,鼓勵小胖再提前15分鐘起床,小胖答應了,第二天也做到了,並因為沒遲到被老師讚揚。

受到老師稱讚的小胖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好一些。回到家的小胖覺得剛好沒遲到還是有些晚,小胖提議第二天還要再提前10分鐘起床,結果孩子比平時足足提前了30分鐘起床,完全沒有任何強迫。

孩子在爸爸“登門檻效應”的引導下,養成了準時起床的好習慣。

“登門檻效應”10大經典育兒例子(建議收藏)


故事8:跑不完的800米

老師:你為啥每次在跑800米時,總是在400米就停了?

孩子:我覺得我不可能跑完800米,400米我已經感覺要窒息了。

老師:好吧,我允許你把800米當兩個400米來跑,中間可以休息。

孩子猶豫著答應了。第一次跑完400米,感覺很輕鬆,他休息了片刻,繼續第二個400米,結果出來了,即使中途休息,他的總成績還是比大半同學都好。在多次的兩個400米練習後,後來他沒再在中間休息。

在老師“登門檻效應”的引導下,孩子把跑步分段完成,減少了心理壓力,終於戰勝了不可擊敗的“800米跑”。

故事9:不做家務

媽媽:幫媽媽做一頓飯吧?

小女孩:太複雜吧?我不會。

媽媽:好吧,那你先幫我把黃菜葉摘掉。

孩子很仔細地把所有黃色的菜葉都摘掉了。

媽媽:幹得好,幫菜洗洗身子吧?

孩子接著把一棵棵菜沖洗乾淨。

媽媽:把蒜頭的小衣服脫掉吧?

小女孩咯咯地愉快接受了……一頓飯下來,孩子幫了不少忙呢。

孩子在媽媽“登門檻效應”的引導下,不排斥幫忙做家務了。

“登門檻效應”10大經典育兒例子(建議收藏)


故事10:不做好事

老師:這一週是做好事活動周,別忘記做好事哦!

小男孩:我不做好事。

老師:那可以佩戴“好事勳章”1周嗎?

小男孩:這個簡單。

不知道是因為壓力還是因為自我認同提升,這位一開始跟老師說不做好事的小男孩,結果在好事活動周做了三件好事。

孩子在媽媽“登門檻效應”的引導下,先接受了老師的佩戴勳章,後來也不排斥做好事了。

以退為進學會這10個育兒實戰經驗,未來一定能幫父母不少大忙呢。



感謝您的閱讀,免費送你智慧父母私密課程,讓你在親子教育路上少走彎路,做一個高能量智慧父母,收穫幸福家庭。點擊我的頭像關注後,私信發消息:01,即可獲取。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