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成功在什麼地方,為何只有秦國可行?

靜心匠道


商鞅變法的成功離不開秦孝公的絕對信任和強力支持,更大的歷史機遇在於偏安一隅加上魏國對這個窮鄰居的輕視。如果魏國繼續攻擊秦國變法就不太輕鬆了。明君強臣的組合加上外部環境穩定,這在戰國機會不太多。差不多同時期的申不害變法就被戰爭耗盡了元氣,韓國一蹶不振。

同時更重要的是後世之君能夠繼續推行新法,這也非常的難得。其他國家要麼國家不夠支持或者變法還沒完成就死了,新國君沒能堅持變法,比如楚國。當然地方家族勢力過大導致變法阻擊太大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因為變法就是利益重新分配而已。


清風照佳人


作為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商鞅變法,如果細觀其內容的話,其實並沒有多少“創新”的成份,比方說赫赫有名的軍功爵制,幾十年前就被趙國、魏國、楚國實踐過;論諸侯對變法的急迫程度,秦國也並不是最急需的,比方說韓國、魏國一直在夾縫中生存,論生存環境,可比秦國惡劣多了。

那為什秦國變法非常成功,其他國家一般般呢?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在“人”,簡單地說,是三個人共同發力的結果。

第一個:秦孝公

秦孝公嬴渠梁21歲繼位並迅速掌控了政權,不久後就發佈了《招賢令》,充分顯示了他對秦國落後現狀的不滿以及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與同時期的魏惠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招賢令》中可以看得出來秦孝公的胸懷氣度,有如此明君主政,就算是沒有商鞅,秦國也會快速崛起,當然了,不大可能像後來那樣牛掰。

變法侵犯了大批老貴族的利益,這些人勢力龐大,根深錯節,光靠一個外國來的商鞅是壓不住的,比如說老甘龍、杜摯之流。商鞅能夠將政治策略一步步實施下去,靠的就是秦孝公在背後堅定支持。《大秦帝國》電視劇裡面有很多類似的鏡頭,就不再贅述了。

第二個:商鞅

雖說商鞅變法內容創新成分不是很多,但能夠將眾多變法成果融合到一起,制定出適合秦國國情的法律條文,商鞅的聰明才智絕不亞於教科書上的那些先賢名人。

除了智慧超群外,商鞅的刻薄無情對變法成功也起到了非常主要的作用。秦孝公的兒子、未來的大王嬴駟犯法,商鞅毫不留情的處罰(處罰的人他師傅);秦孝公的大哥公子虔犯法(庇護門人),商鞅仍然是毫不留情的處罰;秦國上千民眾到都城歌頌變法,商鞅仍然懲罰,全部充邊……

這樣的人不討喜,一點也不討喜,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但往往是這樣的人,能夠改變歷史。王安石才氣十足,為人和善,從不殺人,變法一塌糊塗。

倘若商鞅很會做人,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第三個:秦惠文王

商鞅變法非常成功,有一個人的貢獻絕不小於秦孝公和商鞅,但往往容易被忽視——他就是車裂商鞅、堅定新法的秦惠文王嬴駟。

強君賢臣配合,變法成功其實很容易,比如說吳起變法,短短六七年,楚國國勢大增,效果非常明顯,連當時的霸主魏國也不敢輕易招惹。老楚王一死,吳起立馬被殺,新楚王雖然給吳起報了仇,但最終在舊貴族的裹挾下,走了老路,實在是遺憾。

秦惠文王就不一樣了,上位之初的一系列操作堪稱神來之筆。先是借老貴族之口,處死商鞅,掌握了政權;然後又利用百姓的呼聲,搞掉老貴族;最英明的地方在於,殺死商鞅不費其法!極其討厭一個人,還要按著他的步伐走,試問幾人能做到?

做常人做不了的,才是真英雄。

綜上所述,商鞅變法能夠如此成功,最主要還是“人”的因素,秦孝公、商鞅、秦惠文王缺了誰,效果都會大大折扣。


小楊品史


商鞅變法其中核心一點:動搖了統治階級的利益,也就是貴族的利益。

為什麼只有秦朝可行,這與秦朝的歷史有關。

秦始祖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天水市)一帶分封給他,這是“秦”的起源。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接收周朝在關中的領地。今天在陝西一帶。

養馬起家的秦朝守在大西北邊陲,地廣人稀,物資匱乏,貴族少,根基不深,這是商鞅辦法得以實施的重要因素。





大釘耙


  • 秦國成功的原因

秦孝公的支持

在秦孝公之前,他父親秦獻公也實行過變法,也想改變秦國的現狀,但是秦獻公沒有像他兒子一樣遇到商鞅,所以才沒發展起來,不過為以後也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繼位後,大力支持變法,和他父親一樣,擁有雄心壯志,之前秦國的弱小,挨著的魏國因為一個變法就可以變成強國,就可以欺負秦國,攻打秦國佔領城池,讓秦國倍受屈辱,所以,秦孝公要繼承父親的變法,使秦國變強。

雖然當時的秦國經過他的父親秦獻公的變法,開始有了向上發展,正在逐漸變強。但是秦孝公的目標是把秦國變成所有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他發佈招賢令,希望可以找到一位治國之才來輔佐他,之後衛國的商鞅知道後,跑到了秦國,找到秦孝公告訴自己的想法,實行變法,秦孝公對商鞅非常信任,全力支持,連太子的兩個老師都得罪,受到了割鼻子的刑法。

“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天地”;

如果變法沒有一個好的支持者,怎麼可能會發展下去,像王安石變法,沒有了宋神宗的支持,只能以失敗告終,所以有一個好的支持者非常重要。

秦國當時的時代背景

秦國在變法的時候,處在一個好的時代背景,各國紛爭不斷,為秦國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魏國這個強國正在對付它的兩個兄弟,趙國和韓國,沒有心思搭理秦國,楚國和越國也在進行戰爭,都忙著自己的事,而秦國引進人才,變法圖強。

最重要的是,秦國當時是最窮最落後的,秦國只能進行變法,要不然落後只能捱打,只能被迫進行變法,否則秦國只能滅亡,和其他國家不一樣,其他國家變法可以變得更強,不變法也可以活下去,秦國的局面非常尷尬,只有大力進行改革,才能改變秦國當時的局面,所以也是時代的背景,造就了秦國的變法,使秦國走向強盛。

縱觀整個歷史,經歷全面的大改革能成功的很少,而秦國商鞅的變法卻是第一個,時代造就時勢英雄,時代背景也是必不可免的因素。

秦國的局面

秦國商鞅的變法非常雷厲風行,和李悝不一樣,雖然商鞅得罪了很多的人,但還是敢一直進行下去,堅持到底,當時的政治局面允許商鞅變法這樣進行下去,即使得罪了很多有地位有權貴的人,也不至於變法失敗,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局面。

國家落後,變法帶來的好處,使全國的經濟繁榮,軍事力強,生產水平顯著提高,使當時的權貴也無話可說,畢竟帶來的好處大於壞處,而且那個時候比較落後,秦國的利益關係很簡單,基本上就是皇帝一句話,沒有現在的盤根錯節,帶來的阻力很小,全靠秦孝,能夠威脅的利益集團也很小,所以使商鞅得以成功。實行的連坐,縣制,對百姓來說,非常殘忍,但對君主權貴來說,管理起來更加有序。

從古至今,凡是出現很大的改革,改變階級的改革,損害很多人的利益,基本上實行不起來,變法基本上也是微微調動,不敢進行階級的變化,雖然商鞅最後進行了車裂,但變法的內容得以延續,也是因為當時秦國的局面。

  • 商鞅變法的成功
  1. 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併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中央政權的權力更加集中。
  2. 頒佈法津,增加了連坐法貫穿著一種“輕罪重罰”的觀念,讓人們都不敢犯法。
  3. 獎勵軍功,頒行按軍功受賞的二十等爵製為鼓勵秦人作戰勇猛,規定國家的爵位按將士在戰場上殺敵數量算,使秦軍所向披靡。
  4. 開荒地,誰開的就歸誰,還可以進行買賣,重農抑末,發展農業生產,在社會生產中,重視農業生產領域。

但其實目的就是,將秦國的百姓,全部武裝成了國家的奴隸,形成一種威懾的效果,使人不敢違規,用愚民政策,老老實實的幹活,發展。

總結

時事造就英雄,商鞅的成功造就了秦國,也只有秦國能用商鞅,兩者相遇在一起,使秦國大步邁向強盛。


獨白L


戰國之世,七雄爭霸,各國都有吞併天下之雄心壯志,也都有相應的動作,唯獨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可以成功,個人感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 君主的大力支持

首先我想說的是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古時候的中國實質上是君本位的國家,一個國君的優秀與否不僅直接關係到一國的命脈,也是決定著能否將有才能的人的能力進行徹底釋放。戰國之世,匡扶天下的能人異士層出不窮,然後想要遇到他們的伯樂何其艱難,然而商鞅是幸運的,他遇到了秦孝公嬴渠梁,一個擁有足夠意志將變法進行到底的君主!

秦獻公贏師隰(秦孝公的父親)之前秦國經歷四代亂政,秦國早已經內耗嚴重,秦獻公即位時又是連年征戰,秦國已然國力空虛,人民更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已經快要亡國了!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孝公發現秦國不能再這樣下去,唯有對秦國進行深刻的變法秦國方能逆轉乾坤,於是秦獻公廣發求賢令,尋求天下能人異士一同治理秦國,做大做強秦國,於是就招來了商鞅等一干大才!

自古以來變法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最難的,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變法對既得利益者的衝擊實在太大,這些既得利益者在戰國時期基本都是世家大族,權利非常大,聯合起來各個國家的君主都會很忌憚,如果君主對他們服軟那麼變法勢必功敗垂成,即使是一些原則意義上的妥協都會使變法失敗!秦孝公肯定是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因此當他任用商鞅大力變革的同時,也毅然決然的幫他抵擋了世家大族的各種壓力,決不妥協!正是有這樣的強力後盾,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才能放開手腳去幹!因為有了秦孝公這樣的盾牌,所以太子犯法,商鞅可以對其判刑;因為有了秦孝公這樣的盾牌,所以商鞅贏虔(秦孝公同父異母的哥哥)犯罪,商鞅才可以對其施以劓刑;因為有了秦孝公,所以商鞅的法令才能震懾到秦國的士農工商各個階層的秦人!

二 商鞅對變法的理解

戰國之時,想要富國強民的能人眾多,然而絕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除了遇不到明君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變法始終停留於表面,能夠讓國家一時強大,而不是持續強大,最重要是法令不得人心!比如申不害對韓國的術治,使得積極向上,內心陽光的韓人徹底變的陰險狡詐,最終結果導致韓國一蹶不振直至滅亡!

商鞅的變法則是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在經濟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的私有制,因此極大調動了國人耕地的積極性;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族法制,為下層的平民百姓打通了上升通道,使得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從此建立;軍事上獎勵軍工,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了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使得秦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商鞅對秦國的變革在戰國是跨時代的,是最深徹的,是最有利於國家的!這種法制能一直延續到秦國一統六國!

三 韓趙魏齊趙楚的的死穴

其餘六國各國都有自己的死穴,他們也都有過相應的變法然而總是無法延續,這也是他們滅亡的一個根本原因。

1 分治亡楚

相較於其他六國,楚國其實是在楚武王時期就已經開始變法,並一躍位居戰國七雄之一,然而楚國由於國土面積大,各個地方的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稅賦軍隊,中央很難號令地方,商鞅的法制再這樣的國家基本沒有可能推廣開來!

2 失才亡魏

商鞅最先是魏國公叔痤的門客,其最先開始也是最想為魏國效力,因為魏國是當時的第一強國,士子大夫皆嚮往!然而魏國有個非常不好的風氣,魏國君主非常看中士子大夫的出生和名望,商鞅當時在魏國僅僅是中庶子身份,自然得不到魏國君主的任用!公叔痤死前對魏王說:“不用商鞅,就殺了他!”公叔痤一向看人眼光獨到天下皆知,魏王連其臨死前的話都不聽,更談不上用商鞅了!所以商鞅的法在魏國根本沒無法鋪展開!

3 偏安亡齊

齊國是當時的東方大國,更有稷下學宮這種齊國第一學府,本身各方面實力既均衡又強大,變法其實早就開始,然而其變法終究只是術治,不徹底,況且由於本身就人才濟濟,商鞅過去根本不會受到多大重視,更別談上變法!再者因為其偏安東隅,危機感相對於其餘六國也是少了很多的,所以這樣危機感不強的國家商鞅也是沒辦法徹底貫徹他的法治的!

4 迂政亡燕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血統最高貴的,燕國國君是七雄中最接近無為而治的一個國家,這樣一個養生的國家,商鞅根本無法去一展抱負!

5 術治亡韓

商鞅本有意去韓國,但是申不害當時已經在韓國進行術治改革,術治見效快!所以此時韓國也無商鞅立錐之地

6 亂政亡趙

在戰國時期政局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國家內亂,其餘六國則會趁虛而入。國家最容易發生內亂的一種方式就是儲君的廢立!趙國自開國到滅亡這種儲君廢立的情況非常常見,所以商鞅所在時期趙國談改革基本不可能!趙國真正意義上的一次改革就是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而此時的商鞅已經做古多時!所以這樣的趙國也沒辦法任用商鞅!

綜上三個原因,就是商鞅之法能在秦國推行的根本原因!


靜心明目


商鞅變法成功在再造秦人,再造秦國,他改變了秦人的思維,改變了一國的文化

廢除世卿世祿推進了歷史進程

世卿世祿制是周朝宗法制的根基,貴族就是貴族,平民還是平民,要想被國君重用,需要極大的機遇,沒有明確的選拔標準。而商鞅的軍功爵制度,靠戰功封爵,使得秦國軍民都有了極大的參戰熱情。也正是世卿世祿在秦國被廢除,後來秦國一統天下,廢分封,使得古代王朝的制度有了新的變化,並且沿用了兩千多年。商鞅的影響是巨大的。

使得法制的思想流傳千古

都說秦國之法過於殘暴,這個是有爭議的,暫時不談。商鞅的法制思想改變了秦國,也改變了之後人的思維。之後的王朝治國都是重視法制的,不管是說以孝治天下,還是以禮治天下,都離不開法制的強制性,這是保障一切的基礎。一旦國家頒佈了法令,就要遵守,要有這個威信。國家也要按照法令執行,不可徇私枉法。法是規則,是大家都要遵守的,沒有法制,國家就會混亂。

為什麼在七國中,只有秦國可行呢?

秦國原有的文化風俗與他國不同

中原各國都視秦國是戎狄,秦國很有胡人的風俗,並不是像中原諸侯那樣多麼看重禮,秦國也沒有嚴格地執行嫡長子繼承製,這與其他諸侯國的文化風俗是有很大不同的。正因為秦國的隨意,不古板於周禮,給商鞅變法提供了基礎。民眾更容易接受。

秦國太弱了,秦人思變

秦國在戰國初期,實力很弱,和其他諸侯沒法比,魏國還奪取秦國河西之地,百年國恨,秦人之心可用,能聚集在一起。窮則思變,秦國國君秦孝公求賢若渴,再不變法,秦國都有亡國之危。秦孝公變法之心絕對是七國中最堅定的,這也是商鞅為什麼願意輔佐秦孝公的原因。

商鞅選擇了秦國,秦國也接納了商鞅。商鞅與秦國加在一起,推進了歷史的進程。


未濟


感謝提問。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國進行的兩次政治、軍事方面的改革,經過改革,徹底改變了秦人,使得秦國的國力大幅增加,一躍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後,對各諸侯國的控制力驟減。到了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獲得相應的政治地位,確立封建統治,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

秦國在最早的時候,地位相當的低,以至於中原各國根本不將秦國放在眼中。在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關東各大國。反映並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的賦稅改革,也遲於關東各國很多。


進入戰國以後,秦國還經常被魏國欺負,吳起率領的魏武卒深入秦境,沒有人能抵擋吳起的鋒芒,魏國盡取河西之地,秦國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公元前361年,秦獻公死,秦孝公即位,下決心恢復春秋時代秦穆公的霸業。他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廣攬人才,下令求賢。原為衛國貴族子弟的衛鞅,因為在魏國得不到重視,為了一展抱負,便從魏國來到秦國。

入秦後,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觀點駁斥了舊貴族,並得到秦孝公的贊同,被任命為左庶長,掌握軍政大權,開始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

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由於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使得農耕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進而使得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隨著封建勢力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而秦國的變法也是順勢而為,並且不得不為。

為什麼會是秦國

商鞅變法為什麼在秦國獲得成功呢?其他國家不可以嗎?

商鞅變法的內容:

第一次:

一、頒佈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 法律, 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

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 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

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四、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商鞅變法很重要的內容便是打擊貴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遷都、推行郡縣制、承認土地私有等等都是對舊有貴族勢力的一次打擊。

並且秦國在當時幾乎就是不變法就亡國的命運,因此秦國的國君渴望變強的信念更強,對變法者的支持力度空前的大。

其他國家就不一樣了。


魏國是第一個實現變法圖強的,經過變法,魏國成為戰國第一個霸主勢力,並且魏國的國君十分維護貴族的勢力,這也註定魏國的改革不可能徹底。

其他國家也是一樣,楚國與齊國這兩個大國的貴族勢力同樣強大,楚國素來就有貴族情節,楚國的貴族數量更是在戰國七雄中位居首位。吳起的變法雖然得到了楚國國君的支持,但是楚國國君明顯沒有秦國國君能撐。楚國國君死後,楚國的變法者吳起也被貴族殺死。

齊國與趙國的情形相似,都是以國君為主,以上而下的進行改革,趙國偏重軍事領域,胡服騎射打造出了一支超一流的騎兵,但是在政治以及民生領域的改革非常少,使得趙國的戰爭潛力不足。齊國齊威王主導的改革,雖然是全面開花,但是也都不徹底,達不到商鞅那樣重塑品性的程度。

燕國的變法最是奇葩,竟然妄想效仿古人通過禪讓的方法來強大國家,先不說禪讓是否存在,只是換一個君主,沒有任何改變,根本沒有任何用處。

韓國則是任用士人進行變法,最後盡是一些勾心鬥角之徒,想要通過不斷的計謀獲得國家的長治久安,於國家無益。

小結

綜上所述,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因為秦國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必須要通過變法來改變自己,增強實力。

其次,秦國國君的大力支持才能使得商鞅心無旁騖,完成變法,其他六國顯然不具備這等條件。


盛夏一抹清涼


公元前 356 年至公元前 350年,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在秦國推進了兩次大型改革變法,變法主要內容包括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推行郡縣制等,史稱“商鞅變法”。雖然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失去支持,遭受在變法中利益受損的舊貴族打擊報復而死,但變法仍繼續下去,秦國國力持續增強,最終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從最終帶來的效果來說,商鞅變法無疑是成功的。

那為什麼在其他六國,沒有出現商鞅這樣徹底而且成功的變法呢?我認為秦國有以下三個獨特的因素。一是具備戰敗之恥後的改革共識。二是具備邊陲之遠下的改革空間。三是具備君主支持下的改革力度。

一是具備戰敗之恥後的改革共識。秦國在戰國時期也曾經是“闊”過的,秦穆公時代稱霸西戎,但好景不長,秦穆公去世,秦康公時代屢次敗於晉國,秦國河西之地甚至被魏國侵吞,在秦魏陰晉之戰中,秦惠公50萬大軍敗於5萬魏國大軍,從此一蹶不振。好在後來三晉聯盟瓦解,秦國壓力大減,才得以穩定局勢,但幾十年來屢屢戰敗、喪失河西之地的國恥已經深深印刻在秦國人、特別是秦朝國君心裡“諸侯卑秦,醜莫大焉”,亟待一場能夠富國強兵的大變革。秦國變法前衰弱的國勢反而成為商鞅變法的有利天時。

二是具備邊陲之遠下的改革空間。秦國地處西北邊陲,常受中原諸國輕視,宗法法制觀念也較為淡薄,沒有其他國家那樣盤根錯節的利益裙帶格局,既得利益群體影響有限,變法的阻力較小,加上地廣人稀,在推行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等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有較大的騰挪施展空間,這是其他戰國所不具備的地利優勢。

三是具備君主支持下的改革力度。商鞅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和大力支持,在變法的執行過程中,因為太子犯法,還嚴厲處罰了太子的老師,以示懲戒,在變法的執行過程中,做到“法令至行,公平無私,法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秦孝公如此有力的支持,帶動全國上下都一致認同執行商鞅的法律,是秦國最大的人和優勢。

雖然秦朝二世而亡,但我認為秦王朝最終滅亡的責任不在商鞅變法,而是高度集權下權力交接失控造成的惡果。


歷史小學徒


我來說說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成功在什麼地方?

1、背景:在戰國初期,秦國其實比較弱的。三晉伐秦之戰、陰晉之戰,吳起率魏軍一路打到函谷關,基本已經把秦國打殘了,秦國有了危機感,不變法就要捱打,甚至亡國!

2、改革的大環境:繼魏國李悝變法之後,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等,諸國都陸續開始變法,而且成效顯著。

3、秦獻公改革:其實在商鞅變法之前,秦獻公就已經開始變法。因為秦獻公在繼位之前一直在魏國當人質,所以對魏國變法深有體會(更何況魏國把秦國打那麼慘)。個人以為,獻公才是秦國變法第一人,他登基之後,立刻著手執行變法,內容也基本照搬魏國的李悝變法,而且成效明顯,不過獻公人治比法治多,所以他去世,遇昏君則落後!

4、秦孝公支持,有多支持?幾乎撒手不管,商鞅全權去幹,何況商鞅是一個法家,認法不認人,所以得罪了很多舊貴族

5、外交環境:當時兩個強國,魏國先後攻打趙國、韓國,並與齊國爭霸、楚國主要在對付越國。當時外部各國紛爭不斷,也為商鞅變法提供有利條件。




還嫩


因為商鞅是先價值觀重置再推行政改革,這個思路對人性的推動是有效的,相當於先教再變。思維和行為的改變,先集中在日常行為中的精力分配上,以日常行為的變化帶動思維模式變革,最後才集中在管理行政的修訂。

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大一統的行政管理基礎。行政,是推行、運行管理理念。單有其表,失於繁瑣――口號說再多落不到實處等於沒改,再多的文件表格也不如讓人自己開動腦子提高效率。在弱秦人民思變的時期,商君以法令的形式強推新的生活取捨模式,糾正混亂無序的生活模式,等於校準了正常的思維,“摶民力”是在集中國力。雖有舊貴不滿但受全民歡迎,最後的結果說明大家都是受益者。

這裡要糾正一個沿襲的錯誤觀點,商鞅不是因變法又加上秦孝公過世換新君受舊貴族打壓五馬分屍,是因為德行有虧。商鞅與魏公子有舊,秦攻魏時商鞅誘殺魏公子,致新君疑慮商鞅的人品所以遭禍,這事在《呂氏春秋》裡有記載。咱們新時代的人,說話講究個理、據,要糾正前人的胡說八道。

為什麼商鞅變法在秦地可行,因為秦孝公求變啊!君臣如果不相得,憑商鞅有再大的能力也沒用。商鞅不就是從魏國被排擠出來到秦國的麼?咱們說“時也命也”,說到底秦國之強是幾百年間幾代秦王的努力。從來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天道酬勤。

後人、六國舊貴能編很多瞎話抹黑從商鞅到始皇帝之間的歷史,能在《商君書》里加很多黑料、偽名商君所撰,能瞎扯始皇帝的身世,然而呢?不過是小人心性。

大一統的功績無法抹黑:“書同文”的教化,“車同軌”推進交流和效率,度量衡作為交易互通和行政統計的基礎,這三者的統一奠定了幾千年來中華歷代決策者謀求統一及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思維基礎。江山一統,意味著強國強軍自立於世界,不意味著個人如何用權力享受好不好?這些寫小說野史的人都意淫出病來了。不遭人妒是庸才,小人的抹黑只意味著變法的功績巨大,大一統永遠是人類歷史上值得銘記的一筆。

商鞅變法,因秦孝公求變,因孝公有識人之明。決策者心性和理智判斷能力決定歷史進程,所以就在秦國可行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