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詞不變,主演不變,導演不變,編劇不變,翻拍有什麼意義?

海峰楓


最近翻拍的半生緣劇情幾乎一樣,但兩個重要角色女一女二選角嚴重失誤,原版林心如,蔣勤勤無論年齡顏值都非常貼近書中人物,而且人物把控完美,我們感覺很到位。所以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喜歡這部電視劇,看了好幾遍。而現在翻拍要超越原版本來就很難,選角就更重要了,可這劇組誰知從那方面考量,名氣?演技?顏值?也許吧,蔣欣從演甑環傳裡那個霸氣跋扈的娘娘出道,大紅大紫,作品也不少,但再難超越,她演文弱,端莊,秀雅的顧曼禎太牽強了,都說適合就是最好的,不是什麼角色都能挑戰。那個劉嘉玲年輕時很美,現徐老半娘了可以演曼禎的媽了,演對姐妹更牽強。從這選角就很失敗,所以這翻拍也好不到哪兒,真是浪費資源。


非常時期很開心


“十翻九爛。”

古龍盒金庸的小說陪伴了一代80,90後的童年,堪稱武俠經典,


其中金庸小說被改編和翻拍的次數最多。《神鵰俠侶》被翻拍11次,《倚天屠龍記》被翻拍9次,《笑傲江湖》被翻拍8次,《鹿鼎記》被翻拍6次。


明星藝人都以能出演金庸劇為榮。

83版的《射鵰英雄傳》捧紅了黃日華、翁美玲、苗僑偉。

94版《射鵰英雄傳》火了張智霖+朱茵這組CP。

95年的《神鵰俠侶》由古天樂+李若彤這對神顏搭檔,至今很難超越。


因為金庸劇一炮走紅的明星不在少數。

李若彤和劉亦菲的“小龍女”、高圓圓的“周芷若”、佘詩曼的“苗若蘭”、朱茵和翁美玲的“黃蓉”。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因為其能夠引起每個時代的認同和欣賞。


作為演藝新人,如果能夠參加金庸大IP劇,即便低口碑低收視率,在金庸劇自帶流量的幫扶下,也差不多紅了一半。

而娛樂圈的導演更是樂此不疲,翻拍名劇有風險,但不翻拍可能連紅的機會都沒有。其中最典型的是於正,他把《笑傲江湖》中的東方不敗直接換成了女兒身,與令狐沖甚至談起了戀愛。


一次又一次的翻拍經典,一次又一次的毀經典。

有炒作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關注,有關注就有收視率,環環相扣,滴水不漏。

很多導演作為商人,只關心可以賺快錢,絲毫沒有誠意,至於為什麼越拍越爛,並不是那麼重要。


總有年輕的觀眾出現,總有新人需要捧,追星的魅力在於,它容易讓粉絲矇蔽雙眼,進而自我麻痺,加上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蹭熱度,打打感情牌,賣點經典情懷只是營銷套路中的一種。


老徐侃生活


好尷尬的問題!

真的是如同上面說的那樣的話!

臺詞,主演,導演,編輯,都沒有變!那也就意味著是原班人馬唄!

然後原班人馬拍自己拍過的電影!

而且還是和第一次一模一樣!

那就太好玩了,那能展現給觀眾的東西是什麼!

劇情知道了,編劇知道了,主要,臺詞都沒變!

唯一剩下的就是畫面和演技了!

畫質更清晰,這個好像可以有!

演技更真了,上一次受傷表現的不痛苦,這一次受傷表現的更逼真了!

如果非要給這種事情下個定義,我覺得吧,可能真的是太有精力了,

不知道觀眾會不會去看一部原班人馬都沒變,各種都沒變的電影!

總之,導演高興就好!呵呵,


影視天天圈


首先,翻拍並非是簡單的複製粘貼,不可能人設劇情臺詞一成不變。

就拿《鹿鼎記》來說,陳小春版本的和張衛健版本的就相差甚遠。後者甚至讓韋小寶成了絕世高手(這點就類似於周星馳版本)。

其次,導演(編劇)即便是同一個人,他所處的年齡階段不一樣,人生閱歷不一樣,所表達的電影內核,肯定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雷德利42歲正值壯年的時候,拍攝的《異形》,就是一部單純的科幻恐怖片。其目的就是通過特效製造一個怪獸來嚇人。

但是,在他步入暮年之後,人生自然有了更多閱歷,科學幻想也上升為哲學思考,於是他重啟了這個經典系列,構建了一個宏大而充滿思辨的全新世界:上帝創造人類,人類創造生化人,生化人創造異形。《異形》系列也完成了從恐怖到史詩的轉變。


還有,就是技術的進步。

要知道,影視藝術其實是依託於技術革新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藝術界甚至不承認影視是藝術,只認為這是科技產物。

八十年代的《終結者》和去年上映的《終結者》,特效水平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比如蒂姆伯頓於2012年翻拍了自己1984年的舊作《科學怪狗》,不僅把當年的短片變成了長片,更是把真人電影換成3D定格動畫,這就是順應了科技的進步浪潮。

老版《科學怪狗》

新版《科學怪狗》


當然,還有一種原因,就是純粹的商業運作。因為票房(收視率)很好,觀眾就喜歡這一套,所以原班人馬毫無新意地不斷翻拍。

王晶就是這方面的集大成者。

不管業界如何批判他屎尿屁,但他的電影就是賣座。既然賣座,自然就有投資商求他拍電影。但是,他即便再有才華,也不可能創意無限。那麼,如何最快速度地幫投資商套現呢?翻拍,不斷翻拍。比如《賭神》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一度把華語影壇帶入了賭片時代。王晶本人也翻拍了大量賭片,如《賭俠》、《少年賭神》、《澳門風雲》等等。


而且電影工業需要流水生產線,這樣才能讓幾千幾萬的從業者隨時有飯吃。這明顯不能交給王家衛這樣的拖延症患者來養活。

比如1993年,王晶總共導演了9部電影,並製作了3部電影。他還會在這些電影裡擔任編劇和監製,有時甚至會親自上陣出演。

就這個工作量,你指望這些電影能夠有啥創意?

再比如當年他拍的《賭俠》票房特別高,投資商馬上找到他,要求拍一部新片,交給他的只有一個片名和兩個名字。片名是《整蠱專家》,兩個名字是周星馳和劉德華。甲方爸爸要求還是這兩大巨星主演,但不是賭片而是有整蠱元素的現代愛情喜劇。最要命的要求是,七天後開機,片子已經提前預售給院線了,過年上映,也就是說只有一個半月的時間來拍攝和製作。《賭俠》是1991年2月2日下線,《整蠱專家》是1991年2月2日上映,無縫接檔。

賭俠

整蠱專家



感謝耐心閱讀,若您對歷史文化和電影娛樂感興趣,敬請關注本號,謝謝!


四象八卦


其中最牛逼的代表就是張若昀,《雪豹》裡文章是主角,張若昀是配角,然後張若昀就找投資翻拍了,自己演周衛國。《麻雀》裡男主角是李易峰演的陳深,張若昀演的配角唐山海,現在又出了一部《麻雀》的續集《驚蟄》,張若昀來演主角陳山,從名字上就看出來是陳深和唐山海各取一個字。


RedManchester


應該沒有完全不變的翻拍,如果有應該是黃渤主演的《廚子戲子痞子》。這是劇是因為電影太火,後來跟著出了電視劇,但也是把電影沒有講到的東西拍了出來。

其他的翻拍劇有些是保留了大致的故事梗概,比如鞠婧禕的《新白娘子傳奇》,這裡還給白娘子強加了條青梅竹馬的感情戲,還把好多壞事兒都寫到了如意頭上。趙雅芝版的基調是懲奸除惡並和法海鬥法,到了這版就成了兒女情長,而且這個結局是認真的嗎?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和許士林救母明明很有看點,結果就一集完了,真的不是來搞笑的嗎?

變動最大的翻拍劇應該是陳喬恩版的《笑傲江湖》,直接把東方不敗變成了女人,還加強了東方不敗和令狐沖的CP感,大概是混合了老版和林青霞版本的東方不敗。這個改編挺有新意的,雖然和原著差距較大,應該算是同人版《笑傲江湖》。

翻拍最重要的前提是老版有很廣的受眾群體,從這個角度分析,可以得出翻拍有錢賺,這應該是所有投資人的初衷。翻拍劇有些是打著原著作者的旗號,有些是原版演員的號召,有些是原著改了那電視劇是不是也得改一改。

總而言之,翻拍一定是有利可圖的。這裡強烈安利一下《鏡花緣傳奇》,這部改編自清代文人李汝珍的同名小說《鏡花緣》,為什麼就沒有翻拍?難道是投資人還沒有看見它的優秀嗎?

它雖然不像《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那麼廣為人知,但這部劇還是很有看點的,是關於十二花仙和武則天的故事。

就是這麼糟糕的服化,我還看得津津有味。


少女的詩


一塵不變的翻拍當然沒意義,但創新度過高,偏離版本太多,也沒什麼意義。

就拿最近這三部作品舉例《新白娘子傳奇》《倚天屠龍記2019》《封神演義》

《新白娘子傳奇》說是致敬經典,劇中除了音樂沒有任何老版的影子,感情線也加的是混亂不堪。許仙有青梅竹馬的如意,白素貞有守護千年的景宋松。

蛤蟆精又看上了如意,在如意身邊不停地打轉。真怕後面再來一段浪子回頭,他倆真在一起了。這一段段感情線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倚天屠龍記2019》武戲慢動作,文戲太磨嘰。劇情是真心長且發展緩慢呀,感覺一集的事情能演10集,武戲動作精準漂亮,但也不用全是慢鏡頭播放吧,總的來說就是各種慢,節奏太長。

《封神演義》這個創新度絕對高,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拍不出。希望在大膽創新的同時也能保證品質。

每個人的接受程度都不一樣,翻拍可以改動,創新,但不能給人感覺是兩個故事,那還翻拍幹什麼呀?直接叫另一個名字豈不是更好。

點擊加關注,餃子料將為你帶來更多精彩影視劇內容。


餃子料


其實翻拍後金典也很多,當然也有翻拍只是為了博取眾人關注,完全是為了錢看的。這類人翻拍已經是在毀金典了,下面我來說說我個人覺得屬於經典。

1:(三國演義)原創,說句實話我覺得沒有一點文化基礎的人確實看這個有點吃力,因為劇中用到的文言文比較多,好多內容說白了就是完全不懂,需要問大人或者私下查閱資料。可是大部分大人都連高中甚至初中都沒有讀完(分地區性的)他們只能憑著自己的理解來給解釋,有時甚至答案完全不對。還有就是銀幕上的字好多都是繁體,看不懂啊!

(新三國)簡單明瞭,演員表現也很到位,畢竟是白話文對白,還有就是一些地方有註釋。可以直白的看懂,需要查問的時候少了,對於一些愛好文學的孩子們可以非常便利。讓他們可以直觀的明白其中的意思。

2:(西遊記)相信大家都知道老版西遊因為當時的條件,資源,設備,後期處理等問題拍出來給人的感覺不盡人意。但是翻拍後的反響非常不錯。從動畫效果,從道具選用上都非常到位。給廣大觀眾呈現了最符合國人心中的西遊記。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神話題材的作品,它是我們好多人心中的復仇者聯盟!這是我覺得具有代表的倆部翻拍。


自個來


在電影界,一直有“十翻九撲”的說法,十次翻拍九次“撲街”,剩下的一次,能與前作比肩,就算是很高的評價了。

這些年來,翻拍超過原作的電影屈指可數,2006年馬丁·斯科塞斯把港片《無間道》翻拍為《無間道風雲》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所謂“超過原作”,也只能是美國觀眾的評價,中國觀眾依然偏愛原版,在豆瓣上,網友給《無間道》打了9分,而《無間道風雲》只有7.2分。

比起翻拍的成功案例,翻拍成“車禍現場”的失敗案例比比皆是,就算是電影工業高度成熟的好萊塢,在翻拍《午夜兇鈴》、《咒怨》、《老男孩》、《我的野蠻女友》等片時,也只能在及格線上下徘徊……翻拍是個坑,別往裡面跳,雖然電影人都有這個認識,為什麼還不停有人“飛蛾撲火”?

分析原因,“致敬心理”算一種,“偷懶心理”也算一種,如近兩年中國頻繁翻拍韓國電影。翻拍太省力氣了,原作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戲劇衝突,還有成熟的劇本框架,樂意的話,把精彩的情節和臺詞,也大可以原樣搬回來。撞上好運氣,恰好能滿足市場需求的話,翻拍是能實現“投入少,盈利大”的,比如蘇有朋翻拍的《嫌疑人X的獻身》。

但像《嫌疑人X的獻身》這樣的好運氣,實在不多。大多數情況下的翻拍電影,要面對觀眾市場的變化莫測,觀眾的更新換代,電影審美的微妙變化,國家之間的文化隔閡,不同環境下社會心理的區別等等……極少有人能做到,在合適的條件下,選擇合適的翻拍作品。

諸多的翻拍電影,暴露了電影創作的一個秘密:作為一種藝術創作,電影的生命在於神秘與未知。這在電影被髮明出來的那個時刻就決定了,當第一批電影觀眾看到銀幕上駛來的火車大驚失色的時候,對於故事懸念的渴求和對未知事物的探秘願望,驅動電影業一直繁榮至今。

想要解釋這個道理很簡單,為什麼有那麼多爛片仍有大量觀眾去捧場,因為它是新片,講的是一個新的故事,只是講述手段拙劣了點,但這仍然沒法阻止觀眾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在一部5分新片與10分經典片之間,多數觀眾仍然會選擇5分新片,他們會帶著嚐鮮心理去看新片(這種心理還包含了第一時間看完參與討論以實現社交價值),而對於經典片,人們的態度通常是,這些經典片已經存放在互聯網上,想看的話,隨時都能看到。


棟棟看電影


嚴肅同意娛樂圈工資制,各行各業都是很努力才能高薪,娛樂圈憑什麼,騷首弄姿,髒亂差,禍害中國國家的未來,還有高的天價的出場費,真實是沒譜了,這種做法,讓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人,情何以堪。外國人請回自己的國家吧,中國戲劇學校裡有一大筆的年輕人需要崗位需要機會,你們請回為自己的國家效勞吧,走好不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