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硬招”助力農戶售出滯銷成鴨近3萬隻

信息時報訊(記者 王建毅 通訊員 許樹添)“放心,動物檢疫合格證明都辦好,明天400只鴨子可以出欄,我到時過來收”,通過電話,番禺區化龍鎮潭山村村民許樹波又為鎮內一名鴨子養殖戶送出一顆“定心丸”。

日前,受疫情影響,多地出現農產品流通不暢等情況,其中番禺區化龍鎮內許多養殖戶去年養殖的鴨子也一度滯銷。有見及此,圈內人稱“鴨老闆”的許樹波變身“帶貨達人”,利用“朋友圈”、專業經驗協助番禺、中山等地養殖戶推銷成鴨近3萬隻,既滿足了街坊的餐桌需求,又為養殖戶挽回經濟損失。

疫情期間成鴨滯銷,他主動協助推銷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大市場禁止銷售活禽的防疫舉措,讓原來線下的銷售渠道受阻,番禺區鎮內養殖戶的成鴨一度滯銷。“假如鴨子賣不出去,按照一個養殖戶有1000只鴨子,每天需要7至8袋飼料,一袋105元左右,每天不算人工費,飼料已經耗費800元左右。遲出欄半個月,僅是飼料費一項養殖戶就要虧掉1.2萬元,還不算其他投入與成本,實在是白忙活又虧本”,許樹波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身為化龍鎮慈善會理事,又有多年收購成鴨經驗,許樹波感覺到,“自己應該為群眾做點事情,協助養殖戶解決成鴨滯銷的燃眉之急,給農產品帶貨,也是抗疫需求”。於是,他毅然放棄春節假期,四處奔走多方聯繫,積極搭建成鴨收購渠道。

考慮到本地銷量不大的因素,許樹波利用“朋友圈”優勢,首先與養殖戶談好意願的收購價,再主動聯繫東莞、惠州、中山、深圳等城市有資質的屠宰場,把從養殖戶收回來的成鴨直接推銷到多個合格正規的屠宰場進行統一處理,最後聯繫市內、市外的大型超市、大型燒臘連鎖店等資源收購屠宰後的成鴨(冰鮮為主),搭建了一條集合“收鴨—運輸—屠宰—銷售”的農產品閉環鏈條。

協助養殖戶申報檢疫,防疫助農兩不誤

成鴨作為活禽,安全問題尤為關鍵,從出欄到上餐桌可謂環環關鍵。許樹波介紹,根據相關要求,養殖戶的成鴨出欄前,要先向所在轄區的獸醫站申報情況,待獸醫站收到養殖戶的申報信息後,會派動物檢疫員到養殖場,對成鴨進行嚴格抽檢。只有抽檢合格,獸醫站會才會會出具檢疫申報受理單,之後養殖戶在收到檢疫申報受理單後3個工作日內,憑藉受理單到鎮獸醫站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

於是,從大年初八開始,許樹波就通過微信群、電話聯繫等方式,主動通知鎮內的養殖戶到鎮獸醫站進行申報。期間,他主動指導和協助養殖戶辦理相關手續。直到養殖戶獲得《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後,許樹波就會根據養殖戶的電話通知,迅速安排運輸車輛到養殖場進行收鴨。

由於收鴨時間一般在晚上或凌晨三四點,為了準時準點到達養殖場,事事親力親為的許樹波會隨便在街邊打包個快餐,或是乾脆把宵夜當晚餐、早餐當午餐,一忙就是大半天。疫情期間,許樹波每天幫助養殖戶收購成鴨達到2000只左右。截止目前,許樹波已協助珠三角地區近20名(包括化龍鎮、石樓鎮、中山等地)養殖戶收購成鴨近3萬隻。

許樹波告訴記者,為了落實配合疫情防控,他們會對所有運輸成鴨的車輛進行全面消毒,司機、工人必須佩戴口罩和必備防護裝備,保證成鴨收購過程的安全。同時,許樹波暫停使用湖北號牌的運輸車,通知湖北籍的捉鴨工人暫時安心居家,待到疫情結束,再讓這些工人回來開工,保證其有工作、有收入。

成鴨推銷在路上,探索線上渠道

由於現時仍處於疫情防控關鍵期,各大小市場依舊禁止活禽銷售,因此部分養殖戶成鴨滯銷現象依舊存在,但經過許樹波的努力“帶貨”,該情況得到緩解——從疫情發生初期的最低收成鴨購價1.2元/斤,到如今的5.3元/斤,價格回暖農戶損失也少了。

到今天,許樹波仍舊在為成鴨銷路想辦法,除了原有的人脈關係,他還積極藉助番禺農業龍頭企業協會微信群等線上平臺進行推廣,致力吸引更多“帶貨人”參與其中,為養殖戶保成本,促銷路,解除後顧之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