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鉢傳人”王個簃

王個簃(1897—1988),原名王能賢,後省去“能”字,易名王賢,字啟之;個簃是他的號,後以號行,祖籍江蘇省海門市。現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教育家。出生於書香門第,受家庭薰陶,自幼攻讀詩書,善書畫、篆刻。青少年時代輾轉求師,奠定了他深厚的傳統文化藝術功底。1923年,王個簃27歲,因諸宗元介紹,將詩稿送吳昌碩老人批閱,並於該年8月投吳昌碩門下,拜師學藝。1925年,在同門劉玉庵的幫助下,王個簃被聘為吳昌碩的孫子吳長鄴的家庭教師,入住吳家。從此,他與吳昌碩朝夕相處,面臨教誨,成為老師眾弟子中最幸運的一個。他隨師老缶前後五年,深得老缶書畫篆刻藝術的真諦,繼承“重、拙、大”的繪畫特點。

王個簃擅以篆籀之筆入畫,用筆渾厚剛健,筆勢靜蘊含蓄,瀟灑遒勁,結構嚴謹,色彩奇麗,氣韻流動,可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擅長寫意花卉,常以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山石、葡萄、石榴、松、柏、水仙等為創作題材。他的作品中紫藤等藤本植物最為常見,他畫的紫藤以大筆畫出主幹,再通過用畫筆的中、側、偏、頓、挫的變化描畫,這樣一簇一簇盛開重疊懸垂的紫藤便躍然紙上,曲曲彎彎的藤蔓則一筆呵成,再用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盛開的紫藤花。

王個簃先生從1980年代初開始衝刺他的藝術巔峰,此時百業待興,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傳統與現代爭鳴。王先生堅持以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為己任,立足固本,從文人畫筆墨傳統中求創新求發展,融貫古今。85歲以後的作品面目一新,風格獨特,精妙逼人,開闢出一派源於吳昌碩,而又不同於吳昌碩的筆墨設色之新天地。90高齡他應邀赴日本、新加坡講學、辦展,為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在海內外傳播作出積極的貢獻。

20世紀初,中國畫壇由吳昌碩開創的金石大寫意一派新風,熔詩、書、畫、印於一爐,集文人畫藝術之大成,其影響深遠,齊白石、陳師曾、黃賓虹、潘天壽、王個簃、劉海粟、朱屺瞻、沙孟海、諸樂三、吳茀之等人,無不受到啟示,追求渾厚、質樸成為一代風尚。而王個簃更因其為人與藝術得到吳昌碩的青睞,成為吳昌碩的衣缽傳人。

《畫覽》、《畫言》、《畫學》、《畫史》作為草竹道人與諸位畫友開設的四個專題,與書畫同仁分享古今名師名畫名典名術,歡迎指點交流。投稿我們:[email protected]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畫覽:繼承“重、拙、大”特點,吳昌碩的“衣缽傳人”王個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