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脾和胃,寧心安神,原來茯苓有這麼多功效

《神農本草經》上說:茯苓,味甘,性平。主治過度憂鬱導致胸脅有氣上逆或驚嚇導致恐懼不安和心跳加速;消除胃脘的聚積疼痛;治療發冷發燒煩悶,咳嗽,口燥舌幹;使小便通利。長期服用可安和魂魄,頤養心神,耐飢餓,壽命延長。茯苓也叫茯菟,生長在山的土石上且有流水的地方。

益脾和胃,寧心安神,原來茯苓有這麼多功效

《本經》中所說的茯苓實際上是白茯苓。它味甘,性平,主治胸脅間氣逆上衝,內心憂悶憤恨,或由於驚嚇而出現的恐懼不安、心悸;能治療胃脘部氣滯而導致的扭結疼痛,忽冷忽熱,胸中煩悶,咳嗽喘逆,口舌焦躁等症;還能通利小便。長期服用可安定精神,延長壽命。

茯苓味甘淡,性平。味甘能補益中氣,味淡能通利九竅。中氣得補,於是心脾之氣充實;九竅通利,從而邪熱自解。心脾之氣充實了,就會消除憂愁煩悶等不安情緒;邪熱解除了,那麼胃脘部扭結疼痛、煩躁悶滿、咳嗽喘逆、口乾舌燥等症狀也就得到了緩解。

另外,古人認為,茯苓淡利竅,甘助陽,是除溼的良藥,它有補益脾胃之氣,驅逐停積的水液,並生津導氣的功效。現代臨床上,茯苓通常用來利水滲溼、益脾和胃、安神寧心,適用於脾虛洩瀉、消化不良、心悸失眠等症;還可用來祛除溼邪,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等症;也可治療痰飲內停於胃導致嘔吐清水,及痰飲停在肺導致咳嗽痰多等症。

益脾和胃,寧心安神,原來茯苓有這麼多功效

關於茯苓利溼的功效,可追溯到元朝以前,傳說成吉思汗曾用它治好了三軍將士的風溼病。自古以來,茯苓便是醫者常用的藥物。凡是講究修身養生、追求延年的人,都非常注重服用茯苓。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的膳食中已經出現了以茯苓為原料的茯苓酥、茯苓餅等。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非常喜愛吃茯苓餅,因而他年過六旬仍身體強健並保持驚人的記憶力,在他的《東坡雜記·服茯苓賦》中記述:“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人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另外,茯苓的美容功效也不容忽視。

益脾和胃,寧心安神,原來茯苓有這麼多功效

清代末年,慈禧太后對茯苓非常推崇,並命人將其做成宮廷名點,後來傳入民間,如今仍是北京的特產。現代營養學家對慈禧太后的養顏益壽藥方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常用的補益中藥共64種,而使用率最高的就是茯苓,高達78%。可見,茯苓的各種養生保健作用早為人們所知。

最後為大家推薦兩道以茯苓為原料的保健美食:

茯苓雙紅豆漿

材料:紅豆70g,紅棗50g,茯苓15g,水1000ml

做法:

1、將紅豆洗乾淨,用冷水浸泡6小時;茯苓洗乾淨,用冷水浸泡10分鐘;紅棗洗淨去核後切碎。

2、將上述食材依次放入豆漿機中,加入1000ml水,豆漿機選擇熱飲-乾溼豆按鍵,機器啟動後即可。

益脾和胃,寧心安神,原來茯苓有這麼多功效

茯苓香菇飯

原料:茯苓10g,香菇2-3朵(依據各人口味),大米適量

做法:先將茯苓泡軟,搗成粉狀,香菇切成小丁,再與大米一道煮(蒸)成飯食用即可。

有安神益智、補脾止瀉作用。適宜心慌、眩暈、胃弱和神經衰弱者選用。


五福雲健康,會經常與大家分享經絡保健的知識,讓經絡保健更通俗、易懂。歡迎大家閱讀、關注和轉發。

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