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實驗中學2019-2020學年寒假高二週檢測試題語文卷

大慶實驗中學2019-2020學年寒假高二週檢測試題

語文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名山,經過悠久的歷史積澱形成的泰山文化,寄託了"國泰民安"的民族意願,承載了貴和尚中的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泰山文化與黃河、長江一樣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同時也有著豐富厚重的文化內涵。

在泰山文化形成的過程中,無論是帝王巡守,還是封禪、祭祀,都把泰山與社稷蒼生聯繫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國泰民安等。即使是民間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於其"護國庇民"。"泰"字之本義,即有大、強、安定之意。只有國家強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樂業。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與國泰民安一起,成為泰山文化的一體二翼。"和合共生"的基本精神,強調"貴和尚中",即《禮記·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諧包容。

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為標識的泰山封禪已經是天人合一的體現,天人合一還在於泰山神的"靈顯昭著,佑庇萬民"。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膚寸成雲,霖雨天下"。即所謂"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爾"。泰山的祈雨活動,在天人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員方面是"遵旨虔祈",由於與百姓的願望契合,所以出現"人心為之安定"等景象。

泰山文化中的和諧包容,本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這種"和合",既包括了"君臣父子親戚朋友之合",也包括了齊、魯文化之合以及泰山儒釋道文化之合。泰山本來就是儒家思想的淵源之區,儒學一向興盛,同時,泰山是道教的孕育之地,泰山的佛教雖然處於從屬地位,但普照寺、竹林寺、靈巖寺等佛教寺廟同樣得到發展,香火繁盛。

泰山文化中和諧包容的起源,也與李斯《諫逐客書》中的名句"秦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有關。"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於虛懷若谷廣納天下之才,容事容人。康熙御定《日講書經解義》卷五《說命上》就稱:"古人云,泰山不擇土壤,故能成其高,滄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人主不遺葑菲芻蕘之言,故能成其聖。"這已經將泰山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上升到了治理國家的高度。

"國泰民安""和合共生",這種人文理念和價值取向,貫穿於中國人的歷史創造之中,賦予中國人與時俱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促使國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百姓安康和民族復興而不斷創造歷史偉業。

(摘編自陳鋒(尊崇·社稷·蒼生:泰山文化的形成與精髓》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泰山文化,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與黃河、長江文化同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B.泰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國泰民安,它既體現在帝王巡守、封禪祭祀之中,也體現在民間信仰上。

C.泰山文化主要由"國泰民安"與"和合共生"構成,而從泰山文化的形成來看,"國泰民安"是主體部分。

D.泰山文化中的"和合"源於傳統文化,既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包容,也包括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文章論述泰山文化的兩大精髓,整體上採用了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層次清晰,邏輯嚴密。

B.文章引用《日講書經解義》卷五中的語句意在論證"和諧包容"的泰山文化的內涵已有提升。

C.文章在論述"和合共生"的泰山文化的內涵時,先論述"天人合一",再論述"和諧包容"

D.文章運用引證、例證對比、比喻等論證方法,論述了泰山文化的人文理念和價值取向。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中華泰山,天下泰安"的泰山宣傳語,其內涵與"國泰民安"的泰山文化精髓一致。

B.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詩句,契合了泰山文化中"和合共生"理念。

C.泰山祈雨活動源於泰山神"靈顯昭著,佑庇萬民",體現了泰山文化和諧包容的內涵。

D."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於讚美泰山文化,顯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題。

範百祿字子功,第進士。熙寧中,鄧綰舉為御史,辭不就。提點江東刑獄,加直集賢院。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賄敗百祿請復至道故事用文吏領兵以轄邊界從之。熊本治瀘蠻事,有夷酋力屈請降,裨將賈昌言欲殺以為功,百祿諭之不聽,往謂本曰:"殺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孫。奈何容驕將橫境內乎?"本矍然,即檄止之。七年,召知諫院。屬歲旱,請講求急務,收還法令之未便者,以救將死之民。五路置三十七將,專督所部兵,至許闢置布衣參軍謀。百祿察其中,或以恩澤市,或以瘝敗收,或未歷邊方,或起於群盜,疏列其亡狀者十四人,將佐顓教閱,餘付之州縣,事多施行。

哲宗立,遷中書舍人。司馬光復差役法,患吏受賕,欲加流配。百祿曰:"苟繩以重典,黥面必將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都水王孝先議回河故道,命百祿行視。百祿以東流高仰,而河勢順下,不可回。即馳奏所以然之狀,且取神宗詔令勿塞故道者並上之,乃止。以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勤於民事,獄無繫囚。僚吏欲以圄空聞,百祿曰:"千里之畿,無一人之獄,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許。經數月,復為翰林學士,拜中書侍郎。

是歲郊祀,議合祭天地,禮官以"昊天有成命"為言。百祿曰:"此三代之禮,奈何復欲合祭乎?'成命'之頌,祀天祭地,均歌此詩,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豈為一祭哉?"爭久不決,質於帝前。宰相曰:"百祿之言,禮經也;今日之用,權制也。陛下始郊見,宜以並事天地為恭。"於是合祭。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賄敗/百祿請復至道/故事用文吏領兵/以轄邊界/從之

B.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賄敗/百祿請復至道/故事用文吏領兵/以轄邊界從之

C.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賄敗/百祿請復至道故事/用文吏領兵/以轄邊界/從之

D.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賄敗/百祿請復至道故事/用文吏領兵/以轄邊界從之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來源:學。科。網Z。X。X。K]

A.檄,可指古代官府向上級奏事的文書,或指向下發布徵召、曉諭的通告文書,也可指用於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

B.路,宋元時代行政區域名,始於宋代。宋代的路相當於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當於明清的府。

C.黥,又稱墨刑,以刀刻鑿人面(體)再用墨塗在刀傷創口上,使其永不褪色。古代在人臉上刺字並塗墨之刑,後亦施於士兵以防逃跑。

D.郊祀,指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的活動,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在一年中某些重要時日,君王帶領三公九卿等諸大臣依據禮法於國都郊外祭祀上天,感恩上蒼,為百姓和國家祈福。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範百祿善於進言,敢於勸阻。有夷人首領力竭請求投降,熊本的副將賈昌言想要殺了他來報功,範百祿進言熊本,予以勸阻。[來源:學+科+網Z+X+X+K]

B.範百祿勤於民事,不居功自傲。任開封府尹時,監獄中沒有被關押的罪犯。僚屬想以監獄空的事上奏朝廷以求功,範百祿認為:這是皇上的恩德,不是府尹的功勞,未答應。

C.範百祿熟悉政事,反對舞弊。五路軍隊將領眾多,專門統率所在地的軍隊。範百祿深知其中的違規情況,於是上書,陳述其中不法者十四人,提出讓武官專管教練檢閱等,多被採納。

D.範百祿堅守禮制,反對合祭。郊祭時,禮官等建議合祭天地,範百祿反對,並以春夏祈谷之禮為喻來爭論。宰相認為應該採納範百祿的建議,因為他的說法符合禮的常制,而合祭只是權宜之制。

(二)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第7題。

臨江仙·惠州改前韻

宋·蘇軾

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遊。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莢陣,風轉柳花球。

我與使君皆白首,休誇少年風流。佳人斜倚合江樓,水光都眼淨,山色總眉愁。

[註釋]使君:時任惠州知州詹範。合江樓:作者被貶初至惠州時所居之所,在惠州東門,因東西二江匯合於此得名。

7.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詞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葉道卿《賀聖詞》詞:"三分春色,二分愁悶,一分風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莢陣,風轉柳花球"兩句中,"翻""轉"用得巧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暮春時節,榆莢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風吹散的畫面。

C.下片"水光都眼淨,山色總眉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山水被賦予人的動作和情感,使詞更富有感染力。

D.本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整首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風格含蓄雋永,婉轉纏綿,是豪放派詩人蘇軾少有的婉約詩作。

三.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4題。

文明不僅是倡導、教育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梳理中外社會文明史就能發現,(    )。去日本旅遊的人,往往會感慨於其公共文明:一絲不苟的垃圾分類,不留一片垃圾在體育賽場,________的公共場所……究其源頭,1948年出臺的《輕犯罪法》________。即便如此,20世紀80年代,富起來的日本人在走出國門時也產生過大聲喧譁、不守秩序,以至於日本媒體寫社論提示國民文明出遊。可見,約束是壓艙石,一旦脫離執法環境、缺少了剛性約束,已經提升的文明素質也可能又倒退回去。又比如,許多人羨慕歐美國家立法保護小動物,殊不知養犬人身上揹負的義務條款數不勝數:上保險、打疫苗、戴口套,攻擊性犬的主人還需在庭院明顯處________標牌,等等。在現代社會,法律規則就是在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那條繩子,鬆緊適度、兩頭不落,才能讓更多人知邊界、明事理、懂規矩、不逾矩。正是因為醉駕入刑,"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在中國社會蔚然成風;正是因為"失信者黑名單"制度持續發力,欠債故意不還的老賴開始減少。"一時不文明,時時受約束;一處不文明,處處受阻礙",只有________這樣的鮮明導向,才能讓文明的舉止始於自發、成於自覺。

8.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如果要提高社會的文明素養,就必須加大持續管理的力度

B.只有加大持續管理的力度,才能不斷提高社會的文明素養

C.一個社會的文明素養,既是歷史演進的結果,也是持續管理的結果

D.一個社會的文明素養,既是持續管理的結果,也是歷史演進的結果[來源:學科網ZXXK]

9.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井井有條  功德無量  豎立  構成

B.井然有序  功不可沒  豎立  形成

C.井井有條  功不可沒  樹立  構成

D.井然有序  功德無量  樹立  形成

1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20世紀80年代,富起來的日本人在走出國門時也出現過大聲喧譁、不守秩序,以至於日本媒體寫社論提示國民文明出遊。

B.20世紀80年代,富起來的日本人在走出國門時也流露出大聲喧譁、不守秩序的問題,以至於日本媒體寫社論提示國民文明出遊。

C.20世紀80年代,富起來的日本人在走出國門時也產生過大聲喧譁、不守秩序,以至於日本媒體寫社論提醒國民文明出遊。

D.20世紀80年代,富起來的日本人在走出國門時也出現過大聲喧譁、不守秩序的現象,以至於日本媒體寫社論提醒國民文明出遊。

11.根據詩中人物形象,下列詩句分類恰當的一項是(3分)(  )

甲:懷才不遇型 乙:田園隱逸型 丙:羈旅漂泊型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A.甲:  乙:  丙:

B.甲:  乙:  丙:

C.甲:  乙:  丙:

D.甲:  乙:  丙:

12.下列語段空缺處應填入的語句,排列正確的一項是(3分)(  )

《七月》是一份集體的,或曰"大我"的回憶。因為是回憶,所以思緒是流動的,敘述是跳蕩的。一根或起或伏、若明若暗的線,牽綰起活潑的思緒、跳蕩的旋律。________。《七月》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卻不是記錄春夏秋冬的《禮記•月令》;鋪敘一歲耕桑的苦樂,卻不是安排耕種與收穫的農書。________。因為是"大我",所以它可以包容無數的"小我"。________。它是陽剛的,卻不妨陽剛中有陰柔。它儘可以在一個大結構中,細心經營一個一個的小結構。《七月》為平平常常的勞作注入了生命,________。

它是鮮活的詩,也是永久的史

它可以散漫開,又可以歸攏來

它是寫實的,卻不為"實"所縛

它是粗放的,卻不妨粗放中有細膩

A.       B. C. D.

13.下列楹聯與場所不匹配的一組是(3分)(  )

A.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壇禮樂冠華夷。(文廟)

B.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書房)

C.追摹古人得高趣,別出新意成一家。(宗祠)

D.法雲廣蔭無遮會,慧日高懸有相天。(寺院)

14.為下面的公益廣告圖擬個標題,恰當的一項是(3分)(  )

大慶實驗中學2019-2020學年寒假高二週檢測試題語文卷

A.美德點亮生活 B.攜手創造光明 C.節能人人有責 D.科技驅散黑暗

參考答案

1.C

2.D

3.A

4. 答案C

解析 可以圈出句子中名詞和代詞,如"利州武守""周永懿""百祿""至道故事""文吏""兵""之"等,然後根據語法和句意進行排除。"利州"是地名,"武守"是官職,"周永懿"是人名,如斷成"利州武守周永懿"句中沒有謂語,故不能成為句子,這句話的謂語是"敗","以賄"是狀語,且下一句的主語是"百祿",故應在"敗"後斷開,這就排除A、D兩項;"復"意思是"恢復",是謂語,賓語是"至道故事",即"至道年間舊例",如斷成"復至道",意思就變成"恢復至道年間",意思不完整,這就排除B項。故選C。

5. 答案A

解析 A項,"檄,可指古代官府向上級奏事的文書"錯誤,"檄",中國古代官府往來文書的下行文種名稱之一,古代官府用以徵召或聲討的文書。故選A。

6. 答案D

解析 D項,"宰相認為應該採納範百祿的建議,因為他的說法符合禮的常制,而合祭只是權宜之制"錯誤。故選D。

【參考譯文】

範百祿字子功,進士及第。熙寧年間,鄧綰舉薦他為御史,辭謝不就任。提點江東刑獄,加直集賢院。利州武守周永懿因納賄敗露,範百祿請求恢復至道年間舊例,用文官統領軍隊,用以管轄邊界,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熊本治理瀘蠻事務,有夷人首領力竭請求投降,副將賈昌言想殺了他來報功,範百祿勸阻他不聽從,範百祿就前去對熊本說:"殺死投降的人不吉祥,救活一千人的人的子孫受封。怎能容許驕縱的將領在境內橫行不法呢?"熊本警覺起來,馬上發公文制止。七年,範百祿召為知諫院。恰逢年成旱災,他請求處理當前的緊要事務,收回那些對百姓不利的法令,來救活將死的百姓。五路軍隊共有三十七將,專門統率所在地的軍隊,甚至允許他們徵用平民參軍謀劃。範百祿知道此種情況,有的是因為用錢買,有的曠職敗事,有的並未經歷邊境事,有的是盜賊出身,就上書陳述其中不法者十四人,讓武官專管教練檢閱,其餘的事由州縣掌管,事情大多被採用。

哲宗即位,升中書舍人。司馬光恢復差役法,憂慮吏人受賄,想對受賄者處以流放充軍的刑罰。範百祿說:"如果用重法來治罪,那麼面上刺字的人一定將塞滿了道路。"司馬光醒悟說:"如果不是你說,我還不清楚情況。"就此罷休。都水王孝先建議把黃河引回故道,命令範百祿去視察。範百祿認為黃河向東流有一段是向高處流,而黃河的流勢是向下流,不能引回。就趕快回京奏報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而且取神宗命令不要阻塞黃河故道的詔書一起呈上,這件事才停止。範百祿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任開封府尹,勤於民事,監獄中沒有被關押的罪犯。僚屬想以監獄空的事上奏讓皇上知道,範百祿說:"千里的皇畿,獄中沒有一人,這是皇上的恩德,不是府尹的功勞。"不答應。數月之後,又為翰林學士,授任中書侍郎。

這年郊祭,議論要合祭天地,禮官以"昊天有成命"作為根據。範百祿說:"這是三代的禮,怎麼又要合祭呢?'昊天有成命'的頌詩,祭天祭地,都演奏這詩,好比春夏祈禱穀物豐收而演奏《噫嘻》,豈是為了合祭呢?"爭論很久沒有解決,在皇帝面前決定。宰相說:"範百祿的話,是禮的常制;今天的用法,是權宜之制。陛下開始祭天,應以合祭天地為恭敬。"於是合祭。

7.答案D

解析 詞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詞中"我與使君皆白首,休誇少年風流"是直接抒情;"語言含蓄雋永,婉轉纏綿"也錯,"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遊"等語句明白如話。

賞析: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年)暮春。是時,東坡61歲,在惠州貶所宴飲州守詹範時,有感於仕途之變,便作下了這首詞。

上片,惜春傷春,無須"貪忙","追遊"。與密州時作的同詞牌名的上片完全一樣,惜春。面對同樣的春,產生著同樣的心情。那時,朝廷政治鬥爭激烈,詞人迴避,自求外任。而今,在貶所惠州,也是一個春季過去了("九十日春都過了"),即風華正茂的時候過去了,我閒置無所事事了("貪忙何處追遊"),無須"貪忙"、"追遊"了。緊接著點化運用葉道卿《賀聖詞》詞:"三分春色,二分愁悶,一分風雨"而言春暮人愁("三分春色一分愁"),日暮西山,人命危淺了,只是詞人未看到日後還有"風雨",哪怕是"一分風雨",未想到日後又要謫貶儋州;但他很快意識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莢陣",如"風轉柳花球",沒有多少留戀,有的是終身遺恨。

下片,嘆青春不再,人生暗淡。詞人此時處境惡劣,心境淒涼,深感自己夕陽黃昏,硬是把棺材準備好了。正因所處社會環境、政治經濟地位發生變化,自然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觀念隨之也發生變化,藝術欣賞及其作品的意境發生變化,所以他把密州時作的同詞牌的詞的下片作了修改。儘管它反映了詞人對人生的依戀和青春的惋惜之情,可意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仙境不見了,西王母、東皇太乙在東坡心中,早已消失了,再不是什麼美好、理想、幸福的形象,更不是什麼長生不老的象徵了。"我與使君皆白首,休誇年少風流",惜青春已逝,風流不再。我們已是蒼顏白髮,還談什麼昔日風流。這意味著一代人的結束。"佳人斜倚合江樓",唯有我那朝雲,病魔纏身,"斜倚"而立,留戀著"合江樓"外的水光山色,哪怕它們是淨眼中的水光("水光都眼淨")和眉愁中的山色("山色總眉愁")。正是詞人在惠州感情上發生了變化,審美移情發生了變化,所以山光水色也變得"愁"容起來;從而暗示著詞人晚年人生暗淡無光了。

全詞,上片寫春過春愁,傷春惜時,下片寫白首眉愁,傷感人生。人的感情發生變化,決定著詞的意境發生變化,決定著詞的用語的變化。籠罩全詞的是一"愁"到底的灰濛濛的意味。

8. 答案C

解析 從前面"梳理中外社會文明史就能發現"可知,此處應是梳理中外社會文明史的結論,梳理後文所舉的日本的例子,文意是說歷史演進和持續管理與文明素養的關係,這就排除A、B兩項;從整個語段來看,語段強調的是持續管理,而D項則強調"歷史演進",故排除D項。故選C。

9. 答案B

解析 井井有條:形容整齊不亂,有條有理。井然有序:形容整齊而有秩序。根據"一絲不苟的垃圾分類,不留一片垃圾在體育賽場"可知,此處是形容有秩序,應選"井然有序"。功德無量:用來稱頌對社會、對他人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功勞非常大。功不可沒:功勞不應被埋沒,指立下很大的功勞。根據"1948年出臺的《輕犯罪法》"可見是寫法典的作用,應選"功不可沒"。樹立:在人的思想裡使新事物建立起來。"樹立"的對象多是抽象的事物,褒義詞。豎立:在地上使物體直立起來。"豎立"的對象多是具體的事物,是形體的事物。應選"豎立"。形成:通過發展變化而成為具有某種特點的事物,或者出現某種情形或局面。構成:湊成,組成;造成。應選"形成"。故選B。

10. 答案D

解析 "20世紀80年代,富起來的日本人在走出國門時也產生過大聲喧譁、不守秩序,以至於日本媒體寫社論提示國民文明出遊",該句有兩個問題:一是成分殘缺,"產生過大聲喧譁、不守秩序"中"產生"缺少賓語中心詞;二是搭配不當,"提示國民文明出遊"中"提示"用詞不當。故選D。

11. 答案 C

解析 出自王維的《山居秋暝》,表達的是隱逸情懷;中"天共遠""月同孤"表明羈旅漂泊;中"山中去""歸來每日斜"表達的是隱逸情懷;中"徒有""羨"兩詞暗示懷才不遇;中"屈平"是指屈原,屈原懷才不遇,詩人往往通過吊屈原表現自己的懷才不遇;中"飄飄""沙鷗"表現的是羈旅漂泊。

12. 答案D

解析 解答此類題,應把握語段中心並根據語境、前後語句句式等進行分析判斷。語段是對《七月》這首詩的評賞。第一處,前面說"因為是回憶,所以思緒是流動的,敘述是跳蕩的""活潑的思緒、跳蕩的旋律",這是說《七月》的靈動性,"一根……的線,牽綰起……"是說《七月》的歸攏性。這與第句內容相合,故應放在第一處。第二處,前面說"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鋪敘一歲耕桑的苦樂",這是說《七月》的寫實;"卻不是記錄春夏秋冬的《禮記•月令》""卻不是安排耕種與收穫的農書",這是說《七月》不為"實"所縛。故應放在第二處。第三處,後面說"它是陽剛的,卻不妨陽剛中有陰柔",從句式的對稱角度來看,第句"它是粗放的,卻不妨粗放中有細膩"與其結構完全一致,故放在第三處。語段最後一句為總結句,把放進第四處最恰當。據此可得出答案為D。

13. 答案C

解析 A項,孔子曾在泗水邊為學生講水之德;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處,後以"杏壇"代指教育界。故此聯適合文廟。B項,說的是心中藏有萬事萬物,且筆力千鈞,方能憑吞吐,任開合,臻於妙境。此聯適合書房。C項,這兩句是說在對古人的追摹中體會到高雅的志趣,別出新意然後自成一家,這與"宗祠"的追憶先祖和祭祀不合。D項,"法雲",以雲比喻佛法涵蓋一切,"慧日"為佛教用語,與寺院相匹配。故選C。

14. 答案A

解析 首先仔細觀察圖上的內容,黑色的畫幅上是一個明亮的燈泡,燈泡上面有兩個人,其中一人伸出雙手攙扶另一個彎腰駝背、拄著柺杖的人。然後結合題幹中的"公益廣告"分析,漫畫的主旨為:人們善意的舉動、助人的美德照亮了生活,讓生活有了光明。A項,符合公益廣告圖片的旨意;B項,把畫面上的"攙扶"看作"攜手",理解有偏差;C項,完全忽視了圖中一人對老人幫扶的內容,偏離圖片主旨;D項,只看燈泡不顧人物,未讀懂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