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臺


從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授農算起,雨花臺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築“越城”起,雨花臺一帶就成為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三國時,因崗上遍佈五彩斑瀾的石子,又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感動上蒼,落花如雨,雨花臺由此得名。明、清兩代,景區內的“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雨花臺還是歷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將相吟詠之地,從李白、王安石、陸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魯迅、田漢、郭沫若、劉海粟,都留下了吟詠雨花臺的優美詩篇。由於雨花臺是南京城南的一處制高點,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東晉豫章太守梅頤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將岳飛在此痛擊金兵;此後的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臺也因此逐漸荒蕪。

​1927年以後,雨花臺淪為國民黨統治者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決定在此興建烈士陵園。風景區的建設可分為三個時期。從1949至1979年,根據“先綠化、後建設”的方針,主要進行大規模的綠化造林工作;自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又陸續興建了大規模的紀念建築群,在全長1500米的中軸線上,由北向南,烈士就義群雕、烈士紀念碑、倒影池、紀念橋、紀念館、忠魂亭等依次展開。1999年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建築師協會第20屆大會”上,這組巧奪天工的紀念建築群榮獲“藝術創作成就獎”。自90年代中期至今,進行大規模的景區景點建設,修復和新建了乾隆御碑、二忠祠、木末亭、木樨苑、怡苑等景點,新建了雨花石博物館和江蘇省國家安全教育展覽館,完成了中心紀念區、名勝古蹟區和雨花石文化區的建設,目前正在進行風景區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下一步,將完成雨花茶文化區、遊樂活動區和生態密林區的建設。如今的雨花臺,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為依託,以紅色旅遊為主體,融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紀念性風景名勝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