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航海技術當時是什麼水平?

歷史小懷錶


導言:缺失的中土航海船記

歷史中的中土,不僅僅是幾千年的農耕社會,同樣也擁有千年的航海史。只是直至今日,中土中的古代海船博物館只有不到二十家,反而是在彼岸的那個只有兩百多年曆史的國度,其境內就有兩百多家古海船博物館。

唐人從海路到達黑衣大食國,比明人鄭和還早620年

2015年3月22日,陝西考古部門發佈了一條新聞——發現唐朝使節楊良瑤神道碑,上面記載了楊良瑤航海出使黑衣大食國,比鄭和下西洋還早了620年!

此碑文記載著公元785年四月(貞元元年),50歲的楊良瑤封唐德宗旨意,攜帶官文、國書、詔書、印章等,通過海路出使印度沿海國家和中亞黑衣大食國。同時明確記載著航海的線路:在廣州男孩舍陸登船,走南海,從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一直到達中東兩河流域,隨後舍舟登陸,到達黑衣大食國首都(今天的巴格達)。

楊良瑤回國後,還參與了洛陽平叛,到公元805年時,因平叛有功,得到了唐順宗的倚重,以本官領右三軍僻仗。

但是楊良瑤並非是第一個下西洋的中土官方人士,因為在《漢書》中記載了“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根據考證黃支之國,就是現在印度沿海某國。(只是由於只有書籍記載,並無實物,因此一直沒有做宣傳)。

宋承唐制,船越來越大,遠航中東

唐朝現存的海船很少,有也因種種因素而無法復原。但宋代時期的沉船,現已經發掘了好多。

1974年8月,中土首次大型海灣考古發掘工程在泉州後渚港展開,此次發掘出一首宋時期的沉船。長24米、殘寬9米,船下部有13個水密隔艙,排水量達400噸,載重估計能達200噸。

可這還是民船,是一艘私人商船,並非是宋廷的官船!

根據《宋史 高麗傳》的記載,在公元1078年,宋神宗為遣使出使臨國高麗,專門建造兩艘大型海船,號稱“神舟”,現代船史研究者考證、研究認為,宋時“神舟”,全長38米,裝載量240噸左右。

而根據吳自夢《夢梁錄》的記載,南宋朝時期海船,最大的能載重300噸,可載五六百人出航遠洋。中型海船,可載150噸,載人能達300人左右。

而且這些都是真正的海船,而非是清代書籍以及網文所述的只能行走於內河的平底船。水密隔艙的技術,直到明代時期(18世紀),阿拉伯人和歐洲人才學會這項技術。所以一直以來,在18世紀之前的古沉船中,擁有水密隔艙的基本可以判斷為中土所固有的標誌。

而且根據古船專家的描述,兩宋時期的中土海船,已經使用了V字型船體結構設計,即底尖、船身扁闊,長寬比小,平面近於圓形。這種船體在海面上行使時,不但能穩定船體,還能減少水中阻力;同時若是碰到橫向風時,橫向移動較小,哪怕是頂風航行時“破浪而行”。

後來在1996年時,在西沙群島又發現了一艘南宋沉船,船體殘長20米,寬約6米,有11個殘留的水密隔艙。由於歲月的腐朽,導致了船體腐敗嚴重,因此至今無法修復。但是從沉船中打撈出近萬件宋代民窯生產的瓷器。

因此專家認為當時古海上絲綢之路,該船從福建出發(瓷器多為福建民窯生產),本想行至印度或中東某處販賣瓷器,可沒想到了南海時,因遇颶風礁沉沒……

一條千年的海上貿易之路

以前,人們只能通過史書、野史的記載,來推斷出古代海上貿易路線,可1974年,在泉州挖掘出土的那艘海船上的貨物實證,讓人們才明白過來當時的中土人是如何做海上貿易的。

該沉船上面有大量的香料、沉香,銀、銅錢、只有少量的瓷器,中土本身就不生產香料,因此人們根據第二條的南海沉船推測,當時應該是從泉州裝滿瓷器、絲綢、茶葉後,販賣到南洋,然後收購香料、沉香,再返回廣州、或泉州,轉手賣給阿拉伯人和中土人,再由他們販賣到更遠的中東地區。

明代戰船

在2005年時,中土考古學家又在古蓬萊水城附近發掘了幾艘明代沉船,其中一條最大的殘長21.5米,殘寬5.2米,殘深0.56米,還保存有6個水密隔艙。後來根據現代科技手段進行了電子復原,發現這艘明代戰船,實質長度在32米,寬6米,深2.6米的三桅木帆戰船!

後來考古學家們考究發現,這幾艘沉船中除了明朝海船之外,還有“海商”的,因為3號的拼接技術是來自於高麗,隨後科學家們根據史書,發現在明初洪武九年時,朱元璋在此修築了“備倭城”……

總述:

鄭和下西洋,拿來的海圖?

再前一些的元朝海上征討爪哇、呂宋等地時,那來的海圖?

就算沒有海圖,那他們哪裡來的大海船?現代有種說法“十年陸軍、百年海軍”,一個成熟的船工、一個能看懂星雲圖像的領航員、一個能帶大家回家的船長……可是需要百年時間,一代又一代的經驗才能培養出來的。

所以不要再說中土以來就是內陸之國了,另外明代的戰船,根據碳14同位素的研究發現,不是明初的,而是明中後期的。所以明代雖然“禁海”,可依舊不禁造大海船……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造船史》、《中國古代造船技術》


史之為用


隨著指南針這一重大發明,結合宋朝非常先進的造船技術,使宋朝在航海技術方面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航海指南針

北宋時,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廣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非常發達的造船業,甚至在首都東京郊外還建有當時世界上最早的船塢,到了南宋時,沿海地區的造船業更加發達,規模也更加宏大。宋朝建造的船體巍峨高大,抗風力強,可以戰勝驚濤逆浪,並且船上配有指南針,對宋朝的海外貿易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宋朝之所以造船業這麼發達,除了經濟發達以外,最主要原因就是:宋朝與中東各國的陸上貿易交通線被當時的遼國和西夏等少數民族國家阻斷了,無奈之下,只能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大力發展造船業,開闢一條新的海上貿易交通線。

宋朝戰船

宋朝非常重視航海事業,不僅發明了指南針,還出現了海圖,但是關於海圖的記載,只有一個叫徐兢的人創作了一本叫《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的書,書中講述了徐兢在宣德五年,隨從官員出使高麗,他在書中記載了當時船隊航行的情況,他說:船隊航海,夜晚“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可見,指南針在宋朝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階段,大量應用在遠洋貿易的商船上。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實行重農仰商政策的朝代,所以它的航海事業非常發達,帶動了航海技術也發展成熟,成為當時世界上航海技術水平最高的國家。

宋朝海上絲綢之路


獨立評論員


眾所周知,宋朝的航海技術十分發達,有各種大型船隻以及航海設備被應用。而且宋朝政府對於海上貿易和對外交流也十分重視,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並且對於民間的出海行為宋朝政府也沒有多少限制,所以宋朝政府的財政收入構成,與以往歷朝歷代都有很大不同,有相當大的比例是來自於海上貿易的。尤其是南宋,海洋事業發展迅猛,眾多航海技術被應用,比如指南針,而航線也遠至阿拉伯國家。當時在廣東碼頭,各國家來貿易的人都有。宋朝是我國曆史上技術進步最快,唯一沒有抑商的一個朝代。





小陽談歷史


宋朝,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中國農耕時代的最高峰。北宋時造船業已有較大發展,到南宋就更為發達,技術已達到製造大型海船的程度,配有指南針,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

宋代造船業,能造遠洋巨型海船,每年造船3000艘,當時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都領先於西方,用指南針導航,用尾舵掌握航向,利用風力提高航速都是那個時代的重大發明。

古代中國是一個航海業最發達、最早擁有海軍的國家。古代中國的造船業比地中海沿岸國家的造船業還要發達。早在春秋時期(前770—前476)中國就開始建造大型戰船,當時的諸侯國已有170多個,瀕江沿海的楚國、齊國、吳國和越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較為發達,不僅能夠建造很大的樓船,而且組建了獨立的水軍和舟師,能夠在江河和近海沿岸進行一定規模的作戰行動。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造船業相當發達,在船上開始使用鐵兵器和投射兵器,而且建造了配備刀、槍、弓箭的車輪船,指南針開始裝備舟師進行遠航,從而使戰船的機動力和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

宋以後,元代除陸上擴張外還十分注重海上擴張,其外海遠洋航線已達140多個國家,海上作戰能力和規模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元以後,1403年,進入明成祖永樂年間,為了擴展明王朝的政治影響,宣揚大明帝國的國威,擴大與海外各國的貿易往來,明成祖於1405年開始派遣鄭和率中國強大的海船隊遠航他國。

經唐、宋、元等朝代的發展,到鄭和下西洋時期,造船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建造的鄭和寶船長達137米,寬56米,有9桅12帆,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海船。

然鵝,中國作為海洋大國和航海大國,雖然具有非常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但由於政治上的腐敗和愚昧,終於在世界性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大競爭中失去了第一次寶貴的歷史機遇。

中國先進的航海技術、火藥和火炮技術經鄭和船隊傳送到阿拉伯各國,又經這些阿拉伯國家輾轉傳入歐洲。正在沉睡的歐洲小國,迎來了黎明的曙光。他們抓住了歷史機遇。








Genswell


宋朝,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中國農耕時代的一個高峰。北宋的造船業領先全世界。憑藉的是航海八大發明。所謂航海八大發明是水密隔艙,指南針,船舵,桐油大帆,大風箱(無風區助力),避雷針(中國發明的不是美國的富蘭克林),桐油灰塗縫,油漆。

宋代造船業,能造遠洋巨型海船,每年造船3000艘。當時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都領先於西方。

古代中國是一個航海業最發達、最早擁有海軍的國家。古代中國的造船業比地中海沿岸國家的造船業還要發達。早在春秋時期(前770—前476)中國就開始建造大型戰船,當時的諸侯國已有170多個,瀕江沿海的楚國、齊國、吳國和越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較為發達,不僅能夠建造很大的樓船,而且組建了獨立的水軍和舟師,能夠在江河和近海沿岸進行一定規模的作戰行動。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造船業相當發達,在船上開始使用鐵兵器和投射兵器,而且建造了配備刀、槍、弓箭的車輪船,指南針開始裝備舟師進行遠航,從而使戰船的機動力和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

宋以後,元代除陸上擴張外還十分注重海上擴張,其外海遠洋航線已達140多個國家,海上作戰能力和規模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元以後,1403年,進入明成祖永樂年間,為了擴展明王朝的政治影響,宣揚大明帝國的國威,擴大與海外各國的貿易往來,明成祖於1405年開始派遣鄭和率中國強大的海船隊遠航他國。

經唐、宋、元等朝代的發展,到鄭和下西洋時期,造船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建造的鄭和寶船長達137米,寬56米,有9桅12帆,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海船。

然鵝,中國作為海洋大國和航海大國,雖然具有非常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但由於程朱理學這群西方間諜與西方侵略者裡應外合的破壞。引滿清入關,大搞康乾文字獄,拋棄舊港宣慰司。醜化誣賴中國民間海航事業。終於在世界性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大競爭中失去了第一次寶貴的歷史機遇。

中國先進的航海技術、火藥和火炮技術經鄭和船隊傳送到阿拉伯各國,又經這些阿拉伯國家輾轉傳入歐洲。正在沉睡的歐洲小國,迎來了黎明的曙光。他們抓住了歷史機遇。


頂端學術切磋


宋朝的航海技術當時是什麼水平,我們要從航海進步的原因來看。以下就是分析因素。

(1)從地理條件看。自唐代安史之亂後,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相繼崛起,隔斷了宋朝與海外的陸路聯繫,於是東南方的海路就成了宋朝對外貿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貿易因而更加興盛。

(2)從國際環境看。十字軍東征、塞爾柱突厥人的興起,迫使活躍的阿拉伯商人把貿易視線轉移到東方,向東方開闢商路,越來越多地出入我國沿海口岸。這就從客觀上為宋代的海外貿易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3)從國內環境看。宋代是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時期。由於北方的戰亂,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加上南方優越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以及南方人經濟觀念受傳統束縛相對較輕,有利於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了,稻、麥、茶、桑、甘蔗的種植更為普遍,產量很高,併成為出口產品,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宋代的手工業部門如制瓷業、紡織業、礦冶業、金屬製造業在前代的基礎上均有所發展;活字印刷術使書籍大量出版成為可能。這些都為海外貿易提供了新貨源。

(4)從政府政策看。宋朝受遼、金的威脅逐漸退縮到東南一隅:政府軍費和官俸開支浩大,每年還要負擔沉重的“歲幣”,不得不想方設法開闢新的財政來源,因而更加重視海外貿易。不僅進一步完善了建於唐代的市舶機構,而且疏浚海港,增闢口岸,制定條例,積極鼓勵外商來華貿易,還對市舶官員招徠蕃商的成績予以獎懲。同時,積極支持華商出海貿易。北宋中朝以後,海外貿易的收入一直佔宋朝全年收入的很大比重,對此宋高宗慨嘆道:“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聯所以留意於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耳。”

(5)從技術條件看。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是宋代海外貿易的另一重要原因。宋代造船業的規模和製作技術,都比前代有明顯的進步。東南沿海主要海港都有發達的造船業,所造海船載重量大、速度快、船身穩,能調節航向,船板厚,船艙密隔。載重量之大,抗風濤性能之佳,處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航海技術的進步表現在海員能熟練運用信風規律出海或返航,通過天象來判斷潮汛、風向和陰晴。舟師還掌握了“牽星術”、深水探測技術,使用羅盤導航,指南針引路,並編制海道圖。

所以從宋朝的經濟發現來看,海上貿易尤其繁華,因此海航技術的水平應該是領先於其他國家。


戰鬥大黃蜂


宋朝在航海技術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據《萍洲可談》和《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舟師”在海上航行時,“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惟視星斗前邁”,說明此時的人們已經開始利用天文知識來辨別方向。而且北宋時期就已經將指南針應用到航海上了,科技的發展為兩宋時期進行海外貿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當時宋朝的海上貿易堪稱一個時代巔峰,從北宋到南宋三百年中,宋朝人從未停止對海洋的探索。另一方面,當時的造船技術處於世界先進地位。在東南沿海地區,有許多製造“船舶”、“海舶”的作坊。官營作坊以造綱船、戰船、座船為主;民營作坊則以造商船和遊船為主。這個時期所造的船隻,其體積和載重量都較前代有明顯的增加。宋代舟船的製造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比以前具有更多特色:船體更巍峨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趨完善,裝修更為華美,特別是開始使用指南針進行導航,開闢了航海史的新時期。

宋代舟船船頭小,尖底呈V字形,便於破浪前進;身扁寬,體高大,吃水深,受到橫向狂風襲擊仍很穩定;同時,結構堅固,船體有密封隔艙,加強了安全性。底板和舷側板分別採用兩重或三重大板結構,船上多檣多帆,便於使用多面風。大船上又都設有小船,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救生、搶險。每隻船上都有大小兩個錨。行船中也有探水設備。處於當時世界造船業的尖端。

宋代的大型海上船隻最大的有千噸級別,幾百噸的司空見慣,這些船隻都是可以承受風浪的遠洋艦船。宋朝人已經學會運用指南針、季風規律、水密隔艙等新的航海技術,宋朝曾有遠洋艦隊從南方港口出發,到達今天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經馬六甲海峽沿印度半島行駛到阿拉伯半島。這個路線的航程足有20多萬海里,不輸後世鄭和的遠洋。


時光隧道2019


宋朝科學非常發達,已經到了中國科技的一個新高度。你看,中國四大發明除了造紙術之外,其餘三個都是在宋朝時發明的。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這些不都是在宋朝的時候被髮明的嗎?

再說科學集大成者的一本書——沈括的《夢溪筆談》,那可是一部記錄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土木工程等等的一個綜合性的科學讀本呢。19世紀、20世紀初的時候歐美一些國家包括日本,都對沈括的《夢溪筆談》作深入年研究,可見其很有影響力。

而且宋朝的航海技術也遠超世界呀。在一千年前的宋朝,那時候就已經有船航行到了埃及,當時稱為綠衣大食。如果沒有精湛的航海技術和導航技術,你想到埃及?早就迷航了吧!

還有很多,比如數學、天文、冶金、火器等等,都是當時世界一流水平。

而且宋朝的經濟也非常的發達。當時的宋朝已經有1億多人口啦,GDP佔全球百分之二十多!正因為宋朝經濟十分發達,所以當時已經有猶太人到中國來定居了。猶太人真是不遠萬里、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定居,那為的是什麼呢?不就是因為這裡發達,有搞頭嘛。

宋朝的經濟發達是因為比較重視商業。你知道在我國古代“士農工商”裡商是排在最後的,特別不重視商業。可是到了宋朝就比較重視商業,商人也有了社會地位。在唐朝的時候經商的人,哪怕你再有錢,也是不能坐馬車的,更別說豪華馬車。但是在宋朝這就很寬鬆了,如果你真有錢,你坐再豪華的馬車都沒事。朝廷鼓勵經商。

因為重視商業,國家就有錢,所以宋朝的福利制度也比以前所有的封建王朝都要好。宋朝有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福利救濟制度,什麼孤寡老人、殘疾人、乞丐、孤兒等等都能得到一個基本的保障,可以說是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據說宋朝對80歲以上老人,政府還有額外補貼,每月都有大米錢糧,冬季還給棉衣。雖然那時候的人也很少有活到80歲的,但朝廷的這個態度很好。

宋朝城市有多發達,就更不用說了,你只需看一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窺斑知豹,一葉而知秋。那繁華的大都市放在歷朝歷代都很難達到。東京汴梁房屋節次鱗比,商品琳琅滿目,行人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好不熱鬧。

宋朝對讀書人的尊重也遠超歷朝歷代。因為宋太祖趙匡胤開國時就說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宋朝300年來你很少見哪個文人士大夫被殺的,再不滿多半也就貶官而已。最有名比如蘇東坡,因為反對了宋神宗的改革,然後一貶再貶,都貶到海南島去了,那時海南島基本上屬於化外之地啊。但是也沒殺他。你要在其他朝代像蘇東坡這樣剛正不阿反對皇帝的人,不知道死幾百回了。

宋朝的文化事業就更繁榮了。什麼詩詞、書法、繪畫等等都達到了中國歷史的一個高峰。唐朝人多半寫詩,而宋朝人不僅會寫詩,還會寫詞。唐朝的輝煌文化在宋朝不僅沒有被淹沒,甚至還有發展,這個就很難得了。

宋朝的書法在歷史上也是大名鼎鼎的,比如宋代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都是有名的書法家。繪畫藝術就更不用說了,宋徽宗本身自己就是一個畫家,而且是一個很好的畫家。

總之,在文化事業上我們很難看到有哪個朝代超過宋朝的,宋朝建立的那套文化體系對中國文化影響很深很深。

宋朝在治理貪腐上也是極其嚴格的,他們甚至禁止官員去酒館吃喝,自己掏錢也不行。也就說你當了官,你可能就只能在自家吃飯了。別看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甚至不近人情的規定,但是往往有的時候貪腐就是從吃喝開始的,你必須得防微杜漸,從小抓起。所以我們會發現宋朝確實有奸臣有壞官,卻很少發現有貪官。就是像秦檜這樣的壞人,我們基本上也沒有認為他是貪官。


軒軒魚魚


眾所周知,宋朝的航海技術十分發達,有各種大型船隻以及航海設備被應用。而且宋朝政府對於海上貿易和對外交流也十分重視,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並且對於民間的出海行為宋朝政府也沒有多少限制,所以宋朝政府的財政收入構成,與以往歷朝歷代都有很大不同,有相當大的比例是來自於海上貿易的。

要知道,當時宋朝的海上貿易堪稱一個時代巔峰,從北宋到南宋三百年中,宋朝人從未停止對海洋的探索。宋代的大型海上船隻最大的有千噸級別,幾百噸的司空見慣,這些船隻都是可以承受風浪的遠洋艦船。宋朝人已經學會運用指南針、季風規律、水密隔艙等新的航海技術,宋朝曾有遠洋艦隊從南方港口出發,到達今天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經馬六甲海峽沿印度半島行駛到阿拉伯半島。這個路線的航程足有20多萬海里,不輸後世鄭和的遠洋。那為什麼宋朝會有這麼發達的航海技術呢?這得從唐末五代說起。

話說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地方軍閥楊行密割據江淮,奠基吳國,開啟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經濟文化中心南漸先河,成為“十國第一人”。而杭州臨安人錢鏐,在唐末跟隨董昌鎮壓農民起義軍,累遷至鎮海節度使,後擊敗董昌,逐漸佔據兩浙十三州,先後被中原王朝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不過由於吳越國力弱小,又與鄰近的吳、閩政權不和,只得依靠中原王朝,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但吳國阻斷了吳越向中原王朝進貢的路線,多次攔截吳越的貢物。於是杜建徽建議航海走水路進貢,順便沿途進行貿易,收益頗豐。吳越國杭州、揚州一帶的航海技術隨之發達起來了。等到中原政權換成大宋之後,吳越不戰而降,舉國歸宋。吳越國開闢出來的沿海航線也就被北宋繼承,並且因其經濟、社會效益顯著,之後的南宋、元、明的航海經濟也在此基礎上更加發達。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早在一千多年前,宋朝的航海技術就已如此發達,甚至世界領先,那麼為什麼還沒能夠像西方人那樣開創一個新時代甚至發現新大陸呢?

首先,這是古代的條件限制。因為當時宋朝船隻主要是從內河船隻演化過來的,相比後世的遠洋船隻仍有很多先天上的不足。而且,當時世界上還沒有更先進的科學學說的支持(比如地圓學說,經緯度的應用等等),宋朝人對於地理的概念仍然停留在比較原始的階段,無法突破藩籬。再加上遠洋艦隊需要數量巨大的淡水儲備和糧食藥品儲備,而這些憑當時的條件都上無法完全克服的,因此宋代(包括後來明代鄭和下西洋)艦隊都是沿著大陸沿岸航行,這樣便於補充淡水糧食等必備物品,而這也決定了宋代艦隊無法開展跨太平洋的真正遠航。

其次,造成宋代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的內因,是因為宋朝人的普遍思想,導致開啟大航海的動力不足。要知道在沒有現代科學技術支撐的宋代,宋朝人只要在淺海就可以進行捕撈採集,所謂的沿海航行只是便於貿易的一種手段。那麼,要開啟大航海前往浩瀚無邊的深海大洋去幹什麼?後來哥倫布、麥哲倫等人冒險遠航,是從先人馬可波羅哪裡聽說過遙遠的地方有個遍地財富的國家中國,而宋朝已經是當時全天下最富有的地方了,宋人又怎麼會吃飽了撐得在浩瀚無邊的海洋上漫無目標地飄蕩?後來歐洲人的遠洋,不也是因為陸上貿易路線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卡死了,才不得不冒險去開發海上道路的嗎?

此外,從國防戰略上考慮。當時宋朝的唯一威脅是來自北邊的遼、西夏、金、蒙古,而相應地,防守北方保境安民、伺機收復北方才是宋要解決的軍事課題。所以有宋以來,他們空有發達的航海技術,也從沒有要打造一支真正海軍的計劃。

不過我們換個角度來說,從遼到金到蒙古,宋朝北方的遊牧民族換了一波又一波,而宋朝也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但直到宋朝最後十萬軍民集體跳海自殺了,宋人也不開啟大航海時代,也由此可見其思想的保守與封閉了。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任何時代都是由經濟來衡量科技發展的,宋朝是經濟最富裕的朝代,所以航海技術在當時算髮達水平,也是經濟條件所支撐的!在雅片戰爭以前,中國各朝代都是世界所公認的發達國家!當現在我們所聽到的偉大復興,就是創造以前萬國來朝的盛世![玫瑰][玫瑰][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