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日記之三十七】只要您身心痊癒,我願意做“垃圾桶”

只要您身心痊癒,我願意做“垃圾桶”


時間:2020年3月9日

【戰“疫”日記之三十七】只要您身心痊癒,我願意做“垃圾桶”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很多醫學人士對這句話都不陌生,卻不知其來處,不知其寓意。這是19世紀長眠在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這段銘言跨越時空,久久地流傳在人間,至今仍熠熠閃光。對於我這樣一名長期面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內科醫生來說已經算深有體會,但這次來到孝感,面對新冠肺炎的病人後,更昇華了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和現實意義。


  在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老院區抗戰半月後,今天我們隊轉戰到了新院區,老規矩,我和我們副隊長飛哥兩個男士“打頭陣”,又是我們隊第一批進紅區正式上班的醫生。對於這塊新紅區是陌生的,但對於應該做的事情並不陌生。我一如既往的拿著查房錶帶著核酸採集單,按著行進路線,走向病區的每個患者。前面查了好6個後,我來到了211房門前,跟往常一樣,輕敲房門三聲。“請進!”裡面傳來聲音略顯疲憊。我推開門進去後看到穿著羽絨服的中年男人,他彎著腰坐在床頭,一隻手託著低垂的頭。我剛要開口,他就說了一句,“醫生,我這個病到底什麼時候可以好,再不好我就不想活了。”頓時,房間的空氣變得凝固了。我停頓了幾秒後說,“方老師(化名),您好,您的病情從CT和血象還有症狀來說都比之前好多了,只是核酸有些反覆.......您要有信心!我來自重慶,千里之外的醫生,來就是專門給您治療的,我會一直陪著您,您的病情不好轉,我就不離開孝感。”聽到這裡,他的雙眼泛起了淚花,他抬起了頭向我訴說了他的苦衷。原來方老師真的是一名老師,家中有個兒子念初中,老婆現在又病了在住院,由身體不好的丈母孃照顧著,年邁的父母在鄉下,因為疫情又不能來陪伴。他擔心自己出院後會被學生嘲笑,擔心兒子學習沒人輔導,擔心老婆病情加重,擔心身體不好的丈母孃累倒,擔心年邁的父母在鄉下出什麼事。這一切的一切都像幾座大山一樣無形的壓在了他的心裡,但他也因為新冠住院二十多天對一切似乎束手無策,後來我和他交流起來,當然大多數時間我都在聽他訴說,似乎自己變成他情緒傾斜的“垃圾桶”。但我卻很高興,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方老師由最開始的沮喪,開始變得開朗了起來,逐漸變得有了期待和希望,他的心情好了不少,當我要離開的時候,他不停表示感謝,謝謝我們來自重慶支援的醫生。


  時間倒放至一週前,那時還在孝感市一院的老院區。當天我查房,交班醫生說有個病人可以出院了,但是因為擔心自己有糖尿病,出院後血糖控制不好,又擔心肺炎復發遲遲不肯出院。我看了血糖檢測表,這血糖對於我們內科來說,簡直就是控制“完美”,三次核酸陰性,CT肺部病情好轉幾乎完全吸收,也沒有發熱、咳嗽等情況。掌握了基本情況後我進入了紅區,進去和他用心交流溝通。臨別時,他主動要和我合影留念,說要記住我們這群來自遠方的勇士,當天下午他就辦理了出院,被送到隔離留觀點。


  其實,在這半個月來像上面的這種表現出沮喪、多慮、甚至有抑鬱的患者並不少見。還有一位患者每次查房都說自己身上不舒服,而且每次部位都不一樣,今天腳痛、昨天腰痠、失眠、偶爾還感覺耳朵裡有蚊蟲飛......對於這類病人我更多的是選擇安慰,傾聽,鼓勵,做好人文關懷,讓患者重拾信心,鼓起勇氣面對未來。如果自己已經盡力,效果仍不好的,就會向我們隊的心理專家請會診,共同對患者進行身心治療。


  在老院區的抗戰半個月很快就過去了,看著一個又一個的病人從病房裡走出去,由起初病房的滿員,到現在空空的病房。我們轉戰新的抗疫陣地,開啟新的征程。我心裡倍感欣慰和驕傲,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多數患者已經恢復健康,孝感這座城市也正在慢慢的恢復生機。我堅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滾蛋吧,新冠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