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為什麼越來越不想聊天了?

一物一讀


因為長大以後,生活的現實。還有很多壓力讓你喘不過氣來,所以就不想聊天了唄,每天你說辛辛苦苦上上了一天班,你說還有什麼心情可以聊天的,你到家可能就想躺下休息一會。不像之前說沒結婚一個人嗯,說打打遊戲聊聊天跟朋友現在呢,你說結婚了有娃老婆明天還要上班,柴米油鹽醋說這些都要自己弄,是不是?所以大家都不想聊天了,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如果有不同意見清在直播間留言評論,謝謝,歡迎大家關注我,謝謝,我是一個主播,謝謝大家。對大家生活愉快,萬事順意。


篤靜修悟


我還記得,小時候為了和別人聊天,可以撕下作業本在課堂上讓十幾個同學來回傳送,下課後還能無縫銜接的接著聊。那時候的開心是真的很開心,難過也是明目張膽的難過,不高興了只要撇撇嘴,對方服個軟哄兩句立馬就又高興起來。



而如今發現,長大了的我們,通訊設備更方便了,卻越來越不愛說話了,好友上百個卻都變得沉默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有些東西不想說給別人聽,別人也不一定想聽你說。

因為我們開始排斥社交和變動,懶得關心其他人也懶得分享自己。

因為偶爾想找人傾吐一下心聲,吐個槽,會被矯情和叨擾給擊退,想想還是算了吧。

因為話到嘴邊發現不說好像也可以,於是一次一次地減少,最後真的就不想說了!

因為你交心的人未必真心待你,都挺忙的,沒功夫陪你們演戲,也沒心情看戲。

因為說的每句話都要做完閱讀理解才能好好聊天,才能接上別人的梗,這樣的聊天,心累!

因為你認真找別人聊天,別人發一條,你給他回覆都是好幾條那種,聊完後就覺得自己特別卑微!




因為找不到那個聊得來的人,有些話說了也白說,你走不進我的世界,我也懶得跟你瞎扯寧願不將就,直接不聊!

因為不想分享喜悅也不想把傳遞負能量,也怕別人聽了太多抱怨覺得厭煩,但更多的是你說的話別人無法理解,漸漸的就喪失了聊天的興趣。

因為越長大越沒人聽你講話,懂套路的人順你話講,每每重複你話的後半句,想壓制你的人總是刻意反駁你,說什麼都反駁你,自我保護的人你跟她說什麼都不回甚至肢體抗拒……有這些時間我不如自己多學點東西,幹嘛給自己添堵!

因為聊著聊著發現雙方看待世間萬物的觀念不同了,聊著還要試探性的看看邊界在哪裡?聊著聊著還得留著半邊腦袋思考著如何維護友誼,不然友誼在聊天中離去,後來就覺得真的聊天好累啊,還不如自己待著!

最後想想,還是逗逗貓、遛遛狗、看看劇、打打遊戲、看看直播來得更舒服,更自在!


小二情感驛站


以我為例吧!微信剛開始流行的那年,我喜歡聊微信,每天喜歡拿手機和同學朋友聊天,感覺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天。每天都是如此,同學們都叫我是聊天小王子😂,隨著時間推移,我大學畢業了,每天忙著工作掙錢,終於我買了房子,去年結了婚,也算是穩定下來了吧!可是我不再是以前的那個愛聊天的我了,這幾年一直保持聯繫的同學屈指可數,而當年那些一直喜歡聊天的同學也逐漸在通訊錄裡面保持默默了。一轉眼間,早已過去八年之久了,這八年我經歷了很多人情世故,人情冷暖,適應了高強度壓力的工作,也適應了快節奏的生活,不再是那個愛抱怨,愛說廢話的我了。結婚的時侯只告訴了幾個同學,因為都是平時聯繫比較多的!不是我不想告訴他們,而是覺得會很尷尬,因為平時都不怎麼聯繫,一下打電話了,總覺得讓人有點像要份子錢一樣,所以我就沒給他們打電話!後面想了想我的想法是對的,因為大家的圈子都變了,這八年時間,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圈子了,當年的三年高中時光,大家都很不捨,正因為大家都很留戀那深深地同窗意,所以大家都還保持聯繫,但我們最終都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面對生活,還有每天的柴米油鹽,甚至已經把自己的精力已經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了,大家每天要面對的很多。所以,也包括我在內,當年的熱血青年以不在年輕氣盛,以不在朝氣蓬勃了,面對很大的生活壓力,大家都選擇保持沉默了,同學聚會也很少參加了,不是大家不想去,而是大家都已不再年輕!致曾經的我們,致深深地同窗意,更是悠悠的師生情!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所以,即使我們在忙,抽空也要停下腳步,多陪陪家人,同學朋友,有時間還是要多聚一聚,一同回憶那段屬於我們年輕時的美好的時光!


小粽子剪輯


不知道是不是隻有我這樣,長大後越來越懶得聊天了。

每天早晨打開手機看著十幾條未讀立刻覺得緊張,害怕收到不好的消息。朋友發來的碎碎念也不想回,無非是在抱怨生活不順,一禮拜能收到四五次一樣的話,安慰詞都枯竭了。刷一遍好友列表也沒有任何表達欲,自己的日子還沒過明白哪有精力好奇其他人。有時候甚至想把自己屏蔽在互聯網之外,過幾天不接收任何消息的清淨日子。

長大之後我開始排斥社交和變動,懶得關心其他人也懶得分享自己。以前我可不是這樣,以前我的我熱鬧,生機勃勃,活在人群的簇擁之中,五毛錢一袋冰棍都要和小朋友分著吃。

你們現在還有旺盛的聊天慾望嗎?


一物一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心智逐漸成熟,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我們更加回會去思考哪些事情是對我們有利益的,而儘量少去做無意義的事。因此與人聊天則成為了一件閒暇之餘可做可不做的事。

就我個人成長經歷來說,以前的我是一個貪玩小夥,一放學就和朋友玩到天黑都不肯回家。如此的原因是小時候沒有經歷過競爭,等到初中乃至高中,這種競爭環境帶來的壓迫感使你一刻也不敢鬆懈。曾經有說有笑的朋友可能會成為你考場上乃至職場上的對手。

當然,不想聊天並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到了不同的階段我們周圍肯定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就算我們自己一直保持著初心,也難保證周圍的人也是如此,經過多次的變化,能瞭解自己的也就是自己了。


長不大的星


還記得小時候上課總傳小紙條,好像同學之間有說不完的話;可是現在漸漸長大,就連課間都不怎麼願意與同學聊天。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時候喜歡把話說出來,沒有顧慮,但是現在更多的時候喜歡一個人獨處,有什麼事總是放在心裡,可能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又或者其他的原因,自然而然的就不想與人聊天了


初夏淺憶24493


這個我也有同感,小的時候賊能說。也不知道那來的那麼話題天天就是叭叭的,也不知道累。大人小孩啥都能聊,感覺聊一天都不累。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時候很不太喜歡聊天。甚至是都不知道該和別人聊什麼,有的時候就是簡單的寒暄,敷衍兩句就不在聊天了。偶爾敷衍兩句完事,感覺小時候能說能叭叭是因為什麼都不明白。說的話別人也就是個樂子,沒有參考,更沒有價值。因為年齡小畢竟懂的也不多,所以可以想說啥說啥。天上的,地下的。知道不知道,全能聊,也不會他去在乎對或錯的。但是長大了就不一樣了,學到了知識,明白的事,也多了。什麼可以說 什麼不能說。什麼說了別人喜歡。什麼說了別人會不高興,聊天就沒有那麼肆無忌憚了,會在聊天的時候想一想。你和別人聊天,別人會和你聊嗎,聊了會怎麼樣。會不會因為自己說的去讓人討厭,有了後顧之憂能聊的自然就沒有那麼多了。再說大了,步入社會有工作。生活壓力大,下了班回家都不願在出去,和誰聊天啊。都是休息,玩遊戲。很少的聊天了,半大小子的時候,吃飯聚會,有聊不完的話題。都恨不得聊從晚上聊到天亮,天南海北的聊。隨著時代的發展,手機上什麼都有。吃飯聚會,都在玩手機從頭到尾也聊不上幾句。有些時候別人聊的自己不懂,自己懂的別人又不明白。聊著聊著,沒有話題了。這聊天也就聊死了,你會發現現在的老年人,也不怎麼聊天了。最多就是聊點新鮮事。聊不了多久就都散來了,畢竟現在人的生活壓力不輕鬆。真正聊天的時間也不多,都各自奔忙。




東北豁牙強


在人前開心講笑話的是你,在人後孤獨地沉思的是你,不矛盾,無非這兩件事,都令你感到快樂罷了。

不想說話,是人生中都會有的一個階段。

不愛說話,不會寒暄,似乎有些孤僻高冷。

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著間歇性的冷場,不想和人說話,且隨著年歲的增長愈演愈烈。

手機的發明,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橫亙在人們之間的鴻溝,讓溝通交流變得更加便捷。

有趣的是,在拘謹含蓄的英國人手上,手機卻變成了避免交談的工具。

大部分英國人不喜歡與陌生人尬聊,特別是在公交站、超市、廣場等公共場所。

地道的英國人不想跟人無謂的扯東扯西,他們認為該安安靜靜地各行其是,不要相互打擾。

相關部門也是為此操碎了心,還在倫敦地鐵組織起了“tube chat”的活動,旨在倡導大家要敞開心門,接受陌生人的心意。

沒想到,此舉收效甚微,也引來了非議。

“如果要我跟陌生人說話,除非他先開口”

“這比新同事叫錯我的名字更讓人尷尬”

“要是對方落下東西了,我才會與之對話”

英國《衛報》還稱其為在“製造恐慌”。

鑑於英國人“悶騷”的性格,手機成為了他們不想說話的擋箭牌,一旦在路上碰見了熟人又不想尬聊,就掏出手機裝作打電話的樣子,“紳士”地避免了一場費事費心思的聊天。

不想說話,某種程度上,不僅僅是因為紳士,還是有分寸感的緣故。

你的雞毛蒜皮,與我無關。

你的此起彼伏,我也不想參與。

分寸感,提醒著我們要因人因時因地來說話,給彼此留些神秘感,也便不輕易開口。

在社交學上,有個方法叫“適當疏遠原則”,指的是人與人之間要遵循適度的距離,這樣才能給彼此留點空間,更好地維繫情感。

寒冬裡,兩隻刺蝟要尋找到最佳距離,才能既相互取暖,又不被刺傷。

作家周國平在《安靜的位置》一書中說到:“比起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有時更喜歡和不愛說話的人待在一起。那種‘不用聽廢話,更不用逼自己講廢話’的感覺,讓人心情舒暢。”

謹言有時代表著成熟,適當守口也並不是高冷。

有時不想說話還可能是因為雙方不夠熟悉,交情不到一定程度,激發不起溝通慾望。

在社會大熔爐呆久了,越發瞭解它的運行規則,也更懂何時將話匣子開啟和關閉。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也寄語:“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前段時間,我由於連續半個月加班趕一個項目,導致頸椎痠痛,便去了一家養生館,讓一位技師幫我推拿。

一開始,技師就詢問我職業、家鄉、婚否等隱私問題,可能是想拉近距離,或者不讓氣氛尷尬,而我大多含糊其辭過去。

從聊天中得知,技師才20歲,為了不打擊他,我沒好意思直接拒絕他的主動交談。

期間,我疲倦地回覆幾句:“哦”,“好的”,“嗯”,“我有點累”。

技師沒留意到我的不耐煩,仍舊滔滔不絕。

推拿結束後,我連他家有幾口人、喜歡哪隻球隊、弟弟期中考班級排名都瞭解得一清二楚。

交情沒達到一定的程度,有些話就不能脫口而出,於他人而言,造成了累贅,於自己而言,則是情商低的表現。

蔡康永在其著作《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中提到說話的技巧之一,便是交淺不言深。

交淺言深,出自《後漢書·崔駰傳》:“駰聞,交淺而言深者,愚也”。

顧名思義,就是交情尚淺,卻硬要交心,談些不合情分的話。

有時我們不想說話,也是因為交情不深,不敢交付真心。

最完美的繪畫要留白,最有效的溝通要點到為止。

留白,繪畫中的一種表現手法,意在使畫面構圖協調,減少空間壓抑感,也是為了突出畫中主體,達到以無勝有的的境界。

說話也應當學會留白,不說大話,不廢話,不喋喋不休,有時也要懂得不說話。

懂得閉嘴,是基本的社交禮儀,是職場和人生的必修課,它能把人的涵養、智慧、性格呈現出來。

海明威:“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話嘮般的人,如同那盛夏喧鬧的蟬,擾人清夢又讓人躲避不及。

根據《中國90後青年調查報告》所調查:

年輕一代的表達方式在改變,變得不愛跟人吐露心事、謹言慎行。

不是社交恐懼,也渴望溝通,熱血依舊在,只是外化形式不一樣。

不想說話,有時是因為越來越成熟。

朋友小毅,大學畢業半年,便早早成家,被同學們調侃是人生大贏家,兩年生倆,繼承家業,也按揭了一套房。

與他攀談過,才知他這幾年過得並不舒心。

父親的鐵藝廠生意下滑,瀕臨倒閉,原本可以在500強企業上班的他,選擇回家重振家業。

讀書時隔三差五發朋友圈的他,現在基本查無此人。

以前沒有不良嗜好的他,後來也學會了抽菸。

一睜眼,漫天壓力飛撲而來,老婆孩子要養、父母日漸老去、底下幾號人要吃飯。

成長的標配,是話越來越少,擔當越來越多,但我們不用為此焦慮和哀傷,人生就是這樣,在滿懷熱血中學會沉潛、學會行止。

小毅說他最喜歡得閒時候驅車去海邊,點根菸,一個人望著浩瀚大海傻傻發呆。

他也喜歡攝影,這讓他感到自由,找回自我。

對家人訴苦,不過是徒增對方煩憂,讓其添堵。

與同事談話,又怕看人不準,被穿小鞋。

和朋友交心,還得大費周章解釋來龍去脈,費心傷神,不如不說,壓在心頭。

小毅,是普羅大眾中的一粒沙,代表著你,代表著我。

成年人的壓力釋放途徑是無言的。

年輕時,我們可以肆無忌憚開懷暢談,甚至是大放厥詞,因為無所顧忌,不用擔責。

長大後,我們越來越會在開口前“想三秒”,擔心脫口而出的這句話會不會造成不良後果,損害自身形象,或者索性沉默不言,企圖跟顧慮絕緣。

每個人都有無言的時刻,我們不必苛責,也不要硬著撬開他們的嘴。

我們能做的,就是靜靜守候著,等TA主動開口,再走進其心房,給予支助。

正像阿爾伯特.哈伯德所說:“無法理解你的沉默的人,基本上也沒有可能理解你的訴說。”

當你能理解為什麼不想說話,你也是開始成長了。



高奕晨的老高


個人認為:長大後不願意聊天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工作家庭壓力比較大!

第一是因為長大以後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家庭壓力比較大。

  • 長大以後不願意聊天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的環境有了變化,有了自己的工作,事業和家庭,每要面對著鍋碗瓢盆,開門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再沒有小時時候那麼豐富的業餘時間了,有一點時間還要想一想工作上的事,事業上的事,因為上有老下有小,還要孝敬老人,養育兒女壓力越來越重,導致人們心身疲憊,情緒上懶惰就不願意過多的去聊天啦。
  •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壓力的加大,人們的聊天興趣越來越淡化,而貝雖然現在傳媒比較發達,也不像開始那樣有吸引力了,比如說手機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搶著聊天視頻,現在也都消停了,感覺沒有新鮮感了,因為人長大了,都務實了,不再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了,何況聊天有時間還容易出現理解上錯誤,導致關係反而惡化的現象,因為言多必失嘛。

第二是因為長大後見識廣了,對一些事看的越來越淡。

  • 小時候由於人比較幼稚,交朋友互相開誠佈公,大家都是一條道跑到黑,沒有什麼花心眼,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思維心理都發生了變化,特別經歷的一些人和事後感覺不如小時候那麼純樸了,現實中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在交往的過程中,互相有應付客套等等表現。使得雖然交流的工具越來越多,途徑越來越多,但是人的交流意向越來越少,感情越來越淡化。

  • 記得沒有電話的年代,大家幾乎經常寫信溝通交流,有了電話以後也是盛行一時,又是拜年,又是發短信,再後來也就如此了,現在反倒覺得沒意思了,主要是人與人之間信任感降低了,與注重經濟效益有關係,覺著聊不聊天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了,感覺聊天不如聚一聚,有錢的話,還不如請吃一頓飯管用。

第三是越長大後虛榮心就越強,越來越注重個人的隱私保密。

  • 小時候有點事,樂意跟別人顯擺,以為是一種榮耀,還能加深感情,而且彼此都是這樣,不論是隔多遠,都希望儘快的告訴對方,也願意打探對方的所有故事。其實年齡的增長人的虛榮心越來越強,本身就不願意把自己的不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所以也不願意去打探別人的一些不願示人的東西,這就如同原來一個村屯,或者是一個小區,來一個親屬,大家都當一回事兒,很熱情。

  • 現在根本都不當一回事兒,甚至對門都不認識,也沒人注意這些事兒了,因為人人都有虛榮心,防範意識增強了,誰也不願意主動聯繫誰?不願意跟別人太多交流,也不願意去打聽別人的這些事。聊天也一樣,雖然也建立了這群那個群,真正願意聊的越來越少,可能也是有一個聊天疲勞的過程。因為很多聊天聊來聊去就聊到了生活,聊到了現實,那麼不如意的地方,不想跟別人說,別人也如此,對根結底都是虛榮心在作怪。

第四是現在的媒體和信息渠道多,也是長大後不願聊天的原因之一。

  • 記得我們小時候幾乎有一個半導體廣播就不錯了?沒有什麼媒體和信息來源的渠道,靠聊天相互得到一些消息,或者探討一些認識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加,社會的進步,各種媒介平臺越來越多,不需要再用這種方式解決信息量不足的問題了。那時候除了收聽廣播,就得找張報紙子看看,而且多半都是政治性的,包括小人書的可讀性也少。

  • 通過聊天互相交換掌握的信息和各地的情況,而在現在五花八門,什麼信息含量都有誰都能看到,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上百度一查,一目瞭然。根本用不著相互再去靠,聊天來增加這方面知識的。所以就現在的小孩兒也不像原來那樣願意聊天兒了,這種時代技術的進步也是不願意聊天的一個原因。

總而言之,長大後越來越不願意聊天,這是個事實,究其原因,除了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加大外,還有見多識廣,看淡了一些事情,虛榮心增強,不願意向外人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也與現在的媒體和一些信息渠道多有關係,不需要與人過多交流,何況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越來越淡化,這些都是長大後不願意聊天的理由。

燎原寄語,聊天兒作為一種溝通途徑,確實有著增加感情的作用。但是長大後越來越不願意聊天了,主要是現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的壓力增大,人們追求經濟利益的觀念越來越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化,又都本著禍從口出的原則還是少說為佳的原則,讓聊天這個溝通感情的渠道失去了吸引力,所以就越來越不願意聊了。


燎原雜談


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人們所處環境的變化,每個人觀點都會慢慢改變,當我們試著和別人聊天,和好姐妹 好兄弟 好朋友傾訴我們生活中的點滴的時候,你會發現,曾經的我們無話不談,無話不說,好到分分鐘都不想分開。可是後來我們各自有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我們都試圖,讓大家聊一個話題,可是每次都超不過三句話,就感覺完全把天兒聊死了,根本接不下去。 你想著工作事業至上,但有些只想平穩生活 有個穩定的工作即可, 結婚生子帶娃,守著老公,過著一日三餐的小日子就是幸福。其實我們的觀點,談不上誰對誰錯。不過是各自的價值觀不同,想要不同的人生,因此才有了明顯的差異。我們試圖努力去理解對方的觀點,可是你知道,聊不到一塊,非要生拉硬扯的去湊合,真的是一件很尷尬的事。因為有些美好的感情,就只適合保留在記憶裡,拉不出來,也走不回去。其實在生活中,我們越來越不願意跟別人交流,說話,交心,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我們想要表達的,對方理解不了。對方的三觀,我們卻接受不來。於是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很多時候,其實我們都很孤獨,都想找一個人,好好聊幾句。可是與其濫竽充數,不如保持沉默。陪你聊天的人,不懂你,遠比沒人懂你更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