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最近,有個朋友轉了一篇文章給我,《一個資深質量經理的年終感悟》

,裡面的開頭特別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直接貢獻價值的,如銷售部、生產部和採購部;

與老闆離著最近的,如人事部、財務部;

與生產離不開的部門,如物流部、工程部;

最後還剩下一個部門,就是銷售好的時候大家不覺得它有價值,銷售不好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將責任推給它。

對了!這就是質量部。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其實,不僅是質量部,上面提到的其他部門的員工也有各自的煩惱,也會大倒苦水,只不過,質量顯得更為特別一些。

特別在哪裡?特別在似乎什麼事都能和質量搭上點邊,什麼部門都和質量有些牽連

比如生產有生產質量、技術有技術開發質量、物流有物流質量、採購有采購件質量,就連不直接參與生產部門,比如人事、財務,你都能找到人員質量意識和財務管理質量之類的說法。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這些牽連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對立性的。比如技術部門和質量部門的對立,質量指責前期技術開發沒做好,技術部門則心生鄙夷,“就你(質量)還有資格說我?你懂技術嗎?”

各個部門都有類似的想法,於是乎,各個部門坐在一起,拿起了牌,一場鬥地主大賽就此展開。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這個質量呀,正是那個被斗的地主,怎麼打贏這把牌,是每個質量經理一直在琢磨的大問題。

雖然“貴”為地主,可質量並不像真正打鬥地主一樣,一上來有多補幾張牌的先天優勢(除非你會去爭取),相反,其手裡的資源較其他部門甚至還要少,這也造成了“質量”在很多企業都比較弱勢,經常被其他部門“鬥”的景象。

不過,也有搞質量的高手,在其他部門的群毆之下,面不改色,從容應對,最終實現“翻身地主把歌唱”的偉大夢想!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總結下來,這些高手的套路有以下幾個方面。


抱大腿

公司裡,最粗的那個大腿是誰?自然是老闆/總經理。質量做得好的企業,質量都會得到老闆/總經理的支持。

什麼樣的支持?絕大多數就是“權利”。

什麼樣的權利?在發生某事情時,質量部門有權可以怎麼樣怎麼樣!比如質量的可以停生產的線,質量對供應商的評價結果可以影響採購的定點,這些都是權利。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這種權利在實際“鬥地主”的時候,就好比開始之前,“地主”就可以多補三張牌,建立首發優勢。

還有一條“腿”,關鍵時候抱抱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就是“客戶/顧客”,質量管理的原則裡面不是有一條,以顧客為中心嘛!

很多時候,質量和客戶的交流是比較多的,妥善運用客戶的力量,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以前就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老師,這個設備的自動化你幫我們推一推,老闆在這方面的投入還是比較保守的”。

“前段時間客戶端物流劃傷抱怨比較多,我想把成品料箱整體做一下改造,增加一些防護板,物流那邊總是不同意,最後和客戶一起使力才解決的”。


定規則

“鬥地主”時,玩家們可以開心玩的前提是有一定規則,比如“4個一樣的是炸”,“按順序依次出牌”等都是規則。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如果你拿到了上圖這樣的一副牌,在正常規則下相信並不是很好的牌,但是如果你可以定規則,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

比如你就出了一份規則說明書,其中寫道:KKQ8866是最大的牌,比兩個王都大。

在實際的管理工作過程中,在質量管理體系的框架下,質量部門可以將很多事情固化成流程,比如《不合格品的管理規定》、《供應商質量評價細責》、《物料的先進先出要求》,從規則上秒殺其他部門。

當然,這些規定/流程需要以公司大局為出發點的,不能以單個部門的私利為重,否則,太不合理的規定會引起農民起義滴。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鬥死地主,幹倒質量部!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你還是要得到“大腿”們的支持。


看底牌

“鬥地主”,與各類棋牌類遊戲,為什麼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除了發牌有隨機性的刺激之外,玩家的打牌技術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看到對方的牌來打,而對方卻看不到你的牌,勝率是不是會高上許多?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原來你只剩一張單呀,那我就出對子好了!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才能看到對方的底牌呢?

在具體工作過程中,你要“懂”對方。想象一下,一個做了30年技術的老法師,突然輪崗做質量了,再回過頭來,與做技術的工程師打交道,不知道這個技術工程師有沒有一種在老法師面前裸奔的感覺。

實際上呢,一般不大會發生上面的情況,即,絕大多數情況下,質量人員不會比技術人員更懂技術。

不過,哪怕是瞭解一些,相當於部分底牌被對方(質量)看到了。

有朋友可能會問了,質量能看我底牌,我幹嘛就不能看他的呀。

於是質量人員扔出了下面的圖(亮出了底牌)。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於是你: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哎呀,我的眼睛!趕緊拿走,我不看了!


按常識

上面的各種質量工具及公式,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唬人的,濛濛外行可以,實際只是些方法論,相比較而言,應該更加看重的是常識,以及背後的邏輯。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晚上回家,你愛人給你端上上面這道大餐,哪怕你並不會做菜,但這絲毫不會影響你對這道菜品頭論足(這裡只是舉例,回去千萬別這麼幹,血的教訓,切記切記)。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當質量人員不懂得工藝,他可能不能理解工藝人員寫的工藝文件。

當他不明白的時候,他完全有權利將文件退回工藝,讓他們重新寫成他能看得明白的,理由是自己看不懂,生產員工怎麼看得懂,顧客怎麼看得懂,如何來保證產品的質量?

這就是常識判斷(看不懂)!具體的工作中,可能沒有這麼簡單,可能還需要一些背後的邏輯,還是和鬥地主一樣,你拿了一副好牌,怎麼出,哪張牌和哪張牌一起出,還是要靠邏輯來判斷的。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總結

記得年前有位朋友留言:“做質量的需要了解技術嗎?”今天寫的這篇文章也算是一個回答吧,不過這些答案都稍顯理想化一些。

一個實際的情況是:

在國外,產品發生問題的時候,人們把工程人員拉出來,問他們為什麼不符合標準?

而國內呢,我們會把質量人員拉出來,問你們產品的質量怎麼這麼差?

用“鬥地主”的思路去搞質量,結果一定不會差

這也把我們的質量人員逼成了全能性選手。

我們的質量工程師於是成了機械工程師,熱處理工程師,金相工程師,油漆工程師,物流工程師……

不過,多學點,總沒壞處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