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再讀朱自清的《匆匆》,味道雜陳許多

因為疫情的原因,孩子們天天上網課,兒子(小學六年級)的語文已學到了第八課,正好是朱自清的《匆匆》。早起無事,我在家裡讀了兩遍,感覺要比自己第一次讀時複雜多了。

人到中年,再讀朱自清的《匆匆》,味道雜陳許多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裡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人到中年,再讀朱自清的《匆匆》,味道雜陳許多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裡,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我還十分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讀這篇《匆匆》並不是在自己的語文課本上,當時讀時的第一感覺是:這篇文章寫得太順口了,如同一位溫和的老人娓娓道來;8000*365約等於22,9000*365約等於25,也就是說,作者當時的年齡應該是22和25歲之間,原來作者這麼年輕,但畢竟也應該大學畢業了,到我長這麼大是肯定也能寫出這麼好的文章的;當然,對於作者惜時的主體還是理解的,但也僅僅是理解而已。

如今重讀,感覺如飲一壺老酒,再喝一口老醋,五味雜陳。

人到中年,再讀朱自清的《匆匆》,味道雜陳許多


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是呀,為什麼呀,回首年年的365天,真正數得上充實的日子有多少呀。我們總是習慣被生活搞得暈頭轉向,偶爾回過頭來,發現許多的勞動已違背了初衷。

你聰明的,聰明的你,聰明之中有多少感慨,多少的無奈。

我想朱自清所言的聰明,並非真的聰明,畢竟能堅持始終如一的不多,這聰明不如那種大智若愚,不如一以貫之的愚。

願這篇文章如一座嗒嗒作響的時鐘,不斷地在提醒路上的我們。

免得我們在偶爾回望時未曾留下游絲樣的痕跡,只會邊背誦這篇文章,邊感念時光的匆匆。

莫徘徊,徘徊催人老。

如果讓我說虛度人生的100種行為中選出最為失敗的一種,我一定選定徘徊。哪怕是做一輩子的堂吉訶德也比終生徘徊要好上一千倍,前者畢竟有追求,有自我。

人到中年,再讀朱自清的《匆匆》,味道雜陳許多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

聽著孩子在一字一句還在耐心地背誦《匆匆》的句子,我在想,等到孩子中年時,他的想法如何。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一部電視劇中的那句詩歌:“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