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不掙錢,但農民還捨不得放棄土地,真的是有土地情懷嗎?

手機用戶6373873120


1970年以前農村出生的人對土地有特有的感情,你不讓他種地肯定是不行的。

1970-80年出生的農民,對土地權屬比較重視,可以接受新模式,可以接受土地流轉,但是需要有經濟利益。

1980-90年出生的農民,響應國家政策,土地流轉,經濟利益差不多就可以,因為自己可以出去打工,另外這個年代也有專業的農業從業者。

1990年以後出生的農民,說啥也不願意種地。

以上是我說的大多數地區的大多數情況。不足之處多多包涵。


三農評論員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我現在50歲了,如果我37歲那年不走出來,我現在也可能還在老房子裡待著。因為你走多遠,你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記得O7年那年來到東莞,在路上看到人間寫著每平方几千元,就想房子怎麼那麼值錢,我是不是回家去買點地皮。所以回家批了我現在的房子,150平方9000元錢,貸款四萬把它蓋起來,到現在10年了,今年才打算裝修。雖然種地不掙錢,但是土地是農民的拫,如果我再過幾年不打工了,我可以回家去守著我的土地,去享受田園風景,去和那些找熟悉的親人朋友們去共度美好時光。所以作為農民的我對土地就有一份深深的情,厚厚的意,是你們無法感受的。但是我們不走出來靠著微薄的收入無法維持生計。


歲月如夢8549


土地情懷可能也只有我們父母輩上有了,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還是選擇上班的多。我父親今年70多了,家人都商量把地200一畝租給別人,老爺子不願意,美其名曰自己當老闆,雖然年紀大,可以全用機械化。辛辛苦苦幹了一年,過年的時候給我們分享他一年的成就,除去機械費用,農藥化肥的,一畝也就剩二百塊吧!自己出的力賺了家裡不缺糧食,我們都挺心疼他的,但看老爸那樣還挺自豪呢!每次回家,他種的農產品都拿出來跟我們分享,特別是我爸種的韭菜,誰吃誰服[贊],純有機種植,吃起來韭菜味特濃,還有點甜!關建是吃了胃裡不燒心!我們說爸種的大蒜好吃😋,每年給好多,到最後吃發芽了我都種盤裡。現在看來不光農民有土地情懷,農民的兒女也有這種情懷!這種情懷裡有再也回不去的童年,美味的摘下可食的瓜果蔬菜,還有爸媽種的農產品的味道!



用戶小密蜂


17不到我就輟學在家務農,開始種菜,葫蘆瓜,辣椒,豆角,茄子!種了幾年後,不甘心,就出來到新疆烏魯木齊打工,一出來就是二十五年,離開的那天至今再也沒能動一下家裡的農具,直到前幾年老爸去世,家裡的地我沒有人種,有幾畝地租給了同村的人耕種,其餘的都在荒蕪,心裡想著在幹上幾年,回家繼續種我哪幾畝地!











新疆液晶電視掛架安裝


種地不賺錢,已成為全國老百姓不爭的事實。

從祖國的東到西,南到北,還有多少土地在種植著農作物,要麼是經濟作物,要麼是樹類,要麼是荒廢著。

過去的近二十年,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向大國強國的邁步發展,一個以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逐步轉行,農業像是在逐漸退化,其中有原因:

其一,農民務工方便,有更大的謀生空間,

其二,負出與收穫不成正比。雖然近幾年國家實行了對農民的優惠政策,但收穫甚小,

其三,人口紅利逐漸縮減。老的老,沒有勞動能力,小的小,失去了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會在面向黃土背向天的生活,

其四,城鎮化的逐步擴大,糧食的市場價格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比值,沒有勞動性。

其五,剩餘那些60後,覺的體力還行的話,出外務工沒有競爭性,在家沒事做,看著擁有的土地荒廢,心疼,畢竟半輩子都是以土地為生過來的。

外包流轉只是一小部分,對於一些普通農民種地說不上是一種情懷,只是一種無奈,

食之無肉,不種可惜!


我的生氵舌入口端


我認為是有土地情的,先不說掙不掙錢,為什麼會有土地情?因為出生在農村,本來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中了幾十年的地,農民們本來也就沒有什麼工作,像有些勞動力們可以選擇出去打工掙錢!像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來說,出去打工的話只能幹出力的活,很辛苦的!所以只有靠這些地來維持生活,已經對土地慢慢的產生了感情。所以,雖然現在種地不掙錢了,但是大部分農民還是不會選擇放棄土地,因為對他們來說,手裡的這塊土地是他們最可靠的依賴。



村裡開心果


你好,我是小老冀。我本人是農村人,我站在農村人的角度回答一下您的問題。首先,現在農民種地還是有收入的,但收入不是特別多,如果種一季小麥,一季玉米的模式,除去化肥種子等投入,最終的收益就是一季糧食的價值,也就是說賣一季糧食的錢能抵上成本。其次,農民並不是捨不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之所以不願意放棄土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土地是農民的依靠,不像城市人有退休金,農民的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如果你沒錢,但有一塊兒土地,那至少吃飯是沒問題的。對農民來說,自己有地種,心裡就踏實。



小老冀鄉村錄


我是雲在雲端,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關於農民捨不得放棄土地,是不是真的有土地情懷,從幾個方面一塊探討一下。

1.種地不是不掙錢,只是掙的少了。

雖說現在糧食價格不是老百姓所期盼的,但做為以種糧為主的山東農民來說,除去種子、化肥、澆地、機器耕種收,一畝地一年應該還能剩下千把塊錢。

也就是說莊稼種兩季能落到手裡一季。地少不覺得啥,若是一家能有個幾十畝,一家人沒有大花銷的情況下,維持生活還是能夠的。我們這裡幾個村,有大量的開荒地,政策有規定,白種多少年。就有那勤快人,這墾一畝那墾二畝。農村人就這樣,一個跟著一個學,就這樣經過幾年的秸稈還田,愣是把地改良成了好地。家家地挺多,忙著種地,都沒人出去打工,過的也挺好。

首先他們是不可能把地捨棄的。

2.還有一部分是年紀大了的,除了種地幹不了別的

現在農村真正指著種地生活的就是60歲以及以上的人群。他們雖說地不是很多,但不種地又沒別的收入。打工吧,一沒技術二年紀大了沒人用。但總得生活啊,所以做好老本行把地種好也是上策。

不管怎麼說,有地種就有糧食吃。一年還剩個仨瓜倆棗,省吃儉用也行了。

這部分人更是斷斷捨不得放棄土地的。

3.農民都有土地情懷,這是毋庸置疑的

農民對土地的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從呱呱墜地落下戶口那天起,你就是村裡的小社員了。村裡會根據先後順序給你劃分出屬於你的那一畝三分地。沒包產到戶前,家家有自留地,不和村裡的地扯火,願意種啥種啥。土地也真是個好東西,種啥長啥。像個聽話的孩子,年年擺弄。變戲法一樣,種瓜得瓜種豆炒豆。不花錢就能想吃啥吃啥,是不是老有成就感呢!哪能不樂呵?

這是所有農民都能切身體會到的。

我也是農民,雖然不種地了,但還是閒來無事喜歡到地裡轉轉。看小麥拔節、抽穗、成熟,看玉米葉子隨風搖曳,看牽著牛慢悠悠走在回家路上有說有笑的莊稼人,聽夕陽西下鳥兒歸巢在枝頭的嘰嘰喳喳。

如景。

似畫。


愜意農家


你好,我是鄉村小印,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種地不掙錢,但很多農民還捨不得放棄土地,我認為其實不是因為有土地情懷,而是因為農民是靠莊稼吃飯的,不光是農民靠莊稼,成市裡的每個人都得靠農民的莊稼地吃飯。

首先說下貧困農民,如果沒有能力出去打工的一些貧困農民,只有種莊稼才能填飽肚子。如果沒有了莊稼地,他們有可能變得更貧窮。甚至吃不飽穿不暖。

有些有本事的農民也不捨得放棄種地,種地能時時刻刻告誡自己是農民出身,就算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發財當大老闆,也對家鄉有個念想,早晚能回來看看,農忙就是最好的理由。

種地產出的糧食可以解決村民根本的溫飽問題,這是農民不願放棄的最基本的原因,還有個重要原因,種地可以鍛鍊身體,有些是體力活,還可以從地裡挖野菜吃。何樂而不為呢?

我要說的還有很多,就在這裡不一一闡述了。

綜上所述,種地不掙錢,但農民還是不捨得放棄土地的種種原因。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我是鄉村小印,有不同觀點得朋友可以下方留言我們共同討論






鄉村小印


小杰回答

我老爸常說種地不掙錢,我還能幹啥。既然說種地不掙錢,也有一些人還常喊著種地的收入太低了,但是對於大多數農民朋友來說,依然還不捨得放棄種莊稼,這樣看來確實感覺是有些自相矛盾。雖然說現在種地確實掙不了多少錢,但終歸還是能夠有一些收益的,一年能種兩茬莊稼,最差的也能夠掙上1000多塊錢吧,雖然說現在年輕人外出打工都挺能夠掙錢的,但是這種拋家離業的,誰在外面掙錢也都不容易,即便是一畝地能夠掙上1000多塊錢,一個家庭有那麼幾畝地,每年下來掙上個幾千塊甚至萬把塊的,對於大多數農民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少的收入呢。

再則說了,現在種地哪還像過去那樣,一茬莊稼收下來能把人給累得半死,你在看現在種莊稼,那基本上就像玩兒一樣,耕地不用牛了,播種不用人拉了,收割全是機械化了,平常也就打下藥澆下水,基本上就沒什麼問題了,就是說如是輕輕鬆鬆的種地,雖然掙不了多少錢,但是大家還是比較樂意進行種植的。對於很多農民來說,土地依然還是他們的根,雖然外出打工能夠掙到一些錢,但多數人的工作並不穩定,更不像正式工那樣能有個穩定的收入,還有養老保險,到老了退休後還有養老金可拿,而農民工卻沒有這方面的優勢,所以種地仍然被認為是今後的一種保障。

假如說現在農民完全把土地拋棄掉了,等將來年齡大了之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了,如果也不種地了,那真的就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了啊。現在種地不掙錢,但也不能因此把土地拋棄掉,畢竟土地在很多農民的心目當中,還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當前的這種情況下,土地仍然是農民朋友穩定的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