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歷史上有一個悖論:即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會被一個相對野蠻的文化所摧毀?

用戶3486437905


這種悖論路怒症是最形象的。


雖然你開的是豪車,我開面包車,但我的營生是天天搬重物,身強力壯。要路上刮碰到,開豪車的你,從事的是腦力勞動,肯定打不過開面包車天天搬重物的。


當然這種悖論只存在於封裝社會,現代社會科技高度發達是不是能再有這樣的事情發情。社會道德制約,吃人的封建禮教禁錮了人們的尚武彪悍習氣。

“文明敗於野蠻”的現象並非孤例,而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的古代史中,從波斯帝國被誕生於希臘群島的馬其頓王國毀滅(是的,相比之下,波斯更文明),到北宋王朝被女真人所建立的金國所摧毀,甚至到了17世紀,仍舊出現了崛起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勢力入主中原,建立了全國性統治的情況。對於“文明發達、人口眾多、科技先進的文明被野蠻人所征服”這一歷史現象,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最終將其歸因於非理性層面,認為這是野蠻人的“意志的勝利”,是野蠻人所擁有的“破壞意志”或者說“武德”讓他們擁有了可以戰勝文明的力量。在他們的想象中,這種名為“武德”的非理性力量可以勝過鋼刀鐵劍,讓野蠻人最終戰勝文明。

這種說法雖然很符合浪漫的英雄主義思想,卻並不能拿來解釋世界,因為如果“越野蠻越強大”在古代歷史的範疇內正確,那麼人類就沒有必要不斷努力發展文明,並步入近代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令近代之前的文明總是敗於野蠻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可以用兩句話來總結,那就是:野蠻人沒那麼野蠻,文明也沒那麼先進。

另一方面,在近代之前,文明與野蠻之間的技術差距也沒有巨大到不可追趕的程度。這並非是因為文明的疏懶懈怠,而是與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特點有關。

技術的推廣和使用往往需要大量的工匠加以具體執行,這帶來的結果是這些工匠一旦被敵軍俘虜,難免會成為技術洩露的源頭。後金天聰四年,因為吃夠了明軍火炮的苦頭,後金首領皇太極以高官厚祿為獎勵,招募能工巧匠製造火炮,一些被後金俘虜的明朝工匠為了改善處境,紛紛響應皇太極的招募,並且在次年就成功鑄造出了一門紅夷火炮。掌握了火炮技術後,後金政權在軍事技術上便可與明朝平起平坐了。

最終,後金政權完成了“野蠻戰勝文明”的歷史成就,而這“宏業”也成為了中國歷史的絕唱。因為自此之後,環環相扣的技術發展路線令偷取幾個配方、俘虜幾個工匠就能完全掌握一項技術成為了不可能,無論是製造更強大的火器還是訓練更優秀的軍隊,背後都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生產關係和難以輕易剽竊的生產力水平,而這也宣告著“野蠻戰勝文明”徹底成為了過去時。這也就如一些朋友常說的那樣“機關槍發明後,遊牧民族就能歌善舞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