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友地邊攤買個“小木盒”, 修復時“別有洞天”, 這下身價倍增

藏友地邊攤買個“小木盒”, 修復時“別有洞天”, 這下身價倍增

關注:文玩君談古今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大國,也是一個文化大國,自古就有很多的精美的藝術品,每一件都是一個傳說,自華夏5000多年來,各類國寶,文物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

在收藏界,有很多慧眼識珠的厲害人物。他們時常在古董地邊攤閒逛,尋找自己喜歡的藏品。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少人花了大價錢,最後買回去的寶貝都是贗品。

但也有人撿漏成功,用很少的錢,收回一件價值不菲的寶貝。藏品學者朱寶力就曾遇到過這樣一件奇事。


藏友地邊攤買個“小木盒”, 修復時“別有洞天”, 這下身價倍增

當時,朱先生在一個收藏品市場的地邊攤上,看中了一個大圓盒。這個木盒太不起眼了,本來是硃紅色的漆面上,繪有描金的山水,可那描金都已經磨壞,一點富貴氣質都沒有了。

攤主看朱先生有興趣,主動提出要便宜給他。喜歡收藏的人,多多少少都會些修補寶貝的額手段。更何況,朱先生還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對於漆具的修復,那更是出神入化。

想著價格也便宜,朱先生索性買下了紅木盒,打算回家自己修補好,再說其他。


藏友地邊攤買個“小木盒”, 修復時“別有洞天”, 這下身價倍增

沒想到,在修護的過程中,朱先生遇到了問題。這個木盒是清朝中期的寶貝,距今時間長,且漆具本來就不好保存,因此剛開始修復,表皮就被弄破,掉下來好大一塊紅漆。

這可讓人頭疼不已,朱先生拿起紅漆仔細打量,想找個法子重新把它補上,沒想到這一打量,朱先生就發現了奇怪的地方。

原來,按照這種木盒的製作方法,紅漆掉落後,下邊應該是灰色的底。可這塊紅漆下,居然是綠漆。再仔細一看,這分明是一片綠漆繪成的松葉。


藏友地邊攤買個“小木盒”, 修復時“別有洞天”, 這下身價倍增

原來,在清朝時期,古人已經有了“收破爛變新”的環保概念。工匠們把人們不要的木盒拿回來,重新刷上朱漆,繪製成當時流行的圖案,當做新品出售。

因為大部分改造的木盒都是明朝的舊物,因此考古界都稱這種木具為“清包明”。朱先生便宜買下的這個木盒就是一件典型的“清包明”漆具。


藏友地邊攤買個“小木盒”, 修復時“別有洞天”, 這下身價倍增

只是,難題又來了。雖然明朝的木盒肯定比清朝的木盒價值高。可如果修復後發現下邊那層已經損壞嚴重,這個木盒就變成了一個沒有任何圖案的素漆盒,就算木頭是明朝的,可收藏價值遠遠不如上層那幅描金山水畫高。

但上邊這幅描金山水畫實在太平庸了,就算只從破損的那一處的綠松葉看,也知道下邊那副畫才是上乘佳作。


藏友地邊攤買個“小木盒”, 修復時“別有洞天”, 這下身價倍增

朱先生最後還是決定冒險試試,在把最外層的那副描金山水畫清理掉後。

果然露出了一幅高明不少的隱士採靈芝圖。圖中兩個隱士拿著剛採來的靈芝仙桃回到山門,仙鶴與梅花鹿出門相迎。如此一來,那破舊的木盒搖身一變,價格翻了百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