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家吃飯時碗裡剩了飯粒就是沒教養嗎?

昔日丶憐惜丨


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我說體現不出什麼叫做有教養,什麼叫做沒有教養,教養是一種含義,包括很多方面,行為,語言,為人處世,都涉及到,那這個吃飯留下米飯在碗裡就說沒有教養,是不是太過於苛刻,雖然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沒錯,大家都辛苦,一位的糾結在一個原則上的問題,不覺得累嗎[捂臉]我個人認為,剩飯粒跟教養不是一路問題,你能保證每個吃飯的人都能舔的乾乾淨淨麼,哪怕他是個出了名的有教養的人,你們怎麼看?



潝櫞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每一個家庭一直討論的問題,下面就來說一下我的經歷,我媳婦影響了整個一家13口人的剩飯粒的問題,就當一個故事來看吧,我的觀念就是榜樣的力量。

先說一下我家為什麼是13口人,因為我家父母和我兄弟三人,兄弟們都沒分家,大哥家4口人,二哥家四口人,我和我媳婦還有一個3歲的寶寶,還有我的父母,一共13口人。平時我們一家在外面上班,二哥一家外面,父母和我大哥一起吃飯,每逢節假日,我們都回家以後,都在一起吃飯,作者提出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沒結婚之前,我們從來沒注意這個吃飯剩米粒的問題,現在想想確實每一個人碗裡都吃不乾淨,無形之中浪費了糧食,很可惜。

這個事隨著我們結婚以後就慢慢解決了,聽我細細道來,我媳婦家信奉一個文化,裡面信奉的東西很多,比如吃飯,父母必須先動筷子,不浪費糧食等等。從我媳婦進我家門以後,每次都是她主動給做飯,雖說做的不太好吃[我想靜靜],主動給我父母和哥哥嫂子們盛飯,吃完飯主動洗碗,她有一個好習慣就是每次吃完飯,碗裡一個米粒都沒有,有時候嫂子和老媽刷碗時看到老婆的碗就說起這個事來,後來嫂子就提議,大家都像我媳婦學習,每一個人吃光所有自己碗裡的飯,大家都一致舉手同意。大人都能做到,孩子有點困難,在大人的監督下,孩子們也慢慢養成了這個習慣,尤其是大哥家的孩子,都11歲了,以前總是剩好多,有時候大嫂給他吃了,有時候就扔了,但是現在這個毛病改了。家裡吃完飯,每一個人的碗裡都是乾乾淨淨,包括我3歲的孩子。家裡養成了這個習慣,真的特別好。

這個習慣的養成主要是媳婦平時的較好的舉止行為潛移默化中影響了身邊的人,為所有人樹立了好的榜樣的作用,自然就養成了這個好的習慣,同時糧食也是農民辛苦的勞動果實,我們作為農民的兒子,更應該珍惜勞動成果。迴歸到作者的問題上,是不是沒教養這個我感覺沒怎麼嚴重,但是這個習慣真的不好,也希望所有的人養成光盤行動的習慣,節約糧食,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沒人節約一粒糧食,全國14億人就是能省出數以萬計的糧食,也希望所有人光盤行動[耶]


牛小廚美食


非常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對於在自己家裡吃飯碗裡有剩的飯粒這個問題,我來說呢,大家小時候讀書都應該讀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古詩伴隨著我們長大,古詩的內容也是告知人們要節約糧食,因為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是農民起早貪黑,辛苦勞作而來,在我懂事的時候開始,家裡長輩就告訴我們吃飯的時候碗裡不能有剩飯,那是的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大人來調侃的說法,你不把飯吃乾淨了將來會變麻臉,因為我是農村的,直到後來,看到家裡的大人一到春耕時,就忙著把稻穀的種子載下去,一天一天的辛苦勞作,到秋季才能收穫,關於是不是碗裡剩飯就沒教養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這是個教養問題,在自己家裡或是別人家裡吃飯時,能吃多少就盛多少,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禮儀,和祖祖輩輩流傳的家教。



農村佑哥


小的時候,我的大媽告訴我,如果碗裡面剩下了米粒,以後長大臉上會長同數量的麻子!我至少被騙了10幾年,不過真的養成我吃飯將每粒飯的習慣,感覺還是要重視糧食來之不易,無關於教養,是我們每個人要保持的好習慣!


哎古孫社長


真是太巧了,我們一家三口昨天剛討論了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只是個人的生活習慣,怎麼會和教養聯繫在一起那。就比如我吃飯就會把碗裡的飯吃的乾乾淨淨,我的弟弟吃飯就會剩一些飯粒,從小便是如此。所以這不是教養的問題,只是生活習慣。


家有韓大姐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來小時候吃剩下飯時 ,奶奶總是說不吃乾淨長大了說個麻子媳婦,所以媳婦臉上有了痘痘黑點什麼的,我總是忍不住的想是不是小時候吃飯不夠乾淨。

碗裡剩米粒,首先我覺得不是好習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現在我們國家大力倡導國學教育,每一個小朋友估計都會背誦這首詩,但具體身體力行的教育還需要家長們多想辦法,儘量碗中不留剩飯。

當然有些人說那剩下粥啊什麼的粘在碗底,讓我怎麼吃乾淨,總不能讓我舔碗吧!說到這裡想起《白鹿原》中的黃掌櫃,黃掌櫃有個祖上傳下來的習慣就是吃完飯後要舔碗。所謂舔碗,就是吃完飯後把碗沿、碗邊、碗底殘留的飯渣用舌頭舔淨。不僅自己樂此不疲,也要求別人這樣。儘管他自我解釋為節儉,不浪費,但過尤不急,反常的行為儘管在過去的舊社會,像黑娃這樣的土娃也不能接受,更是不用提我國五千年的禮儀。但真的到了後來的大饑荒幾天不吃飯的話,估計都得去舔碗了。

總結:碗裡剩飯不是好習慣,習慣來自於從小到大的言傳身教,所以和不同的家庭教養有關,但我們不能過度誇張,過猶不急!


大城小食匠


其實這個問題確實有些不太好回答,因這餐桌禮儀應當是不要剩飯,按照勤儉節約也是不不浪費的,雖然在家裡面,但也要時刻保持不浪費的原則,因為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會讓你的生活,工作都受益匪淺的,所以不要在意別人的想法💡按照你的內心去做,只要記得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要做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因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好每一件事情從小事,細節的事情做起,你自然就不會想那些無關緊要的話了⛽️希望你的生活越來越好!




肥肥小兔


從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上講,碗中的飯必須吃乾淨,這既是真惜糧食,也是尊重農民的辛苦勞動。但事情往往有另外,有些人因某種原因碗中剩飯難免,還有小孩碗中剩飯比較普遍,這不能說沒教養,只能說不夠珍惜。沒教養是晚輩對長輩的不尊,甚至打罵或弱待。看到一則報道,一個因冠狀肺炎老人治好後,由社區工作人員送回家時,孫兒孫媳就是不準老人進門,工作人員進行規勸,這個孫媳不但不悔改,反而衝出去打工作人員,這樣的人才是沒有教養。


雙猴機杼


長輩可以這麼說你,因為老一輩過來很不容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但是平輩這麼說你就不妥了。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小班長學班主任教訓家長,感覺很不舒服。

也許這也是沒有教養的一種提現。



學法律的驗光師金寶


是的。

古詩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小學的時候就學過《顆粒歸倉》的課文,教育我們要節約每一粒糧食。故《朱子家訓》有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點一滴能見人品質,良好的教養也應該從小抓起,從點滴抓起,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教育孩子,壽縣還得做好自己,身教大於言傳,作父母的責任重大,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